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南怀瑾 黄念祖 李炳南 刘素云 钟茂森
主页/ 程叔彪/ 文章正文

无门直指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导读: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第五节 与自己有什么交涉

楞伽经》:佛告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智所缘境界,建立施作。』又:佛告大慧:『「非言说」是第一义。亦「非所说」是第一义。所以者何?谓:第一义,「圣乐言说所入」是第一义,非言说是第一义。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唐译云:是圣智自内证境。)非言说妄想境界。

《宝雨经》:止盖菩萨问:何谓:真如?佛言:『善男子!此法自内所证,非有文字能施设之。何以故?此法超过一切文字言说及戏论故。离诸出入,无有计度。……自性寂静,超过众圣,智之所入。由是因缘,自内所证;无垢无染,清净微妙,最上无比,恒常不动,性不坏灭。若诸如来,出现于世,若不出世,如是法界,自性常住。善男子!为利益故,是诸菩萨,勇猛修行,无量苦行,证此法性。得法性已,安置有情,住如是法。善男子!如是名为真如。』

《佛涅盘记法住经》:佛言:『是法深妙,难解难思;不可寻思,超寻思境。诸大圣者,自内所证。』

六祖曰:『《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不自悟,须觅大善知识,解最上乘法者,直示正路。是善知识有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性。一切善法,因善知识能发起故。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若一向执谓:须他善知识望得解脱者,无有是处。何以故?自心内有知识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澈。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志道大师问六祖:『请示《涅盘经》大意。』祖问:『何处未明?』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此疑惑。』祖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当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识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寂灭,色身受乐。)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法身)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不然者,而)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用同无情之物。(全然是物理作用,而拨无了心理作用。)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盘之所禁伏。尚不得生。(犹言无丝毫心理作用之存在。)何乐之有?』祖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盘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着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五蕴浮云空去来)梦幻虚假。枉受(三毒水泡虚出没)轮回。以常乐(本然Being)涅盘,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不识自心衣珠)故,乃示涅盘真乐。(涅盘真乐者。)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寂灭)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盘禁伏诸法,令不永生?斯乃谤佛毁法。遂示偈略曰: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唯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观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宝藏论》曰:『《经》云:佛性普遍,无问凡圣。但自身中,体会真一。何用外觅?昼夜深思,内心自证。故《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秦跋跎大师问生法师:『讲何经论?』生曰:『《大般若经》。』又问:『别讲何经?』生曰:『《大涅盘经》。』陀曰:『如何是涅盘义?』生曰:『涅而不生,盘而不灭。故曰:涅盘。』陀曰:『这个是如来涅盘,那个是法师涅盘?』生曰:『涅盘之义岂有二致?(虽无二致,但与你自己究竟有什么相干呢!)某甲只如此,未审禅师如何说涅盘?』陀拈起如意曰:『还见么?』曰:『见。』曰:『见个什么?』生曰:『见禅师手中如意。』陀将如意掷于地曰:『见么?』曰:『见。』曰:『见个什么?』生曰:『见禅师手中如意堕地。』陀曰:『观公见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

百丈曰:『《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外得。』

黄檗曰:『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此心无始以来,不曾生,不曾灭。无形无相,不属有无。超过一切限量、名言、踪迹对待。当体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不知转归自己,而着相外求。所谓:面南看北斗。)使佛觅佛,将心捉心。(不知自己现成心佛。反而用心,向外捉觅。)穷劫尽形,终不能得。「不知息念忘虑,佛自现前。」(忘缘息虑,则诸佛所传心体,当即现前。只要识得,即知自内所证,不假外求。)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遇缘即施,缘息即寂。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

僧问仰山:『和尚见人问禅问道,便作一圆相,于中书牛字。意在于何?』仰山曰:『这个也是闲事。忽若会得,不从外来。忽若不会,决定不识。』我且问你:『诸方老宿,于你身上指出那个是你佛性?为复语的是?默的是?莫是不语不默的是?为复总是?为复总不是?你若认语的是,如盲人摸着象尾。若认默的是,如盲人摸着象耳。若认不语不默的是,如盲人摸着象鼻。若道:物物都是,如盲人摸着象四足。若道:总不是,抛本象,落在空见。如是众盲所见,只于象上名貌差别。你要好,切莫摸象。莫道:见觉是。亦莫道:(见觉)不是。明眼人见象,得其全体。如佛见性亦然。』后来佛果道:『要见即便见。更要寻觅方见,则千里万里。寻常道:一尘一佛刹。一叶一释迦。尽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只向一尘中见。当恁么时,犹在半途。那边更有半途在!且道:在什么处?释迦老子尚自不知。教山僧作么生说得。』

太原孚在扬州讲《大涅盘经》。有禅者阻于雪,往听讲。至三因佛性。(天台宗: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三德法身。(断德,智德,悲德。)广谈法身妙理。禅者失笑。孚讲罢,请禅者吃茶。白曰:『某甲素志狭劣,依文解义。适蒙见笑,且望教之!』禅者曰:『实笑座主不识法身。』孚曰:『如此解释,何处不是?』禅者请座主更说一遍。孚曰:『法身之理,犹若太虚。竖穷三际,横亘十方。弥纶八极,包括二仪。随缘赴感,靡不周遍。』(任你说竖穷横亘,赴感周遍,都还是他法身的事,与你自己有什么相干?)禅者曰:『不道座主说不是。只是说得法身事。实未识法身在!』(未识法身究在何处?)孚曰:『既然如是,禅德!当为代说。』曰:『座主还信否?』孚曰:『焉敢不信。』曰:『若如是,座主辍讲旬日,于室内端然静虑。收摄心念,一时放却。』孚一依所教。从初夜至五更,闻鼓角声,忽然契悟。(这才会契。)从此罢讲,名闻宇内。

《宗镜录》曰:『斯乃内证之法,岂在文诠。知解莫穷,见闻不及。』又于说即心见佛,现身成道时,引《禅要经》云:佛言:『善男子!若外相求,中经尘劫数,终不能得。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以行位齐成,速登妙果。以凡圣同礼,迷悟似分。若入之时,不从外得。』

《禅学讲话》(即《禅宗学》)载:教学要依据着经典而发见涅盘。于是专靠着经典去。然靠着经典觅取涅盘,这是释尊的或是祖师的涅盘。不是研究者自身的涅盘。所以,涅盘只被限于作为一种学说研究的对象,在自己分上不会显现。自己分上纵使修观,亦只是一个『涅盘观。』而不是事实的直接的涅盘。观不过全是观而已。观并不是涅盘的自身。这样的涅盘,是概念上的涅盘。始终圈在研究范围里头,而不得越出。这是佛弟子的通病。所以,不可不加以深深地注意省察的,真实的自己生命是活生生地存在的事实。要得到这个生命或事实,须抛下从来的恶知恶觉。把知觉放下放下而更放下,到了绝处。那末,自己从内飞跃起来,便成一大光明。(注意:这不是指自己静坐之际,不见根身器界时,所看见光影门头的光影。)热腾腾地透露出来,成为浑一体。发现出统一性。这统一性,达到统一饱和点时,便自然自内飞跃显现,光芒四射而分化到一切,把握这飞跃的妙机,是之谓:『见性。』这个把握,是依于当下直觉的,不同于分别知识似的那样分别。(注意:必须『尽却今时。』然后自性自然地显现。如果有所期待,有所执着,那就南辕北辙了。)

黄龙南示众。举永嘉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诸上座!那个是游的山川?那个是寻的师?那个是参的禅?那个是访的道?向淮南,两浙,庐山,南岳,云门,临济而求师访道?向洞山,法眼而参禅?是向外驰求,名为外道。若以毗卢自性为海,般若寂灭智为禅,名为内求。若外求,走杀汝。若住于五蕴内求,则缚杀汝。是故禅者,非内非外,非有非无,非实非虚。『不见道:内见外见俱错,佛道魔道俱恶。瞥然与么去兮,月落西山。更寻声色兮,何处名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