若以念彿法门祈求人天福报,这固然与佛的本怀不相应。但若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亦只能与佛的本怀少分相应。佛的本怀究竟如何呢?昨天讲过“为令众生了生死”就是佛的本怀。我们应当注意:所谓为令“众生”了生死者,并不是令你舍弃众生单为自己了生死呀!
佛法分大乘小乘:小乘佛法只为自己了生死,大乘佛法是要普度众生的。念佛法门是大乘佛法;不但要自己了生死,亦要使一切众生了生死!
佛教传入我们中国,经过诸大祖师的努力宏扬,结果成立了大小十宗。小乘有两宗:即是“成实宗”与“俱舍宗”。但以我国人的根性,不喜小乘,所以不久也就失传了。大乘共有八宗:即是“天台宗”、“贤首宗” 、“三论宗” 、“法相宗” 、“律宗” 、“禅宗” 、“密宗” 、“净土宗”。净土宗所宏扬的就是念佛法门。倘念佛法门讲的是“只为自己了生死”,恐怕与成实宗、俱合宗成了同一命运,早已失传了;我们现在的人,既不得闻到念佛之法,那里还能够在这里打念佛七呢?所幸,念佛法门是大乘法门,才能以传遍到全国,传流到现在。
但是念佛能否和大乘佛法相应,还要看你发心如何?若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大乘法。若发小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小乘法。若发人天乘心念佛,则念佛就是人天法。像昨天所讲:有些人念佛,是为求来生来世转为一个大富大贵之人,好享受五欲之乐,红尘之福。或者有人念佛,是为求升天,好享受天福。倘若那样发心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人天法”了。若是专为自己了生死而念佛,则念佛法门便成为“小乘法”了。若能发大乘心念佛,则念佛法门方能成为“大乘法”!念佛法门是一,因为发心不同,其结果不但有大乘小乘之分,而且有世间出世间之别,真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了!我们既愿念佛修行,对于“发心”之正确与否,岂可不加以注意吗?
发菩提心就是发大乘心。梵语“菩提”,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之心。换句话说:就是发“度一切众生皆成佛”的心。
听了前面所讲的话,我们知道“念佛当发菩提心”了!但是单单“知道”了还是不够的,因为“知道”了只是“理论”方面明白了;而这个“菩提心”究竟“发”起来没有?这是“事实”问题。假使我们扪心自问,并没有真实发心;如是,则即令你心里知道的理论很清楚,亦只等于“画饼充饥”。纵令你口里会讲,把发菩提心的道理讲的很明白,而自己却没有发心,这正所谓“终日数他宝,己无半毫分”了。
我们已经知道发心了;但是这个“心”仍然“发”不起来,怎样办呢?下面分三段来讲:
第一、学佛发心: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我们是佛的弟子;为弟子的应当跟着本师学,佛怎样发心,我们就怎样发心,才不致有错。佛发的是“四弘誓愿”的心,我们亦应先发四弘誓愿。我们中国的佛法是大乘佛法,所以受五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时候,都须发四弘誓愿;即令单受三归依,亦须发四弘誓愿。这就是教我们发菩提心的。
佛发的四弘誓愿:
第一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既然学佛,就应当学佛发愿度众生。少数的众生须要度,多数的众生更须要度。众生究竟有多少呢?在我们所住的地球上,有三十多亿人,这是单指“人道”说的;“畜生道”的众生有多少呢?实“非算数所能知”了;还有饿鬼道、地狱道、修罗道、以及天道的众生呢?更“非譬喻所能知”了!然而这还是指着我们所住的这个小地球说的呢。若依佛教地理看起来,虚空之内,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世界既然这样多,世界上面所住的众生,真是多的不可思议了!这些无量的世界,无边的众生,都有痛苦!都需要我们去度!如果以为众生太多而生退心,那就不是发菩提心了。不怕众生是无量无边的多,我们都誓愿度尽他们,这才堪称弘誓大愿!
第二愿是“烦恼无尽誓愿断”:烦恼多得很,多到无穷无尽!这无穷无尽的烦恼,我们誓愿把它断尽了!断尽了自己的烦恼,然后才能度众生了生死,方可谓之“度众生”。然而众生的“生死”如何能“了”呢?是则必须令众生断尽烦恼,才能了脱生死。设若我们自己的烦恼尚不能断,如何能断众生的烦恼呢?所以必须发愿,为度众生之故,先将自己的无尽烦恼断尽了。
第三愿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无量无边,众生的根机也就无量无边,因之度生的法门亦需要无量无边。众生根机不同,应当“观机逗教”;观众生是甚么根机,就用甚么法门去度他。例如:众生喜欢“禅”,我们就度之以“禅”。众生喜欢“密”,我们就度之以“密”。至于我们自己的烦恼,真是无穷无尽!为断除这无尽的烦恼,亦须学无量的法门。比方说:我们的“散乱心”太多,那就须用“数息观”以治之。倘若是“贪欲心”太多,那就须用“不净观”以治之。总之,为度无边的众生——满第一愿,为断无尽的烦恼——满第二愿,就须修学无量的法门——发第三愿。
第四愿是“佛道无上誓愿成”:没有比佛道再高上的,所以说“佛道无上”。大乘道位有“三贤”、“十圣”、“等觉”、“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