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主页/ 佛学基本知识/ 文章正文

达摩大师东来传法,仅从4位弟子中挑选传人,为何将衣钵给了慧可

导读:达摩大师东来传法,仅从4位弟子中挑选传人,为何将衣钵给了慧可东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气象!这是达摩大师刚到震旦(中国别称)所发出的感慨。达摩大师本是南印度一个国家的皇子,受到佛法感召选择出家,出家后跟...
达摩大师东来传法,仅从4位弟子中挑选传人,为何将衣钵给了慧可

东土神州,好一派大乘气象!这是达摩大师刚到震旦(中国别称)所发出的感慨。达摩大师本是南印度一个国家的皇子,受到佛法感召选择出家,出家后跟随他的师父印度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学习佛法。般若多罗尊者对当时印度佛教衰弱情况很是但忧,决定让达摩大师在他圆寂后前往东土传布佛法,续佛慧命!

相传,达摩大师在还未出家时就对佛法有着高超的领悟能力,这一点体现在达摩大师的父皇供养他师父的宝珠上。达摩大师的父亲香至王一共有三个儿子,达摩大师最小,他师父般若多罗尊者借着这个机会试探他们兄弟三人的慧根。

尊者问道:这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这颗宝珠更珍贵吗?他大哥二哥都认为这颗宝珠是这世界上最难得的宝物,没有什么比这个更珍贵了。尊者看了看达摩问道:三太子呢?达摩道:宝珠虽然能照耀接近它的一切事物,但还有比它更珍贵的,那便是智慧之光。智慧之光不仅能照亮一切,还能自照,寻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是宝珠永远也无法做到的。尊者点点头,然后拒绝了赠与他的宝珠。在这之后达摩将原来的名字菩提多罗改为菩提达摩。

等到他师父圆寂六十七年后乘船来到了中国南海,在广州登陆,随即发出了文章开头的感慨!上岸后,达摩大师得到了广州刺史的热烈欢迎,随后南朝梁武帝亲自接见了他。但探讨佛法的过程并不理想,因为梁武帝自觉有很多功德,达摩大师却说没有,梁武帝问为什么?达摩大师说就像是人的影子,有形无质。梁武帝又问那怎么做才算有,你又是谁呢?达摩大师说这种功德世上求不到,我不知道我是谁。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达摩大师一苇渡江”,北上来到了洛阳少林寺。

其实达摩大师在回答梁武帝的问题中已经证明了他确实是得道高僧,原因有二。

一是功德问题。其实梁武帝有功德,但他召见达摩大师的目的并不是“真心”想要求法,而是要天竺来的高僧夸赞他,这样做是为了向身边的人炫耀显示他的“功德”,让别人夸赞。试想学习佛法本来就是对心的修炼,如果是为了炫耀,就偏离了“本质”,那样只是缘木求鱼,永远也不见大道,所以也就没有了功德。

二是“我”的问题。达摩大师带来的禅宗法门核心思想就是“二入四行禅法”。二入分别是理入、行入,四行是无所求行、法行、报冤行和随缘行。可以见得,达摩大师不知道他自己是谁,这已经达到了“无我之境”。

这个无我并非是真的无我,而是熄灭了对自我的执着,熄灭了贪嗔痴,心已经契合了大道,不再有分别。所以他是谁已不再重要,因此可以称之为无我了。

到达少林寺后,达摩大师开始了他“面壁九年”的禅定修行,并在这里陆续收了断臂求法的慧可、道育、昙林、道副、道迹比丘尼等弟子。

这一天达摩大师对弟子说:我将西返印度,想要从你们四人中挑选衣钵传人。你们也都跟我学法很久了,说一说你们对佛法的心得。

首先发言的是道副禅师:在禅修的角度讲不能执着于文字,从学习佛法的角度讲也不能舍离文字,这样就差不多了。

其次是道迹比丘尼禅师:就好像庆喜通过修行看到了如来佛祖的佛国,只见一次就已经足够,无需再见。

然后是道育禅师:地、火、水、风这四种基本元素皆空,眼见、耳听、鼻闻、舌尝、身受、意想也并不是实有,所以并没有什么法可以学到,一切俱无。

最后是慧可禅师他并没有说话,而是缓缓的走到了达摩大师跟前单臂礼拜,而后又回到了自己刚才所在的位置上。

我们看出,除了慧可外其他人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达摩大师听他(她)们讲完说到:道副得到了我的皮、道迹得到了我的肉、道育得到了我的骨,只有慧可得到了我的精髓。达摩大师这里用了非常形象的比喻“皮肉骨髓”,最终将衣钵传给了慧可大师。

看到这大家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最先说自己见解的三人,所言也很有道理,但达摩大师为什么通过他们各自讲述心得后,却把衣钵传给了没有发言的慧可呢?

答案并不难理解,因为禅宗的最高法要就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教外别传、见性是佛。在这四点中,不立文字就是不执着于文字,直指人心就是不要考虑其它事物只需用心来感受,教外别传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教外别传不是能传给佛教以外的人,而是特别传授的意思,见性是佛就是明了自性进一步开悟得道。所以正是慧可大师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无声胜有声最终得到了达摩大师的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