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
主页/ 入门知识/ 文章正文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一集)

导读: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菩萨、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打开经本第一百三十二页,第四行,这是「重重诲勉第三...
钟茂森: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五十一集)

尊敬的诸位菩萨、大德,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请打开经本第一百三十二页,第四行,这是「重重诲勉第三十六品」。我们把今天要讲的经文先念一念: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成大困剧。】

这个经文讲到在六道轮回里面,我们舍身受身,每一次的轮回肯定会遇到自己的冤亲债主。都是过去生中结下的冤仇,这一生会面了以后,阿赖耶识的种子翻腾出来,所以就进行讨债还债,互相杀伤。这些冤亲债主,可以说自无始劫来是无量无边的。我们因为在轮回当中迷惑颠倒,所以跟众生结了不知多少的冤仇,欠了多少的债务。有欠必须有还,所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那么就会出现在这一生,各种人事环境里面的不如意。佛教我们,在不如意的人事环境里面要忍让,忍让就是还债,就是解怨,不能够去计较,不能够起对立,所谓是冤仇宜解不宜结。

如果就事实真相上来说,《般若经》上就讲得很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要真正明白了这个话,你自然就能放得下。既然眼前一切的现象都是虚妄,那你还计较个什么?你还执着个什么?统统要放下。碰到了冤家,要能够逆来顺受,他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他要名,你给他名;他要利,你就给他利,绝对不跟他争,绝对跟他没有冲突。因为你是个明白人,明白人绝对不会跟胡涂人起冲突,肯定是两个人都胡涂才会起冲突。为什么?他要的,我不要;我要的,他肯定也不要。我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不要。所以他要跟我争,他要争的,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享受,这些我们都不要,你看这怎么会有冲突?所以冤仇自然就化解了。

不仅不跟他争,而且我们修行,所有的功德都要回向给这些冤亲债主,这样解怨的效果更为显著,我们菩提道上才能够一帆风顺。所以我们念回向偈,「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这两句就是回向给一切怨亲。我们真正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希望无始劫的这些冤亲债主,他们的这些怨恨,在我们这一生统统了结,不要再等到来生。如果还要等来生,那我们还要陪着他轮回。所以绝对不起一个对立的念头,绝不起不平、绝不起怨恨,而生感恩之心,感恩他们做我的逆增上缘。如果没有他们这样对付我,我说不定还觉得人世间挺美好的,不想走了。这样他们一逼着我,我就想放下了,这不就是我们的逆增上缘吗?那是我的善知识,帮助我们求生净土。用这种心态,什么样的冤仇、债务都可以了结了。这一生就是最后生,下辈子不会再来六道,你是极乐世界的人了。

如果还有一丝毫怨尤之心,那底下讲,『从小微起,成大困剧』,这个小微,就是指非常小的摩擦,乃至是念头上起的微细的对立,这就是轮回的因。没有放得下,来生就跟着搞轮回。遇到了,来生又见面了,那就会起摩擦、起冲突,而愈演愈烈。最后,这个对立冲突,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成大困剧」,对于身体、对于名誉、对于财产造成重大的伤害。我们从新闻媒体里面几乎天天都看到,人与人之间,往往因为小的摩擦,而造成杀伤。那么这些小摩擦,最早这个起源从哪里来的?底下经文就告诉我们: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

这里把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起冲突、对立原因分析得很清楚。这个原因不外乎这里所说的,『皆由贪着』发生,贪是贪欲,着是执着,坚固的执着,不肯忍让。在一切境缘当中,特别是财色,这个境界上放不下。自古以来,为财为色弄到破家亡身,甚至是国家毁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不肯施惠』,施就是放下,他放不下,不肯将身外之物拿出去布施;惠就是施予恩惠,身外之物拿出去布施,还能利益别人。而不肯舍,不仅利益不了别人,却是害了自己。这是坚固的执着,占有、控制,这些念头都是很大的错误。这就是佛法里讲的我执。首先执着这个身是我,所以对身外之物也很执着。如果真正明白了身都不是我,那身外之物你就能舍了。

我们冷静的思惟一下,身外之物,你能够真的据为己有吗?你的财产、房屋、汽车、家亲眷属、名誉、地位等等,你真能据为己有吗?不可能的。你以为你能拥有,那只是你的妄想在作祟,这不是事实真相。为什么?你要真能够拥有,你就能够带得走。那你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里是你的?最多可以说你是暂时保管一下,而且未必保得很长久,看你是不是能够修德积善。你要修德积善,还能够长久一点,如果是造恶、纵欲,那就很快会失掉。无论多久,人总会死的,这一死了以后,什么都带不走,真的是「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你能带得走的,就是你所造的罪业!而世人愚痴,不明白这个真相,所以『各欲自快』,这就是什么?纵欲。

『无复曲直』,这是讲不讲道理,所谓是利令智昏,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做出种种伤天害理之事。『痴欲所迫』,根本还是愚痴,愚痴里面产生了贪、瞋的念头,欲就是贪欲,贪不到就会瞋恚,造了种种的恶业。『厚己争利』,就是为了满足私利。现在这个社会是功利的社会,人人都讲竞争,个个都追求私利,这就是孟子所讲的,「上下交征利,其国危矣」。现在不是一国而已,整个世界,举世之人都争利,那就是其世危矣,地球危矣!所以我们看到现在的这些种种天灾人祸,探求其原因,就不难领悟了,贪瞋痴造成的。

下面又说到,『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人都希望得到富贵荣华,这是所谓快意之事。可是个个想得到,却不是每人都能得到,你去争也未必争得了,为什么?要看你命里有没有,「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这不是靠争就争得来的。即使一个小偷,去偷别人的财物,能偷得到的,都是他命里该有的财物。如果命里没这个财,那你试一试,你去偷,你去抢,恐怕还没下手就被人逮住。为什么?命里没有!所以明白这个道理,为什么要干那些偷鸡摸狗、损人不利己的勾当?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明白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你过去生中有修那个善因,这一生才得善果。你能布施财,才这一生有财富,这不是靠你这一生苦心积虑能够争得来的。既然如此,何必去争?你能不争,你就是个君子,乐天知命。

下面又说,『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君子明白道理了,知道什么福报是靠修来的,不是争来的。这一生有荣华富贵,那是过去生中财布施的结果;这一生容貌的美满、六根完具、健康长寿是前生无畏布施的结果;这一生聪明智慧,这都是前生法布施的结果。所以君子乐于修善,种善因,将来必得善果。他能够忍辱,能忍辱就不造罪业。

『威势无几,随以磨灭』,这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要有这个觉悟心,享福的日子并不会长久。那么福享尽了怎么办?如果现在不懂得积德、修善,反而天天造业,这是糟蹋自己的福报。原来如果有福报,因为作威作福、仗势欺人,这就把福报大大的折损了。譬如说你本来有六十年的福报,就折成三十年了,这一生的福报都享不圆满。

所以世出世间圣贤都教我们要惜福,这很重要。你自己有福,又知道惜福,珍惜自己的福报,能够节约,能够爱惜物命,那你这福报能够保持长久,一直到老都不衰。到老的时候还能享福,才叫真的福报。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不要紧,把福报留在晚年享,年轻应该多修福。如果现在不懂得修福,只是图享受,把福报都享完了,晚年没有福报,那就真苦了。所以有福报应该怎么办?多布施,多与社会大众共享,那你的福报就辗转增胜,愈来愈大了。而修福报最殊胜的,莫过于弘护正法。

所以我现在明白了,走弘法的道路,这才是最光明的。我现在是不到四十岁,学讲经,发愿弘法利生,法布施。《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讲,「一切供养中,法供养最」,最殊胜。我把外财都布施掉了,孑然一身,没有任何收入,没有任何财产,甚至养老金、退休金都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弘扬圣教的工作上,我知道将来我是愈老愈有福报,很有信心。

你看看我们前面有人,我们的师父上人就给我们做好的示现。他老人家年轻的时候,还没我有福报。当时小的时候,就遭遇到战争的苦难,失学。可以说在社会上没有地位,又没有财富,可是这一生遇到了好老师,指导他走上弘法的道路。他弘法弘到现在,五十三年弘法,学佛六十年,今年八十五高寿,身体健康、耳聪目明、头脑敏捷、精力充沛,每天讲经四个小时,年轻人都比不上他。论财富,他供养就太多了,他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据他讲,每一年从他手上布施出去的,印送法宝都有一千万美金。聪明智慧来讲,那更没得说了,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你看他老人家给我们展现出三种殊胜的果报,修财布施得财富,他是内财布施,他没有外财。无畏布施,讲经说法觉悟众生,人觉悟了就不会有忧虑、恐惧,这是无畏布施,也是法布施。

所以我现在发愿走他这条道路,我信心十足,前途一片光明。所以我现在身上也就不用带钱了。现在弘法,专职弘法五年的时间,已经有小小福报现前,怎么样?吃住都不用愁,去到哪里大家供养的非常的丰富。我们并不需求人家供养,人家自动来。所以像这次,我跟随师父上人到台湾,去了几天,别人就看到我出家了,供养的红包供养很多,我把这红包统统转供养当地道场,请他们去印经布施,我身上不带一分钱,用不上。我感觉到有福比有钱要好,有钱人未必有福报,有福不需要用钱。这个窍门是什么?就是布施。不断的布施,你的福报就不断的增长。福报增长了,还要继续布施,千万可不能够停住在那里,要享福了,这一想享福的念头,这福报就停止了。不能够停止,继续努力。像我们师父上人一样,尽形寿专干法布施,而不享福,把福报都留在临终的时候享。所以师父也讲,世间第一等聪明人,就是肯散财、肯施财,不仅把外财施掉,布施掉,内财也要统统布施出来,也就是说要全心全力为正法、为众生来工作,不计较自己的利养。我们再看底下一段经文: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茕茕忪忪。当入其中。古今有是。痛哉可伤。】

『天道』,就是讲自然之理,这就是讲因果定律,种善因得善果,造恶因得恶报。这就是天道,所谓天道好还。这个不是上帝主宰的,没有人去安排,全是自然而然。完全是你自己心里变现的,所谓自己做自己受。轮回也是自己造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自己念头造的,没有人去营造。所以这里讲「天道施张」,施就是展示,张是扩张。

『自然纠举』,纠是纠查,举是举罪。如果造了罪业,就自然会变现出恶道,来消这个罪业。所以因果报应不是从外面来的,完全是自心变现。所以菩萨明白这个道理,起心动念都很谨慎、很小心。因为他知道,只要起一个恶念,将来都有恶报,所以他不敢随意造作恶业。

『茕茕忪忪』,这是讲临命终的时候,果报将现前的时候,自己惊慌失措。但是这个业已经形成,所谓定业难逃,惊慌也没有用,恐惧已经晚了。『当入其中』,这就是到恶道里去了。这个事情『古今有是』,众生造作恶业堕三途,这是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佛菩萨看在眼里,非常的悲痛哀伤,『痛哉可伤』。有没有办法去解救他?没有办法,为什么?他是自作自受,这个事情连佛菩萨也代替不了的。佛菩萨能帮助我们的,就是劝勉我们努力断恶修善,发心求生净土,了生死,出三界,这就是佛菩萨对我们的加持,他的加持就是教诲。所以佛在这里苦心劝导我们要听佛的话,要依教奉行。所以下面经文说:

【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

佛对着我们讲,『汝等』,这一品经文虽然是弥勒菩萨做我们的代表,但是佛不是光对他讲,他已经是等觉菩萨了,佛不必去劝他了,佛是借着他劝我们。凡是读到这部经的,都是佛劝导的对象。『得佛经语』,「经语」就是专指这一部《无量寿经》,不是指别的经,也不是指别的版本,就是这一部《无量寿经》会集本。这个本子是五种原译本的集大成。释迦牟尼佛当时在世,讲这部经是多次宣讲的。经过夏莲老的整理,会集成为现在我们读到的最完备的本子,得来真是不易!所以我们读这部经,要『熟思惟之』,首先我们这部经要读得熟,那就要多读,师父对我们净宗同修提出的要求,就是首先要把《无量寿经》读上三千遍,这是熟读。那你真能把这部经读上三千遍,你对这部经就很熟了,应该来讲你能背诵了。那这部经能够背诵了,还要天天去背一遍。如果能背就方便了,你走路的时候,散步背经是最好的,经行。

我常常就在我住处的阳台上,经行。一早起来的时候,天刚刚亮,这里五点钟就亮了,就在那绕佛、经行、背经。这部经我可以说是最熟的,其它的经还不会背,就这部经能够背得很熟。读经、背经目的是断妄想,修清净心。所以读经的时候,诵经的时候,不要去分别,不要去思考,一直读下去,经的意思不用去思惟、研究,就是这么读,这是修戒定慧,这是断烦恼。平常要多听经,听经也不要听杂,专听这部《无量寿经》。我们师父老人家现在讲《净土大经解演义》,你就专听,最好一片光盘,从头到尾反复听,听十遍,那你也很熟。

过去刘素云老师她在家里听经就是这样听,一小时的光盘在家里放十遍,今天就专听这一个小时,反复听,第二天再换下一片。你要听的遍数多,你才能记得住。这是听经明理,明理才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用得上,要把《无量寿经》在日常生活中去用、去落实,要去做到。这就是『各自端守,终身不怠』,要依教奉行。

这经不是光用来读而已,也不是光听听而已。你要是做不到,你就没有受用,所以一定要去做。做要要求自己做,不能要求别人做,所以各自端守,这是自己的事情。人家做不做是人家的事情,不要管,先管好自己。修行是修自己的毛病习气,这眼睛不能看别人的毛病习气。所以天天都要做反省检点的功夫,用这部经就做为自己的对照。尤其是什么?这部经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这段就是讲了很多我们娑婆众生的这些恶习,我们细细反思,看看经上讲的这些毛病,我有没有?如果有,赶紧改过来;如果没有,要好好勉励自己,万万不可犯。这就是端守,端正身心,就依《无量寿经》做标准。终身不怠,怠是懈怠,要精进,不能懈怠,尽此一生都要努力的来奉行《无量寿经》。你努力精进也就是几十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所以什么样的苦,我们都要能够忍。咬咬牙,忍过去了,你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得到解脱。

下面教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圣人,在佛法里讲,是诸佛菩萨,我们要尊敬。尊敬关键在于依教奉行,这才叫尊敬。敬善,善是善人、善知识,我们要尊敬。这个话含义就是讲,孝亲尊师。尊圣敬善先从尊重父母做起,父母都不能尊重,你肯定不会尊重老师。因为父母对我们恩德很大,我们的身命来自于父母,假如父母都不恭敬,你要说恭敬老师是假的,这是表面功夫,不是你从内心里发出来的。那么能够孝亲尊师,进而把孝敬心扩大,对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圣贤。

仁慈博爱,这是讲对大众。仁,儒家讲的,推己及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不可以自私自利。自己想得到快乐,也要让别人得到快乐,让一切众生也得到快乐。慈就是讲给予众生快乐。博爱,就是从仁心发展出来的,推己及人,而至于博爱。博爱就是泛爱众,《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佛法讲的范围更广,凡是物,皆须爱,一切众生都要爱,这才是博爱。这个爱心遍法界虚空界,对一切众生,都用真诚的慈悲心、平等的慈悲心,这叫博爱。那么这个存心称性,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这个不是靠勉强造作得到,完全是自性本具的德性现前了。

我们众生迷失了自性,所以会起妄念,妄念里面还起分别执着,还有自私自利,这都不是自性本具,这是我们妄识里面产生的。我们就是在这些妄念当中,搞生死轮回,很苦!所以遇到佛法,这一生要觉悟。觉悟了怎么办?就得老实修行,听话。得佛经语,不容易,要听话、要真干。在佛法的修学上,不管你修哪一宗,哪一个法门,最贵就是老实。老实人不怀疑,妄念少,容易得度。

我自己反省,在世间读书是读了不少,博士学位也拿到了,还在大学里教书、搞研究,所以搞到最后,就发现自己妄念特别多。

这妄念怎么来的?学来的,天天都在思惟,天天都在想,做学问你就得怀疑、就得思考。别人看我们这做学问的,好像都是聪明人,可是现在学佛法发现,这聪明反被聪明误,这叫自作聪明。其实是什么?不老实。这个聪明,在佛法里称为世智辩聪,不是真正的智慧。佛法讲了八难,其中一难就是世智辩聪。所以现在回过头来学老实,这转弯还真得要好长一段时间,能转得回来。知道人生短暂,不可以再走弯路了。遇到了真善知识,给我们指出一条路,这条路就一直走到底,一生绝不改变,这才有成功的指望。所以自今以后,我就老老实实的学这一部《无量寿经》,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其它都放下。也不怕被人笑,你什么都不懂,就懂《无量寿经》,就会念阿弥陀佛。对,我就会这个,就会这个能往生,能出三界。那个什么都会,什么都通的,最后什么都用不上,到头来还搞生死轮回,这就是经上讲的「痛哉可伤」。

不仅自己度自己,还要度众生。这里讲『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自度度他,都靠这个法门。那么我们问,这个「生死众恶之本」是什么?佛给我们讲,妄想、分别、执着,这就是生死众恶之本。我们要拔掉这个根本,用什么方法?用这一部《无量寿经》,用这句佛号,就成功了。

善导大师给我们讲,「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个本愿海就是专指《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所以这部经是诸佛如来所说的第一经。那么这部经教我们老实念佛,这一句佛号是正念。除了这句佛号以外,其它念统统是邪念,必须放下。为什么说只有念佛是正念?因为念佛你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你才能够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生不退成佛。你搞别的,其它的念头你办不到。所以这个是大事因缘,我们要牢牢的把握好这个因缘,这一生一定要成就。

那么佛说一切经,有人问,为什么你说《无量寿经》是第一经?这如来出兴于世,他也为了说这部《无量寿经》,说弥陀本愿海,那佛为什么还讲其它经?我们要知道,佛讲这一切经,他不是对一个人说的,众生根性不相同,所以佛讲的法也就不同。对根性成熟的众生,佛就跟他讲这部经,劝他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对其他的还不相信这部经的、不能够相信这个法门的众生,佛只好给他说其它经,你说这部经他不信。一切法门最后都引导你入华藏世界。你看《华严经》很清楚,到了华严世界,最后还是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还是最后念阿弥陀佛,导归极乐世界。

所以学佛人要把目标认清楚,我们是这一生拔断生死根本,超越三界六道。『当离三途』,这个三途是六道里面最苦的。这是『忧怖苦痛之道』,忧是忧虑,怖是恐怖,六道里面这是充满了忧虑、恐怖、苦痛。那我们怎么离?对这个世间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执着,一切都能舍。不仅世间法要舍,连出世间法也要舍。我这一生就紧紧把握着这净土法门,一部经、一句佛号老实念去,那你这一生就决定到西方了。四弘誓愿里面讲「法门无量誓愿学」,怎么讲?这是师父劝大家,你现在先别学这么多法门,就学一个,学一个净土法门够了,你能往生西方,在西方极乐世界,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法门无量誓愿学了。所以现在暂缓,不耽误我们自己的时间,学太多了,扰乱自己的精纯,障碍自己往生,那就得不偿失了。我们再看下面的经文:

【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若曹』就是你们,佛劝我们要『作善』,就是修善。修善哪一个第一?这是涵盖世间出世间法,哪一善是第一善?底下讲『当自端心』,端就是端正,这个端心就是八正道里面讲的正念。心端正了,身自然就端正。身端正,不造恶业;心端正,不起邪念。那么我们具体怎么个端心?只要你这心里有一句阿弥陀佛,绵绵密密不令间断,你这个心就端正了。所以心端正是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那么心端正,当然身也就自然端正。所以这一部《无量寿经》,可以说最契合现代人的根机。

这个话是黄念祖老居士在他的《无量寿经解》里头讲过的,我们师父也常常讲。黄念老讲过,《华严》、《法华》这些大经,只是《无量寿经》的导引而已。换句话说,《华严》、《法华》是权说、方便说,《无量寿经》才是真实说。《华严》、《法华》最后还导归到这部经上来,到极乐世界才能够圆满。

在现在这个时代,大家生活都很紧张,工作很繁忙,更没有时间去研究什么大经大论。不像隋唐时代,当时社会安定,生活节奏没有像现在这样,快得不得了。古人是活在诗情画意之中,他的心是定的,他有很多时间,所以他能够研究这些大经大论。但是这个时代现在过去了,真正有时间去研究大经大论的太少了。要度广大众生,《无量寿经》最好不过。这部经不算很长,也不会很短,把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介绍得很清楚,而其义理跟《华严》、《法华》不二,文字都比较来说浅白,不难懂。所以在现在这个时代,宣讲这部经非常契机,一定是会法缘殊胜。所以时代在往前走,我们也需要做相应的调整。那么这个法门、这部经,可以说是契合一切众生的根性,无论是上根人,还是下根人都适合,这法门妙!

所以我自己就立定决心,就在这一部经上下功夫,自行、化他都用这部经。说老实话,只有自己成就了,自然有能力帮助别人。所以自己端心、端身了,也就可以帮助别人端正。这里举这个身,就分比较细。后面还讲,『耳目口鼻』。那么这里的身,就是讲身体。我们身礼佛,就专礼阿弥陀佛。你能够礼阿弥陀佛,也就等于礼一切诸佛。这个不需要去分别执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我们供养佛像,不用供养很多,像印光大师你看他晚年,就供一尊阿弥陀佛像。你老看这尊佛像,印象就深刻,到我们往生的时候,佛就会现这个身、这种像来接引你,你绝对不会弄错。我们的耳专听自己念佛,我们口念阿弥陀佛,耳听自己念阿弥陀佛,眼睛专看佛像,鼻闻香炉里面的香,这都端正了。你能够专注,心就定了,心定这才能得念佛三昧,这个要靠自己。『皆当自端』,不是靠别人来约束你,我们是自己要用功。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你能够如此来端正自己身心,用一句佛号来修养清净心,心清净则身清净,自然就会身心净洁。与善相应,这个善就是《无量寿经》经题里讲到的,清净、平等、觉,这是大善。跟这个相应,这是佛心。再看底下经文:

【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佛劝我们『勿随嗜欲』,万万不可以随着自己的贪欲和嗜好,要是随顺自己这些烦恼习气,那就很麻烦。『不犯诸恶』,这身业要持戒修善,要守法,一切的恶业都不造。『言色当和』,这是讲口业,言语要柔和,我们的容貌、颜色要安祥,要和蔼,所谓和颜悦色。『身行当专』,你看这里又提到要专,那么人只要能够专,就很容易得定。所以我们修行选择法门,最好选一个,这专。你能专了,那心就能安,这是《大学》里面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你心平气和,自然一切举止、造作就会安祥,这是讲风度威仪。说话也好、行动也好,要缓慢一些,不要仓卒,不要慌张,徐徐做去。你看我们师父上人,那就是这样,不管你有多急,他心里面总是保持平衡,绝不会慌张,这心在定中。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这往往有此现象,这是行持上不稳重,心浮气躁。这心不安定,行为也就慌张。仓卒,《弟子规》上讲的,「事勿忙,忙多错」,仓卒做起事来,肯定有很多错误,有错误就失败,就会令人后悔。『为之不谛,亡其功夫』,如果所行不慎重,那我们修持功夫就会丧失掉。这个「不谛」的谛,是讲真实,就是说我们的修行就不真实了,那功夫是假的。

我现在反省过去,五年前,还是很心浮气躁,那往往就是作事仓卒,很多事情不先做好准备,这提前不做好准备,临时就手忙脚乱,一点禅定功夫都没有。往往这效率也很低,为什么?因为老出错,出错就重新再来,浪费时间。现在跟着师父修学,看到他老人家的举止、言谈都那么「安定徐为」,我也要学。发现你这个动作缓慢,一点不会影响你的效率,为什么?因为你心在定中,你处事、接物就会考虑周详,不会错乱,这就是《大学》讲的,「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且人举止安定,心也容易安定,念佛你才可能连得上片。这一慌张,佛号就忘掉了,而且我发现,不仅是佛号忘掉了,甚至什么?自己手头上的东西都会忘掉,这是慌乱。一慌的时候,你这个东西就找不着了,往往是有这样的经验。你找不着的时候,把心一定下来,念念佛,突然想到这东西在哪。这是佛对我们的教诫,非常的具体。这一品经文,我们就讲到这个地方。下面我们看第三十七品:

【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这一品的品题是从譬喻上来说。举一个比喻,劝勉我们要努力的修善、念佛,要精进,就好像贫人得到宝物一样,那种渴求的心,用这个心来求道。我们看经文:

【汝等广植德本。勿犯道禁。忍辱精进。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那么这一段里面,佛叫着弥勒菩萨及当时与会的大众,『汝等』,当然这也包括我们所有遇到《无量寿经》的人,我们听到佛的这个呼唤的音声,那就要直下承担,要依教奉行。『广植德本』,广是广泛,植是种植,德本是什么?如果依大乘经论里面来说,就是四弘誓愿,就是六度十愿,这是德本。如果依净土法门来讲,这个德本就是一句弥陀名号,这一句名号,万德之本。你看莲池大师批注《阿弥陀经》里面讲得很清楚,这一句佛号不但是正修,也是助修。所以净宗里面念佛是正行。除了一心念佛以外,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还没有到极乐世界,那么现在还生活在这个世间,不能够脱离广大群众,我们在待人、接物方面要用什么心态?佛在这里叮嘱我们『勿犯道禁』,道是道理,禁是禁戒,不要违反道理,不要触犯禁戒。换句话说,学佛的人一定要守法,一定要讲道理。这个道禁,当然不仅是指佛所说的戒律,包括佛在一切经论里面的教训,也包括世间一切法律、规约、制度、风俗、习惯等等,都不可以违反。世间禁戒很多,无非都是为了维系社会的秩序,所以人人如果能守法,这社会就和谐。我们学佛弟子,在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都要遵守当地的法令制度,不可以坏世间法,违犯这个法规。要想做到不违道禁,要想做到广植德本,底下所说的就很重要了,怎么做?要『忍辱』,忍辱是忍耐,你如果不能忍,那你想不犯道禁就很难。所以要忍得住烦恼,控制得了情绪,自然你就可以守得住道禁,这是讲持戒,持戒必须要忍辱。

底下又讲到『精进』,唯有忍辱的人才能够精进。忍辱要有耐心,要守得稳,守规矩,他心是定的、是专的,唯有他心专才能够精进。所以精是专精,不夹杂。尤其是我们现在学这个法门,最贵的是专,心就定在这个法门上,一直修下去,没有不成功的。不成功的往往是因为广学多闻,学得太多了,就夹杂了,往往心里就会起很多疑虑。

祖师也在批注经典里面特别告诉我们,我们的信心要足到什么地步?举个比喻来讲,假使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个个都引经据典来告诉你,修这个法门你不能成就了,你要改修其它法门,你怎么办?一定要坚持,肯定佛所讲的话是究竟了义,决定不错。所以你对他讲,你引的经典很多,也很不错,我很尊敬,但是这是佛对一般其它根性的人说的,对我这种根性的,唯有是什么?我要好好老实念佛,修这个法门。那祖师又更进一步说,假如十地菩萨都来跟你讲,甚至等觉菩萨都跟你讲,你不要学这个法门了,你修我给你教的这个法门,那你会不会动心?还是不能动心!无论是哪一位佛菩萨来劝我们,不要修净土法门了,我们心也不能动摇,那是真正定了。这心能够定,就得三昧,功夫念得不错的,那预知时至自在往生并不困难。这就是大势至菩萨所修的净念相继。

这里讲的『慈心专一』,慈是讲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我们现在想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用什么方法最好?劝他念佛,劝他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灾难日益频繁,很多的人都活在恐慌当中。我们念佛人看到这种情形,怎么救他?最好都是劝他念阿弥陀佛,这就是慈心。心要专一,专注在这个法门上,其余的暂时都不搞了,怕来不及了。

我们自己认真念佛,做好样子给众生看,让大家看了之后,他也有信心,也欢喜来念佛,这就是你的慈心,大慈大悲。大慈大悲还是表现在你修这个法门专一上。自己念佛,劝别人念佛,人家即使不相信,但是他听到你念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善根给他种下去了,将来这善根成熟的时候,他一定能够往生成佛。这就是你的慈心表现。

所以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样的众生,我们都念阿弥陀佛。打电话拿起电话来,阿弥陀佛,不管对方听与不听,都进去了。我们在外面挂些佛像,或者雕刻上「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过路的人看到了这几个字,他心里也跟着念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好!另外我们大力推广《无量寿经》,这部《无量寿经》就是详细介绍阿弥陀佛的,详细说明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的功德的,你如果能了解了这个名号功德,你念这句佛号就不一样,功夫容易得力。

所以我们也是专一,把我们的心力、资源都集中在弘扬《无量寿经》上,这部《无量寿经》要多多的印送。你看这个世间,华人人口十几亿,有多少人能得到《无量寿经》?毕竟还是少数,不够分。除了《无量寿经》以外,他光拿到这个经本,他也未必肯念,那必须有人给他讲,那能讲《无量寿经》的人又很少,怎么办?我们可以把讲《无量寿经》的光盘,多多的去印送,劝他们来听。他听懂一段就能得一段的受用,听甚至比去自己读效果更好,为什么?这是文殊菩萨在楞严会上拣选圆通,他就拣选观世音耳根圆通,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也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众生的根性,耳根最利,我们看未必能看得懂,听能够听得懂,听容易觉悟。所以劝人多听经。

下面又说到,『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这是讲修行。这个斋戒,斋是什么?从形式上来看,是讲日中一食,就是过中就不吃,过了中午就不吃东西了,一般讲持午。不过持午,如果是真持这个戒,要求就很严格了。那非得是算得很精确,你这一天,根据天文日历,什么时点上是属于日中,太阳正中的时候,过了就不能吃。这个问题,在现前这个社会,持斋确实就很不容易。斋,我们要知道它的意义,意义在哪里?就是清净。斋,斋心,心地清净这叫斋。戒就是持戒,持戒是讲我们的行为造作,要符合戒律。我们的心要清净,心、行都要清净,这叫斋戒清净。

一日一夜,就是二十四小时,你能在此当中精进念佛,这念佛就是斋心,念佛就是重持戒律。这是蕅益大师讲的,真能念佛,放下一切恶业的造作,这不就是大持戒吗?那么一天一夜要真干,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单提一句佛号,不令它间断。把精神提起来,一天一夜,不能睡觉,要拚命,要认真努力来让这句佛号成片。

如果是七日七夜,这就是所谓的精进佛七。不过七天七夜,一般人受不了。七天不能睡觉,确实很难。我自己曾经做过一次尝试,在家里试过七天七夜打佛七,就是不睡觉,身体不躺下来,实在累了坐一会儿,坐好了,又起来绕佛、拜佛,这一句佛号,这感觉到确实是不容易。中间虽然说不睡觉,还会打瞌睡,精神还会有不振作。一天一夜一般人可以受得了,咬咬牙能挺下来,这是修真实的功夫。

能够修一日一夜,这样的修法,那确实胜过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那个环境很清净,他们身心很清净,这个斋戒清净不难。我们在这里,浊恶的社会当中,要想身心清净,那可真不容易。所以这就胜过极乐世界为善百年。底下把原因跟我们讲,我们看经文:

【所以者何。彼佛国土。皆积德众善。无毫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

『所以者何』,这佛自问,底下是自答,为什么说在这个世间,你能够清净一日一夜,胜过无量寿佛的极乐世界一百年的修行?这底下说,因为『彼佛国土』,在极乐世界的人,都能够『积德众善』,就是每一位极乐世界的菩萨,那都是诸上善人,没有造恶。不仅不造恶,连恶的名都没有,所以极乐世界是绝对生不起一个妄念、一个恶念,真是纯净纯善,『无毫发之恶』。所以为什么要求生极乐世界?那里你不会造恶,就绝对不会造恶因,不会受恶报,这是阿弥陀佛加持的。

其实我们在这个世间也有体会,你像我们跟着师父上人身边,就不太容易起恶念,不太容易造恶行。为什么?这是大善人,他这个磁场就会影响我们,他是善的磁场。我想很多同修都有这样的感觉,在善人、善知识旁边,你就感觉到不会生恶念。如果是在外面这个浊恶的场所,杀盗淫妄的场所,那你就很容易起恶念,贪瞋痴就很容易起来,道理是一样。那么在这个世间修善不容易。

经文又说到,『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这个跟前面意思相同,前面讲,一日一夜,胜过极乐世界百年。这里讲十天十夜,十倍,胜过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他方就是其它的世界,说明整个宇宙里面,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最为浊恶。

『所以者何』,底下把原因又说出来了。『他方佛国,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这是讲诸佛报土,跟极乐世界也很相似,都是福德自然。在那里的众生福德具足,念念都是善,真是没有毫分不善间杂。无造恶之地,就是不容许你造恶的机会。当然他方佛国的,那都不是普通人,在我们这个世间上讲,他们都应该是圣人。在极乐世界,跟诸佛国土有不同,就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它是个凡圣同居土。虽然你是凡夫,你往生到这个凡圣同居土里面,你也跟圣人没两样。你也是一样福德自然,不会造恶,你的心一样那么清净,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所以西方世界得到一切诸佛的赞叹,最主要的就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凡圣同居土。这个实报庄严土,诸佛国土都一样,不需要特别赞叹;方便有余土,西方极乐世界大概也好不了其它世界多少;最难得的就是凡圣同居土,这个他方世界没有。像我们这些烦恼深重的凡夫,一到了极乐世界,你看马上就跟阿惟越致菩萨平齐,那就是上善人了。所以佛讲这个话,都是劝勉我们要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底下经文就讲,『唯此世间,善少恶多,饮苦食毒,未尝宁息』,佛在这里很感概。其实佛当年讲的,大家还未必能够体会得那么深刻,现在讲这个话体话特别深刻。你看现在这个社会,是不是善少恶多?行善的人太少了,到处都看到众生造恶。饮苦食毒最明显了,你看这几年,我们听到新闻媒体里面讲到的,什么地沟油、什么染色馒头、什么毒奶粉,乃至这些蔬菜、瓜果统统都有毒,整个土地都被农药、化肥给污染了。所以饮苦食毒,在现在来讲,我们感受就特别深刻了。这还是物质,食物上的饮苦食毒;还有精神食粮那就一样,现在这个精神污染,精神的生活,那污染就更多了。打开电视、打开网络,那全是毒。未尝宁息,这些毒天天在增长,所以人心天天在堕落。那这个世间就一定会有大灾难来临,造恶因得恶报!所以我们细细去想一想,这想要让身心得一天清净,都非常不容易,所以这个世界怎么还能够待?赶紧要求往生。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