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如何能为和谐社会出力
本文想讨论和说明的是:中国佛教伦理本身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佛教伦理只能间接地服务于当代和谐社会的建构。说明这一看法的简单而直接的讨论方式是:伦理只是—种文化体...
从《颂古百则》到《碧岩录》
北宋时代,从太祖到哲宗的百余年间(960-1100)禅宗主要有临济和云门两支最为活跃。临济活跃于北方,并在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转向南方发展;而云门宗大约在同一时期也活跃于南...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
中国净土理论的开山者昙鸾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宋立道 一、昙鸾的行历 昙鸾,山西雁门(代州,一说并州汶水)人,俗家距五台山很近,十余岁时,因闻五台灵感化迹,登临...
介绍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
介绍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 宋立道[1] 一、上座部说或长老说: 印度部派佛教之两大根本部派之一。又译作圣上座部或长老说。佛陀涅槃后百余年间,教团统一,此称为原始佛...
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考察——以南传佛教国家为案例
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考察——以南传佛教国家为案例 宋立道 内容提要:本文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对南传佛教国家的近代反殖民主义历史和新的民族国家建立之后的经济发展和...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宗教媒体的责任
努力促进社会和谐是宗教媒体的责任宋立道 导语:宗教媒体是宗教界宗教团体用以宣教传道的专业性传媒工具,其从世俗层面上毫无疑问也要服务世俗国家的管理,遵守国家行政主管部门...
发扬佛教的慈悲观构建当代和谐和平的世界
慈悲是佛教的基本精神,是佛教教义的内在的不可分割部分。在整个佛教发展史上,佛教的信仰者和修行者们,一再地凭藉其宗教实践,在现实当中实践并彰显这种理想的价值观来。佛教...
宗炳的《明佛论》——公元五世纪初的中国佛教观念
宗炳的《明佛论》——公元五世纪初的中国佛教观念宋立道 一、宗炳与《明佛论》 《明佛论》是五世纪时的一篇杰出佛教论文,写作者是宗炳(374—443)。宗炳所以在历史上名...
关于佛教僧伽教育
问题的发端 说到佛教教育,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以佛教僧伽为对象,培养佛教僧才的教育。它实际是佛教僧伽内部的教育:第二,佛教的僧侣或居士(在现代社会中,还包括佛教...
本于印度,融摄中华——惠能禅法的认识论特点
本于印度,融摄中华——惠能禅法的认识论特点宋立道(贵州大学) 论文摘要:中国禅法,尤其是南宗禅,有着两个来源:一是印度的,一是中国的。禅学作为解脱的实践系统,其所...
集合教学政三界学术力量,卓有成效地发展佛学研究
接到《觉群》编辑部通知,说打算以“借各方合力,共同推进佛学研究”为近期发刊主题。提出约稿一篇,要求于五月中旬完稿。同时又要求“立足本位,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
现代佛教:太虚大师的思想背景
现代佛教:太虚大师的思想背景贵州大学 宋立道 太虚大师酝酿和倡导现代佛教改革的活动始于上一世纪最初的十年。见诸史册的则有以下这些重要的事件:1912年,与同学仁山等在南京创...
当代印度的新佛教运动
差不多还在一千年前,佛教的教法就在印度逐渐绝迹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印度,只有少数婆罗门和一些服务于殖民统治的西方人,才从历史的遗迹中追寻着佛教的意义。当时的社会上,...
读《景德传灯录》等中的延寿本传
读《景德传灯录》等中的延寿本传《佛教文化》期刊社-宋立道 一、本传的简单介绍: 延寿的籍贯及出生行履,不同时代诸种资料所说大致不差,小有出入者无碍大体。[i]先看《宋高...
法显西行求法及其意义
一 高僧法显其人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人,据《高僧传》,其兄弟四人,但三个哥哥幼年早亡,父亲怕法显早夭,不能成人,所以,就在法显三岁时,就将他送进佛寺里剃度为沙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