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佛教指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此一派也,两宗未有,六祖无传,可谓独辟法门者矣。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梵语Dharma-paryā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谓之法;此法既为众圣人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又起信论义记本中云:「轨生物解曰法,闻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亦云:「门谓之能通。」故知门之一辞,实为通入之义。
不二法门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会了解到的,那么有些人就想要知道不二法门也是法门吗?它其中讲解的含义是什么呢?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看看吧!
万法里边所有的事物现象里面有没有一个事物生另一个事物的?那大家可能要说,法师你就说得太过外了吧!人不是就从娘肚子里面生出来的吗?
我要告诉诸位,其实在万法的因缘和合中没有一个真实的一个东西生另外一个东西这个相存在,还是我们的错觉,在宗论里边有一个偈子叫诸法不自生,亦不从它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就是一切的显现都是因缘的临时具足,这个临时的出现,我们就习惯的把它称之为生,从根本上来讲,根本就没有一个生相可得。首先我们来看,你说自己能不能生自己?我们不是专着说一个人怀胎十月生一个儿子,生一个女儿。
只是说一切万事万法万物的出现,是不是它自己把它自己出现出来的,不可能,物体如果自己能生自己的话这个现象我们眼见的就不对了。而且等一个物体生出来以后,另外一个物体对自己来讲一定是他,而不是自己。
所以从这点来讲,一切法不能够自生,而一切法既然自生都建立不起来,没有一个自可得,他是依谁而建立的,他一定是依我们自而建立的,相待建立,自建立不起来,他更建立不起来,所以也不可能从他生。
自他两种都建立不起来的时候,就不可能我们常说的和合的共生,就是自他结合在一块生,为什么?好比一粒沙子里边压不出来油,油从哪压,从花生里面压出来。那么如果你一颗沙子里面榨不出来油的话,两颗沙子能榨出来油吗?自又不生,他又不生,自他共生也生不出来,所以说一切法无生。
这就是说是故诸法空相不生,既然不生,生哪里有一个灭可得呢?所以从这点来讲的话,我们就要知道这里《心经》里边讲的就是无生相,即无生相,就没有灭相,那么这个垢和净,增与减,一切都是我们妄想的相待而有认识的世界。
就是刚才给大家讲的,执起一边就会认识到世界的另一边,一旦有一头你执着的时候,着相的时候,另一头,一定会随之而如影随形。
所以我相信在庙里边正在逛荡逛荡,这个热火朝天的逛的时候说这个庙道场还不错,这么多殿堂佛像很庄严。突然,前有一个门,上面有一块匾叫做不二法门,你们到庙里边去朝拜的时候,一定会有这么一个门或者是月门或者是这个高的门上面有一块匾叫做不二法门。
这就叫不二,一旦我们有分别就叫二,所以凡夫都是二,很二。认识什么东西都觉得,这个一定要有个好坏,一定要争个高矮,所以你的妄想、执着、烦恼一层叠一层,一层叠一层,不断地往上加往上盖的时候,今天我们听到佛法讲的空性就是很害怕。
为什么呀?这就是常态和非常态的区别。所以从这点来讲,我们就要注意到什么是无生法。无生法就是没有相待法。那么我们再来这个从理上来分析一下,什么叫做相待?
相待具体,我们常说这个高矮长短到底有没有一个实在的长短?比如说我们就长和短这两个事物来说,我们的长是从哪来的,相对短而有。因为有一个东西比它短,短是从哪来的,有一个物体比它长。
那么如果我们现在要,求一下这个短,首先我们要想把短揪出来具体给它框一个到底什么才是实实在在的短,可是这个短还要依这个长来建立。
问题是你的短还要依长来建立,长又是依短来建立,你现在这个短要依长来建立,长还等着你短去相待,长还没有建立起来,你这个短怎么建立。
佛门中是讲解了很多的内容,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心灵都是会发生改善,但是师兄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是要坚持的去念诵和感悟,不然我们的修行是没有任何的效果。
...查看更多佛门中有很多的智慧,其中也是有很多不同的法门,每种法门讲解的含义也是不同,而且法门是有八万四千种的,那么在这八万四千法门种,哪个法门比较适合我呢?
虽然同样是学佛,但是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种种宗派,那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法门呢?这个非常重要。选择法门不是靠我们自己的分别念,而是最好依权威可靠的祖师大德为我们所作的抉择。
印光大师《净土决疑论》:“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稀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印祖这里就指出,法门的选择有两方面内容,对此我们要先断疑,要选择、抉择好。
首先,“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印祖这四句十六个字非常重要,直接指出:我们选择法门的时候,要选择一个契机的法门。法门很殊胜,能契理当然很好;但是同时还要契机,这更加重要。如果法门虽然契理,但是不合你的根基,这也不行。所以法门选择的第一步就是要契机。
第二,在难行道、易行道,通途法门、净土特别法门,圣道门、净土门之间,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你是选择易行道还是选择难行道?我们当然要选择易行道,要掂量自己的根机。特别是对末法时代的众生,这一点非常重要。
这里主要告诉我们,最初我们学佛选择法门的时候,要做好两方面的选择。第一,契理与契机,其中更重要的是契机,在契理的基础上还要契机;第二,难行道与易行道,我们要选择易行道。这两方面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
释“契机”
关于“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这里印祖讲得非常简略,所以下面我们再根据印光大师在《文钞》中其他地方的详细开示来更广地了解一下。
《印光法师文钞》与徐蔚如居士书五:
“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
说法必须要投机。如果不契机,就不能感应道交,你就和这个法不能相应。所以不管这个法有多殊胜,即使它契理,是最殊胜的法,但是你根机不够,法不契机,那对你来说也没有用。
再看印祖在《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发刊序中所讲的关于契理契机的问题:
“以如来一代所说,一切大小乘法,皆随众生根性而说。或契理而不能遍契群机,或契机而不能彻契至理。因兹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郁而不畅。众生即生了脱之大法,卷而未舒。”
佛所说的一切法,都是随顺众生根性讲的。讲法的时候随顺众生的根性,所以有时候契理不契机,有时候契机但不契理。这样佛度生的本怀就不能真正畅达。
“《华严》虽已导归西方,而人天权乘未闻。诸经亦多略示端倪,而法门纲要未著。”
《华严经》虽然以最后的《普贤行愿品》导归西方(“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但是“人天权乘”并没有听到。《华严》主要是为登地以上的大乘圣者菩萨宣讲的,连阿罗汉都是如聋如盲、不见不闻的。其他经典里面虽然大约有提到,但是净土法门的纲要并没有明显地开显。
“由是如来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特于方等会上,说弥陀净土三经。普被三根,全收九界,阐如来成始成终之妙道,示众生心作心是之洪猷。机理双契,凡圣齐资。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世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
于是佛就“兴无缘慈,运同体悲”,在方等会上讲了弥陀净土三经,把净土法门的道理详细作了介绍,这样就“机理双契,凡圣齐资”。一般按天台的讲法,“五时”最初是华严时;接着鹿苑时,主要讲四阿含;再接着才是方等时;后面是般若时;最后是法华涅槃时。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九界全收的法门,它不但契理,而且还契机,任何众生都能得益。
下面以比喻来讲:“如阿伽陀药,万病总治。如十方虚空,万象总含。”阿伽陀药是一种妙药,可以治一切病;或者就像十方虚空,一切事物、景象都可以含藏在内。
“普令圣凡,现生成办道业。”这样才能使凡夫、圣者都能“现生成办道业”,也就是不分是凡夫还是圣者,即使你还是一个凡夫,即生也能成办道业,也能出轮回、了生死,这样才能“大畅如来,出世度生本怀”。佛出世的本怀,也只有通过净土法门,才能真正得到淋漓尽致的显现。
“倘如来不说此法,则末世众生,无一能于现生了生死者。”如果佛不说净土法门,那末法时代的众生,几乎没有一个人能够现生了生死。因为依难行道的通途法门,要想断惑证真才能出轮回,而断除见思惑(烦恼障)是非常不容易的。不用说断见思惑,得初果都很难;不用说得初果,得初禅都极为稀有。得到初禅能够入定几天,我们这个时代的媒体很发达,如果真有这样的人,马上全世界就都知道了。但是实际上能像广钦老和尚一样,能够入禅定几天的人,现在这个时代非常稀有。
对我们来说,法门契理虽然重要,但同时更重要的是还要契机。能契理、契机当然是最好的,就像净土法门;如果不能契理,那么能契机也可以,毕竟能契合你的根机;但是如果契理而不契机,那就像“闲言语”一样,“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这样不管法门多么殊胜,如何契理,对你来说都没有用。所以更重要的是契机。
二
释“易行”
下面再看:“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稀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
这里讲了两方面:“在昔之时”,佛在世的时候,正法时期,人的根器非常殊胜,善知识如林,随便修一个法都可以证道;但是现在是末法时代,“人根陋劣”,善知识非常稀少,你如果舍离了净土法门,那就无法解脱了。
这个道理就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中引用龙树菩萨的《十住毗婆沙论》所开显的一样。龙树菩萨是大乘八宗共同的祖师,是最权威的,无可争议。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
“是故《十住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难行者,在于五浊恶世,于无佛时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
在五浊恶世时,佛已经灭度了,你要想求“阿鞞跋致”,也就是不退转,这是很难的,是难行道。
为什么称为难行道呢?有五方面原因:一、“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无赖恶人,破他胜德”,外面的恶人、恶因缘力量很大;三、“颠倒善果,能坏梵行”;四、“声闻自利,障于大慈”;五、“唯有自力,无他力持”。这就像“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这是自力法门,也就难行道。
下面再看易行道: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
如果你能相信释迦佛讲的净土法门,“愿生净土”,生信发愿,这样“乘弥陀佛愿力摄持”,不是靠自力,而是靠他力佛力,就能“决定往生不疑”。只要你内心能不怀疑,就能决定往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这是他力法门,是易行道,和前面的自力法门难行道可以作一个对比。所以我们当然要依易行道修习,而不应该依难行道。
对我们来说,最初法门的抉择非常重要,这是我们学法的第一步。
下面再看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若信心而乏智慧,未有不泣岐两端者。佛言末世斗诤坚固,亿亿人学道,罕有一人证果。惟依念佛求生净土,可以横超苦轮。”
就像《大集经》中所讲的,末法时代众生学佛,亿亿人中,罕有一人得道,惟有依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才可以出离生死苦海。如果你不知道怎么选择法门,那就只能在十字路口中间哭泣,不知道怎么办,不知道如何选择。选择法门,需要我们的信心与智慧。
当我们在选择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的时候,就是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去修行和感悟其中的含义,这样对我们是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师兄还是要多多用心的去感悟和体会。
...查看更多佛门中的法门是非常多的,而且师兄也是要多多的去了解适合自己的法门是什么,这样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内容才会更加的多,那么佛门中哪个法门比较好呢?下面我们就去简单的了解吧!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宣化上人开示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八万四千个法门,就八万四千个第一。
● 对众生的机就是第一
今天晚间我给你们讲一讲修行的道理。这修行的道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是说那一种就好,那一种不好。禅宗、教宗、律宗、密宗、净土宗这五宗都是第一,没有第二;不单这五宗都是第一,就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都是第一,没有第二。八万四千个法门,就八万四千个第一,为什么?在它本身来论就是第一,它对众生的机就是第一,不对众生的机就不是第一。所以,禅宗也不能说教宗不对,教宗也不能说律宗不对,律宗也不能说密宗不对,密宗也不能说净土宗不对。
虽然说不能说不对,但是还有很多专门说这个不对!譬如参禅的人,他就说:“嗳,学教没有用的,那个嘴巴皮口头禅,没有什么用的啊!一天到晚聒啦、聒啦、聒啦来讲,这有什么意思?这修行要打坐嘛,坐那地方用功嘛,参禅嘛,学糊涂嘛!”他就说那个讲经的不对,其实不是讲经的不对,是他心里有一个偏见,偏于一边去了,他只知道参禅,只知道有禅宗,不知道有其他的宗。就好像那小孩子似的,就知道自己有个爸爸妈妈,不知道所有的小孩子都有爸爸妈妈:姓张的这个小孩子,他爸爸就姓张;姓李的小孩子他爸爸就姓李。我们学佛法也就好像这个小孩子,学禅宗,这禅宗就是我们的爸爸,那个教宗就不好了;因为他不知道那个教宗也有它的机缘。于是乎,这个住山的老修行,就说住城市的不对,住城市的老修行,就说住山的不好;讲经说法的法师就看不起禅宗,参禅的这个禅和子又看不起讲经的法师──这互有偏见。
● 圆融无碍,每一个法门都是第一
其实,应该圆融无碍,每一个法门都是第一。你要明白这个第一了,就不能说这个是,那个非。好像云门、法眼、沩仰、曹洞、临济这五大宗,“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都是讲的禅宗,但是这些个后人就搞得不清楚了。临济宗就说我们临济宗最好了,曹洞宗他们以为曹洞宗非常的重大的,云门以为云门就是独一无二的,法眼说我这是传佛心印,沩仰说:“这个法就在我这呢,你知道在什么地方啊,真是可怜!”法不在一个地方,法是无在无不在的。所以执着的老修行就会执着他所修的法门,你说另外有一个法门比他那更好的,他不相信的,他说:“我这是第一的!”若是就要一个法门,佛为什么要说八万四千那么多啊?这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众生的病的,因为我们众生病太多,所以这法门也不能少。既然法门不能少,你就不能说哪个法是对,哪个法是不对啊!
没有牙的人呢,就欢喜吃烂的东西,为什么?他咬不动硬的,但是他不能说,你们吃硬的东西都是不对的。你说这可不可以呢?我相信绝对不可以的。没有眼睛的人,他说:“根本就没有一个青、黄、赤、白、黑。哼,我就看见黑色的!”你说这个对不对呢?他看见黑色的就不准旁人看白色的,这对不对呢?绝对不对的!这个聋的人听不见声音,你这儿吵得怎么厉害,他也觉得very quiet,觉得很清净的。你会听的人就觉得很吵了,聋的人他就听不见,在什么地方都很清净的啊。哑吧的人不会说话,你说他也不让其他人说话,这对不对呢?不对的!
● 不要当影像机
总而言之,这个法对某一种的人相应就是法,不相应就不是法。所以《金刚经》上说得明明白白:“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是有偏见的人,他不是说这个不对,就是说那不对;一天到晚总看人家不对,他自己怎么样子不知道,就看人家不对,没有看见自己的不对。好像影像机,一影就把人家的相影出来了;那个影像机它自己不会把影像机的相影出来,在它影像机的本身没有办法也照一照它的本身。就是科学再发明,也要另外一个机才能照着这个机,把这个影像机照出来。那么有偏见的人和影像机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修道的人不要做影像机;影像机到处给人找毛病,那是最没有意思的!
当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师兄们还是要多多的去了解正确修行的方法是什么,我们能够体会到的含义也会更加的好,所以师兄们也是要知道有什么事情是需要注意的。
...查看更多很多的师兄在修行的时候,都是知道佛门中是有很多的法门,其中很多的人会选择不同的法门修行,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佛门中日常修行的19种法门是什么吧!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内容则不胜枚举,例如早晚课诵、禅七净七、般舟三昧、闭关禁语、朝山参访等。今总括僧信二众的修持项目,简述数条如下:
一、四念处:透过专注的观察身体、感受、心念、心念的对象等变化,就能对自己的行为、情绪、思想和意志有高度的自觉,进一步觉察到我们的一切执着、一切贪嗔和无明。所以,四念处的修法从“缘六根、六境而生六识”开始,不排斥一切见闻觉知,于“可念六境不起乐着,不可念六境憎恶”;不是厌离人生、厌离社会,或逃避感情世界,更不是出离社会而跑到深山林内隐遁的方式。四念处是闹中取静,以社会为道场,感情世界为关房的随缘任运修行法。
二、般舟三昧:是一种“佛立”、“常行”的修持法,在为期三个月的修行中,不坐不睡,只可立可行,累时靠在绳子上假寐。
三、闭关:在佛门中修行,快则十年,慢则二十年以后,方具闭关资格。因为闭关除需要人护关外,更应注意本身的修持基础具备与否,以及对经教义理的了解深入等。如果一开始学佛就要闭关,何功何德要人来护关。尤其闭关前半年要有大德开导、教化;如果没有正念、发心,也不可以闭关,要会用功才可以闭关,所以佛门有云:“不破参不住山,不开悟不闭关。”闭关不可以当儿戏。
四、持午:即过午不食。修行中,少食有助精进用功,因此有因缘的话,可以在修行过程的某一个阶段体会一下,但不可标榜过午不食。尤其在佛门中,自己修持,也要尊重别人不同的修行方法,所谓方便有多门,各有各的修行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彼此应该互相尊重。
五、参学:又称参访,就是到其它丛林道场参访学习,每一处一住三至五年,再换一个地方,也是三、五年,又再换一个地方,如此经过一、二十年后称为老参。如果不经过参学,规矩不懂,也没有威仪,就被称为新参,甚至常常被讥为冒失鬼。
六、化冬:在大陆丛林里,每到秋天,寺院僧众便开始拜访信徒,把平安符送到信徒家中,信徒回以一碗米,称为化冬。如此,一年的道粮便无须忧虑了。化冬比起每年举办一次以吃为主的供僧,意义更为深远。
七、普说:学僧单独向师父请法称独参。若于丈室或法堂为大众说法,则称为普说。
八、小参:个别请求和尚慈悲开示教诲。
九、普参:类似今日的座谈会。
十、经行:饭后散步,可以在佛堂绕佛,或在斋堂,甚至庭院或林间小径皆可,速度由慢渐快,或自行调整均可。
十一、跑香:禅堂行香,目的在运动筋骨,调和身心。
十二、行脚:云水僧求法心切,四处参访问道,因古时交通不便,多以步行到达目的地。
十三、苦行:从事劳动性的工作,如打扫厕所、看管山林、夜巡、行堂、典座等。十四、密行:个人的修持法门,不对外人宣说张扬。
十五、共修:大众一起修行,如参加打七或定期念佛等。
十六、禁语:一般信徒在家中可行一时、一日、一区的禁语,体验一下宁静、美妙的无声世界。
十七、朝山:三步一拜或朝礼寺院,都可称为朝山。
十八、打七:可分禅七、佛七,有克期取证的目的。如果时间不许可,也可做一日或三日的参禅、念佛。
十九、止静:禅七或佛七时全体默然静坐,不许出声扰众,任何人不得随意出入。其实每个人可以在一天当中有五分钟止静的时间,以做涤尘净虑、自我省思的功夫。
此外,早上起床,可在佛前上香供水,或诵念《般若心经》一卷,或诵读〈祈愿文〉一篇;晚上可以拜佛、诵经、打坐,可依家庭环境、时间而定,修行不在时间长短,而在持之有恒。平日生活中,随喜持诵佛号,如观音圣号,或持大明神咒;吃饭时,称念“佛光四句偈”,或“三称念”,或“五观想”,乃至小小布施、随口赞叹、与人为善、做事认真等,都是修行。
佛教认为休息也是精进,精进勇猛也要平衡、适度。修行其实就是自然、平衡、适当的生活。
师兄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还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去修行,这样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体会佛门中的内容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够体会到更好的含义是什么。
...查看更多法门既可无尽无量,故以大海喻其深广浩瀚,不可测量,称为法门海。华严经亦谓:「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馀。」准此,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即以「法门无尽誓愿学」一语为四弘誓愿中之一愿,而缘四圣谛中之道谛,以广学无尽之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