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乘

"

世界佛教教派。梵语摩诃衍,汉译为大乘,即世间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大乘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

大乘——一种佛教派别,它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大乘——一种佛教派别,它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

大乘、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当释迦牟尼佛在创立佛教的时候,是有非常的信徒,这时佛陀会根据不同的人传授不同的方法,逐渐形成不同的宗派,其中就有大乘和小乘,那么很多的师兄就是要知道大乘、小乘佛教,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大乘、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

大乘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初期,约一世纪至五世纪,以宣扬“假有性空”的理论为主,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二、中期,约五世纪至六世纪,以阐发“万法唯识”的佛经为主,从而形成由无著、世亲开创的瑜伽行派。三、后期,约七世纪至是十三世纪,义学日益衰微,密教起而代之,以至在印度本土绝迹。从印度传出的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属于北传佛教。

大乘、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大乘佛教兴起后,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后学术界沿用这一名词,不再含褒贬之义。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国流行过,到了隋唐逐渐衰落。现在小乘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属于南传佛教。

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区别是:大乘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小乘则视释迦牟尼为教主。大乘强调不仅要解脱自身,而且要解脱一切生灵,使众生都成佛,自己才能成佛;小乘则主张只要断除自己的一切烦恼,超脱于生死之外,就能成为“阿罗汉”。大乘倡导以“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小乘则着眼于“三十七道品”的宗教道德修养。

大乘、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都是属于佛法的,也是对佛陀讲的佛法有传承和弘扬。所以我们不管是学习哪种佛法,都是要虔诚的去体会、感悟其中的含义,这样才能帮助我们去更好的体会其中的含义。

...查看更多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什么

大乘佛教是佛门中的一个派别,它和小乘佛教的含义是不同的,同时也是有很多修行佛法的人来选择,但有很多的人不是很清楚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什么,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什么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利益众生,把将众生在苦难中解救出来。中国若干千年来灾难重重,而在此大乘佛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众生在广大的佛门中得到无边、无量、无尽的法益,灾难和痛苦得到了安抚,深受安逸。奠定大乘佛教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故出现了表法中所谓的户户观世音,家家弥勒佛。

大乘佛教在中国儒家思想中原有的仁、义、礼、智、信的教育基础上,增添了 菩萨行 的教育理论。上求佛道智性,下利益众生,发心修行至于福德有余,深涉国家社会服务人群,宏法利生,令一切众生,也能得到觉悟。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什么

以广行六度来利己,以广行四摄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去利乐其他一切众生,心胸广大而行事细腻是其特性之一。

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就是通过六度、四摄,积极的提升自己和他人的慈悲心和智慧的能力,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的培养。自利益人,也提升人们量大福大,心大功德大的博大胸怀,无论布施一钱,乃至常施恩惠于万众,不望其报,于一切有情起如自己平等之心,福慧双运。故此,中国大乘佛教影响了中国历代无数民众,为国家和平和安康做出巨大的贡献。

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什么

师兄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要知道应该怎么去修行,了解适合自己修行的方法,同时也要坚持用心的去修行,不能间断,不然是非常影响我们对佛法的感悟和体会。

...查看更多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哪个好

佛法是非常的深厚,而且是分为不同的派别和法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那么有些师兄在修行的时候,就想要知道究竟是大乘佛教好还是小乘佛教好,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哪个好

先来看一看,什么是大小乘。乘,所指交通工具之意,用来比喻佛法如舟航,可以乘载人,从此岸,到达彼岸去。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什么是大乘,什么是小乘。

所谓大乘,就是可以乘载很多人,一同过河的工具,而小乘,因为船小,所以只能乘载很少的人,到达彼岸。

大乘,又做菩萨乘,上乘,第一乘,而小乘又作声闻乘。大乘小乘,是在佛陀灭度后,一段时期以后,由于佛教内部发生思想分歧,才出现了大乘与小乘之分。

在佛陀时期,佛教是不分大乘和小乘的,佛陀灭度后,大乘佛教兴起,便将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称为了小乘佛教。

小乘佛教,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否定人我之实在性,并以解脱自身为目标,所以,又称自调自度的声闻、缘觉之道。而大乘佛教,则提倡三世十方无量诸佛,否定法我之实在性,大乘认为,涅槃有积极的意义,并以自利利他兼顾菩萨道,且不分在家出家,所以大乘成为了大众共修的法门。

大乘小乘佛教,在所持经典上,也有所不同,小乘佛教的经典,主要以《阿含经》《四分律》《五分律》《娑婆论》《六足论》《成实论》等等。而大乘佛教的经典主要以《法华经》《华严经》《般若经》《摄大乘论》作为依据。

大乘小乘,在思想上有很多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无论大乘还是小乘,都接受: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学、五蕴等等佛教的基本教义。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哪个好

这就是大乘与小乘的差别之处,作为学佛者,其实无论学大乘也好,小乘也好,并没有好坏上的差异。只能说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可取之处,只要我们可以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就是最好的。

不要瞧不起小乘的车小,若真的能把自己度了,要胜过千千万万追捧大乘的人,也不要觉得大乘装的人多就是好的,学佛不要执着这些大小之分,大乘小乘我们都可以去了解和学习,哪一种观点,更容易接受,更适合自己学习,我们就学哪一乘就好,学小乘的,也可以转向大乘,学大乘的,也同样可以转为小乘,随缘,不执着就好。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哪个好

不管我们是学习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都是要坚持用心的去体会,这样能够学习到的内容才会更加的多,同时可以悟到的内容也是非常的充足,这样对自己的帮助也会更加的大。

...查看更多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很多修行佛法的人都是听说过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但是自己应该选择哪个派别呢?它们之间的都是什么关系呢?有什么区别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这个故事出自《法华七喻·化城喻》。这是一条长达五百由旬(古印度长度单位)的艰难险道,旷野茫茫,绝无人迹,惊骇恐怖,但唯有这条路才能到达藏宝地,那里的宝藏多到讲述不尽。有位聪慧超群、明达干练的导师,很清楚一路的险道关卡,正在引导众人踏上前路。

可是这群人走到中途,因疲惫、看不到前路,渐渐产生了懈怠、疑惑之心,心里打起了退堂鼓:前路太长太难,我们退回吧。此时导师随机应变,在险道中段的三百由旬处,用神力化出一座城池,指着前方对众人说:“你们不必害怕担忧,也绝不能放弃那宝藏,前方就有一座城池,只要入城即可”。

身疲力倦的众人立即充满欢喜,自身的斗志被激发起来,终于到达了这座化城。在这里歇息时,众人觉得这座城就已经很好了,既然已经脱离那条险路,不如安心留在这里。导师当然发现了他们的想法,在众人体力恢复之后,这座化城消失而去。“这城是幻化出来给你们休息的,宝藏就在前方不远处了,现在可以继续前进了”。

这位导师是谁?是佛,而寻找宝藏的众人就是众生,这条艰难险路就是解脱烦恼、修行证果之路,其终点即是成就佛果。释迦牟尼佛在讲完这个故事后,对座下听法的五百阿罗汉和比丘说:“生死轮回中被各种烦恼所缚,这条艰险苦难的路极其漫长,但无论如何都必须走出这条险道,永离生死烦恼,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但佛也很清楚,如果直接告诉众生终点是成佛,其中的绝大部分都会望而却步。因为成佛之路很漫长,必得经过极其长久的勤苦修行。佛知道众生的心念会有怯弱,因此运用方便权巧之力,先讲声闻乘、缘觉乘的修行之法,让他们先到“小乘解脱”这座化城,在此略作休息后,即能明白此处并非终点,还需继续前行,直至真正的涅槃成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拥有了佛心、佛性,修到了阿罗汉果,但不能就此停止前进。要知道,只有证得佛陀这样的无上智慧,才是真正的究竟之法。相对来讲,大乘修行者要同时发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仅断除自身的烦恼惑业,从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也尽一切所能,帮助所有众生。度人的同时就是度己,即“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是不容易做到的,这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特征。

而小乘先侧重于自我解脱,看到世间纷扰和轮回之苦,便生起强烈的出离心,修习戒定慧,彻悟四圣谛或十二因缘,五百由旬的长路已走过一半,证得阿罗汉果。等修行真正到了这个程度,佛还会为他指明成佛的方向。无论小乘还是大乘,都是佛陀针对不同根性的众生,而施设的修行法门,其最终目标都将是解脱轮回,成就佛果,这就是佛陀对众生的慈悲之心。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区别

不管是选择大乘佛法,还是小乘佛法,都是要坚持的去修行,用心的去感悟,这样我们自己能够学习到的内容也会更加的多,同时坚持的学习,也是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开悟。

...查看更多
结语

大乘译意为大,含有广大、崇高、无量之含义;其中古印度大陆20个主流的部派佛教,大多都传入了中国。其中不仅有大乘教法,也包括三个最著名的小乘部派,并形成了中国汉地的大宗派中的三个小乘部派。因此,汉传佛教是以大乘为主,大小兼修的。汉传佛教又称汉语系佛教,之后又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