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罗汉

"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音译(Arhat)。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槃(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阿罗汉——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阿罗汉——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

阿罗汉在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

阿罗汉按巴利语应翻译为“阿拉汉”。“阿拉汉”是对佛陀如来修行至阿罗汉果位阶段时受到的尊称,也可以指一切的漏尽者(khinàsava,断尽烦恼者),涉及诸佛、独觉佛及阿拉汉弟子在阿罗汉果位时应供应真。依巴利论藏(阿毗达摩藏)所说,在“阿拉汉道心”,永断五上分结,已断的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永不再卷土重来。

阿罗汉在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

阿拉汉───「阿拉汉」意为杀敌,即杀死烦恼之意。是否要积极地帮助别人决定于阿拉汉自己的意愿。大多数阿拉汉都很积极地帮助别人,如沙利补答(舍利弗)尊者、马哈摩嘎喇那(大目犍连)尊者。有些阿拉汉则独自住在森林里,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如安雅衮丹雅(憍陈如)尊者。然而,即使是不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也还是带给别人很大的利益:当他们托钵时,供养食物给他们的施主获得非常殊胜的功德。即使像安雅衮丹雅尊者住在森林时并不外出托钵,但是供养他食物的大象与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胜的功德。

阿罗汉在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

在佛陀的圣弟子当中,阿拉汉是最高的阶位。我们所皈依的三宝之一就是佛陀的圣僧团。圣 僧团由四对或八种出家圣众所组成(即所谓四双八辈);换句话说就是达到四道与四果的四类圣者。这四类圣者就是入流、一来、不来、阿拉汉。如果将圣道与圣果分开来说时,这四类就分成八种。佛陀开示说这四类或八种圣者是世间的无上福田;而阿拉汉果圣者正是他们当中最高的一种。即使只是对阿拉汉表达恭敬或赞叹都已经得到很大的利益。因此,就算阿拉汉没有积极地帮助别人,自然也已经在利益世间的众生了;积极帮助别人的阿拉汉就更不用说了。

阿罗汉在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

有一个非常要紧的重点我们必须谨记在心,那就是:阿拉汉弘扬佛法与延续佛法。这就是为什么在佛陀般涅盘后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们还能听闻与修行佛法的原因。关于这点,我想再稍加解释:最初的五比库听闻《无我相经》而证得阿拉汉果之后,耶舍与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后地出家,然后证得阿拉汉果。于是包括佛陀在内,世间有了六十一位阿拉汉。当时佛陀嘱咐他们要四处游方,弘扬佛法。佛陀说:「诸比库,我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们也解脱了人、天的一切陷阱。去游方,诸比库!为了大众的利益,为了大众的安乐,出于对大众的悲悯,为了诸天与人的利益、幸福与安乐,切勿两个人同行在一条路上。诸比丘,开示初善、中善、后善,具足义理与文句的佛法,显示圆满具足的梵行。众生当中有尘垢较浅的人,若没有机缘听闻佛法则会退堕,若听闻了佛法则能了悟。」

...查看更多
阿罗汉在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

北传佛教所指的阿罗汉有二,一指声闻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境界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北传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各有其护持的主要对象,汉传佛教常塑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像。

阿罗汉在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

阿罗汉的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地菩萨,为十地菩萨中的第十地,修行境界仅次於圆满佛果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的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北传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阿罗汉。

阿罗汉在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

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阿罗汉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离贪断爱,名色识三者不再相依相缘,再有再生之因缘灭尽,无因缘可记说。

阿罗汉在北传佛教中含义是什么

阿罗汉的功德,名为六恒住。在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时,恒常不动,“不苦不乐,舍心,住正念正智”。一切外境,“不能妨心解脱、慧解脱”。得三明六通。证入阿罗汉果的圣者,能够断“五顺上分结”(色贪、无色贪、掉举、慢、无明),将会自觉:“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查看更多
阿罗汉这个果位,是什么境界?

学佛的人都知道,佛、菩萨、阿罗汉都是佛教的果位。这些果位,代表着修行者不同的境界。按照大乘经典的说法,阿罗汉这个果位非常重要,因为这个果位是凡圣有别的界线,也就是说,你若证到了阿罗汉这样的果位,那么,你就是圣人,不再是凡夫了。因此,阿罗汉这样的果位,对于我们来讲,其实就是开悟。

阿罗汉这个果位,是什么境界?

其就是认识到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是还没有亲历亲证,证悟到这个层次的人,就是阿罗汉。另外,阿罗汉又因为其功德不够,所以,还没有能够成佛。但对于众生来说,他们已经能够证到了“苦的真相与苦的止息”,也就是说,我们世人的苦,其实是从贪嗔痴烦恼而来,所以,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彻底消灭了贪嗔痴,把苦连根拔起,这就是“苦的止息”,也叫“涅槃”。

阿罗汉这个果位,是什么境界?

所谓的开悟,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证悟本心,真正认识到天地万物其实都是本心所生的幻象,也明了了众生苦的来源,即执于本心所生的这些幻象。也就是说,阿罗汉这个境界,已经完全知道万物存在的前世今生,对于所有的现象已以不再迷惑,甚至可以说,他们对于佛的教法不再有任何怀疑,已经完全相信佛所证悟的这条通往佛国净土的彼岸。证悟到这种状态就是可悟,也就是说,阿罗汉其实就是开悟或者认识世间万物真相的众生。

阿罗汉这个果位,是什么境界?

据说阿罗汉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须陀洹是初果圣人,这个层次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等到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后,并且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才能够往上升一级,即斯陀含二果圣人,所谓的二果,指的是一生天上,一来人间,等二果进断欲界之后,才能够升为阿那含三果圣人,这个层次才是真正的阿罗汉了。因此,很多人尽管认为阿罗汉不是竟,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众生来说,能够证到这样的境界,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查看更多
佛学里阿罗汉与佛的区别

在原始佛教后期,释迦涅槃后的第三次结集,围绕佛与阿罗汉的成就是否一样,僧团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派人认为阿罗汉与佛的成就一样,最后皆入无余涅槃而解脱。又一派人认为阿罗汉与佛的成就是不一样的,阿罗汉与佛虽都入涅槃解脱,但佛入的涅槃与阿罗汉入的涅槃是不一样的,佛的成就比阿罗汉更高。两派人争论的结果是谁也不能信服谁,于是发生了印度佛教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后又经过一些枝末小分裂,印度佛教进入了宗派混乱的部派佛教期。

佛学里阿罗汉与佛的区别

那么表面上看,佛与阿罗汉的成就是否一样是学术问题,是对释迦教法的领悟理解不同,而实则是对佛法整个理论体系产生的最严重分岐,其涉及到的是佛法"什么才是究竟解脱″的最根本问题。正因为是最根本的问题,不可调和,所以才会形成最终大分裂。持阿罗汉与佛成就一样的僧团,逐步发展为小乘宗派。而持阿罗汉与佛成就不同的那一派僧团,实际孕育了后期印度佛教为主流的,大乘佛法思想。而最终形成发展为大乘佛法宗派。

佛学里阿罗汉与佛的区别

首先释迦与其弟子以及印度当时的其他教派,修学的都是四禅八定,又称如来禅。而释迦开始修学四禅八定,已至最高定境,非想非非想处定,但其并未得道。后又修学耆那派的苦行,但亦未证悟。直到其在菩提树下,睹启明星才彻悟,而得道再来。其证悟到的是"涅槃寂静″,"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行,只因无明贪着不能证得",显然释迦已得智慧。而阿罗汉是听闻得道的释迦所说法,才依法修学的弟子们,称声闻乘。修学的内容虽是四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但实修依然是四禅八定。

佛学里阿罗汉与佛的区别

释迦菩提树下所证,是已超越了四禅八定之境,已证到"涅槃寂静″而再来。(其实则是大乘佛法中的,果地菩萨,因地佛境。)而阿罗汉却并未证达"涅槃寂静",因为阿罗汉为无念无知,其并不能感"涅槃寂静",更不能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行″,若有一丝念,即不能称阿罗汉。显然阿罗汉未得智慧,此义在金刚经中,关于阿罗汉的内容已讲的较清楚。阿罗汉有处非非想处迷,有处顽空迷,有处真如迷。

...查看更多
结语

阿罗汉梵语arhat,巴利语arahant。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遏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是佛教声闻中最高果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