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
主页/ 皈依修学手册/ 文章正文

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导读: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赖。这个世间,人人在以各种方式安身立命,总想抓住些什么才觉得踏实。或依赖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

  深信唯有三宝能救度

  皈依,是为了寻求生命的究竟依赖。这个世间,人人在以各种方式安身立命,总想抓住些什么才觉得踏实。或依赖财富,将钱财作为保障;或依赖地位,将地位当作靠山;或依赖家庭,将亲人当作港湾。感觉什么最可靠,便会皈依什么。但这些皈依终归是不究竟的,因为外在一切皆处无常变幻中,本身便不稳定,如何能为我们提供坚实保障?就像救命稻草,抓在手中那一刻,也不过是抓住了一个即将破灭的幻觉。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什么是我们能够依赖的?家庭难免出现变故,地位无法永远保有,金钱随时会更换主人。尤其是今天这个世界,过多的机遇,使一切充满着不稳定。这也正是现代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所在。从物质条件来说,我们所享用的远比古人更为丰富,为什么内心深处仍然惶惑,仍有着无法排遣的不安?常常是,拥有得越多,害怕失去的感觉越强烈。

  时常有人问我:幸福是什么?在我看来,世人所谓的幸福无非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因为幸福的基础在于世界和自身的心,但那又是怎样的世界和心呢?外在世界是日新月异的,内在心灵是四处攀缘的。以无常的环境和内心为基础,那样的幸福又怎么可能稳定、坚实呢?可见,世间一切都无法作为真正皈依处,无法究竟解决生命的终极问题。

\

  那么,三宝的究竟处何在?关于这个问题,可从实、德、能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是真实,佛陀并非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而是实有其人。二千多年前,佛陀出生于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其父为净饭王,其母为摩耶夫人。他出家成道后,游化四方,足迹所到,留下许多至今为人瞻仰的圣地。佛陀,意为觉悟者,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而成就。他所施设的教法,能引导一切众生断除无明妄想,圆满如实智慧。千百年来,无数高僧大德正是依佛法走向解脱。所以说,佛陀是真实不虚的人天导师。

  其次是德行圆满。佛陀具备圆满的断德、智德和悲德。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不再有任何缺陷,不会起丝毫贪嗔之心,否则与凡夫何异?我们翻开佛陀传记,从未有佛陀嗔怒的记载,更不会象上帝那样怒降洪水。智德,即成就一切智慧,大体分为两类;一是证得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为如所有智;一是了知缘起显现差别的智慧,为尽所有智。悲德,即圆满大慈大悲。悲悯之心,人皆有之,非佛陀独有。但我们的悲心狭隘而渺小,是被自我处理过的、充满不平等的悲悯心。而佛陀已超越我执,乃能平等一如,开发无限悲心。

  第三,佛陀具有度化众生的能力,值得我们信赖,值得一切众生依怙。这种能力,来自佛陀圆满的德行。断德圆满,故能指导众生息灭烦恼,断除妄想;智德圆满,故能按众生种种根基施设教法,分门别类地予以教化;悲德圆满,故能感知众生苦难而发心救度,没有附加条件,远离亲疏分别。

  实、德、能是选择信仰的判断标准。试想,若不幸发现信仰对象并非真实,且不说内心失落,所耗时光又怎能重头再来?再者,若其德行尚未圆满,我们又如何因信仰得到内心升华和生命改善?此外,还须具备引导众生认识生命真相的教化能力。

  皈依不仅是外在的,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皈依改善自身心行。正确的皈依之因,才能引发真实无伪的皈依;迫切的皈依之心,才能奠定坚实稳固的修行基础。否则,即使履行皈依仪式,也很难对生命改善起到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