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大乘是佛说,以八识为基础。
相信我们大家都是有听说过八识这个词的,并且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修行八识,但是还有很多人不了解八识。那下面就先让我们来了解下佛教八识详解有哪些吧。
眼识
我们的眼睛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东西,就是眼识的功能。注意,眼睛只能看见,而不会分别;如果你在区别这个是书、那个是笔,这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耳识
耳朵具有听的功能,同样耳朵只是具有听见的功能,而不会区分这个是长笛的声音、那个是小号的声音。一区分,就是意识在作用了。
鼻识
鼻子具有嗅觉,它也只是具有嗅觉功能,一区分香臭,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舌识
舌头具有味觉,同样它也只是具有味觉的功能,一区分甜和咸,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身识
身体具有触觉的功能,同样他也只具有触觉的功能,一区分快感和痛感,就已经是意识在作用了。
意识
意识又称“心识”,其具有认识抽象概念的功能。前五识中有一识起作用,意识便同时俱起。五位中心法是根本,除了预知推断或机体觉外,佛法重点在于通过修炼达到“心识”不受五尘传递而干扰,心中不为所动,最终做到六根清净的目的。
此外,它对内外之境,不分有形无形,及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有比知、推测的作用。因此迷悟升沉之业,皆由意识而作。心理学上,研究到前六识为止,在佛法上的分析,还有第七、第八——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存在,前六识合称了别境识。
末那识
末那是梵语(manas)的音译,末那识是意识的根本,其本质是恒审思量,科学上指第七感时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善恶的分别心。由于它是执取第八识(阿赖耶识)的见分或其种子为我,使意识生起自我意识,所以末那识又称为“我识”。这基本上是一种我执的作用,由此而形成烦恼的根本。
这种我执的具体表现,我的具体生命在过去现在未来所思想所经验的东西,有其余势,以种子的形式,摄藏于第八识的阿赖耶识中。末那识在下意识层面执取这些种子,以之为我。实际上,这些种子都是无始来前灭后生、非常非断的作用。《金刚经》中最重要的三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中本来无常,末那识以这样虚妄的东西为我,因此生起贪、嗔(chen)、痴、疑、慢和爱恋与憎恶等种种烦恼。
末那识属于潜意识的范围,它本身并不造作善恶之业,可因它执着自我,故成为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源。末那识所执着的我是什么呢?即是最后一个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
阿赖耶是梵音(alaya)的音译,又称为藏识,含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在六识之外,肯定有潜在的阿赖耶识存在,它是瑜伽行派思想的特色之一,科学上指第八感空间觉,佛学解释为修行人放弃的执念。
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由无明(无明二字的含义见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略解)而起的妄想概念称为阿赖耶识的见分,再因这妄想概念而幻现一种对象的境界,称为阿赖耶识的相分。
一切众生,每一个起心动念,或是语言行为,都会造成一个业种,这种子在未受报前都藏在阿赖耶识中,故此识有能藏的含义。前七识的作用是能熏能缘,第八识是前七识所熏所缘,故有所藏义。第七识恒定执此识中的见分为我,而为它所爱,故有我爱执藏义。
关于佛教八识详解有哪些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在修行八识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心的去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够收获到更多的知识。
...查看更多
相信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八识是什么,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修行八识了,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八识的介绍吧,希望通过下面的介绍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识,是佛法基本正知见,谓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第七识为意根(又名末那),第八识为如来藏(又名阿赖耶、真如等)。《增壹阿含经》卷28:「云何名为识?所谓识:识别是非,亦识诸味,此名为识也。」《入楞伽经》卷8:「所谓八识,何等为八?一者阿梨耶识,二者意,三者意识,四者眼识,五者耳识,六者鼻识,七者舌识,八者身识。」
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故说第八识才是法界万法之实相心体。《华严经》又说:证得阿赖耶识心体的人,即是证得本觉智的圣者。世尊开、示、悟、入如来藏妙理,是佛法迥异于世间宗教的精髓所在,六识论否定第七、八二识,则失去佛法本质。佛法是义学,菩萨五十二阶位皆可实证和现观。诸大菩萨秉承世尊圣教,《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中论》、《百法明门论》阐述的皆是八识正理,《成唯识论》论中以七转识来指称其它七识。又唯恐世人迷惑于六识,玄奘大师以地上菩萨的深妙智慧造《八识规矩颂》,将八识依特性之不同分成前五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四类概括成颂,以利益后世广大佛弟子。
经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八识介绍,希望我们再学习八识的时候,就会更加的了解八识,并且还能够从中收获到很多的知识,对我们的修行也是可以带来很大的帮助。
...查看更多
对于八识相信大家还是比较陌生的,没有修行过八识的人都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并且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所以这需要我们去经常修行八识。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第八识是什么吧。
阿黎耶识、阿剌耶识、阿梨耶识。略称赖耶、梨耶。旧译作无没识,新译作藏识。或作第八识、本识、宅识。无没识意谓执持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为诸法之根本,故亦称本识;以其为诸识作用之最强者,故亦称识主。此识为宇宙万有之本,含藏万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称藏识。又因其能含藏生长万有之种子,故亦称种子识。
唯识宗认为,第八识是轮回本源,“由一切种识,如是如是变,以展转力故,彼彼分别生”。由于第八识里储藏无数的各类“种子”,不断“成熟”,展转不断地变,宇宙间千差万别的各类现象,相应地分别而生起。“由此彼皆无,故一切唯识”。一切都唯识所变,表现出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第八识并不随人们肉体的死亡而消灭。
唯识宗以及佛教其他各派认为人们死后仍有生,并把人们从生到死,又从死到生的过程分为4段:初出胎(一说初入胎)的一刹那,名“生有”;既生之后,未死之前,称“本有”;临死的一刹那即弥留之际,谓“死有”;既死之后,未生之前,为“中有”(孤魂野鬼)。“中有”,也即人们既死之后,未生之前间隙中的第八识。所谓“去后、来先作主公”,即指此种情况。第八识近似灵魂的精神实体。
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第八识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只要我们用心的去学习就能够收获到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让我们修行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大家要坚持去学习八识这个知识。
...查看更多
八识顾名思义就是有八种,对于刚去修行的人来说,并不是很了解这八种,所以需要我们去深入的学习,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到什么是八识,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兹将八识对外境了别认识所产生的功能,分述如下:
眼识:
是眼根入色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耳识:
是耳根入声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鼻识:
是鼻根入香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舌识:
是舌根入味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身识:
是身根入触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意识:
为八识中之第六识,是意根入法尘之后所生起的了别、认识作用。
末那识:
为八识中之第七识,是第六意识所依之根,向内执著阿赖耶识为我,向外又执著一切境界为实法。
阿赖耶识:
梵语叫 alaya,为八识中之第八识,由如来藏与无明和合而生。华译为藏识,因它能摄藏一切法的种子。它是一切有情生命的主体,在一期无常中,最先来,最后去。当人死时,它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的父母之缘,再去投胎;当人成佛时,它即变成第九识,叫做“庵摩罗识”,亦即佛的“无垢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什么是八识了,相信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学习,就能够收获到很多的知识,并且还能够让我们的修行更上一层楼。
...查看更多世尊说人人皆有八识心王,不少亦不过于八识(除残障人士),然前六识为生灭而不能常住之缘起性空法,第七识则为诸阿罗汉舍寿时所必灭除之意根,皆是可灭之法;唯独第八识如来藏心体是常住法,亦是出生五色根、意根、六尘、六识之心体,再借六根、六尘、六识辗转出生了万法;推寻五阴与万法之根源,实即第八识如来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