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心

"

发心是一个佛教词汇。指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佛教里的发心有多种,有发修行之心、解脱之心、度众生之心、慈悲之心、喜舍之心、菩提心等等,其中最广大的便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愿自己要成佛的心,成佛度化一切众生。这是一个极其广大的愿望,是世间最大的善业和无量无边的功德利益。有此发愿,有这个心,终有一天可以得以实现,生生世世引导众生精进修行。

发心——加行修持的一个,指直心、深心、大悲心

发心——加行修持的一个,指直心、深心、大悲心

初学佛时应当如何发心?

就是我们总是说干什么事情都是要有发心的,那你知道发心是什么意思吗?就是刚刚学佛的师兄应该怎么发心呢?怎么发心才是如法呢?我们应该怎么学习佛法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初学佛时应当如何发心?

闻法的第一个要求是“发心”。我们来听这部论,虽然各位是当机的,但大家要发一个好的心。我们要了解,下面的三类用心中,只有一类是可取的。

第一类是恶心。

如果出于寻求世间八法的想法,比如说,听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成佛和修行,只是为了增加个名分或比较一个知识,这属于“恶心”。

因为对于“法”来说,它不需要什么比较,“比较出戏论”。比较的学问,我们这个世界已经存在了千千万万种,北大就很多,但少有解脱的价值。“法”,我们就是学,学了就是来修,为自己“生”和“死”的解脱来创造条件、准备资粮,是来解决生死问题的。

所以,我们看到,正规传统的宗教对于说法这件事,从来都是极其谨慎。都不是天天跟大家平起平坐地去讨论,这里没有讨论,就是“求”和“学”而已。“法”具备这种十分珍贵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不应该用恶心来闻法。

初学佛时应当如何发心?

第二类是无记心。

不能说,大家做记录就都“有记”。“无记”是说在闻法时,有一种盲从的心态——别人来了我也来,不知道为什么来,学了也不知道对于生和死的问题有什么作用。这是属于盲从地闻法,叫做“无记”。

第三类是善心。

以小乘求道和大乘求道之心来闻法,这属于善心。

闻法、学法时的发心,应该用善心,不应该用恶心和无记的心。

初学佛时应当如何发心?

以上就是对刚学佛的师兄怎么发心比较如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对于刚开始学佛的师兄来说,我们就是要坚持诚心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才是可以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

...查看更多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发心是佛教中的词语,就是它的意思是直心,深心,大悲心。就是我们在学佛的时候不要忘记的初心和内心,长期的坚持下去慢慢的就是可以领悟其中精髓。那你知道发心的意义和类别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发心是指发无上菩提之心,为发菩提心的略称。也就是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可以速证无上菩提。各种经典中对发心的意义都有解说。《显扬圣教论》卷二云:“发心者,谓诸菩萨发菩提心。若诸菩萨、住菩萨法性,为欲利益十方世界所有有情,依彼行相强胜因缘,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大誓愿,受发心法。谓我必定当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度十方一切有情,令离诸烦恼故,及离诸苦难故。”《华严经》曰:“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维摩经慧远疏》曰:“期求正真道,名为发心。”

在教门中,释迦世尊是发心的典型代表。世尊在三大阿僧祇劫前,为菩萨身份修道之时,发心成就佛道,广度一切有缘众生,这是世尊的最初发心。经过发广大心,广度一切有情,佛陀终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开始了度化众生的历程。

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所载,过去久远劫时,有大通智胜如来,在尚未出家之时,有十六位王子,后来均出家为沙弥,经常听闻《法华经》,最后都成就佛道。其中的第十位王子,即是后来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在《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讲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已曾供养百千万亿诸佛,净修梵行,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释迦世尊在多生多劫之前,即已经发心广修供养,成就佛道。

又据《悲华经》所载,在往昔删提岚国无诤念王在位时,宝海梵志有一子出家成道,称为宝藏如来。宝海梵志劝告国王和国王千子,以及其他众多弟子发心。国王听从宝海梵志的话,发愿求清净佛国,其中一千弟子与五侍者愿求浊恶世界,梵志最后亦发五百大愿,愿求浊恶世界,宝海梵志即于浊恶之世成佛,号为释迦如来,是为贤劫佛中之第四佛。

诸菩萨在修道过程中通常有三种发心。三种发心分别为: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一是信成就发心,是指十信位修行圆满,信心成就,进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十信是大乘菩萨的修行阶位,具称十信心。属于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位次中的前十位,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为信顺佛之教法而不疑之位次。如《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中说是十信为: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

一、“信心”,是指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

二、“念心”,是指菩萨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

三、“精进心”,是指唯以精明,进趣真净。

四、“慧心”,是指心精现前,纯以智慧。

五、“定心”,是指周遍寂湛,寂妙常凝。

六、“不退心”,是指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 七、“护法心”,指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

八、“回向心”,是指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

九、“戒心”,是指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

十、“愿心”,是指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

二是解行发心,解即解了,行即修行。是指菩萨修行到十行位中能够解了法性本空之理,顺修六度万行,从而发回向心,进入十回向。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十行”是菩萨于地前所修的十种行,居菩萨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即“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在《华严经》卷十九中对十行有详细地解说。十行中的“欢喜行”是指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时无悔,令他欢敬。“饶益行”,是指菩萨持净戒降伏众魔,令一切众生立无上戒,得不退地,饶益自他。“无嗔恨行”,又名“无恚恨行”或“无违逆行”,是指修忍辱离嗔,谦卑恭敬,不害自他,对怨能忍。“无尽行”,又名“无屈挠行”,是指诸菩萨多劫受诸剧苦,仍勤修精进,求法济生,广摄善法;“离痴乱行”,又名“无痴乱行”,是指常住正念不散乱,于一切法无痴乱。“善现行”是指菩萨知一切法无所有,三业寂灭,无缚无著,而亦不舍教化一切众生;“无著行”,是指菩萨历诸尘刹供佛求法,心无厌足,且以寂灭观诸法,故于一切无所著。“尊重行”,又名难得行是指菩萨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善法行”,是指菩萨得四无碍陀罗尼等法,成就种种化他善法,以守护正法,令佛种不绝。“真实行”是指菩萨成就第一义谛之语,如说能行,如行能说,语行相应,色心皆顺。

菩萨修行十行位的目的,据《大乘义章》卷十四中说有四种:一是为厌离有为;二是为求菩提,满足佛德;三是为了在现世及未来世救度众生;四是为求实际,证法如。

三是证发心,证即证入。是指菩萨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证者无有境界,惟真如智,称为法身,法身显发,故称证发心。“初地”是菩萨修行十个阶位中的第一个阶位。大乘菩萨所修的十地中,以“欢喜地”为初地。菩萨若至“欢喜地”,可以舍离无始以来的异生性,初得圣性,具证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欢喜地”。

菩萨从初地证入十地,共有十个阶位。除了初地欢喜地之外,还有其他九个阶位。分别为:二是“离垢地”,菩萨至此位圆具净戒,远离烦恼垢,故名。三是“发光地”,菩萨至此位成就胜定、大法、总持,发无边妙慧光,故名。四是“焰慧地”,菩萨至此位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增智慧焰,故名。五是“难胜地”,菩萨至此位,能令行相互违之真俗二智互合相应,故名。六是现前地,菩萨至此位,住缘起智,进而引发染净五分别的最胜智现前,故名。七是“远行地”,菩萨至此位,修行进入无相行,远离世间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八是“不动地”,菩萨至此位,无分别智相续任运,不被相、用、烦恼等所动,故名。九是“善慧地”,菩萨至此位,成就微妙四无碍辩,普遍十方,善说法门,故名。十是“法云地”,菩萨至此位,大法智云含众德水,如虚空覆隐无边二障,使无量功德充满法身,故名。菩萨经过从初地到十地的修行,达到第十地“法云地”,即可获得大智慧,具足无量功德。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也有三种发心。经中指出,若有众生愿生西方极乐国土者,当发三种心就能够往生。这三种发心分别为:一、至诚心,是指娑婆国土众生若欲往生西方极乐国土,应当发专一至诚恳切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二、深心,是指若欲求证无上佛果之人,必须以心契入甚深佛理,种下深厚善根,就像大树的根扎得很深,难以拔动。三、发愿心,又作回向发愿心。为三心之一,指修行者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于西方净土,而发往生净土,广拔一切众生苦恼之愿心;又回转自力之执情,向于他力本愿之大道,而作得生之想者,亦称回向发愿心。

在《翻译名义集》卷十二中,也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发大智心,是指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二、发大悲心,是指悲悯一切在生死中轮回,受尽各种痛苦的众生,发愿救拔众生的痛苦。三、发大愿心,依据四弘誓愿的要求,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在《释氏要览》中亦记载有三种发心:一、厌离有为发心,即厌恶世间都是有为之法,因此会招感三界生死之苦,为了能够出离此苦,就会发心修行。二、所求菩提发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三、饶益有情发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予其乐。

上述经典中所说的内容不同的三种发心,都是为了寻求出世妙道,发大誓愿,成就无上菩提,为将来饶益一切有情而发的大愿心。

发心的意义与类别

以上就是对发心的意义和类别的相关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不管做什么事情就是要一直坚持的初心,虔诚的去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

...查看更多
发心是什么意思?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可以听到发心,那发心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发心有被叫做是初心,发意。就是我们刚开始的那颗心,一定要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下面就一起来详细看看发心是什么意思吧!

发心是什么意思?

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括虚荣心的发心、颠倒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大众之发心。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括虚荣心的发心、颠倒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大众之发心。

发心是什么意思?

发心就是你发展什么心理,就代表了对生命目标的选择。正向的发心就是发出离心、发菩提心。如果行持善业的动机是为了升官发财、名声荣誉、消灾除病、世间的荣华富贵的话,那就是虚荣心的发心,也就是世间发心。

我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你发多大的心、立多大的愿,就能成就多大的功德。人生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发心。人生成就的高低,纯粹是看你的发心,靠你的发心。发心决定造业的方向,决定造业的大小。发心是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我们要每时每刻都在发心,一辈子都在发心,这才是真功夫。我们做不到,说明功夫不够、不深。怎样才能得到真功夫?这就需要不断在佛法上熏习、培养,日积月累,发心的功夫就会越来越好。

发心是什么意思?

以上就是对发心是什么意思的相关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就是我们在做任何的事情的时候就是要坚持自己的刚开始的心,只有坚定不移才能获得更多智慧和功德。

...查看更多
发心指的是什么?

发心是佛教的词语,现在也是被很多的人知道,因为不管我们是做什么事情就是要发心,坚持自己刚开始的那颗真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越来越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详细看看发心是指的什么吧!

发心指的是什么?

发心,指的是直心,深心,大悲心。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着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由发心不纯。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十种发心”据《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三十五载,即:

(一)发地狱心,众生念念起贪嗔之心,造上品(作恶之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皆不能悔)十恶、行火涂道(即地狱道),称为发地狱心。

(二)发畜生心,众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属,愚痴贪着,起中品(作恶之后,起少悔心)十恶,行血涂道(即畜生道),称为发畜生心。

(三)发饿鬼心,众生念念欲得名闻,内无实德,唯行谄诳,起下品(作恶之时,即已能悔)十恶,行刀涂道(即饿鬼道),称为发饿鬼心。

(四)发下品十善心,下品指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众生念念欲胜于他,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行修罗道,称为发下品十善心。

(五)发中品十善心,中品指于作善之后,起少悔心。众生念念欣乐世间,修行五戒,行人之道,称为发中品十善心。

(六)发上品十善心,上品指于十善之欲作、正作、作已三时,心皆不悔。众生念念求生天上,闭摄内根,不着外尘,修行天道,称为发上品十善心。

发心指的是什么?

(七)发欲界主心,欲界主即他化自在天主。众生念念张大威势,夺他所化,以自娱乐,而行魔罗道,称为发欲界主心。

(八)发世智心,众生念念欲得利智辩聪,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即外道)道,称为发世智心。

(九)发梵心,众生念念厌下欲界尘境,欣上梵天胜妙之乐,而行色界、无色界之道,称为发梵心。

(十)发无漏心,无漏为不漏落生死。众生念念厌离世间生死之苦,断除贪、嗔、痴等妄惑,常修无漏之因,而行二乘(声闻乘与缘觉乘)之道,称为发无漏心。

人身难得、人生短暂,且行且珍惜,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切记,切记。

我人于此世,当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勿停勿断勿生疑。

发心指的是什么?

以上就是对发心指的什么的相关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学佛的路上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发心并且虔诚的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是让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查看更多
结语

发心很重要,发心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心,比方说:我们发心吃饭,饭菜会特别甜美;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很安稳;做事更要发心,发心便不畏艰难辛苦。所以心一发,无事不成。但要发什么心呢?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