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功德 感化 情爱 百字明咒 智慧

真如

真如

真如即非真如,假名真如,真如无我,无我一切皆真如。

真如者,非实非虚,非真非妄,非有非无,非是非非,非生非灭,非增非减,非垢非净,非大非小,非子非母,非方非圆,等等不可尽说。何以故?一切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以尽说,只因有我,我心强名便有一切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尽说, 无我时,实虚,真妄,有无,是非,生灭,增减等等不可尽说一切真如。

真如即非真如,假名为真如。既然名真如,真如即不是真如,而是“真如”的名相,真如无名相,无名无相便是真如,何以无名相?名由心立,相由心生,无心则觉一切真如。

一切大乘经皆教人,无心,无我,无为,无住等等,不是教人分辩是非,有无,明白道理,不是让人求道成佛,只是真常应化说法,说法之时众生洽洽无我无心,便洽洽明了,洽洽合道,合道便见真如非真如,一切佛法非佛法,一切经实无所说。无所知,无所见,无所住等等无我法,一切真如。

瑜伽七十二卷五页云:何等为真如?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非一切言谈安足处事。

二解 显扬六卷一页云:真如者:谓法无我所显,圣智所行,一切言说所不依处。

三解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真如亦是假施设名。遮拨为无故说为有。遮执为有,故说为空。勿谓虚幻,故说为实。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不同余宗、离色心等、有实常法,名曰真如。

四解 成唯识论九卷二页云: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位,常如其性;故曰真如。卽是湛然不虚妄义。

五解 佛地经论七卷二页云:由离一切虚妄颠倒,假名真如。

六解 辩中边论上卷七页云:卽此中说所知空性、由无变义,说为真如。真性常如,无转易故。

七解 五蕴论七页云: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八解 杂集论二卷九页云:何故真如说名真如?由彼自性,无变异故。谓一切时无我实性,无改转故;说无变异。

‘安立非安立二真如’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真如:

一、安立真如 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 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不变随缘二真如’又起信论疏云二真如:

一、不变真如 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清净,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与如常,叫做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

真如是法界相性真实如此之本来面目,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梵语bhu^ta-tathata^ 或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然详细论究之,则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词之含意各异,总约之,可有如下数种。

依据阿含经典载,缘起之理法乃永远不变之真理,故称为真如。又据异部宗轮论中化地部所举之九无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与八圣道、生死缘起之理法等,均为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

大乘佛教之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性为人、法二无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别相,故称真如,例如如来法身之自性即是。据佛地经论卷七,真如乃一切现象(诸法)之实性,其相虽有各种差别,其体则是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考之所及。从其远离所有错误、虚伪之观点言之,假名为真如。若以其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远离减损之谤,名实有;以其远离增益之谤,名空无;以其为真实,名实际;以其为无分别智之所悟,故假名称胜义。有关真如之异名,大般若经卷三六○共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与不思议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与法界等六名。法华玄义卷八下举出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与微妙寂灭等十四名。此外,又作一如、一如法界、一法界、真如实相、真如一实、真实际、真胜义谛等称。以其相之绝对平等,亦称一相。

解深密经卷三有七真如之说,即:

(1)流转真如(缘起之理法),

(2)实相真如(诸法之实性),

(3)了别真如(万法唯识之理法),

(4)至(7)配合于苦集灭道等四谛,依序为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上记七真如中,除实相真如以外之六种亦称六真如,系以各个理法之自体永远不变,故称之为真如;然或谓非由其理法自体而名真如,乃是由实相真如所显现之各种相状而立者。

法相宗之说,据成唯识论卷九载,真如乃远离虚妄分别之法,为人、法二无我之性,相当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此宗主张一切现象皆从阿赖耶识所生,故真如本身为一超越现象之绝对寂然之体,其自体不会成为现象之法,故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据成唯识论卷十载,菩萨须至初地始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内容之深浅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别。其名称如下:

(1)遍行真如,即普遍万有的二空之理。

(2)最胜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无量功德,故称最胜。

(3)胜流真如,从真如流出之教,较其他教为胜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

(4)无摄受真如,即不成为执着的对象之意。

(5)类无别真如,谓生死与涅槃不二,即迷悟一如之意。

(6)无染净真如,即真如超越染净之意。

(7)法无别真如,谓真如已离生灭之相,故不论自何法而论之,其体为一。

(8)不增减真如,谓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离增减执着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自在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

(9)智自在所依真如,于四无碍智得自在之意。

(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

以上十者为顺次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此外,人无我之真如(人空真如)与法无我之真如(法空真如),合称为二空真如;其中二乘人只悟人空真如,菩萨则能悟二空真如。

地论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摄论宗作第九阿摩罗识)之自体为自性清净心,此一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其识因受无明之熏习,故显现出染净诸现象。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足无限清净之无漏清净功德,故为如实不空(不空真如)。同时,众生心(即真如)具有绝对不动之心真如门,与缘于无明而起动生灭,形成染净现象之心生灭门;故称不动之真如为不变真如,随缘而现之染净等现象为随缘真如,以上二者亦合称为二真如。一般对万有生起之法,若依真如之不变或随缘而说明者,即称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以下列举之二真如均为同类语,即清净真如与染净真如、或非安立真如与安立真如(安立,意即使万有之生起各得其所)。

华严宗依据性起说而主张‘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之意。同时真如分为一乘真如与三乘真如;前者复分为别教真如、同教真如,后者复分为顿教真如、渐教真如,此均由对真如理解之不同所致者。

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具足染净善恶诸法。

又诸佛之自性(真如),称为无垢真如,或出缠真如;众生之体性真如因被烦恼所污垢,故称有垢真如,或在缠真如。二者合称,即为两垢如如。

依据释摩诃衍论卷三载,真如乃悟始觉、本觉二智之理者,故立性真如与虚空之理二义。清净虚空之理有十义,即:无障碍义、周遍义、平等义、广大义、无相义、清净义、不动义、有空义、空空义、无得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