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书

"

佛书以域而分,则北传方面,自印度经由西域,或经南海而传入我国、朝鲜、日本,或自印度传至西藏、蒙古;南传方面,则自印度传至锡兰、缅甸、暹罗(泰国)、柬埔寨(高棉)等东南亚诸国。由于地域之不同,遂形成各自独特的佛教思想与文化。又因各种语言文字之翻译流传,及历代祖师之种种著作,佛教典籍因而内容分歧、数量庞大。被收入大藏经中之佛典各有其特色,其中传承于我国、日本之汉文佛典,其质、量最大。

佛书——与佛教有关之典籍,又作佛典、内典、妙典

佛书——与佛教有关之典籍,又作佛典、内典、妙典

佛书经典

佛书经典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佛书的,而且每位师兄都是有佛经的。我们若是了解佛经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佛书的种类经典是很多的,我们常见的是《心经》,《金刚经》等等。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佛书经典吧。

三大经

《 华严经》《 法华经》《 楞严经》。

三大咒和十小咒

佛门主要以三大咒和十小咒为主。

三大咒:《 楞严咒》《 大悲咒》《尊胜咒》

十小咒:《如意宝轮王陀罗尼》《消灾吉祥神咒》《功德宝山神咒》《准提神咒》《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药师灌顶真言》《观音灵感真言》《七佛灭罪真言》《往生咒》《大吉祥天女咒》。

楞严咒,是咒中之王,佛门中常修持的有十小咒,三大咒。其中三大咒为:楞严咒、大悲咒、尊胜咒,作为咒中之王的楞严咒,诵持之后,公德无量,楞严咒译做一切事究竟坚固。

多年来,我的体会,以及观察其他有诵持楞严咒的修学者,其功效和公德无穷无尽,得益多多,主要表现在诵持之后,所求的事,都能或快或慢得到如愿以尝,最好的是,只要不断诵持楞严咒,在人生的道路上,都能平稳度过很多曲折,使能顺利,而后得到福报。

修行的人非常简单,只求身体健康,各方面都比较顺利,而诵持楞严咒,正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祝愿诵持楞严咒的所有的人,和有缘听到楞严咒的人,身心安乐,离诸障难,一切所求,都能如愿,吉祥如意。

十小咒、大悲咒、楞严咒,是祖师做为早课的内容,其意义重大。楞严咒能够得福,之后能够坚固;大悲咒能够远离苦难,得到快乐;而十小咒能够度过各种曲直,得到各种福报,心尝妙果。

我在长期的诵持之中,感受心旷神怡,体味到咒力带来的清凉,心生欢喜,愿诵持和听到楞严、大悲、十小咒的人,身心柔软,但愿能够发开富贵,心想事成。(摘自 方海权法语)

佛书经典

四阿含经

《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方等多部

佛广说方等大乘经典,如《维摩诘所说经》《圆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宝积经》《大集经》《楞伽经》《药师经》《地藏经》等等多部。

十大般若

《大般若经》《放光般若》《摩诃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胜天王所说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实相般若》《文殊般若》。

一涅槃

《涅槃经》

佛书经典

上面就是关于佛书经典的介绍了。现在很多的师兄也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想要去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很好的,而且我们也是可以推荐别人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佛书再多,说的也就是这三件事

佛书再多,说的也就是这三件事

诸位师兄都是读诵过佛教经典的,我们可以发现现在是有很多的佛教经典的,结集成文字的佛教经典,目前流传的有巴利文、藏文、汉文、蒙文、满文等多种文字。汉文大藏经差不多有八千多卷,藏文的《甘珠尔》(佛经)有一百零八函(约三千万字),《丹珠尔》(印度佛学大师的释论)共有二百三十多函(约七千多万字)。

而藏传佛教各派历代高僧所著的显密经论仪轨,至少也有一万多函。这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不但记载了佛教哲学,也包括有各种世间学科诸如医学、星相学等内容。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科体系,很多人除了感叹佛教的博大精深外,也深觉难以入手学习。

但内容庞杂的佛典,并非毫无规律可循,汉藏两系的大乘佛教认为,佛陀讲法一生所留下的典籍,根据当时不同层次的听众,其思想观点主要分三个阶段,佛教称为三转法轮。

三转法轮的内容

第一阶段叫四谛法轮,佛陀主要为五比丘等小乘听众,宣讲了以《阿含经》等为主的小乘经典,重点诠释四谛、十二因缘、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三十七道品等佛教基础哲学,建立佛教的基本观点。

从佛教的哲学观点来说,这个阶段重点诠释小乘哲学和建立基本佛教哲学构架,较少谈及大乘佛法。而《阿弥陀经》属于大乘经典,因此并不属于这一阶段的经典。初转法轮的经典主要就是四部《阿含经》等,论典主要有《大毗婆娑论》、《俱舍论》等等,律典有《四分律总论》、《律仪三百颂》等。

第二阶段叫无相法轮,也叫无自性法轮。其代表经典是《般若经》。《般若经》是佛教最核心的经典,佛陀甚至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来宣说。般若经的种类也较繁多,如《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颂》、《般若八千颂》、《金刚般若经》、《般若心经》等。从文字表面来看,般若经重点阐发了一切存在都没有任何自性,都是缘起、依赖条件的存在的空性观点,但在字里行间也隐含着修行的次第,特别是大乘道的修持次第。

由于般若经的意境高深、内容丰富,因此普通人根本无法直接读懂。在佛陀涅槃后四百年左右,佛陀预言能附顺佛意解释般若经的高僧龙树菩萨诞生,并著作了以《中观论》为首的中观六论,对般若经的空性学说加以阐释,开创了大乘中观学派。

佛书再多,说的也就是这三件事

约在佛陀涅槃九百年左右,无著菩萨因难以读懂般若经而修持弥勒法门,后升至兜率净土,在弥勒菩萨前听讲了以《般若现观庄严论》为主的弥勒五论,传出了解释般若经隐义修道次第的大乘广行派。

第三阶段叫善辨法轮,其代表经典是《解深密经》。佛陀在第二阶段宣说的般若空性,是最彻底的究竟学说,但由于甚深难解,往往给人造成误解,从而否定现实的存在,走向虚无主义。因此佛陀在《解深密经》中阐释万物并非都是空性,而是有空有不空,确立了三性三无性的观点。后来无著菩萨根据此经,加上弥勒的《大乘经庄严论》、《辨法法性论》等,开创了大乘唯识派。

藏传佛教各派大都以中观为主要指导思想,而汉传佛教则以唯识思想影响较大。我国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法师就是唯识派的代表人物。

了解了三转法轮,就可以对众多的经典进行梳理,对各经典的主体思想也会有个大概的了知。对于佛经的分判梳理,除了这里提到的三转法轮说之外,汉传佛教也有五时八教等不同的判别,想进一步了解的读者可以自行研读相关典籍。

佛法与三藏

在世亲菩萨的《俱舍论》中说:“佛陀的正法只有二种,即教理正法与实证正法。”教正法属于理论指导,三藏十二部的佛教理论思想都属于此类;证正法属于身心实证境界,是通过修持后产生的效应。如果把药方药理比喻为教正法的话,吃药后获得的健康结果就是证正法。佛教皈依三宝中的法宝,其实主要是就证正法而言,教正法属于相似法宝。

三藏教法就哲学思想划分,就是上文提到的三转法轮说。若就文字体裁与内容,也可以划分为十二分教法,即佛教常说的三藏十二部。由于十二部都隶属于三藏,因此我们先谈谈佛教的三藏概念。

“藏”是梵文“毗扎嘎”的汉译,意思是总聚、含藏。因能总摄归纳同类于一处,所以称之为“藏”。三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佛教之所以把经典都纳入三藏,是有其哲学原因的。

为了调伏众生摆脱受苦与享乐的两边生活,讲说了律藏,开显佛教的戒律道德规范;为了让众生断除对世间存在三宝四谛等真理的疑惑,宣说了经藏,同时开显摄心一处的禅定;为了对治众生与生俱来执我的错误观念,佛陀宣说了论藏,同时阐发智慧。

与其他宗教不同的是,佛教倡导人们要学习各种知识,开发智慧,这样才能自利利人,而并不是靠神佛的拯救。

明白三藏含义后,我们可以较易区分经典的所属。譬如《优婆塞戒经》,其内容主要是讲述戒律和规范,则属于律藏所摄;《中观论》主要阐释空性无我的哲学观点,因此属于论藏所摄;而如《阿弥陀经》,开示西方有净土,倡导一心念佛,则属于经藏所摄。

佛书再多,说的也就是这三件事

上面就是关于佛书的内容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经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比较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我们若是可以是可以看一看法师讲解的佛经的。

...查看更多
善书与佛书

善书与佛书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说过善书的,凡是劝人为善止恶的书籍,都是善书。因此,佛书明因果、讲善恶,所以也被视为善书,并且有几种佛书也被杂在民间信仰的善书群中,大量地印送。其实关于善书与佛书的讲解是很多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由于善书与佛书的界限混同,致使现代人的佛学著作,不论有无版权,往往也被印赠善书的个人或团体,未取得著作者及出版者的授权,便擅自影印,甚至认为一本着作,能被他们影印赠送,是对作者的尊敬,作者不唯不应反对,而且应当感到光荣。

早在五十年前,照相影印及打字电脑排版等技术尚未普遍发达的时代,仅靠木刻以及铅印印刷,想要将一本着作出版流通是相当困难的,若非确有流传的价值,便不可能被许多人刻印流通,能够发心集资刻印佛书及善书流通,实有无量功德,佛经中也处处鼓励、赞叹、劝勉书写及流通佛经的功德。

可是,现代的科技进步之后,佛教界的出版品,即分成两大类型:一类是保持着善书的方式,有计画地印赠佛书,例如乐崇辉居士主持的大乘精舍与《慈云》杂志;原由唐启扬等居士领导的普门文库,现在改属证严法师的慈济功德会,由陈慧剑居士策画;净空法师与简丰文居士主持的华藏法施会及佛陀教育基金会;成一法师与徐槐生居士主持的菩提文库,以及其他个人和团体,做不定期、不定数的印赠佛书。这一类型的印赠内容,已往一向是影印老书及旧作,而且封面、装订、印刷、纸质,都很粗陋,目前已在渐渐改进,重视出版物的品质与规格,其必将走上精美、精致、简易、通俗而不失高雅的路线。

另一类是迈向企业化、专业化、公司化的出版方式,有计画地以编译、编集、影印等方法,出版丛书、类书、全书、集刊等大部头的佛书。有的是请专人,以薪给计酬,有的则特约专人,依件计酬,此可以天华、弥勒、华宇、新文丰、佛光、文殊等数家出版社为代表。由于此情势的发展,因而近年来也有了以承印佛书为主要业务的印刷公司。

过去的佛书,除了以善书方式零星印赠之外,大部头的藏经及全书等,只有向海内外各寺院及佛教团体或少数的法师居士推销,近几年来的发行对象,则除了佛教界的团体及个人之外,已转变为国内及国际的各大学府与各大图书馆,乃至一般的学者,也有了备置大量佛书的风气。由此时风所趋,若干文、史、哲学,乃至社会、宗教的研究者,也开始写作佛书,有几家普通书店,也在渐渐出版经销佛书了。这也证明,台湾的社会,已接近已开发的国家,如美国及日本,普通书店都会陈列佛书,而出版佛书、推广佛书的发行量,则是商业行为的文化服务,不是印赠善书似地为求功德而广结善缘。

至于善书与佛书的界限,确有重大的区别。佛书虽可以印赠善书的方式,来普遍分送,但佛书有别于一般的善书,则无庸置疑。所谓善书的定义,是指被现代宗教学者称为民间信仰的产物,即是流传民间劝人为善的书籍。内容兼有儒家的伦理道德,道教的祖、神、天、仙及修养,佛教的因果报应,包括了劝善、养生、励志等的文字。采用儒家的《孝经》,道教的《太上感应篇》,佛教的《心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金刚经》、《六祖坛经》、《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另有常见的《了凡四训》、《玉历宝钞》,乃是释道杂糅的善书,但其主要来源,是借口神仙颁授、佛祖密传的信仰,以沙盘或借窍等方式,从扶鸾、乩童等灵媒处传出的笔录。由于当作善书流传的,必须通俗、易懂、简短,易为民间大众所接受,始能投合儒释道三教同源合流的民间信仰。又由于若干种佛经,也被当作善书流传,在沙盘或借窍等灵媒传出的笔录中,也常见到儒释道三教的常用语汇,因此一般人也将所有佛书视为善书。实则儒释道三家的其他重要典籍,很少被当作善书来印赠的。

善书的体例,有歌谣,如《太阳经》、《太阴经》、《灶王经》等;有唱讲,如由变文演化成的宝卷或宝传;有散文,如《太上感应篇》;有神仙行述、因果故事、对话、语录,如王善人的《王凤仪嘉言录》等。一些民间信仰的宗教结社与个人,既流通善书,也制造善书,并以流通善书的型态,传播他们的信仰。例如明末的罗清,留下一套五部六册的《宝卷》,创造了无生老母的信仰,现在已为一贯道所沿用。民初大陆时代的上海,有明善、宏大、锦章等书局,专印善书,目下的台湾,印刷善书的则有三扬印刷公司、宏大印书馆等。除了若干个人及个别的神庙等团体印送善书之外,有计画地印送善书者,则为一贯道、儒宗神教、慈惠堂(信仰瑶池金母),贡献最多的,据说是台中的圣德堂和圣贤堂。他们寄赠的对象,几乎了无拣别地、一车一车地、成包成捆地交由货运公司及邮政机构,分送到全省,乃至香港、星、马及美、加等地的华人寺庙,故在许多佛寺,也可发现堆积待取的这些善书。

善书与佛书

民间信仰者心目中的佛教寺院,也同神庙一样,故误以为在佛寺中见到鼓吹民间信仰的善书,也算是正常现象。其实,从正信佛教徒的立场,来看这些善书,最多是属于人天乘的神教,不是佛教寺院所当接受的佛书。佛寺中陈列类此的善书,就像出家的僧尼到街边分送基督教的《新约》、《旧约》相似,既是不伦不类,也是认客为父。佛教的寺院有必要也有权利拒收这些善书,否则,回教的清真寺及天主、基督的教堂与聚会所,也该分派佛经了。

佛教徒不必排斥民间信仰的善书,但是不能以为民间信仰者也印赠佛经,就认同他们是佛教。他们与佛教的最大差异,在于信神,不论其有无组织,或是多神、一神,均属神教的层次,他们也将诸佛菩萨,视作神灵崇拜,或将佛与菩萨置于天界,置于他们所崇拜的主神如瑶池金母、无生老母、明明上帝之下。他们是用神教的观念来理解佛经,不是以佛学理解佛经,佛经被他们用作充实神道的内容,不是为了阐扬佛陀化世的本怀。所以佛教徒当读佛书而不宜宣传善书。因为善书中的优点,佛法中已经有了,善书则仅落于民间信仰的层面。我们欢迎看了善书的人,进一步来看佛书,却没有必要降低层次去宣传善书。

不过,近年来由于台湾地区的经济繁荣,民间信仰的神教发展,非常迅速,他们的经济力量也很雄厚,培养罗致了不少人才,对于印赠善书的经营,已渐渐步上专业化的程度,印送的善书,从印刷、装订、封面设计、纸质选择及插用图片等方式,朝精美的方向努力,寄赠到人手上,使人眼目一新,而不忍丢弃。佛教界如何因应,对于印赠佛书的专门组织及大心善士,毋宁也是一项挑战。

今后的佛教界,必须大力培育撰写佛书、出版佛书、经营佛书的人才,以迎头赶上东邻日本。日本如今已有一个「佛教书出版贩卖连盟」,包括东京及京都地区的,总共十五家佛教专门书店及出版公司。当我们有了足够水准与足够数量的佛学撰作及佛书出版的专业人才之后,赠送佛书的水准和赠送的方式,也可参考日本沼田惠范氏于昭和四十年(西元一九六五年)创设的「财团法人佛教传道协会」的作法。该会为使教内外及国际间,甚至全人类,以现代人的立场,促进对于佛教精神的理解与振兴,特别聘请第一流的佛教作家,用现代语,编译了一部精简充实并实用的《佛教圣典》,以上等纸张二十五开本精装三百多页印行,分送至全国各观光旅社的每一个客房中的抽屉内,并且欢迎旅客随喜带走,随后更将该书译成了欧美及亚洲各种语文,出版发行。所以寄望台湾有远见的佛书印赠团体及个人,为了迎接明日社会的需要,不仅印赠旧书,或将旧书新装,更要以推陈出新的姿态,推广出版时代大众都能接受、都愿接受、都当接受的佛书。最要紧的是要从《大藏经》中取材,切勿采用一些附佛法外道的著述,以及盲修瞎炼者的杜撰,否则就与出自乩童灵媒之口的所谓善书,没有差别了。

善书与佛书

上面就是关于善书与佛书的讲解了。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念诵修行佛经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去找一些师兄来一起修行佛经的。

...查看更多
《四十二章经》是怎样的一本佛书

《四十二章经》是怎样的一本佛书

诸位修行佛法的师兄有的是听说过《四十二章经》的,当然有的师兄也是修行过《四十二章经》的,这是非常殊胜的一个佛经。而且很多人也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中了解到的《四十二章经》。《四十二章经》是佛教经典,那么《四十二章经》是怎样一本佛书呢?

《佛说四十二章经》,简称《四十二章经》,为佛教著作,据说是东汉迦叶摩腾、竺法兰汉译,一般认为是古代中国译出的第一部佛教经典。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

《四十二章经》论其胜义,盖有四端:一、辞最简驯,二、义最精富,三、胪者古真,四、传最平易。

用以上四重以观察于佛,则佛之全体大用明。

《四十二章经》是怎样的一本佛书

《四十二章经》名目由来

“四十二章”者,一经之别目;以此经分段为义,有四十二段故。‘经’者,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凡佛所说真理皆可曰经。经又训为常,以所说为常法故。此经以四十二段经文,摄佛说一切因果大义,故名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经书由来

东汉永平10年(公元69年)的一天晚上,汉明帝做了一个梦,看到一位神仙,金色的身体像朝霞一样闪闪发光,身上有日光环绕,飘飘荡荡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大殿前。汉明帝非常高兴。第二天上朝,他把自己的梦告诉众大臣,询问是何方神圣。太史傅毅博学多才,他告诉汉明帝:我听说西方天竺(印度)有一位得道的神,号称佛,能够飞身于虚空中,全身环绕着日光,君王您梦见的大概是佛。汉明帝对傅毅的话很感兴趣,于是便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蔡愔、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蔡愔和秦景跋山涉水,到达了天竺国。天竺国的人听到中国派来使者求佛经,表示欢迎。天竺有两位沙门(就是高级僧人),一位叫摄摩腾,另一位叫竺法兰,帮助蔡愔和秦景得到了一些佛教的义理。后来在蔡愔和秦景的邀请下决定前来中国。三年后,他们一同来到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开始翻译一部分佛经,相传是现传的《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是怎样的一本佛书

上面就是关于佛书《四十二章经》的介绍了。我们在修行佛书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一定要按照仪轨来修行的,并且我们要知道改如何学习佛经典。

...查看更多
结语

随着佛教史之展开与传播地域之扩展,佛书渐次扩大其内容。通常指所有有关佛陀教说之经论典籍,广义之佛书则包括经、律、论三藏及其注疏、各宗之典籍、史传类、大藏经目录、词汇、行事、寺志及地志等,乃至于依据佛教所写之故事、小说、戏曲、随笔、歌谣等之佛教文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