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典国学网
学典国学网
放下就是快乐 在闹市中修行 色难 人间佛教的人情味 孝的故事
主页/ 布衣百姓/ 文章正文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什么佛门还坚持要出家人剃度呢?

导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什么佛门还坚持要出家人剃度呢?佛经中记载了许多佛祖及佛门弟子剃发出家的故事。《因果经》说:“尔时太子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悉达多太...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为什么佛门还坚持要出家人剃度呢?

佛经中记载了许多佛祖及佛门弟子剃发出家的故事。

《因果经》说:“尔时太子便以利剑自剃须发,即发愿言:‘今落须发,愿与一切断除烦恼及习障。’”悉达多太子(即佛祖释迦牟尼)就是以这种剃发的举动发誓,要为给世界上一切有情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而奋斗。烦恼是佛教对于扰乱众生身心使之产生迷惑、苦恼等精神症状的总的称谓。

读经的小喇嘛

悉达多太子剃发设誓,表示从此要破除烦恼,并以此作为实行朴素无华生活的一种起点标志。后来人用“斩断万根烦恼丝”的诗句来形象地说明僧人剃除须发的意义。

剃度标志着出家人告别红尘、进入佛门之始,故佛门中对剃度看得很重,一般都在隆重的场合下迸行。剃发时,受戒者换上僧服,先向剃度师合掌跪拜。剃度帅则左手持净瓶,右手指沾瓶中的香汤在受戒者头顶滴上三滴,相传这样可使受戒者心底清凉,烦恼不侵,并除去俗人的气味。

尘缘

在剃度师动刀前,先要将受戒者头顶中心的少许头发挽成一个小髻,然后举刀从下往上剃。当仅存头顶小髻时,剃度师再次手持净瓶,口念偈语,每念一句,在场的僧众即随声应和一句。然后剃度师对受戒者说:“我已为你剃除头发,唯有顶髻犹存。如果不能忘身进道,忍苦修行,还可反悔。”

如果受戒者回答:“立志出家,决不反悔”,剃度师就把受戒者带到他以后的师父面前,叫受戒者合掌跪下,并把戒刀交给他的师父。师父手起发落,诵“落发偈”,并授给弟子袈裟。弟子应顶戴而受,然后再交还师父。经过三次授与,弟子在师父的帮助下,穿好袈裟,向佛像行礼,并绕坛三匝,最后礼谢剃度师与师父,然后就可以正式登坛受戒了。

出家人的背影

儒家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身上的每根毛发连本人都没有权利随便去除,更不用说把头发全剃光了。受懦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出现了一种剃去男子头发的刑罚——髡刑。因此,佛门的剃发传入中国时,也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做,而不去迎合中届的传统呢?为什么不让僧尼去追求美呢?这主要还是佛教教义在起作用。佛教认为只有毁其形好,断除人们的自然美和禁止梳妆打扮,才能有利于专心修行。

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