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慧能大师 莲池大师 达摩祖师 虚云法师 弘一法师
主页/ 惟觉法师/ 文章正文

万法归宗

导读:万法归宗──一百年度春季僧众禅七导师开示(一)  禅七过得非常快,明天就解七了。检讨一下,在这个禅七当中,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心是不是提得起又放得下,放得下又提得起?是不是静也静得,动也动得?打坐是静,行香、跑香、早晚课诵,就是动。看看在动静当中,心是不是归一,是不是存在?这个就是功夫。  无论是禅、净、密、律,都是讲这一念心。哪一念心?诸位听法这一念心。这念心有体、有相、有用,这念心要净...

万法归宗

  万法归宗──一百年度春季僧众禅七导师开示

  (一)

  禅七过得非常快,明天就解七了。检讨一下,在这个禅七当中,有没有坐到一支好香?心是不是提得起又放得下,放得下又提得起?是不是静也静得,动也动得?打坐是静,行香、跑香、早晚课诵,就是动。看看在动静当中,心是不是归一,是不是存在?这个就是功夫。

  无论是禅、净、密、律,都是讲这一念心。哪一念心?诸位听法这一念心。这念心有体、有相、有用,这念心要净、要定、要明、要空、要觉。不仅如此,从开始发心,一直到这一口气不在的时候才能确定,这是根基差的人。上根利智的人,不用等这么久,一闻千悟,说到就做到。说不打妄想,就是一念不生;不落昏沉,就一点昏沉都没有。这一念觉性就像一盏灯一样,清清楚楚、念念分明,只起善念,不起恶念。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静是如此,动也是如此;顺境如此,逆境也是如此;身体健康时如此,病时也是如此。这就是功夫,这些不是偶然的。所以,前世有熏修,马上就能做得到;假使前世只是种一点善根,没有经过熏修、没有经过历练,没有一点成果,完全要靠今生来努力,那就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了解自己是上根?中根?下根?钝根?了解了以后,自己才知道用功。修行不是容易的事情,要脚踏实地,不要好高骛远。从一步一脚印开始,修行就能落实。否则,如禅宗祖师所说:「说到做不到,是名不到道。」说到做不到,就与道毫不相干、与本心毫不相干;与本心毫不相干,就与生死毫不相干。

  道究竟在哪里?自己要确实了解,要对得起自己,不能蒙蔽自己。假使蒙蔽他人,日久见人心,时间一久,人家还是知道;假使蒙蔽自己,自己马上就能知道,就要赶快觉察,知过、改过,这就是真正修道的人、修行的人。

  一个是知,一个是行,知到哪里,就做到哪里,知和行要配合起来。行是事,知就是理。佛法一个是事,一个是理,事理圆融、事理不二。如果有事没有理,盲目修行,就称为盲修瞎练,愈修愈糊涂,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方向。例如,走路要有一个方向,才能到达目的地;做学问也要有一个方向,学业才能成就;做事有一个方向,事业才能成就;修行也要有一个方向、一个目的,不要走错路,道业才能成就。

  佛法一个是因,一个是果。佛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不要好高骛远。每个人都想成道,道在哪里?道不离心。心在哪里?心不离觉。不管修任何法门,都要觉察、觉照,要使身口意三业清净。其次,不要打妄想,六根要净、要定、要明、要归一。禅宗讲得更清楚,打坐的时候,始终不离当下这念心,这就是归一。

  修忏悔法门,忏悔了以后就清净了,不要再责备自己、折磨自己,安住正念,这就是归一。从今以后,永远不再造恶业、不再造过失,这才是忏悔的目的。念佛,有能念之心、所念之佛,最后也要归一。怎么归一?没有能念之心、没有所念之佛,归于当下这个觉性,从有念归于无念。诵经也是如此,能诵的这念心和所诵的经要归一,念了以后,不要执着一切境界,要把这念心归一。做事也是一样,有能做、所做,做了善事、做了功德,不要执着功德,要归一,能所俱空,要归到当下这个觉性。

  修善法是福报,不要执着福报,好事给他人,功德归三宝,坏事自己检讨、惭愧、忏悔,心始终要归一。修净土的人想生净土,怎么样才能生净土?三业清净,往生有份,六根都摄,见佛不难。所以,不是盲目地求生西方、求生东方、求生南方、求生北方,或是求佛来加持……这些都离道十万八千里,不可能生到净土。要想生净土,必须从因上来修,「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修任何宗派都是一样,三业清净、六根归一,往生才有份。什么意思?就是要万法归宗,我们这念心才会净、才会定、才会明,才会有所成就,这就是佛、这就是道。

  (二)

  佛经云:「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明白这些道理,就找到一条路,无论别人讲得如何天花乱坠,说什么佛菩萨出世,都迷惑不了你;假使不明白这些道理,就跟一般人一样,听到哪个地方有灵感、有神通,自己就乱了方寸,始终与道毫不相干。神通、感应在哪里?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这念清净心、无为心当中,外面的感应都是舍本求末。所谓「心诚则灵」,拜土地公、恩主公、妈祖……也有一点感应;但是,心不诚了、心散掉了,就什么感应都没有了。一般民间信仰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最低限度可以约束自己、管理自己,可以提升社会道德。

  因此,我们要了解,「但得本,莫愁末」,心诚、心净、心定、心空,就是本。心清净了,不要求灵感,自然有感应;有了感应也不要执着,一切境界都是自心起用。我们这念心无远弗届,追求心的作用,等于在太阳底下找影子,是没有用的。所谓「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诵经、念佛、持咒、打坐,都可以达到一心不乱,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不离开自己本具的觉性,其他都是方便。

  以前有一位老和尚经年行脚,途中看到山脚下有一道光,老和尚觉得很奇怪,于是前去勘察究竟。到了山谷里面,看到一位老太太搭了一个篷子在那里修行。老和尚问:「老菩萨在这里用功多久了?」老太太回答:「二十多年了。」老和尚问:「你在这里用什么功?修什么行?」老太太说:「我念六字大明咒。」老和尚知道心念归一、心定了,自然就有光。老和尚问:「你是怎么念的?」老太太答:「唵嘛呢叭咪牛。」老和尚说:「老菩萨,你念错了,不是『唵嘛呢叭咪牛』,是『唵嘛呢叭咪吽』。」老太太听了以后,后悔得不得了:「糟糕了,我这二十年的修行白费了。好!现在开始念『唵嘛呢叭咪吽』。」老和尚离开后,回头一看,没有光了,再仔细观察,里面是一团黑气。老和尚知道老太太心生退悔,没有信心了。于是,老和尚回去跟老太太说:「老菩萨,我刚才是测验你的,你念的是对的。」老太太说:「师父!您真会捉弄人。」又重新念「唵嘛呢叭咪牛」,光又出现了。

  这是有定而没有慧,不知道「归一」。持咒、念佛,念到能所俱空,要归于觉性。光也是虚妄的,不要理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就是道。明白这个道理,不要执着感应,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动都不动一下,为什么?执着这些境界,就是舍本求末。觉性就是光,不要执着。经云:「净寂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法身无形无相,十方虚空都在这念心当中。所以,心要归一,假使心不归一,心散乱、心颠倒,什么都没有用。

  (三)

  过去,潭州龙山和尚在山上住茅篷,专门照顾这念心。有一位行者在山脚水沟里看到一片菜叶流下来,知道一定有修行人在深山里住,就沿着这条溪慢慢往上找,结果找到龙山和尚。龙山和尚看住在深山这么隐密的地方,还是被人找到,于是马上搬家,与外隔绝。现在的社会是做不到的,到处都有人,寸土寸金,再高的山都有人管理,所以,整个时间、空间都不一样了。龙山和尚把茅篷烧掉,又移新居,他说了一首偈子:「三间茅屋从来住,一道神光万境闲。」修行总是要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一坐下来,一个杂念都没有,只有这念心,白天如此,晚上也是如此,一年到头都是如此,这就是功夫。又说:「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这就是专修、保养圣胎。我们现在修习大乘佛法,在利他中完成自利。假使你有龙山和尚这个功夫,我们也有关房可供专修;但是,假使没有这个功夫,住在关房里无聊、打妄想,倒不如面对社会,福慧双修,发长远心。

  道不离这念心,但是,一定要知道「道」在哪里。修行,一是修福报,我们平时在常住修福、在精舍弘法,这是慈悲、福德,结人缘、结善缘、结佛缘、结法缘、结欢喜缘;假使没有缘,就没有办法度众生。所谓「未成佛道,先结人缘」,要跟大众广结善缘,不能结恶缘,结了恶缘,处处都是荆棘、都是障碍,所以要结善缘、结佛缘,就能左右逢源。

  修行就在这念心当中,提得起、放得下,放得下、提得起,最后就得自在,这就是「静中养成,动中磨炼」,始终不离开当下这念心。诸位听法这念心要作主、要分明,要有定、有慧。《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没有天灾、没有雷电、没有风雪,整个虚空得一;有天灾,天就不一了。「地得一以宁」,没有地震、没有海啸、没有瘟疫、没有战争,大地就安宁了,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所以,不但是佛法讲归心,世间所有一切都要归一、归零。人也要归零、归空、归觉,只有这念心,就能超凡入圣。

  过去一切佛菩萨、一切圣贤,都是这样修出来的。假使不了解这些道理,就会走错路、走远路。所以,古德讲:「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一般人到处去朝圣、到处去拜拜,为什么朝圣会挤死人?是不是圣不灵?大家要了解,圣在心当中,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心定、心净、心明、心空,烦恼漏尽,这就是佛。《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离开觉性,不知道检讨反省,不知道破除我执、法执、漏尽三惑,向外求佛,就是舍本求末。心当中的烦恼化除多少,心就净化多少。所以,修行要福慧双修、悲智双运、定慧等持。

  (四)

  什么是定慧等持?什么是福慧双修?什么是悲智双运?悲,就是慈悲,要救度众生,给大众方便,这就是慈悲、就是福报。什么是智?如《金刚经》云:「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而不执着一切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三轮体空就是智,修了善法而不执着,就是智慧。什么叫作不执着?以布施而言,布施就是慈悲,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布施了以后,没有布施的对象、没有布施的财物、没有布施的自己,三轮体空,能所俱空。

  救度众生,必须要用佛法来救。以救济而言,只能救急,不能救贫。每个人都有其因果,假使前世没有修福报,无论怎么帮助他都很困难。所以,救人可以救急,今天没有饭吃,我们给他三天、五天的饭吃;他身体有病,我们将他送医,这是慈悲心。但是,要让他终身富贵、终身健康,是不可能的事,必须要他自己去努力。所以,我们要用佛法告诉他,每个人有三世因果,要修善积福,检讨反省、惭愧忏悔,这样去努力,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我们的责任。古德云:「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做了善事,虽然还没有看到善果,大祸已经远离了;假使造恶多端,虽然还没受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

  把这些真理传播给大众,就是救人救世。是从根本来救、从心来救,也就是端正知见。假使我们自己的知见不正,怎么去端正别人的知见?自己的心不净,怎么得到这种心地法门?所以,菩萨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自己有法喜,才能把法布施给别人,对方才能得到法喜;自己有禅定的功夫,才知道这念清净的心、超越的心、归一的心,这个才是自己的法身慧命。了解这些道理,自己才有信心;假使自己都没有信心,自己都没有深入,怎么去弘扬佛法?只是舍本求末、有理无事,只能讲一讲道理,人家再进一步问你,就讲不出来了。

  (五)

  大乘佛法,就是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自利当中才能利他,始终不离开群众、不离开社会、不离开大众,就是要悲智双运,定慧等持。什么是定慧等持?定就是不动,这念心不想过去、不想现在、不想未来,一念不生。假使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但这个心像石头、木头一样,也没有用,成了无想定,所以,要有慧。这个心不但不动,还要清楚、明白、作主,就是一个知。知觉要存在,这就是慧。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无上道,需要自己去养成;假使不养成,也是没有用。

  所以,打坐这念心要清楚、要明白,还要养成。如果只能保持定慧不二这念心一秒钟,功夫不够。所以要继续坐,发长远心。别人能保持二十分钟、三十分钟,你也能迎头赶上。假使能保持一个钟头,坐到一支好香,不要得少为足,要继续发心,支支都是好香。到了这个境界了,还要延长,打坐的时候也存在,走路的时候也存在,跑香的时候也存在,这是一个开始。慢慢地,白天也存在,晚上也存在,晚上不会作恶梦,远离梦想颠倒。所谓「圣人无梦」,因为心归一了,当然不会作梦。众生始终都在梦当中,所谓「人生如梦」,因为世间上所有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确确实实是一个梦境。

  贪财的人在作发财梦,贪色的人在作贪色的梦……一个念头就是一个梦,每个人都在梦境当中。所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今日座上客,明日阶下囚」,气还存在时,什么都抓得死死的,什么都不放,一旦无常来临,什么都带不走。坏的念头是作恶梦,好的念头是作好梦。出家也是在作梦,作弘法的梦、建设道场的梦,这是好梦;但是,作了这些梦,也要能所俱空,达到不作梦的境界、无梦的境界。无梦就远离生死、远离颠倒,就是菩提心、无住心。

\

  打坐的时候,这念心不但没有坏的念头,连好的念头也没有,能所俱空。所谓「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不着有、无两边,这念心超越时空,哪里还有梦?这就是《华严经》所说的「一真法界」,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教下就是「菩提、涅槃」,是不作梦的境界。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经过练习,最低限度不要作恶梦,只作好梦;等到统统都是好梦了,最后归于无念、无住、无为、无想、无相,不作梦的境界。如果不了解这个修行的层次,就会走错路、走远路。

  打坐是先苦后甜,现在经过六天的熏修,自己检讨一下,妄想减少了没有?是不是没有妄想了?昏沉减少了没有?是不是没有昏沉了?这念菩提心现前了没有?菩提心就是无住心,诸位听法这念心不住有、不住空,不住明、不住暗,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上、不住下,「一切无所住,诸佛常现前」。我们这念清净心、觉性,就是佛,不要向外寻找。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不知道在这个地方用功,如何成道、如何成佛、如何得解脱?如何超凡入圣?方向找到了,照这个方向去走,走一步就是一步的光明;假使不走,一步光明都没有,始终都是在无明、烦恼、颠倒当中。

  (六)

  「佛者,觉也。」觉察、觉照、觉悟,做到没有?没有的话,就成了一种口头禅。因此,必须要落实觉察。觉察什么?往内照,回光返照。光,就是我们的智慧,而不是另外有什么光。这念智慧心现前,这念觉性现前,白天存在、晚上也存在,明也存在、暗也存在,顺境存在、逆境也存在,这就是光,有了这份光明,就不会走错路、不会走远路,步步都是光明。

  觉,有本觉、始觉。一切众生都有本觉,虽然有本觉,但没有始觉。我们现在开始觉悟,就是始觉。从凡夫一直到功德圆满,无明漏尽,当中有六个层次,称为六即佛。这六个层次都是佛,但是如果没有觉悟,这六个层次都是众生;觉悟了,六个层次都是佛。

  现在开始是始觉,继续用功,跟智者、圣者有一点点相同了,称为相似觉。再继续用功,「无明分分断,真如分分现」,就是分证觉。到达十地满心,称为等觉,弥勒菩萨就是等觉,将来时节因缘到了,就成无上正等正觉。觉,就是我们的觉性,必须自己实际在这里用功;假使不用功,什么都没有,就是不觉的众生。儒家也谈「觉」,如「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道本来就是现成的,但是我们心当中有无明、烦恼,要经过漫长的时间,把无明、烦恼统统沉淀、除掉,化腐朽为神奇。

  禅宗祖师说:「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每个人心当中都有烦恼、都有垃圾,不能靠自杀或把身体烧掉来去除烦恼、垃圾,这是没有用的,只有忍耐、改进,只有净化自己、提升自己,这就要靠觉察的功夫。觉察到烦恼、昏沉、妄想一来,就把它照住。进一步,要把它照破。就好比我们心当中有小偷,小偷一来,就看着它。看着它,就是觉察。第二步,把它照破,把小偷变成好人。念佛也是一样,念佛就是看到心当中的烦恼,把它念破,这就是真念佛的人。否则,嘴巴在念,心当中在打妄想,是没有用的。憨山大师云:「口念弥陀心散乱,喉咙喊破也徒然。」为什么?口念、心也念,心念要照到烦恼那里念;念了以后,身口意三业就清净了,目的是在这里。

  (七)

  所有一切法门都是对治法门,例如:三十七助道品是「助道」,帮助我们成就道业;六波罗蜜也是助道;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是助道品。道,本来就具足,诸位听法这念心就是道,这念觉性、这念清净心,就是道。佛经里有个譬喻,我们的觉性「如金在矿」,黄金和矿是同时存在的,每个人心当中都有金矿。金矿在哪里?在无明、烦恼当中。转化无明、烦恼,就是炼金。在禅堂里,经过七天的熏修、七天的锤炼,金现前了没有?如果没有,要继续不断地炼,把矿炼得干干净净,里面的纯金就会现前。

  纯金,是指我们本具的清净心、本具的觉性、本具的佛性。真金不怕火炼,把纯金炼出来,永远不会再变成矿,就得到解脱,这就是理。了解理之后,动也如此,静也如此,无论行住坐卧,始终有这个理。悟到这个理,就称为入理圣人,入了理上的圣,还不是真正的圣。所谓「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禅七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这个道理、这个方向,告诉每一个人。了解这个道理,就入门了。入什么门?入这个佛性之门、入这个心门。入了这个门,还要自己去用功,那就是功夫。

  过去是见佛得度的根机,见到佛,佛说:「善来比丘,须发自落,法服着身。」马上就成道。因为原本只差一点点,只要增长你的信心,烦恼漏尽,就成阿罗汉果,但这种根机已经没有了,这是第一批。第二批,佛只讲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就成道了。第三批,佛讲经说法,修戒、修定、修慧,也能成道。现在的人是钝根,天天诵经、天天忏悔,每天都讲要息妄想,要回光返照,但是,一打坐始终就是昏沉,静下来心当中都是妄想,或是感觉无聊,这念清净心始终不现前,这是下根的人。

  虽然如此,只要继续不断地用功、不断地熏修,最后总有桶底脱落、烦恼漏尽的一天。过去六天都在用功,不是白费的,由于有过去的磨炼,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这一念清净心就会现前。所以,自己要有这个信心,还是要用功,就是「念而无念,修而无修,做而无做」,始终不离开善法──心只起善念,不起恶念;口只讲好话,不讲坏话;身只做善事,不做坏事──最低限度要达到这个程度,这是第一步。假使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去,要想成道,不是简单的事。「万丈高楼平地起」,佛法是以人为根本,人以心为根本,心以觉为根本。太虚大师曾说:「人成即佛成」,每个人都想成佛,最基本的要先完成人格;如同修建大楼,要先把地基打好,地基打好了,一步一步地建,就很简单了,此外,还要持之以恒。

  (八)

  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格如何完成呢?以儒家来说,做到仁、义、礼、智、信五常,人格就完整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学校伦理、政治伦理,这就是人的根本。假使连这个观念都没有,是不容易的。人有人格,僧有僧格。我们出了家,成为僧众,要建立僧格,就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只起善念,不起恶念,起了恶念,把它照破,如三十七助道品里的四正勤──「已生善念令增长,未生善念令速生;已生恶念令灭除,未生恶念令不生」,「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修戒、定、慧三无漏学,先要从这个根本上做起。就等于学英文一样,要先把字母学好,发音要正,然后记生字……一步一步来,急也急不得。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人格完整了,僧格完整了,然后要想成佛,就如同手掌翻过去是手背般易于达成。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脚踏实地,一步一脚印,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佛经也提到「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一切都是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

  我们从灵泉到中台,也是一步一脚印走过来的,这些成果不容易,也不是偶然的──出家众积极建设,弘扬佛法;在家居士出钱出力,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除了建设中台,还办佛学院、成立大专青年禅学会、建设精舍,历经千辛万苦。由于四众的努力,中台禅寺、精舍、佛学院、国小、国中、高中、博物馆都已建设完成,成就一个现代化的大丛林。有了这些成果,第一步成功了,不要得少为足,还要百尺竿头再进步,精进再精进。第二步,要继续用功修行、弘法,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把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所以,我们的禅七没有中断过,目的就是在充实自己、净化自己、提升自己;各地的精舍也没有休息过,有各级禅修班,还有种种活动,这些都是同时进行,才有今天这种成果。

  古德云:「百尺竿头坐底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百尺竿头坐底人」是什么人呢?就是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证到空,称为无学位。虽然站在最高「空」的境界,心空境寂,入了涅槃,但是,住在空当中,离开了群众,缺乏大慈悲心,智慧、福德还没有完全圆满,所以要再进步才能达到三觉圆满,自觉、觉他、觉满,既能自利,又能利他。如何再进步?就是不住在空当中,和光同尘,把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上,随缘度众,这就是「十方世界现全身」,空当中还有妙有。最终,要达到无住心,修一切善,不执着一切善;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可度。如释迦牟尼佛所说,虽然说法四十九年,却没有说一句法;度了无量无边众生,却没有一个众生可度。虽然没有说法,还是积极地说法;虽然没有度一个众生,又积极不断地度众生。这就是「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

  明天还有半天的时间,没有坐到好香,不要灰心,继续努力,说不定下一分钟好香就现前,要有这个信心。就如同走路到台北,已经走百分之九十的路程了,要继续不断地走,最后一定能到台北。又等于挖金矿一样,拚命挖了十天、二十天、一个月……还没有看到金矿,你就停止了,其实只差一点点,最后一锄,金矿就现前了。所以,连最后一分钟、最后一秒钟都不要放弃。刚开始经过一天、二天、三天……,还在昏沉、妄想当中,不要灰心,就是这样坐下去,最后「一念相应成正觉」,跟清净心、无为心相应,好香就现前。

  有了这支好香,就增加了信心。以后照这个方法,在动静闲忙当中继续用功。每个人都有一份,没有哪个人没有,只要有恒心、有信心,如儒家所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继续不断地坐。功夫是用出来的,不用就没有,用就有希望,持之以恒,就能成功。这念心是本具的,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众生求,一切无所求。狂心顿歇,歇即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