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智胜佛(梵Maha^bhijn~a^-jn~a^na^bhibhu^,藏Mn%on-par-s/es pah!I ye-s/es-chen-po)是佛门中人。又作大通众慧如来、大通慧如来。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载,此佛于过去三千尘点劫前出世,其十六子在他证成佛道后,也出家为沙弥,请佛宣讲《妙法莲华经》,皆能信受奉行,后亦各自升座为四部众敷扬该经,于八万四千劫间广说不绝,各度化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现身于十方国土,如东方阿閦佛、东南方师子音佛、南方虚空住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等。又说,诸王子为沙弥时所教化的无量众生中,有仅得声闻地者,释迦如来于是常教化此等人令渐入佛道。
虽然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大通智胜佛并不是熟知的佛菩萨,但是大通智胜佛也是非常殊胜的。而且很多的法师也是讲解过大通智胜佛的,我们下面就来看一看明一法师开示的大通智胜佛。
我们知道《妙法莲华经》里面讲的大通智胜佛的化城公案,他是十六个已经成佛王子的父亲,其中阿弥陀佛和释迦佛就是其中之二位。这个公案常常被祖师们提起,用于激励我们精进用功。下面列举两位祖师提出有关大通智胜佛的公案。
汝州宝应院法昭演教禅师。
僧问。一言合道时如何。
师曰。七颠八倒。
曰学人礼拜。师曰教休不肯休。直待雨淋头。
问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为甚么不得成佛道。
师曰。赤脚骑铁驴。直至海南居。
上堂。十二时中许尔。一时绝学即是学佛法。不见阿难多闻第一。却被迦叶摈出不得结集。方知聪明博学记持忆想向外驰求。与灵觉心转没交涉。五蕴壳中透脱不过。顺情生喜违情生怒。盖覆深厚自缠自缚无有解脱。流浪生死六根为患。众苦所逼无自由分。而被妄心于中主宰。大丈夫儿早构取好。喝一喝曰参。上堂。宝应门风险。入者丧全身。作么生是出身句。若道不得三十年后。
明州九峰鉴韶禅师。
僧问。承闻和尚是泐潭嫡子是否。
师曰是。曰还记得当时得力句否。
师曰。记得。曰请举看。
师曰。左手握拳右手把笔。
上堂。山僧说禅如蚱蜢吐油。掜着便出。若不掜着一点也无。何故秖为不曾看读古今因缘。及预先排叠胜妙见知等候升堂。便磨唇捋嘴捋粥饭气熏炙诸人。凡有一问一答盖不得已。岂独山僧。看它大通智胜如来。默坐十劫无开口处。后因诸天梵天及十六王子再三劝请。方始说之。却不是秘惜。秖为不敢埋没诸人。山僧既不埋没诸人。不得道山僧会升座。参!
上面就是关于明一法师开示的大通智胜佛升座了。现在的法师都是在推荐我们修行佛法的,而且很多的法师都开示了很多的佛经和修行所遇的问题的,所以我们若是想要修行佛法的话,我们是可以去认真修行的。
...查看更多
现在的很多师兄是没有听说过大通智胜佛的,但是大通智胜佛是非常殊胜的,而且大通智胜佛还是很稀有的。宣化上人曾经开示过大通智胜佛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宣化上人开示的内容。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在大通智胜佛没有出家之前,他有十六个儿子。
“其第一者,名曰智积”:他第一个儿子,名字就叫智积,以智慧来积聚种种的功德,所以才能作为佛的儿子。
“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因为佛的父亲是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是富有天下,所有天下都归转轮圣王管。那么这些个转轮圣王的孙子,各有珍异。珍,就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异,就是一般人所没有的。要最富有的人,才能有这种珍贵奇异的、最好的那种玩具。
“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可是当他们听见父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了,立刻都把他们所有最欢喜的东西都舍去了,前往到佛成道的地方,就是那菩提树下。
“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这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是,一个母亲生出来十六个王子,也可以说,好几个母亲生这十六个儿子;所以这个“诸”字,可以当“一”字讲,也可以当“多”字讲。你在这个地方,不需要像八股先生似的,一定“之乎者也矣言哉”那么去用那些个字,你应该把它看活动了。
“诸母”,可以说,就是他亲生的母亲,哭哭啼啼的,把她儿子送到他父亲那儿去了;也可以说,这十六个儿子有好几个母亲,大家一起都送她们儿子,到佛那儿去。
涕泣而随送之,你看!这女人!就是佛的太太,也是个女人;所以她没有旁的方法,一有事情就哭!现在她的力量没有大通智胜佛的力量大了,本来这十六个儿子都跟着她,天天都孝顺他母亲;但是现在一听说他爸爸成佛了,就要跟着爸爸去修道,不跟着妈妈了。不跟着妈妈,妈妈留也留不住了,于是就哭,那么哭后又送。
“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他们的祖父,也是一位转轮圣王;他带领一百个最高的官,以及所有这一些个国家里头的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大家都一起到佛成道的那个地方去了,都到这个菩提道场。
“咸欲亲近大通智圣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咸,当个“全”字讲。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以及这百千万亿的人民,都愿意亲近大通智胜如来,又来供养着佛,又恭敬着佛,又尊重于佛、赞叹于佛。
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岁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寂然安不动
其心常澹泊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到已,头面礼足”:他们到了佛的面前,五体投地,头面礼足,头和面都接到地下,恭敬顶礼。五体投地,就是两只脚、两只手,再加上一个头;都投到地下,这两只手翻过来,伸出来托着佛两只足,这叫接足礼。
“绕佛毕已,一心合掌”:就右绕三匝,向右这么围着佛转三转;绕佛完了之后,都专一齐心,合起掌来。这“合掌”也就是表示一心。
“瞻仰世尊,以偈颂曰”:这一切的人都瞻仰佛。瞻,就是眼睛看着佛,目不暂舍;仰,是仰起头来看佛。因为佛那个法座,前面不是说有一由旬那么高?所以他们要往上来看,就是用偈颂来赞叹佛。
这位转轮圣王和一百个大臣,以及无量百千万亿的人民、这十六王子,和他们这些个母亲,都赞叹大通智胜如来,说,“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于无量亿岁,尔乃得成佛”:世尊!您是最大威德,是世、出世之尊。为救度十方一切众生的缘故,所以在经过无量亿数目这么多的时间,现在才成就佛果。“诸愿已具足”:您以前所有的愿力都具足了、都圆满了!
所以我们学佛法的人,一定要发愿。在十二月初八那天,因为是释迦牟尼佛成道;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在释迦牟尼佛成道日,都发一个愿。
诸佛成佛,用什么成佛的?
用愿成的;他若没有发这个愿力,也不能成佛。我们为什么想修行,但又不能吃苦、又不能精进?修行修行,精进了两天半,到第三天就不精进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没发过愿。我们常常存的心,都是自私自利,就是存这种罗汉的心、小乘的心──我只管我自己,不管他人。我自己修行成了就算了,不管其他人修不修道;甚至于自己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作着想,不为众生作着想,这叫自了汉。为什么是自了汉?就因为没有发过愿。
这个愿是最要紧的!但我们也不能说是,我发愿就发观音菩萨那十大愿,又发普贤菩萨那十大愿,或者发阿弥陀佛那四十八愿,或者发药王菩萨那个十二愿!那是过去佛、过去菩萨发的愿。你不能跟着过去佛、过去菩萨发同样的愿。
他发的愿,是他已经发过的;你现在发愿,要发你自己的愿。不是说我发的愿就像阿弥陀佛那个愿,你现在或者发的愿比阿弥陀佛更大,都可以的;或者你发的愿,比观音菩萨更大,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说他发这个愿,我就发这个愿,因为你不是阿弥陀佛,你不是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或者我是阿弥陀佛的化身,现在我就发阿弥陀佛的愿,那不是一样吗?”那也不可以的。你这回化了,又再来过。就好像钢铁,你烧化了,另造出一个器皿来;没有化以前,你是那个器皿,现在化了,是另一个了。
以前你是在造铁道的,好像铁路的路轨;那么现在把这铁路的路轨化了,又造成火车了。你要是说,我这火车,还想去做路轨去,怎么可以的?因为变了!你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我也不反对你这个说法;但是你再来一个新鲜的。
现在这个世界都是要新鲜的,所以佛、菩萨、阿罗汉发愿,也都要发新鲜愿,不要发旧愿。那么旧愿有一个现成的,谁都可以发,那是菩萨所发的通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我们每一个修道的人,都要发愿。好像阿弥陀佛发那个愿,是在因地做法藏比丘的时候,他发那四十八愿;他生生世世都依照这四十八愿去修行,可以说生生世世都发这四十八愿,发得不知几个大劫,才成佛、才成就极乐世界。
所以我们现在还在初发心学佛的时候,应该发愿。就算你是老菩萨,发心发很多了,也应该发一个坚固的愿。
我们现在遇着佛法,这都是在多生多劫,种这种佛的种子,所以现在才能遇着这个。我们放上整个的精神来研究佛法,所以你们在十二月初八这一天没有发愿的人,以后你们想要发愿,还可以把你们那个愿文写出来。譬如,第一个愿,我愿意度蚂蚁成佛;第二个愿,我愿意度蚊虫成佛;第三个愿,我愿意度永远不成佛的众生一定要度他成佛。
好像有人发愿要到北俱卢洲去成佛。为什么呢?因为北俱卢洲那儿没有佛,他就想到那地方去成佛;那时就有很多人来恭敬、供养、赞叹、尊重他了,因为没有其他的佛再来了!他想得也很奇怪的,到其他的世界去,有那么多佛,或者我这个佛,就没有人供养了;到北俱卢洲去,那个地方没有佛,到那地方成佛去,这也不错!我当时也很欢喜他这个愿力,我随着也就发了一个愿:“他这个愿力,我决定保证他成功的,因为这是很特别的。”
这个世间的事情,都可以转变,没有一定的。有人发愿到那地方去成佛,那地方将来也就会有佛出世了;以前因为没有人发愿到那儿去成佛,所以到现在北俱卢洲还是没有佛法。
那愿是最要紧的,你若发了愿,你想不修行,是不行的。“不行啊!我有个愿力,我一定要修道的。我发过这个愿,就要满愿。”于是想不修行,又修行了!这愿是很要紧的。
“善哉吉无上”:善哉,就是好得很。怎么好得很呢?吉无上;吉,是吉祥,最吉祥;无上,没有比佛再高上的了;佛是最高无上的,所以叫“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希有的,不容易遇着的。为什么?他一坐,坐了十小劫这么长的时间。
“身体及手足,寂然安不动”:佛在那儿坐的时候,经过十个小劫这么长的时间,他的身体和手足,仍静然安住不动。静然,就是安然的样子,很安静的。安,身也不动、心也不动。
“其心常澹泊,未曾有散乱”:本来经文是“其心常憺怕”,这个“憺怕”字,是用竖“忄”的,这是错字,应该是“澹泊”,是有三点“氵”。“憺、澹”,生字都通,大家要记得。“散”字,读“伞”音。在这个十个小劫的时间,他的心都很淡泊,没有一点尘垢,也没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安住无漏法”:佛已经得到究竟的寂灭,所以经过十个小劫,他也身心不动,安然住在无漏法的境界上。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今者见世尊,安隐成佛道”:现在我们看见世尊的相好;这就像阿难看见佛的相好。世尊安安然然地成就佛的道果了。
“我等得善利,称庆大欢喜”:佛成佛了,我们这一切众生都得到最大的好处了,所以大家共同的庆贺、共同的赞扬,也都生一种欢喜心。
“众生常苦恼”:所有的众生,就是常常地有一种苦恼。“盲瞑无导师”:盲,就是没有眼睛;没有眼睛,应该有人来引导,才能到路上。瞑,就是在一种黑暗的地方;在这黑暗的地方,也应该要有一个导师引导你,好除去这个黑暗。但是现在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就因为没有佛。
“不识苦尽道,不知求解脱”:这一切的众生,都不知道“了苦”的这种道路,不知道“离苦得乐”这种道路,不知道“背尘合觉”这种道路,也不知道想方法来得到解脱。这好像什么呢?
“长夜增恶趣,减损诸天众”:好像在漫长的黑夜里边一样,增加恶道、六趣的这种业报。因为人堕落到三恶道里边去,天众就少了,所以叫减损。诸天的眷属,一天比一天少了;地狱、饿鬼、畜生的眷属,一天就比一天多了。
“从冥入于冥,永不闻佛名”:从冥,从这个黑暗的地方,应该走出这黑暗的地方;不但没走出这黑暗,又到另外一个地方,还是黑暗的,还是没有光明,这叫从冥入于冥;所以永远也听不见佛的名号。
“今佛得最上,安隐无漏道”:现在这位佛得到最上的觉果,安住于很平稳的、无漏的道果。
“我等及天人,为得最大利”:我们这一切的人和天上的人,想要得到最大的利益,“是故咸稽首,归命无上尊”:所以大家才一起向佛叩头,五体投地、头面接足地把我这个身心性命都归依佛。
稽首,本来是打问讯,也可以说是叩头。归,是皈依;命,是生命。把自己的身心性命都交给佛,没有自己了!好像我们出家人,也是没有自己了,把我们这身心性命都交给佛了。
无上,没有再比他更高上的了;尊,是至尊、最尊贵的;这个名号,只有佛可以称为无上尊。皈依佛之后,一定要无我相。因为你有我相,就有麻烦;不单一种麻烦,许多许多的麻烦。如果你能没有我相,一切的麻烦都没有了!就这么说“没有我”,是不容易做得到的。把我这个身心性命都归依佛,所以这叫归命无上尊。
我们最重要的,就是这个生命;我们的生命都交给佛了,所以我们自己就是苦、是乐、是什么,都没有问题了!我们受苦是应该受苦,享乐也应该享乐;不要有一个“我”,这是修行最要紧的,要没有“我”!
上面就是关于宣化上人开示的大通智胜佛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现在很多的师兄也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也是可以和诸位师兄来一起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现在的很多师兄是没有听说过大通智胜佛的,大通智胜佛又作大通众慧如来、大通慧如来。而关于大通智胜佛的记载是在法华经中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法华经中的大通智胜佛。
《妙法莲华经●化城喻品第七》
佛告诸比丘:“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其国名好城[5],劫名大相。诸比丘!彼佛灭度已来,甚大久远,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假使有人磨以为墨,过于东方千国土乃下一点,大如微尘,又过千国土复下一点,如是展转尽地种墨。于汝等意云何?是诸国土,若算师,若算师弟子,能得边际,知其数不?”
“不也,世尊!”
“诸比丘!是人所经国土,若点不点,尽末为尘,一尘一劫;彼佛灭度已来,复过是数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世尊就开始讲宿世因缘,这要从一尊过去佛说起。
从现在往过去回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一尊佛,号为大通智胜如来,国名好城,劫名大相。因为这是极为久远的过去,世尊为了方便弟子们理解,就说了一个譬喻:比方说,我们现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这个银河系),把这个银河系中所有的地大种(也就是所有的固体)磨成墨。然后,往东方经过一千个大千世界,用墨点一个微尘一般大的点;再往东一千个世界,再点一点;这样一直点,直到把墨用完。之后,把所经过的所有国土的地大种,全部磨为微尘,将每一个微尘都视为一劫。这个时间已经相当长了,但从大通智胜佛灭度到现在,所经历的时间比譬喻的劫数还要长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真是长到无法想象!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虽然大通智胜佛的佛世离现在这么久远,但以世尊的知见力,就像看今天发生的事情一样清晰无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佛的宿命明已经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而且佛陀的神通远不只这些,还有十力、四无所畏和十八不共法。所以,如果现在有人说自己已经成佛了,我们就要看他到底有没有这些不可思议的神通。如果没有,就说明他根本不是佛。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 无量无边劫,
有佛两足尊, 名大通智胜。
如人以力磨, 三千大千土,
尽此诸地种, 皆悉以为墨。
过于千国土, 乃下一尘点,
如是展转点, 尽此诸尘墨。
如是诸国土, 点与不点等,
复尽末为尘, 一尘为一劫。
此诸微尘数, 其劫复过是,
彼佛灭度来, 如是无量劫。
如来无碍智, 知彼佛灭度,
及声闻菩萨, 如见今灭度。
诸比丘当知! 佛智净微妙,
无漏无所碍, 通达无量劫。”
这个重颂的内容也是前面经文的大意,最后几句比经文讲得详细。“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诸比丘当知!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佛的智慧无漏无碍,通达无量劫的过往。其实这里说的如来,也可以理解为佛的第八识。往昔的事情都以种子的形式收藏在第八识中。第八识是真正无漏无碍的。成佛之后,第八识的这些功能就得到圆满的显现。其实我们每一个有情的第八识都无漏无碍,都通达无量劫的过往。它遇缘时会现起应该流注的识种,没有丝毫错乱,只是我们现在不知道具体的原理和细节。成佛之后,第八识的功能完全显现出来。因此,无论多么久远的往事,在佛看来都和当场目睹一样清晰。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已,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诸佛法不现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结加趺坐,身心不动,而诸佛法犹不在前。尔时忉利诸天,先为彼佛于菩提树下敷师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适坐此座。时诸梵天王雨众天华,面百由旬,香风时来,吹去萎华,更雨新者。如是不绝,满十小劫,供养于佛,乃至灭度常雨此华。四王诸天为供养佛,常击天鼓,其余诸天作天伎乐,满十小劫,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世尊开始讲述这个往昔因缘。大通智胜佛的佛寿有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劫。在他已将成佛所要修集的福德及法与次法都修学完成,并且将一切的烦恼魔、五阴魔都已断除,而安止于即将成佛的时节,按理说,接下来就会成佛了;然而,属于成佛当要具有的妙智、十力等法,却迟迟没能发起。他就以菩提树下为道场,结加趺坐端坐不动,这样经过了十小劫。这期间,诸天的天人们都恭敬供养着菩萨(这里我们暂时称还没成佛的佛为“菩萨”,表达起来通顺一些),殷切地等待如来的出世——忉利诸天先为菩萨在菩提树下铺好高一由旬的师子座;梵天王不断在师子座周围方圆的一百由旬内降下天华;四天王天的天人击天鼓,其余诸天演奏天伎乐来供养佛——这样一直持续了十小劫。甚至后来大通智胜佛灭度时,天人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恭敬供养。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过十小劫,诸佛之法乃现在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皆共围绕,随至道场。咸欲亲近大通智胜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到已,头面礼足,绕佛毕已,一心合掌,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这十小劫之后,菩萨终于成佛了。当初,他尚未出家时,是转轮圣王的王子,生有十六个儿子,大儿子叫智积。现在王子们听说自己的父亲成佛了,都舍弃自己的珍奇爱藏,要离开王宫去拜见佛。他们的妈妈边哭边送。祖父转轮圣王——也就是佛的父亲,与一百大臣及百千万亿人民,也都跟着这十六个王孙来到佛的道场,都想亲近、供养、赞叹大通智胜如来。到了佛前,大家都头面礼足,绕佛数匝,合掌瞻仰,并以偈颂来赞叹佛。
我们看这位大通智胜佛,寿命是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大劫,有这么长!先前看到的记述中,没有一尊佛的寿命有这么长,可见这尊佛很不一般。大通智胜佛虽然在道场就坐了十小劫,但跟他的寿命相比,十小劫根本算不上什么。从那个世界的时间比例看,是很正常的。不像我们这个世界,人寿就几十年。释迦牟尼佛的佛寿也只有八十年。所以当初他将要成佛时,不可能也坐十个小劫。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想想看。以前有人问:“人寿十岁的时候,岂不是人还没长大就死了,那怎么生小孩呢?”这个问题不用我们担心。《长阿含经》说“是时女人生五月行嫁”,女人出生后五个月就已经成人、出嫁了,男人结婚的年龄应该也差不多。也就是说,虽然寿命只有十岁,但成长的周期也会随之缩短。
反过来也是一样。如果寿命特别长,不管做什么事都会特别慢,包括在师子座上悟道成佛。我们对比一下,破了魔军后,释迦牟尼佛坐一晚悟道成佛,大通智胜佛则坐了十个小劫,差别大成这样!但是跟佛寿比起来,这十小劫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另外,佛一家三代人,上有父亲转轮圣王,下有十六个儿子。经文说“诸母涕泣而随送之”,说明这些儿子不是一母所生,可见大通智胜佛在出家前是有妻妾的。这些眷属的寿命很明显也在十小劫以上。
“头面礼足,绕佛毕已”。“头面礼足”是以头部碰触受礼者的脚或脚下的地面,是一种表示尊敬的最高礼仪。“绕佛”,是围着佛右绕,也是表示尊敬的礼仪,其他还有绕塔等等,以“匝”为单位,匝即是圈。这个右绕,是以右肩对着对象而绕,也就是顺时针方向,不是从右边开始绕,这一点需要注意。
‘大威德世尊, 为度众生故,
于无量亿劫, 尔乃得成佛,
诸愿已具足, 善哉吉无上。
世尊甚希有, 一坐十小劫,
身体及手足, 静然安不动。
其心常惔怕, 未曾有散乱,
究竟永寂灭, 安住无漏法。
今者见世尊, 安隐成佛道,
我等得善利, 称庆大欢喜。
众生常苦恼, 盲瞑无导师,
不识苦尽道, 不知求解脱。
长夜增恶趣, 减损诸天众,
从冥入于冥, 永不闻佛名。
今佛得最上、 安隐无漏道,
我等及天人, 为得最大利,
是故咸稽首、 归命无上尊。’
这个赞叹的偈子,是十六个王子代表大众所说,可分为两部分。开头到“称庆大欢喜”,是欢喜称叹大通智胜如来终于成佛了。之后的部分,是他们感叹自己终于有佛可以皈依,随学解脱之法,得到最大的利益,所以非常庆幸欣喜。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已,劝请世尊转于法轮,咸作是言:‘世尊说法,多所安隐、怜愍、饶益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 百福自庄严,
得无上智慧, 愿为世间说。
度脱于我等、 及诸众生类,
为分别显示, 令得是智慧。
若我等得佛, 众生亦复然。
世尊知众生, 深心之所念,
亦知所行道, 又知智慧力,
欲乐及修福, 宿命所行业。
世尊悉知已, 当转无上轮。’”
王子们说完赞佛偈,就开始恳请佛转动法轮,为众生说法。偈中的“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和前面〈药草喻品〉的主旨是相应的。“世尊知众生,深心之所念,亦知所行道,又知智慧力,欲乐及修福,宿命所行业。”众生的心念、种性、智慧深浅、有何欲乐、福德多少和宿命业行,佛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都属于佛的智慧力和方便力。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十方各五百万亿诸佛世界六种震动,其国中间幽冥之处,日月威光所不能照,而皆大明。其中众生,各得相见,咸作是言:‘此中云何忽生众生,又其国界、诸天宫殿、乃至梵宫,六种震动;大光普照,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世尊继续讲。大通智胜佛成佛的那一刻,这个好城世界十方的各五百万亿国土都有反应。十方,是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和下这十个方向。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以好城世界为中心,辐射每个方向各五百万亿佛世界,一共是五千万亿佛世界。这五千万亿国土中,都发生了六种震动。国与国之间的幽冥黑闇处也被大光明照亮了。这些世界里的众生看到其他世界的众生,都非常惊讶:“虚空中怎么突然出现了众生?他们的国界、天宫,甚至梵宫,也出现了六种震动。这大光明普照世界,比天人身上的光还要明亮,真是稀奇!”
“其中众生,各得相见”,是指众生看到了原来看不到的世界,和《法华经》刚开始的“往东方照”差不多,只是这个范围更大。这里的“诸佛世界”、“国界”都是指三千大千世界。所以这尊大通智胜佛真是很了不得。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诸国土中,梵天宫殿光明照曜,倍于常明。诸梵天王各作是念:‘今者宫殿光明,昔所未有。以何因缘而现此相?’是时诸梵天王,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救一切,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此是何因缘, 宜各共求之。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而此大光明、 遍照于十方。’”
这时,东方五百万亿国土中的梵天王,看到宫殿被不寻常的光明包围,都觉得非常奇怪,心里寻思为什么会这样。他们互相商量,想找到原因。有一位名叫救一切的梵天王,对其他梵天王说:“这种光明以前从来没见过,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定是有很重大的事情发生。我们要赶快弄清楚:是因为有大德出生在这天上?还是因为有佛出世?”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实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其所散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 难可得值遇,
具无量功德, 能救护一切。
天人之大师, 哀愍于世间,
十方诸众生, 普皆蒙饶益。
我等所从来, 五百万亿国,
舍深禅定乐, 为供养佛故。
我等先世福, 宫殿甚严饰,
今以奉世尊, 唯愿哀纳受。’”
这些梵天王就以衣裓盛满天华,顺着光明的方向——也就是往西——去寻找源头。当他们来到好城世界,就看到之前经文所说的场景:大通智胜佛坐在菩提树下的师子座上,天龙八部等恭敬围绕,十六王子正在请转法轮。梵天王们也来到佛前,头面礼佛,绕佛百千匝,用带来的天华散覆在佛身上,供养佛和佛身后高十由旬的菩提树。天华堆起来,就像须弥山一样。然后,他们又用自己的宫殿供养佛,并同声用偈言赞叹如来,恳请佛纳受他们的供养。
前面讲过,梵天王是色界天中初禅天的天王。“与宫殿俱”,据说梵天的宫殿是随着人一起移动的,所以他们来找佛的时候,宫殿也在一起。“其菩提树高十由旬”,刚才说师子座高一由旬,这里说菩提树高十由旬,比例跟我们这个世界的差不多。偈文里的“舍深禅定乐,为供养佛故”,这个深禅定,应该是指无觉无观的禅定,属于二禅以上,不包括初禅。有二禅或以上定力的人,下坐之后仍然可以保持初禅。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的禅定,可以在生活中保持。这些梵天王也都住在初禅中。一般来说,习惯住在深禅定里的人,会觉得这种定境很好,不愿出定。但这里的梵天王都知道:现在有佛出世了,这种机会千载难逢,一定要离开深禅定来亲近、供养佛。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度脱众生,开涅槃道。’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 唯愿演说法,
以大慈悲力, 度苦恼众生。’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梵天王们说完偈颂,又分别向佛请法:“唯愿世尊转于法轮,为我们讲授佛法,广为众生开演解脱、涅槃之道。”而且再以重颂请求一遍。面对梵天王们的请求,大通智胜佛默然许之。
这一部分说的是东方五百万亿国土的梵天王。下面的经文依次讲述了东南 方、南方、西南方乃至下方、上方——即十方——的梵天王,也都这样来到佛前请法。我们就不逐字逐句解释了,只讲比较特别的地方。
“又,诸比丘!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大悲,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 而现如此相?
我等诸宫殿, 光明昔未有。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未曾见此相, 当共一心求。
过千万亿土, 寻光共推之,
多是佛出世, 度脱苦众生。’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西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 迦陵频伽声,
哀愍众生者, 我等今敬礼。
世尊甚希有, 久远乃一现,
一百八十劫, 空过无有佛。
三恶道充满, 诸天众减少,
今佛出于世, 为众生作眼。
世间所归趣, 救护于一切,
为众生之父, 哀愍饶益者。
我等宿福庆, 今得值世尊。’”
东南方的情况与东方大体相同。不过偈文里特别讲:他们那五百万亿国土,在一百八十个大劫中没有一尊佛出世。照理讲,有没有佛出生,是一个个佛国土分开来看的,但这五百万亿佛国土却是在一百八十大劫里全都没有佛出世。所以他们现在来到大通智胜佛面前,已经算是拜见他方世界的佛了。这些世界里,因为没有佛的教导,世间修善法、修禅定的人都大量减少,所以天众越来越少,三恶道众生越来越多。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哀愍一切,转于法轮,度脱众生。’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 显示诸法相,
度苦恼众生, 令得大欢喜。
众生闻此法, 得道若生天,
诸恶道减少, 忍善者增益。’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这是东南方五百万亿国土梵天王的情况。
“又,诸比丘!南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此光曜?’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妙法,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 光明甚威曜,
此非无因缘, 是相宜求之。
过于百千劫, 未曾见是相,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北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华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华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尔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 破诸烦恼者,
过百三十劫, 今乃得一见。
诸饥渴众生, 以法雨充满,
昔所未曾见, 无量智慧者,
如优昙钵花, 今日乃值遇。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世尊大慈悲, 唯愿垂纳受。’”
刚才的东南方是一百八十劫,这里南方的五百万亿国土是一百三十劫没有佛出世。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作是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令一切世间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皆获安隐而得度脱。’时诸梵天王,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唯愿天人尊, 转无上法轮,
击于大法鼓, 而吹大法螺,
普雨大法雨, 度无量众生。
我等咸归请, 当演深远音。’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这是南方的情况。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然后经文说西南方乃至下方也是一样,省略了类似的叙述。也就是说,西南、西、西北、东北、北方和下方六个方向的梵天王也都是这样来到佛前请佛转法轮。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国土诸大梵王,皆悉自覩所止宫殿光明威曜,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即各相诣,共议此事:‘以何因缘,我等宫殿,有斯光明?’时彼众中有一大梵天王,名曰尸弃,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 我等诸宫殿,
威德光明曜, 严饰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 昔所未闻见,
为大德天生? 为佛出世间?’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与宫殿俱,各以衣裓盛诸天华,共诣下方推寻是相。见大通智胜如来,处于道场菩提树下,坐师子座,诸天、龙王、乾闼婆、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恭敬围绕,及见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匝,即以天华而散佛上——所散之花如须弥山,并以供养佛菩提树。花供养已,各以宫殿奉上彼佛,而作是言:‘唯见哀愍,饶益我等。所献宫殿,愿垂纳受。’时诸梵天王,即于佛前,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善哉见诸佛, 救世之圣尊,
能于三界狱, 勉出诸众生。
普智天人尊, 哀愍群萌类,
能开甘露门, 广度于一切。
于昔无量劫, 空过无有佛,
世尊未出时, 十方常暗冥,
三恶道增长, 阿修罗亦盛,
诸天众转减, 死多堕恶道。
不从佛闻法, 常行不善事,
色力及智慧, 斯等皆减少。
罪业因缘故, 失乐及乐想,
住于邪见法, 不识善仪则,
不蒙佛所化, 常堕于恶道。
佛为世间眼, 久远时乃出,
哀愍诸众生, 故现于世间。
超出成正觉, 我等甚欣庆,
及余一切众, 喜叹未曾有。
我等诸宫殿, 蒙光故严饰,
今以奉世尊, 唯垂哀纳受。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最后是上方五百万亿国土的情况。
偈文里,“于昔无量劫,空过无有佛,世尊未出时,十方常暗冥,三恶道增长,阿修罗亦盛,诸天众转减,死多堕恶道”,上方的世界更惨,是无量劫都没有佛出世。这里也说到,没有佛的教化,三恶道增长(加上阿修罗道炽盛,等于是四恶道增长)。不仅人间的众生,就连天人死后也大多堕入恶道。
“不从佛闻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减少。罪业因缘故,失乐及乐想,住于邪见法,不识善仪则,不蒙佛所化,常堕于恶道。”没有佛的教化,众生常行恶事,所以他们的色力和智慧都渐渐减退。这个色力是指身体的健康。因为常做恶事,众生的贪欲越来越重,与邪法邪见容易相应,对善法、戒律却不知不闻,甚至毁谤嘲笑,所以他们常在恶道轮回,已经成了恶性循环。这里显示出善知识摄受的重要。能生到梵天,一定是曾经修学善法,甚至舍掉了欲界的一切贪爱,但没有善知识继续地摄受与教导,还是会下堕恶道。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偈赞佛已,各白佛言:‘唯愿世尊转于法轮,多所安隐,多所度脱。’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世尊转法轮, 击甘露法鼓,
度苦恼众生, 开示涅槃道。
唯愿受我请, 以大微妙音,
哀愍而敷演、 无量劫习法。’
这是上方五百万亿世界的梵天王过来劝请大通智胜佛说法的情况。
上面就是关于法华经中的大通智胜佛了。我们在平时念诵佛经和做善事之后,我们要及时回向,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平时一定要特别认真的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现在的很多师兄是没有听说过大通智胜佛的,其实在《妙法莲华经》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在无量阿僧祇劫之前,有一尊佛,他的名字叫大通智胜佛。大通智胜佛,在没有悟道之前,他十劫坐在那里修行,也没能成就佛道。《妙法莲华经》上记载:“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
“大通”就是“自性畅通,无所障碍”;“智胜”就是“智慧解脱,超然万相”。一个人在自性境界上,如果做到了“畅通无碍,智慧解脱”,那么,他的那种境界,就是大通智胜。
《妙法莲花经》里的大通智胜佛,是一个宗教偶像形态的人文概念,它代表着人人皆有的“无所壅滞,畅通无碍”的无相心体。那么,为什么“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着相修行,便与般若智慧不相应,所以说,“佛法不现前,不得成佛道”,所以说”着相修行千万劫,无相修行刹那间”。
在唐朝,有一位崇慧禅师,他有一段禅机问答,说明了“大通智胜佛”的含义。
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
崇慧禅师反问道:旷大劫来,未曾壅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
问:为什么“十劫坐道场,佛法不现前”呢?
崇慧禅师回答:这是因为你没有契会,所以佛法不现前。你如果真的契会了,其实,也无佛可成,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本来就是佛,不是修成的。如果佛是修成的,那么,修成还坏。
崇慧禅师的回答,直指问话者的当下,让问话者认识自己的“大通智胜”。如果不能证悟自己的“大通”,就不能成就自己的“智胜”。在教化的方法上,如果把世俗意义上的佛教当作权宜之教,当作走向智慧解脱的方便途径,则也无有不可之处。然而,如果当事人依文解义,作出许多的宗教幻想,那自然就是“无绳自缚”了。
通则自通,碍则自碍,完全由自己,不由他人。或通或碍,那是一个人心灵上的事。通者,身处卑位依然通;碍者,身居高位依然碍。畅通无碍,是一种廓彻无缚的精神境界,而不是能力或事功上的事。《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小鸟;大知,小知;大年,小年,这些都是大小悬殊的,若它们各顺其性,它们也都是自在逍遥的。若执着于事功上的大小,或自甘劣小,或居高恃傲,那都不是大通智胜。这是因为,自甘劣小,或居高恃傲,都是心理障碍。既然有心理障碍,就不是大通智胜——通达无碍,智慧超然。
逍遥自在,大通无碍,须是打破种种知见,解脱种种系缚。这样,才能达到“自在无碍,任运无拘”的精神境界。《庄子》中有一则寓言,恰好说明了“破相证真,圆融无碍”的人生境界: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岛,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到来的时候,所有的川水都流到河里,河水上涨,溢其两岸,河水的宽阔,几乎看不到对岸的牛羊,河伯(河神)自喜,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了。河伯顺流东游,至于北海,他向东眺望,不见水的边际,于是,向北海若叹曰:俗语说:学到了一些知识,就自以为了不起。今天看来,我就是这样的人。我见到你的广袤无垠,才知道自己的狭隘,今天要不是来到你这里,我的自以为是,一定会遗笑天下的。北海若说:“井底之蛙不知大海,那是因为它局限于那小小的空间。夏天的虫子不知冬天的事,那是因为它局限于一个时节。世智辩聪的人,不知无形的大道,那是因为他局限于他的“知见”。今天,你已经打破了你自己的自我局限,见到了无边的大海(大海喻无形的大道),你自己身处大海也就同于大海了,也就知道大海是怎样的了。
《庄子》中的这段寓言,正是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打破局限,方能见道。佛家说“打破执着”,道家说“为道日损”,其实,都是“打破小我”的意思。圣贤立教,文化风格虽有不同,然而,所说的道理却是一样的,都是说“打破执着,体证本真”的人生道理。本真自性,本来廓彻万相,本来具足妙用,当下现成,不是向外求来的。
打破种种“知见”的障碍,道家用“去知”之法,佛家用“放下”之法。当我们“豁然放下”时,也即“前念已过,后念未起”的当下,此时,虽是心灵上的一个空白,然而,这个“空白”,却不是一个“死寂顽空”,它依然是了了常明。试看这个了了常明的是什么?若能识得,恰似河伯见海若,也即亲见“自性大海”,禅宗谓之明心见性。“放下”或曰“去知”,只是求证的一种方法。既已有证,更不须再以“放下”为是,应当以“随缘起用,用而不着”为是。拿时拿得起,放时放得下,拿放全是自家性中事。如是见得,如是行得,方是中国文化所谓的登堂入室。这便是觉者之行,这便是智慧解脱。到得此番境界,无三界可出,无佛道可成,无涅槃可证,只是契合个“本来如是”而已。中国文化的归宗至本之处,此处本来无出亦无入,无成亦无坏,无得亦无失,当下现成,不属修成,不属外得,只是如是证得,如是行得而已。
上面就是关于法华经中大通智胜佛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心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若是能够修心修得特别好的话,那么不管是生活中还是修行中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
...查看更多大通智胜佛,又译为大通众慧如来通想如来。根据《法华经》记载,此佛于过去三尘千生点动前出世,并证得佛果。他与他的十六个王子(包括东南方類子音佛、南方虚空住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婆安世界释迦单尼佛等)曾请佛陀宣讲《法华经》,并在之后的八万四千劫间广说不绝,度化了六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众生,使他们都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