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那这个层次,就是以清净圆觉之心,永远超越一切幻化之境(一切存在与非存在),达到没有任何阻碍和无阻碍的境界,也就是说,修行之人修到了禅那这个层次之后,就会一切不住不着,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出离一切相。但这种境界并不是死去,而是强调不住于一切外缘和外境,同时身心又能够继续感知这个红尘世界。
现在很多的人在修行佛法,那么在修行的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些不懂的问题,就像是禅定和禅那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都讲解了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禅定的方法
这是一个非常好用的禅定训练技巧,同时也是催眠技巧,用来做自我催眠练习,效果良好。
1.盘腿而坐,身体正直,眼睛微闭,下腭额微收,两掌相叠,掌心向上,置于腹部下方,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无思无念。
2.呼吸自然,开始数息,把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鼻孔处,当空气流出鼻腔时在心理默数,即每次呼气的时候(也可以吸气时数),就数一个数字,同时暗示自己更放松,数数规则:从1数到10。
3.当发现数错了的时候,就表示你己经愰忽了,没有关系,再回头从1开始往上数。
4.注意整个练习的过程,保持身心同时放松,心情平静。当心理浮躁,杂念很多的时候,加重呼吸,由其是呼气的时候,加重呼气。持续一段时间,待心平气和时,再让呼吸随其自然。
禅那通常依禅支(jhànaïga)分为四种,即:
1. 初禅(pañhamajhàna),有五个禅支:寻、伺、喜、乐和一境性;
2. 第二禅(dutiyajhàna), 有三个禅支:喜、乐和一境性;
3. 第三禅(tatiyajhàna),有两个禅支:乐和一境性;
4. 第四禅(catutthajhàna),有两个禅支:舍和一境性。
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一定要用心的去体会和感悟,这样我们也是能够知道佛经中都讲解了什么内容,这样我们也是可以很好的去开悟,帮助我们解决自己生活的烦恼。
...查看更多佛门中讲解的内容是非常多的,有些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不是很了解其中的含义是什么,就像是禅那和禅定有什么区别呢?它们分别讲解的内容是什么呢?接下来,就一起去详细的了解吧!
禅那是梵语音译,又叫做“禅”。禅定是梵语意译。所以禅那与禅定,其实是一个意思。禅那就是禅定。但是禅定,常常分开解释,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就是一种觉悟的境界,比如四禅八定的境界,开悟明心的境界,佛的境界,这些都是禅。定则是达到禅的境界的手段。
比如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一种定,这种定能让我们达到非想非非想的境界(禅的境界)。禅是色界的心境,所以色界称为四禅天,定是心统一境,在欲界也可有之,到了无色界的四无色定有之,出了三界的出世间定,仍然有之。所以,禅的范围小,定的范围大,禅也是定的一种。
若从其意义上来说,一个修行人,能摄受散乱心专注一境,即是所谓“定”;摄心系念一种法门,能出生种种三昧,即是“思维修”;依于禅定能出生种种功德,即所谓“功德丛林”。
总括起来说,禅定是修菩萨道者的一种调心方法,它的目的是净化心理、锻炼智慧,以进入诸法真相的境界。由此看来,禅定是修菩萨行所必经过程的手段;禅味不可着,死水不藏龙,正是纠正认手段为目的的错误。
在遇到不了解的问题时,我们还是要多多的去思考和感悟,这样我们对佛法的感悟才会更加的好,而且对我们的修行和开悟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要多多的体会和感悟。
...查看更多很多的师兄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就像是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那么它们究竟讲的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1.奢摩他,梵语Samatha的音译,此处意为:止
入门方向:依“止”修习
具体操作:止身心(取静、澄诸念)→观身心(觉识烦动)→生“慧、定力”
特点:先“止”后“观”,如镜照诸像
效果:明“心”即佛
对应:《圆觉经》第三章,普眼菩萨章
2.三摩钵提,梵语Samopatti的音译,此处意为:等持
入门方向:依“幻”修习
具体操作:观身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以幻修幻(即起诸幻以除幻者)→生“慧、变化力”
特点:直接“观”,如苗渐增长
效果:种种变化示现,自在无碍
对应:《圆觉经》第二章,普贤菩萨章
3.禅那,巴利语Jhana的音译(梵语为dhyana,音译为“驮那演那”),此处意为:静虑。
入门方向:依“空”修习
具体操作:本“无生”→超越身心→生“慧、寂灭力”
特点:“止观”双运,如彼器中锽
效果:于诸尘境而不染
对应:《圆觉经》第一章,文殊师利菩萨章
师兄在遇到不了解的含义时,还是要多多的去体会和感悟,这样我们对佛法的感悟才会更加的好,而且师兄在坚持修行佛法的时候,也是能够知道自己修行的功德的有什么。
...查看更多禅那是佛门中的一个词汇,很多的师兄在修行过程中,是会遇到的,但也有些师兄不是很了解禅那是讲的什么意思,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禅那讲的是什么吧!
在《圆觉经》中,佛跟威德自在菩萨提到了修悟成佛的法门,分有三个层次,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在这一法门之中,“奢摩他”是最基本、最初要修的那个阶段,而“禅那”这个层次,则是最高级的阶段。
那么,作为学佛之人,我们该如何理解佛所说“禅那”这个层次呢?
为了更加直观地理解,我们先看《圆觉经》的原文,佛如此谈到“禅那”这个层次,他说: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禅那”这个层次,就是以清净圆觉之心,永远超越一切幻化之境(一切存在与非存在),达到没有任何阻碍和无阻碍的境界,也就是说,修行之人修到了“禅那”这个层次之后,就会一切不住不着,用《金刚经》的话说,就是出离一切相。但这种境界并不是死去,而是强调不住于一切外缘和外境,同时身心又能够继续感知这个红尘世界。
换句话说,相在红尘之中,声则出于红之外,如何理解呢?所谓的相,在这里指的是身心、身体,都还跟我们普通人一样,处于红尘世界之中。而这里的“声”并不是指声音,而是指那个能够觉悟本心的存在,所强调的是“本心”和能够觉悟本心的存在都不在红尘之中。
这个境界就是无碍的境界,也是《心经》之中说的“无所挂碍”,这也佛常说自心清净无染,随缘妙用,不复有任何的贪、瞋、痴、慢、疑。如周敦颐的《爱莲说》描写莲一样:出淤泥而不染,虽然身处淤泥之中,而不被淤泥所染。“禅那”这个层次也一样,虽然身处红尘之中,却不被任何红尘所染。
因为“净觉心”本就是不执于任何幻化,就算是寂静的境界也不会再迷执,换句话说,自心清净,了知无常,既不执着于有,也不执着于空。完全洞彻了知身心皆是本心所幻起的幻相、幻觉,以至于能够不执于身心而又受用身心,这就是知空而又不执着于空,受用于身心而又不执于有,“空”和“有”两边皆不执、不住。
也就是说,一个修行之人,修到了“禅那”这个层次,也就是证得佛性灵知之后,这个身心或身体虽然仍然处于红尘世界之中,但却不会受到任何(外境)的污染,也不会有任何的阻碍,更不会受到任何局限,一切的外境、外相也干扰不了。
因此,真正证悟圆觉本心的人,无论烦恼还是涅槃,都没有办法约束局限他了。因为他们已经到达了那个一切不住、一切不着,没有丝毫的爱憎心,对一切境界平等又平等的境界,这就是佛在《圆觉经》之中所说的“禅那”。
为了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体会佛法中的内容,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多多的去体会和感悟其中的含义,这样对我们的开悟帮助才会更加的大,而且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查看更多禅那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是禅的一种修持方法,其中有祖师禅与佛祖禅的区别,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bing)弃掉,不受其影响;销落诸念,收摄身心,专注思维,返观自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