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定,又名三昧,所谓念佛三昧,三昧之王。禅定亦即止观,止是放下,观是看破。禅定是指心一境性,让混乱的思绪平静下来,外禅内定,专注一境。禅定必须先由入静开始,而到至静,才能达到寂静,此时已经是忘我的境界,从身空、心空而进入到虚空法界。然而坐禅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必须要具备超越的精神,才能突破一切生理、心理及潜意识的障碍。
禅定在佛教中是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行方法,在我们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静下心来,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感受到其中的奥妙,所以师兄们在修行的时候要保持心无杂念,那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禅定吧。
禅,为梵语dhyana之音译;定,为梵语samadhi 之意译。禅与定皆为令心专注于某一对象,而达于不散乱之状态,或谓禅为dhya^na 之音译,定为其意译,梵汉并称作禅定。又色界之四禅与无色界之四定,合称四禅八定。法华经 提婆达多品与坐禅 同义。五家参详要路门附录(大八一·六一五上):‘夫修禅定者,先须厚敷蒲团,结跏趺坐。’
禅定是佛教译语中特别的译法,「禅」,这是印度梵语禅那的简称,其义为「定」、「思维修」、「功德丛林」等,故「禅定」是华、梵兼称,这是从其名称上来解说的。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
因禅定未必就是禅宗,所以世界各宗教,凡是有神秘效验的,无非是从禅定的工夫而来,不论他们是用持咒也好、祈祷也好、礼拜也好、诵经也好,所得的结果,多是禅定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是什么禅定。给我们以后的修行也带来很多的帮助,所以不管我们用什么方法去修行,我们都用用心,这样我们才能够体会到其中的智慧,并且还能够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的知识。
...查看更多
我们只直到修行禅定会让我们静下心来,并且还能够使我们忘记一些烦恼,但是禅定其中还是有很多的误区的,那你知道禅定有什么误区吗?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禅定有什么误区吧,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今诸多修行密宗之信众,固然了知禅修的重要性,但误认为只需安住即可,因而摒弃一切前行等诸多方便。又有者入座禅修仅贪图简便舒适,懒于按照前行之前行、入座前行、共同外前行、念诵仪轨和回向等方便如法行持。然需了知,若未细致观待自宗禅定之理趣及引导方便,盲目安住于平静状态,不知辨别上下禅定之要义,极易落入世间禅定。如《华智仁波切教言》中云:“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如此禅定与世间之昏睡、无念、无记状态无有区别。若果如此,焉需进入佛门而离事专修?
如今我等依然烦恼粗重、昏沉散乱,说明禅定见解并不了义,尚需依师教言细致实修。又有者于禅修中仅欲求无念之境界而压制烦恼,诚如萨迦班智达于《涅莫问答》中曰:“以方便为次要,智慧为主要者,则已堕入声闻之灭谛矣!”
为避免上述过失,即使时间有限,我等于每座禅修中亦应按照导师教言,认真做好从前行之前行直至回向之每一个环节,并于止观交修中调伏内心。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禅定的误区,让我们在以后的修行中有更多的帮助。所以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中不仅有很多好处,我们还需要避开很多的误区,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修行,并且还能够得到很多的好处。
禅定能够让我们静下心来去修行,可以达到安心、净心的目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在修行的时候,会使用禅定的方法,禅定也是有很多种方法,具体用什么方法,还是要看个人适合什么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去修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禅定有什么方法吧。
禅定的意思是心无二念,开始练习时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们的心念由散乱状态而至集中状态,再由集中状态而至统一状态。到了统一的状态,便称为定,但是统一状态也有不同的层次:由身心的统一,至内心与外境的统一,再进一步,便是前念与后念的统一。要想达到前念与后念的统一,必须经过前念与后念的连续如项链,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样的念头,然后才能把前后念的间隔消化,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时即是止于一念,名之为定。到了连此一念也不存之时,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禅定之时,可有许多方法,举凡礼拜、诵经、念佛、持咒、梵呗、经行等,都为达到安心、静心和净心的目的,主要由于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没有高明专长的老师,以上所举各项,都是佛经中处处可以见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会产生副作用及后遗症。不过这些均属于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对禅定已有经验,并对佛法有正知正见的老师,就向他们学习专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禅观法,或被称为止观方法,禅宗则称为参禅的方法。
禅观的方法,一定不离三个原则,那就是:调身的姿势,调息的呼吸,调心的专注。以放松身体的肌肉,也放松头脑的神经为基本的要求。正确的姿势,包括行、坐、立、卧四种,以轻松端正为原则。正确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为原则。正确的专注,则以只顾方法不问得失为原则。如果企图心强,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会为你带来魔境的困扰。必须要有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的心理准备,才会安全。所谓斩佛斩魔的意思是说,不论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现,都把它当作幻景及幻觉处理。否则若遇恶境易生退心,甚至毁谤三宝,指为修行不得好报。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称得大神通,证了圣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怜了!
以上的内容就是关于禅定有什么方法了,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以后禅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目的,使我们的心能够静下来。
...查看更多
相信很少人都不知道禅定是分为三种的,世间的禅定和出世间的禅定,还有上禅定这种三种,我们大家还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们大家用心的去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对禅定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具体的来了解一下禅定有哪三种吧。
1、世间的禅定,在用功的时候,都是有入定、住定、出定的有为功用,没有达到无为功用。也就是说没有断烦恼,生死之苦还是不能了脱,还是要六道轮回,所以称为世间禅定。就像经中讲的郁头蓝弗仙人,他修的是非想非非想定,定功成就后,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这种禅定,只是把识心的粗分给伏住了,没有这个粗分的想了,所以叫非想,细分部分依旧存在,所以又不是没有想,所以叫做非非想,非想非非想。他修的这个禅定,可以享八万大劫的天福,八万大劫天福过后,妄心又开始渐渐的生起,越来越重。越来越重了,最后堕落成了飞狐。我们经中提到这个问题。
2、出世间的禅定,就是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这三乘人所修的禅定。阿罗汉和辟支佛这二乘圣人得证的是灭受想定,受想已经灭了,第六意识不起作用,这个时候的定力能断三界内的见思烦恼,破了我执,但是法执未破,不能从空入假、不能入世教化众生。他安住在空中,执空了嘛,没破法执。而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才是本来具足的自性本定,就是《楞严经》中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楞严大定,以法界为定之本体,没有入定和出定的差别,没有动和静的差别,即静即动,事理圆融。菩萨和二乘圣人所修所证的禅定都是无漏禅定,总称为出世间的禅定。
3、上禅定,这是诸佛如来所修证的那伽大定。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这种禅定,纵然处境千变万化,内心也犹如虚空一样,湛寂常恒,不生不灭,不动不摇,这是那伽大定。这三种禅定总的来说,都是对治散乱心而修的。
以上的内容就是为大家介绍的禅定有哪三种,只要我们坚持去学习就能够发现其中的知识,并且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知识,所以我们大家要坚持去修行,这样我们才能够深入的了解禅定。
...查看更多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禅是外不着相,对外面一切境界都不执着;定就是内不动心,无论受到外界的任何干扰,内心都能够如如不动,这才是是禅定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