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七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经常这样修行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还要了解一些关于它的规矩和作用,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修行。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打禅七,第一要知道行香、坐香的规矩。进了禅堂,要处处用心谨慎,丝毫不得马虎。这些规矩、法则,每一件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如果我们能够严格按着要求去做,会对禅七期间的修行大有好处。它会为以后的开悟做好准备,为我们归家铺好道路,为我们亲证本来面目创造机遇。在我们还没有见性之前,这些规矩、法则可以帮助我们体验到一些本性的品质。
这些规矩的作用之一,是让我们提起警觉。警觉,是我们本性的重要品质。我们平时生活在散心梦幻中,思想麻痹、心性懈怠。因此必须要使用一些方法,需要步步紧逼,才能使我们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高峰原妙禅师曾形容:“如人负重,过急流溪。行至中间,忽遇黑风暴雨。其水愈急,其水愈深,退亦不能,进亦不能。拟议之间,丧身失命,正恁么时,合作么生。”(《高峰原妙禅师语录》)看来只有在紧急关头,在生命攸关时,我们的本性才能现前。
这些规矩的作用之二,是让我们照顾当下。活在当下,这是本性的又一品质。我们的本性只能在当下,它不可能在过去和未来。过去和未来都是梦,只有当下才有觉知。只有觉知才算是生活。但是,我们常常是生活在过去和未来的梦中,而恰恰错过了当下,错过了真实的生活。
百丈怀海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弟子,有一次几个人出去行走,见一群野鸭子飞过。马祖问:“是甚么?”百丈回答:“野鸭子。”马祖问:“野鸭子到哪里去了?”百丈回答:“飞过去了。”显然百丈的心也随着野鸭子飞走了。此时,马祖猛然扭住百丈的鼻子,百丈疼得“哎哟”一声。正是这个突然的疼痛,让他丢掉了对过去的忆念,立刻回到了当下,并且猛然撞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马祖说:“又说飞过去了。”百丈于当下就开悟了。我们要亲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只能在当下。它不容我们思前,也不容我们想后。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对过去的忆念,或者对未来的欲求,就不可能和自己的本来面目相遇,因为它不在那里。
这些规矩的作用之三,就是要我们保持自知,自己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自知、自觉也是我们本性的品质。佛陀说:“宝觉真心各各圆滿。 如我按指 ,海印发 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楞严经》卷四)佛陀举手投足都能自觉、自知,弹指、扬眉都发自真如本性。可是凡夫的动作施为、举心动念,件件都发自尘劳妄想,而且还浑然不觉、不知。大慧普觉禅师说:“有時教伊扬眉瞬目者是;有時教伊 扬眉瞬目者不是。”(《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古代禅宗公案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动作或者同一句话,有时是,有时不是,区别就在有没有带着自知。同一个动作,如果少有迟疑,就是发自于妄念,那就不是;如果毫不迟疑,不假思索,就是发自于本心,那就是的。
警觉、自知与当下,这是修行人需要具备的基本心态。古代的禅师也常常以此来勘验弟子。“南泉斩猫”是一个有名的禅宗公案。 南泉见东西两堂争猫,“白众曰:‘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师便斩之。 赵州自外归,师举前语示之。 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 师曰:‘子若在,即救得猫儿也。'”有人把这个禅宗公案解释为上下平等,这显然是落在知解里。其实只要我们自己把鞋顶在头上走一走,就会体验到什么是警觉,什么是当下,什么是自知。
禅七中的规矩、法则就是为了让我们保持警觉,保持自知,照顾当下,以方便法让我们体验到本性现前的意识状态。以便当我们的本来面目现前时不会当面错过。
以上就是对禅七的规矩和作用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遵守规矩修行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获得智慧和功德,是可以让师兄幸福快乐的生活,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去修行。
...查看更多禅七已经是学佛的师兄中很重要的修行方式,在修行的时候师兄一定要遵守规矩,这样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经常的修持禅七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禅七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个“考功”,相当于期末考试。大家围绕着佛像站立,方丈、班首们挨个提问大家。拍你一下,问你:“念佛是谁?道一句。”这时候,如果你真的有所启悟、有所见解,可以道一句。方丈、班首会作出判断,如果你没有开悟、随便乱讲,是会挨香板的。
当然,即便你没有开悟,经过七天的精进修行,心境上也会安静很多,妄念比以往少很多,心里获得一种法喜。
原本不懂得用功的人,也学会用功了。有的人,原本身上有疾病,经过修行也痊愈了。这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必得经过实践才会有所感受。
现在有的寺庙里,有专门给居士举办的方便禅七,只要一个七、两个七,七天或者十四天,难度比较低。很多是在五一、十一假期举行,方便大众。这样,在家人也可以在出家人的帮助下,体验禅七。
禅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所以修行期间一般不允许外人打扰。但禅宗属于大乘佛法,禅门对众生保持开放。希望更多的人从禅修中调伏心性、增长智慧。
禅七结束,辛苦的修行终告完成。修行者坐在庭院里小憩,周围的一切一如往常。但不知他们的内心收获了怎样非凡的见地?
众生觉得禅七已经达到很高境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场景。其实在佛法里,禅七只是修禅境界里最初级的方式,连当年虚云禅师神游兜率天也才达到佛教所说的欲界。道行高深的禅修者不需要任何人的指导,自行便可禅定精进!
以上就是对禅七有什么收获的相关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经常修持禅七是有很多好处和功德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修持,在修持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和用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修持。
...查看更多
禅七是佛教中的词语,一般经常在寺庙中举行,是一种很好的修行的方式。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去修行,这样是可以让师兄获得更多的智慧和功德。那师兄你知道禅七的内涵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打七」是佛门中精进修行的一种仪规,随着修行方法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名称与内涵。如:用禅宗的参禅方法打七就叫做「禅七」;用净土宗念佛法门打七叫做「佛七」;其它像专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观音七」;专持楞严咒、大悲咒的「楞严七」、「大悲七」等等,都是随修行法门而得名的。
所以顾名思义,「禅七」当然是指「用禅宗的方法打七」啰!禅宗 的方法也有很多 ,最普遍的是「参话头」;其进行方 式是在禅堂内, 以静坐和跑香调和身心来运转方法,达到开发觉性的目的。
以上就时对禅七的内涵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不断的去念诵,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慢慢的去体会,不能急于一时,这样是对师兄不好的,师兄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清心和坚持。
禅七是佛教中经常存在的,对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这个经常在寺庙中举行的,经常的修行是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的,那禅七是如何举行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禅七是如何举行的,它的完整过程是怎么样的?
禅七一般在冬天举行,有的寺院从农历十月开始,有的从农历十一月开始。禅传入中国后,形成了自耕自食、农禅合一的丛林制度。所以,从春天到秋天,寺院都有农事,只有冬天可以进行这样密集的修行。
另外,自然界的规律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精气神也是在冬天内敛,容易沉下心来,适合静修。夏天天气热,心容易燥。
禅七不是任何寺院都能举办的。至少,要有一间幽静的禅堂,还有人员分工:四大班首——包括首座、西堂、后堂、堂主,负责领众修行、开示佛法;
维那师,负责整个禅堂里的规矩,维持纪律;
监香,拿着香板巡视,如果有人昏沉、睡觉、嬉笑、交谈,违反规矩,他就要打香板。
禅堂之外,还要有一些护七人员负责烧水、做饭,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有的寺庙规模小,人口少,就没办法举行禅七。
正式开始禅七修行之前,方丈会做简要的开示,众修行者庄严地分列左右。整个禅七过程中,修行者都不许开口说话。
条件具备后,禅七就可以开始了。修行者先向方丈告“生死假”——生死有命,此行可能有去无回。进了禅堂,整整四十九天,修行、睡觉都在里面,不许外出,不许说话。
古代打禅七,因为强度非常大,条件又比较艰苦,有的人可能就在禅堂里往生。出现这样的状况,其他人就把他的尸体直接往禅凳底下一放,等打完禅七才处理。
禅七阶段,每一天的修行日程几乎都一样。早上四点半,听到寺院的打板声就起床,起香。接下来,就是行香、坐香——绕着禅堂中间的佛像行走一支香的时间,然后打坐一支香的时间,周而复始。直到晚上快十二点钟,开静休息。一天的修行大约是20支香。
当然,打禅七也不是唯一的修行方式。有的人就喜欢独自修行,比如住山、住洞、闭关。但这需要一定的基础才可以。首先,你得懂得如何用功,知道理路,知道方法。再者,你还得想办法解决吃饭、喝水等等生活问题。
相对来说,打禅七就比较方便。在这样一个集中的时间,进行密集的修行,免于外界打扰,功夫容易成片,也就是心智安定、妄念不起。禅堂里有善知识提供指导,同修之间可以相互勉励,寺院提供了各种物质条件,修行者只要一心参究即可。当然,这得有福报。
以上就是对禅七是如何举行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禅七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方式,坚持用心的学习是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所以我们一定要每天坚持去修行,在修行的时候不要有私念,这样是对修行不好的。
...查看更多禅七是以七天为一期的坐禅。开始进入禅七阶段称为起禅七或起七,结束称为解禅七或解七。最初禅七是汉地僧人修行的法门之一,在汉地佛教僧人冬安居期间,可以从十月十六日起七,一连坐七七四十九天,到腊月初八解七。也可以坐上十七七十天,再解七。具体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可以灵活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