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圣谛——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八圣谛和四圣谛的,不过可能有的人并不知道何为八圣谛?又何为四圣谛?其实八谛就是指八种圣谛。又作八圣谛。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若于无量烦恼藏所缠如来藏不疑惑者,于出无量烦恼藏法身亦无疑惑,于说如来藏、如来法身、不思议佛境界及方便说,心得决定者,此则信解说二圣谛。如是难知难解者,谓说二圣谛义。何等为说二圣谛义?谓说作圣谛义,说无作圣谛义。说作圣谛义者,是说有量四圣谛。何以故?非因他能知一切苦、断一切集、证一切灭、修一切道。是故,世尊,有有为生死、无为生死,涅槃亦如是,有余及无余。说无作圣谛义者,说无量四圣谛义。何以故?能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断一切受集、证一切受灭、修一切受灭道。圣如是八谛,如来说四圣谛。如是四无作圣谛义,唯如来应等正觉事究竟,非阿罗汉、辟支佛事究竟。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何以故?如来应等正觉,于无作四圣谛义事究竟。以一切如来应等正觉,知一切未来苦、断一切烦恼上烦恼所摄受一切集、灭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灭作证。世尊,非坏法故,名为苦灭。所言苦灭者,名无始无作无起无尽离尽,常住自性清净离一切烦恼藏。世尊,过于恒沙不离不脱不异不思议佛法成就说如来法身。世尊,如是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
上面就是佛经中关于八圣谛和四圣谛的介绍了。我们若是能够每日都坚持念诵修行佛法的话是有很多的好处的,这个对我们今后的生活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查看更多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八圣谛的,不过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八圣谛的。我们平时修行修行佛法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无法理解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要担心,我们若是能够认真的查找一些资料的话,我们肯定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八谛指八种圣谛。又作八圣谛。(一)有作之四谛与无作之四谛的合称。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作之四谛为大乘之观谛,后更无修作,称为无作。又二乘之智力有限量,故又称有量;佛智无限量,故又称无量。[胜鬘经法身品、仁王般若经疏卷三](参阅‘四谛’1840)
(二)开演苦等四谛为八种。即:(一)行苦谛,指有为诸行生灭迁流而不住。(二)坏苦谛,可意之法坏。(三)苦苦谛,常合不可意之法。(四)流转谛,指分段生死。(五)流息谛,指涅槃,又作还灭谛。(六)杂染谛,指烦恼、业及生等三种杂染法实为染污。(七)清净谛,指断杂染所得之无为实是清净。(八)正方便谛,谓一切无漏道实为趣涅槃之行。初四者为苦谛,第五为灭谛,第六通苦、集二谛,第七通灭、道二谛,第八为道谛。[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六、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
(三)指仁王经所说之八谛。圆测之仁王经疏卷中本引用十地经所载十四谛中后八谛释之。即:(一)觉法之自相、同相,故善知相谛。(二)觉法之差别,故善知差别谛。(三)觉分别阴界入,故善知说成谛。(四)觉身心之苦恼,故善知事谛。(五)觉诸道之生相续,故善知生谛。(六)毕竟灭一切热恼,故善知尽智、无生智谛。(七)起不二行,故善知令入道智谛。(八)正觉一切法相,故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及集如来智谛。[仁王经卷上菩萨教化品]
上面就是关于八圣谛的解释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并且念诵佛经的时候最好是按照佛经的念诵仪轨来念诵修行八圣谛。
...查看更多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需要我们对佛法有信心的。若是我们不相信佛法,我们为什么还要修行呢?而且修行佛法的时候我们最好是能够多多看看佛法的殊胜感应,这样是可以提升我们对佛法的信心的。
我们说的话要得体,让人听到之后比较合理和中肯。比如说,如果要批评人家,那恐怕也需要讲究方法。有的人恐怕一针见血,直接告诉他:“你错了,马上改。”但有的人说:“是不是可以这样?”“是不是我提个建议?”“是不是可以这样去想?”“是不是可以那样去做?”这同样是一种态度,也属于爱语摄的范畴。
有时候,大家想一想:一个人的确做错事了,但是当此之时,如果置之不管,或者声嘶力竭地指责对方,都不是合适的方法。那会使人觉得麻木,从而没有责任和罪恶感了,“我就这样了,爱怎么样怎么样吧……”
但是,如果有人确实不是使劲地说我们,恰恰是很委婉地善意点拨我们,我们会很羞愧:“这件事情确实是我错了。”这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内容。我们反思:是不是语言运用有问题?是不是有人背后在嘀咕?固然不可以执着,但总是要为别人考虑。我们可以把问题摆在桌面上,采用一个彼此比较接受的方式方法,很有技巧地把它说出来,问题一样是可以解决的。当然这应该是彼此互动的结果。
其实现在很多人都在念诵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也是可以找一些人来一起念诵修行佛法的,这个对我们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也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查看更多
相信很多修行佛法的人应该都听说过,因果二字。但是很少能够有人能够搞清楚,搞明白因果到底是什么。其实所谓因果,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
狭义的因是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或内在原因,而缘则主要指产生结果的助因或外在的间接条件。
广义的因也包括缘。因果是对存在和行为的互相关系尤其是前后关系的一种认识,佛教的因果理论是其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也是其人生现象理论的基础,佛教中的十二因缘和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都属于佛教因果理论范围。
佛教因果律随佛教的发展,也有了不同的说法:
1、小乘佛教中的说一切有部关于因果观念主要是六因、四缘、五果。六因是在分析三世善恶果报的各种条件或作用时提出的,包括能作因、俱有因、同类因、相应因、遍行因和异熟因。四缘是一切有为法产生时的因,是从一般的果的产生角度来进行分析时所作出的对因的分类,包括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五果是因缘所生或道力所证之果,包括异熟果、等流果、士用果、增上果和离系果。
2、大乘佛教的中观派从其理论的“空”观出发,否定有实在的因果关系,认为因不实在,果也不实在,从而否定了因中有果论和因中无果论,否定有真正的“生”。这也就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3、大乘佛教的瑜伽派从其理论的“识”出发,提出十因、四缘、五果,认为因果关系有一定的实在性,但因“识”也不是真实有,所以其因果观念与中观派也就没有实质的差别。
上面就是佛教中关于因果的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也是会遇到一些我们并不是很懂的东西,所以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找一些师兄来帮助我们解决困惑的。
...查看更多八圣谛: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有作之四谛为小乘之观谛,彼观未究竟,后更须有所修作,故称为有作。无作之四谛为大乘之观谛,后更无修作,称为无作。又二乘之智力有限量,故又称有量;佛智无限量,故又称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