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僧稠禅法是受到官方支持的。佛陀是天竺僧人,北魏孝文帝时来华,深受孝文帝敬重,孝文帝在平城特意为他修建禅院,凿造石龛,并对那些跟随他习禅的人提供生活费用,国内一些大富翁也为他别造禅院。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又为他设静院,并在少室山建少林寺供他静修。佛陀禅师禅法的内容,已难以详知,他注重静修,常居室内,自静道业(《佛陀传》,《续高僧传》卷十六)。他的得道弟子有慧光和道房两人,道房传僧稠,僧稠光大了佛陀的禅法。
慧能的南宗禅一反禅宗史前念佛、坐禅、看心看净的传统禅法,认为禅不应当拘泥于外在的形式,最重要的是内心体悟。同时,扩大了禅的范围,将禅运用于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中,成为“无为之运”。这就使中国禅学走向新的转折。
慧能对“禅”和“禅定”作了新的解释,即“外离相即神,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坛经》)接着又引用《维摩经》一句话“即时豁然,还得本心”,来说明禅定应是以证悟本体心性为主旨。同时,又提出了“定慧不二”的观点,认为禅法以定慧为本,定慧体一无二,即定是慧体,慧是定用,也就是说,慧之时定在慧,定之时慧在定。并对“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的分离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这种将定、慧看作是一事物的两个侧面,相即互含的思想,为南宗禅的“顿悟”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慧能在“定慧不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戒禅一致”的观点,突破了自小乘佛教以来的戒、定、慧“三学”的分离理论,使“三学”统一。
慧能的南宗禅的另一特点是,提出了不同于“东山法门”和神秀北宗禅的“一行三昧”修行方法,即“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意思是说在任何时候都可从日常生活中体悟本心,不需要念佛、坐禅。
...查看更多“四禅”亦称四静虑,是用以对治各种无明惑业,引发功德的四种基本禅定,是超越“欲界”而入“色界”,与色界观想和感受相应的禅定,其自性为“心一境性”,其作用为“能审虑”。
初禅,通过“寻求”、“伺察”思维而产生“厌离”欲界的心,从而生起前所未有的“喜、乐”感受。
二禅、在初禅的基础上,进一步断灭以“名句文字义”为思虑对象的“寻求”、“伺察”提升内心信仰而入“内等禅”,由此获得喜乐,此喜乐并非为“离欲”所获得,而是来自于禅定本身,故称为“定生喜乐”。
三禅、进一步舍去二禅的定生喜乐,住于非苦非乐的“行舍”之境,并以“正确的忆念”和“正确的智慧”观照修习,获得“离喜妙乐”的感受。
四禅、复舍去三禅之离喜妙乐,唯念修养功德,故名“舍清净”、“念清净”,由于已经舍弃一切喜乐感受,从而证得“不苦不乐”。
通过修习四禅定,对治杂念和欲望,引导行人以静思内省的方法去体悟四谛(苦、集、灭、道)、行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十二因缘法,从而超越“欲界”生死而入色界四禅天。
...查看更多四禅定是超越欲界而生色界天,四空定则是超越欲、色二界生无色界。其“体性”为“心一境性”,其“作用”为“能审虑”,虽然已经了脱生死,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断除见思二惑的种子,虽然生在无色界天,福报享尽还会落入生死轮回,所以说不能算是究竟解脱。
这就是世俗通常所说的尚未“跳出三界外,尤在五行中”。虽然已了生死,但是尚未超出三界,后有依然受轮回果报,所以判为小乘禅法。
1、“空无边处定”,超越四禅的色想,以无边虚空为观想对象,舍弃一切色想而生“空无边处天”。
2、“识无边处定”,超越空无边处的观想,通过审视内在的意识活动并令住于不思善、不思恶的状态而生“识无边处天”。
3、“无所有处定”,进一步超越识无边处的观想,进而体察到一切“无所有”的真实体性,证得“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定”,摒弃前面三定的观想对象,从而达到非有想、非无想的绝对寂静美妙之境界。
...查看更多六祖慧能所代表的南禅,在初唐形成到盛唐,是最中国化的佛教,也是中国后来最兴盛的禅宗,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曹溪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中所说,“凡言禅皆本曹溪”。以神秀大师为代表的北禅宗在盛唐以后渐趋衰落,而以慧能为代表的南禅宗却蓬勃发展,以至后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分灯禅,即“五家七宗”,成了中国禅宗的主流。
《坛经》(敦煌本)记录两首:
其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其二: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坛经》(惠昕本)记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
六祖传法偈语: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
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慧能的禅法和理论集中在《坛经》一书中,《坛经》博大精深,内容无限丰富。慧能的禅法理论主要有心性论(包括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心即是佛等思想)、顿悟论、三无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佛法世间论,以及“外禅内定”、“定慧一体”、“对法思维”等思想。
...查看更多禅法作为一个朝向最究竟之解脱(涅盘)的宗教,佛教对于修习是非常重视的。修习的目的在于剔除种种扰乱心智的负面心理状态和恶劣品性,同时培育各种有助于心智成长的正面心理状态,最终达成如实地知见一切事物本性的最高智慧而证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