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持斋之由来,《大智度论》卷十三载(大正25·160a)︰劫初圣人,教人持斋修善作福,以避凶衰,是时斋法不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教语之言,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又,持斋之日有三斋日、六斋日、十斋日之分。相传此斋日有诸天神莅临考察,并记录吾人之非行。故必须斋戒清净,谨慎三业云云。
佛教中的“吃斋”,这个斋指的是“过午不食”的意思。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吃素食,因为过去在古印度的时候,僧团是乞食制,一天就吃两顿饭,严格的还是“日中一食”只吃一顿饭,午饭。通行的是吃早饭和午饭,过午不能吃,这才叫持斋。不吃晚饭,从午饭之后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吃早饭才行。这段时间是不允许进食的,当然可以喝水。
有好多居士、学佛的呀!特别向往僧团的这种清净生活。希望也能过这种日子,可是又因为世俗的拖累太多,不能够出家,怎么办呢?佛祖就推出了一日佛门,类似今天的短期出家夏令营等等。就推出了八关斋戒,这种方便法门,在家人受八关斋戒,就是作为一个准出家人,常识一天出家人的生活。八关斋戒中的这个“斋”指的就是过午不食。吃了午饭,不能吃了。只能等第二天早晨才能进食,这叫“持斋”。
受持‘非时食戒’。与不杀生、不与取等八戒,合称八斋戒。此八斋戒可关闭邪恶,故总称八关斋戒。近人谓吃素为持斋,其义与古义不甚相同。《中阿含经》卷五十五〈持斋经〉将持斋分为三种︰(1)放牛儿斋︰谓持斋之时,犹作是思惟︰我今日食如此之食,明日当食如彼之食,犹如放牛儿朝放泽中,晡收还村,彼还村时,作如是念︰我今日在此处放牛,明日当在彼处放牛等。此为下根者,虽受持斋法,却常忆念世事。
(2)尼犍斋︰谓犹如尼犍子外道,因愍念护持四方百旬内之众生而持斋。然口说与心念不一。此为中根者之持斋。(3)圣八支斋︰谓持如法斋,不缘余事,住于阿罗汉明帝受持之心而持斋,此为持斋之正者。此最后一种持斋功德,小则受生于六欲天,大则得四沙门果。
...查看更多“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这个“午”,按现在时间来说,就是中午十二点,古代没有时钟,通常是在阳光下立一根棍子,当影子到达正中,就是正午时分。过午不食,就是过了中午十二点就不能再开始吃饭了,但如果你是十一点五十开始吃的,过了十二点还没吃完,那就可以继续吃,在下午一点之前吃完就可以了。从中午十二以后,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明相现时才能进食,所谓明相,也没有具体的时间,一般以在室外能看到自己的手掌纹为标准。
佛陀和弟子当时都是靠乞食为生,是由在家居士供养,一天只托钵一次,只吃一顿饭,可以给在家人减少麻烦和负担。有助于佛弟子修定,保持清净心。这个制度至今在南方很多国家还很普遍,最严格的只能喝水,连牛奶、茶水都不能喝。佛教认为:早上是天食时,也就是诸天人等吃饭的时候;中午是佛食时,就是三世诸佛如来吃饭的时候;下午是畜生进食的时候;午夜则是鬼神吃饭的时候。
“持斋”,也叫“持午”,就是持守过午不食的戒律,这是佛陀给出家弟子制定的戒律。这个“斋”也是指的过午不食,是佛陀专门为在家居士制定的戒律,因为在家人事务繁忙,又想修行佛法,佛陀就制定了这么一条戒律,可以一天一受,既不影响生活,又能体验出家人的生活。“斋”是清净心的意思,佛教中指的就是过午不食,和素食是两回事!现在很多人都把“斋”当成素食,这是误解。因为当年佛陀是托钵接受在家人供养,人家给什么就得吃什么,不能说有肉还要挑出来扔掉,没那回事。
其实,无论学佛没学佛,大家都可以尝试过午不食,这样对身心都有极大的好处,只是开始可能感觉不习惯,总觉得少点什么似的,其实是心理在作怪,一旦你坚持下来,就是再让你吃晚饭,恐怕都不想吃了。尤其现在很多年轻人习惯早上不吃饭,晚上多吃,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个习惯,应该改一下。
...查看更多中国人大多知道,信佛、修佛之人,一年中有些特殊的日子是需要持斋的,所谓持斋,便是:一、过中不食;二、不如荤腥。而对于具体持斋的日子,则因为历史的演进而有所变化。佛教的持斋日,也影响了俗世。《宾退录》是这样说的:“今人以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二十八日、二十九日、三十日,不食肉,谓之‘十斋’。释氏之教也。”
佛教的持斋日,还影响到了官方。《唐会要》载:“武德二年正月二十四日,诏:‘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九日及每月十斋日,并不得行刑。所在公私,宜断屠钓,永为常式。’”直至清代,还是如此。乾隆元年(1736年)四月二十二日,敕:“每月十斋日,不得采捕屠宰。”
《智度论》则说,佛教徒在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这“六斋日”,要受持“八斋戒”。商代五通仙人劝于六斋日断食、顺善法、又免鬼神灾横,并希望在六斋日舍财物给六亲。自己不食,那么就不会有守护之忧;使他人爱敬,就刻获得孝养之誉。《百丈清规》记载:“始由隋开皇三年诏天下,正、五、九并六斋日,各寺建祈祷道场,不得杀生命。”每年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自一日至十五日,佛教徒须持“八斋戒”,遵守“过中不食”等戒律,称“三长斋月”。“长斋”的意思是较长日期的持斋。
每月这十天持斋,为的是礼敬十斋佛——配于此十斋日的十位佛和菩萨。一日是定光佛,八日是药师如来,十四日是普贤菩萨,十五日是阿弥陀如来,十八日是观音菩萨,二十三日是大势至菩萨,二十四日是地藏菩萨,二十八日是毗卢遮那佛,二十九日是药王菩萨,三十日是释迦如来。斋以“过中不食”为体,八事昭明,故称斋体。《释氏要览》说:“佛言中后不食有五福:一、少淫。二、少唾。三、得一心。四、无下风。五、身得安乐。”佛教认为:持斋者要虔诚,方能得到诸佛、菩萨保佑。
...查看更多古时候,菩萨转世投生,成为一位皈依三宝,严守五戒、十善的国王。在他的国家里,从不使用武力,也不设监狱刑堂。这个国家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文化发达,举国上下普及佛法教育,国人无不读书,形成一种人人知书达礼、相互礼让的社会风气,就算夜不闭户,也不用担心会遭小偷。但是,这一天,国王却接到了一宗“窃盗案”。
有一位品行高尚的居士,清净闲居在山林里,过着隐居的生活,颇有超凡脱俗之风。一天晚上,居士口渴得厉害,就出去找水喝。由于天漆黑一团,不小心误喝了别人莲花池里的水,他喝完水后才意识到,所以心里感到十分内疚。“我偷盗了!我偷盗了!”第二天,他来到王宫里,自首犯了盗窃罪,希望国王以法治他的罪。国王听后很惊讶,就说“这是自然之水,你当然可以喝。再说,水到处都有,并非稀罕之物,你喝了它能有什么罪呢?”居士却回答“我没跟莲花池的主人打声招呼,又没有经过人家允许就擅自喝别人的水,难道这不是盗窃吗?希望大王该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我吧。”
国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区区小事,我看就算了吧!你有这种内疚之情,已是难能可贵了。现在国事繁忙,我还要去处理,如果你觉得非要我处置才甘心的话,那么你就先去园子里等着,待我办完事后再说。”说完,国王把居士交给太子,自己办事去了。太子将居士领到花园深处,让他等着,自己却先走了。国王政务缠身,忙得把居士的事给忘了。六天之后,他忽然想起了居士,不安地自责道“糟糕!我怎么把居士忘了,他不会出事吧!”国王急忙起身,跑到花园寻找居士。居士一直待在园内深处,又不敢走动,整整等了六天六夜。这期间,他滴水不进,粒米未食,等国王找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奄奄一息了。国王一看,泪流满面,自责地说“这都是我的过错,我的罪过实在不轻啊!”
王后听了却不以为然“国王!您可是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为了一个无理取闹的居士忏悔不已,真是个笑话!”国王派人给居士洗澡,让厨师准备各种美味佳肴,并亲自陪同居士用餐,还不时忏悔罪过。他发誓“生死轮转无际,从现在起,我要受戒,六年守斋过午不食,直至得道。”佛陀告诉诸比丘“那个国王,就是我的前身。国王忘了居士,害他饥渴六日,国王为了悔过守斋六年,过着清苦的日子,六年后才恢复正常饮食。之后更以身供养佛法,而修行成道。王后因为讥笑国王悔过守斋,后世怀孕时曾重病六年,遭受痛苦。太子因为让居士在花园饥饿受苦六天,后世出生后,六年中迷迷晕晕,常处幽冥之中。这都是因果业报啊!”
...查看更多持斋中的“斋”有二义:①过中午不食为斋,即八斋戒中的一斋:不食非时食,如过午再食,便是非时食。②素食称斋。优婆塞、优婆夷每月于六斋日所持八斋戒只吃素食,名为吃斋。古人在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即洁身清心,以示虔敬,亦称为斋,又叫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