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圆满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印度梵名Buddha ,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觉悟者。觉悟明白三世一切诸法者,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示现于人类历史上之佛陀,唯有释迦牟尼。但依经典所载,则有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如过去有燃灯佛等诸佛,未来则有弥勒佛等诸佛示现。十方,例如著名之东方阿閦佛、西方之阿弥陀佛等。
我们都知道楞严经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经书,并且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修行楞严经,有的初学者就会想问,佛陀有没有说过楞严经,楞严经是不是佛陀说的,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楞严经》,具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一部不可思议的经典!我们大家都知道,佛法是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古时候,中国有许多高僧大德到印度去留学、取经,他们没有见到这部经典;玄奘大师在印度住了十七年,没有看到过《楞严经》。印度高僧到中国来弘法,带了不少经典到中国来,也没有《楞严经》。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当时印度的国王吝法,他们把《楞严经》视作是国宝,其他的经典外国人可以学,也可以传到外国,《楞严经》不可给外国人学。中国法师到印度,是外国人呀!他们不肯给外国人学,也不让外国人知道,更不容许这一部经流传出境;所以,很长很长的时间里,都没有人知道有这部经典。一直到唐朝初年,智者大师始有所闻。
《楞严经》尚未传到中国的时候,他的盛名已经传来。公元五八○年的时候,有印度的僧人来到中国,听说我们东土有位号称小释迦的智者大师,于是前来拜访,相见之后交流得很融洽,双方都很高兴。这位印度僧人告诉智者大师,止观中三种观照的观点和印度的《楞严经》中的意趣相符;智者大师一生弘扬天台止观,成就殊胜,自然对素未谋面的《楞严径》很感兴趣。因他研读《妙法莲华经》时,对经中的六根功德来源心有不明。于是就向这位印度僧人请教。印度僧人说《楞严经》中,关于这方面义理的阐述十分详尽。智者大师很想能尽快地拜读《楞严经》,就殷勤珍重地启请这位印度僧人,希望他能设法将《楞严经》奉请来我们东土。印度僧人走后,智者大师求法心切,特地在他所住的浙江省天台山的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面向西方印度的方向,竭诚地礼拜。拜了十八年,殷切地盼望《楞严经》能早日传到我们东土来,遗憾的是一代佛门龙象智者大师于公元597年往生了,一直就没有见到这部经。
后来,印度(天竺国)的一位法师叫般刺密谛,他听说东土智者大师为了求阅《楞严经》,整整礼拜祈请了十八年。而且不畏寒暑,精进不懈,这令般刺密谛法师深深地感动和钦敬,并且他觉得这部经和东土的众生,必定有殊胜的法缘,他决定要把《楞严经》抄录出来,打算藏匿着带到中国来,不料过边境时被驻守的官吏搜查出并且没收,并被判入狱三年。出狱之后,法师弘法的心却无丝毫动摇,哪怎么办呢?法师想到把《楞严经》背下来,这样就不会被查收。他将《楞严经》背得通熟后,再次启程,好不容易到边境后,因旅途艰辛的奔波跋涉,疲劳至极的法师忘失了经文,只好重新返回,经历了两次挫折,般刺密谛法师的弘法之志更坚定了。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方法。先将经文写在一种极细的白布上,把自己臂膊的肌肉割开,塞进写好经文的白布,然后将创口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再行出国。
这次般刺密谛法师成功地度海来到中国。那时是武则天罢政后的唐朝中宗皇帝继位的神龙元年初,即公元705年。法师到达广州后,正好当时的宰相房融在广州,负责当地的政务。房融是佛学居士且受过菩萨戒,知道法师的来历后很重视。于是将般刺密谛法师奉请到制止寺住下。法师剖开了臂膊的肌肉取出经文。因时间太久,白布已经血肉模糊了,经文难以辨识,更不要说翻译了,大家正都处在忧虑之中的时候,奇迹发生了。旁边有一位哑女忽然会说话了,她说用人奶清洗白布上的血肉,字迹就会显现。大家试了之后,果然现出了经文,真是皆大欢喜。
经过周密慎重的筹备,于神龙元年五月二十三日正式翻译。般刺密谛法师任译主,北印度弥伽释迦法师翻音,怀迪法师证译,房融宰相笔录润饰文采。因房融宰相学养渊博深厚,故而使《楞严经》的文字十分典雅优美。如此艰难地将《楞严经》传来东土并翻译成功后,般刺密谛法师就仓促地回国,主动地去接受天竺政府的处罚。房融宰相将此感人的事迹和译出的《楞严经》奏送入朝廷,但朝廷没有即时地颁布弘传。后来禅宗北宗的神秀大师进宫弘法之余将《楞严经》抄录了出来,又得到了房融宰相的家藏原本,《楞严经》才开始流通,修习《楞严经》的风气逐渐在东土盛行起来。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佛陀有没有说过楞严经,只要我们认真的去学习楞严经,用心的去领悟经文中的含义,这样就可以让我们对楞严经有更深的理解,从而使我们对楞严经有更好的了解。
...查看更多
大多数人都知道佛陀是谁,并且还知道佛陀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少数人并不是很了解佛陀,还不知道佛陀的故事的,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佛陀是谁吧,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两千六百多年前,一名男婴降生于古印度的释迦族(Sakyan clan)。释迦族的族人聚集在古印度的东北区域,如今该区域在尼泊尔境内。该男婴被取名为悉达多(Siddhattha),家姓则为乔达摩(Gotama)。 名为「释迦」的宗族颇为显赫,悉达多生在帝王家,被称为太子。
悉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结婚,并生有一子,名为罗睺罗。在悉达多太子 29 岁时,他选择舍弃优越的俗世生活,转而寻找从「老、病、死」中解脱之法。传闻,促成太子寻求解脱的原因,乃是某次出宫游历。当时太子在宫墙之外,见到年老者、重病者、以及死者,颇为震惊。因为太子久居宫墙之内,其父净饭王提供给他最上等的物质享受,环绕皆是年轻貌美的侍女,以至于太子不知「老、病、死」为何物。
在见到人类身上呈现出的衰老、病痛、死亡之相后,太子最后见到了托钵游方的出家人。基于对生命最终不可避免地遭遇「老、病、死」的事实,太子心中产生了强烈的悚惧感,又经由出家人呈现的面貌所启发,太子便决定同样出家,寻找解脱之法。
自太子踏出王宫,剔除须发,出家六年之后,于那年五月的月圆夜,于菩提树下禅坐,证悟四圣谛。由此,凡夫悉达多因自行证悟四圣谛,成为「佛陀」,即觉悟者。
在成为觉悟者后,佛陀乔达摩为人天宣讲佛法——即苦与苦的止息之道。在此期间,佛陀还建立了僧团。那些希望放下俗务,全身心专注于学习和实践佛陀教导的人,便能够加入其中。
悉达多太子 29 岁出家,35 岁证悟四圣谛成为觉悟者(佛陀),教导佛法 45 年,于 80 岁寿尽入涅槃。从凡夫成为佛陀的关键,在于「正确地自行证悟四圣谛」。
在上座部传统的佛教中,佛陀是导师,他的教导称为佛教(Buddhasasana),有两部分:法(dhamma)+ 律(vinaya)。而佛陀的教导,所要实现的目标只有一个,那便是从长久无尽的「生老病死」循环中解脱,其终点便是涅槃。
如今有很多的教说,其目标并非为了证悟涅槃、终止轮回,但却冠以「佛教」之名,这并不妥当。将非法(不是佛陀教导的法)称之为法,将非律(不是佛陀教导的戒律)称之为律,这样的做法,对如此行为者本身不利,更会加速佛陀教法的消亡隐没。
佛陀的教导,乃是通往苦之灭尽的路径,唯有行者可通达。实践佛陀教导的戒律,实践佛陀教导的止禅,实践佛陀教导的观禅,他将最终砍断轮回的枷锁,不再有下一轮的生老病死。
关于佛陀是谁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都对佛陀有所了解了。佛陀的一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道理,并且我们深入的了解其中,还能够让我们增长很多的智慧,对我们的帮助是非常大的。
...查看更多
刚入门佛教的时候,我们第一个要学习的就是佛陀了,佛陀在佛教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还给大家带来很多的智慧,刚学习的师兄们,就想问佛陀是不是如来,他们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就先给大家介绍下这个问题吧。
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为佛教用语。梵名Buddha,巴利名同。又作浮头、没驮、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佛陀本指释迦牟尼,后演为觉悟真理者之总称。华人民间也将佛称为佛祖。
佛陀,佛教的创始人,俗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佛陀简称为佛,意思是“觉悟的人”。因此,佛陀变为对悉达多的尊称。
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达多,29岁出家修道,成了无上智慧的彻悟者,也成了无量功德的圆满者,无上的究竟者,所以称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因为他是出生于释迦族的一位圣人,故被尊称为释迦牟尼。释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含义,浅显的解释梵语“释迦牟尼”,华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众生,“寂默”者,不着相。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谓创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谓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说的修行方法,修行六度万行,便有成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虽然也能发挥出种种不可思议的神迹,但那不是佛陀重视的东西,最要紧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从彻悟中发出的伟大智慧。佛陀以人间的肉身,示现完成无上的大觉佛果,正是以身示范,鼓励有志学佛的人们,及时以此人间的肉身,追求无上的佛果。
佛陀既然有肉身,所以他是社会上的历史人物。唯其由于古代的印度,不重视历史年代的记录,故对释迦佛陀,确切的生灭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记载方面以及碑记方面,对于佛陀的年代,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根据近世学者的考证结果,已认定佛陀降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年顷,入灭于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的父亲,名叫净饭王,佛陀的母亲是摩耶夫人,尊称为摩诃摩耶(伟大的摩耶),然在佛陀生后,仅仅一周之后,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亲的胞妹,也是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爱护之下,长大成人。不过,当他没有出家之前,大家都称他为悉达多太子。
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时嫁给净饭王的,叫做摩诃波阇波提(后出家号大爱道比丘尼)。佛陀出家之前,也和常人一样,娶了他舅舅的女儿耶输陀罗(名闻)为妃子,并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罗睺罗。根据“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破僧事”卷三的记载,出家之前的悉达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为耶输陀罗,二为乔比迦,三为鹿王。依照一般的传说,佛子罗睺罗是由佛陀指腹怀孕的。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悉达多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生、老、病、死等现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二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
参访世间诸修行人,然彼皆不达解脱之境,太子以胜慧示其不究竟处,后至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所派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亦在此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时,共修的五位行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关于佛陀是不是如来就先给大家介绍到这里,相信通过上面的介绍,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在修行佛陀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的去了解,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的到关于佛陀的知识。
...查看更多
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是人人都知道的重要人物,不管我们有没有修行佛教,多多少少都是了解佛陀的,我们都知道佛陀给大家讲解了很多的大道理,并且还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智慧。相信有很多人也想知道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至于说佛陀涅槃后去了哪里,这我了解,我知道佛陀现在在哪里!我们说,虚空有多大?虚空有尽没有尽?这要看我们的心,你的心有多大,虚空就有多大。空也叫虚空,茶杯有个空间,所以能装许多水;房子里空间很大,所以能容纳我们这么多人。佛经里一直讲虚空无尽、无边、无量,又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和佛没有差别,佛在无尽的虚空之中,甚至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样在无量、无边的大化之中(宇宙之中)。假如我们懂得,墙角的那棵树就是佛陀的法身:假如我们懂得,你的英语、他的笑声,就是佛陀说法的音声。如果你能悟道,则‘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如果你没有悟道,纵使佛祖到了你的面前,你也会说这个老和尚来干什么?
举一个相似的小例子,在我一生当中,偶而我在吃饭,感受到佛陀跟我一起在吃饭;我睡觉,也感受到佛陀跟我同在睡觉。这不是做梦,确实有这种感受。佛陀是一个,就等于月亮在天上也是一个,这里有一杯水,就有一个月亮;有一盆水,也有一个月亮;一个大海,甚至大西洋里,同样也有一个月亮,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佛陀就在虚空里面,‘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来也未曾来,去也未曾去’。所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应该从意境的升华,从出世的境界来看。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了解到了佛陀涅槃去了哪里。不管佛陀去了哪里,我们在修行中都要有一颗虔诚的心,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得到佛菩萨的保佑,并且还能够充实我们的修行,从而使我们的修行有更好的提升。
佛陀是三界的导师,四生的慈父。圆满成就的佛陀,具有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境界,所以诸佛都有十个称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有时分别作无上士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