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藏菩萨

"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语昙摩迦留(Dharma^kara ,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

法藏菩萨——法藏比丘

法藏菩萨——法藏比丘

法藏名称的意义

关于法藏名称的意义,吉藏《无量寿经疏》释云︰‘在能蕴畜佛法,故曰法藏。’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云︰‘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依慧云《无量寿经安永录》之意,‘法’是法门,因位的万行、果上的万德皆摄名‘法’。至于‘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说‘藏’有四义,即(一)含摄,相当于法藏及法处;(二)蕴积,相当于法积;(三)出生,相当于作法;(四)无尽,相当于法宝藏。

法藏名称的意义

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语昙摩迦留(Dharma^kara ,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

法藏名称的意义

《无量寿经》卷上说过去久远无量劫,锭光如来出现于世,次有光远等五十二佛相次出世,接着于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彼佛说法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为沙门,号曰法藏。其人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寻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选择心中所愿,发四十八大愿。

法藏名称的意义

《悲华经》卷二说弥陀于因位当国王时,名无诤念王,出家时名无量清净,有观音、势至等千子。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记载弥陀于因位时名龙珍王,与禄波那(即观音)、洗泽河(即势至)入山修道。谛忍《念佛无上醍醐编》卷下则认为法藏比丘是观音的异名,并引用《理趣释》卷下的‘妙法藏是观自在菩萨’证明之。此外,有人认为法藏即地藏菩萨。

...查看更多
什么是法藏菩萨

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在菩萨因位时的名号,又称法藏比丘。音译为昙摩迦、昙摩迦留。据《无量寿经》上记载,过去久远无量劫,抄锭光如来出现于世,次有光远等五十二佛相次出世,接着于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此佛说法而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出家为沙门,号日法藏。其人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于定中搜寻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之殊胜处,选择综合出袭心中所愿的净土形象,而发四十八大愿。

什么是法藏菩萨

什么是法藏菩萨关于法藏名称的意义,吉藏在《无量寿经疏》解释为:能蕴蓄佛法,故日法藏。玄一《无量寿经纪》中则说: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慧云《无量寿经安永录》中解为:“法”是法门,因位的万行、果上的万德皆含摄于“法”。至于‘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说‘藏’有四义,即(一)含摄,相当于法藏及法处;(二)蕴积,相当于法积;(三)出生,相当于作法;(四)无尽,相当于法宝藏。

什么是法藏菩萨

《悲华经》卷二说弥陀于因位当国王时,名无诤念王,出家时名无量清净,有观音、势至等千子。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记载弥陀于因位时名龙珍王,与禄波那(即观音)、洗泽河(即势至)入山修道。谛忍《念佛无上醍醐编》卷下则认为法藏比丘是观音的异名,并引用《理趣释》卷下的‘妙法藏是观自在菩萨’证明之。此外,有人认为法藏即地藏菩萨。

什么是法藏菩萨

概略地说,法藏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在还没有出家、成为法藏菩萨之前,是一个国王,他的出家、发愿修行的经过,在《无量寿经》卷上都有介绍。这位国王很有智慧,很有爱心,又很果敢,精进勇猛。他遇到一位佛,叫做世自在王佛,听了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就晓得即使当国王为百姓服务,总不如出家修行、传播佛法、救度十方众生来得尊贵有价值,于是他舍弃了世间一切而出家,他能够放得下,难舍能舍,难行能行,正显示他的智慧与果敢。

...查看更多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位

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语昙摩迦留(Dharma^kara ,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位

《无量寿经》卷上说过去久远无量劫,锭光如来出现于世,次有光远等五十二佛相次出世,接着于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彼佛说法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为沙门,号曰法藏。其人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寻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选择心中所愿,发四十八大愿。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位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位关于法藏名称的意义,吉藏《无量寿经疏》释云︰“在能蕴畜佛法,故曰法藏。”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云︰“所闻法教护持不失,故名法藏。”依慧云《无量寿经安永录》之意,“法”是法门,因位的万行、果上的万德皆摄名“法”。至于“藏”,《华严经探玄记》卷三说“藏”有四义,即(一)含摄,相当于法藏及法处;(二)蕴积,相当于法积;(三)出生,相当于作法;(四)无尽,相当于法宝藏。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位

法藏菩萨——阿弥陀佛的因位《悲华经》卷二说弥陀于因位当国王时,名无诤念王,出家时名无量清净,有观音、势至等千子。玄一《无量寿经记》卷上记载弥陀于因位时名龙珍王,与禄波那(即观音)、洗泽河(即势至)入山修道。谛忍《念佛无上醍醐编》卷下则认为法藏比丘是观音的异名,并引用《理趣释》卷下的“妙法藏是观自在菩萨”证明之。此外,有人认为法藏即地藏菩萨。

...查看更多
法藏菩萨是释迦牟尼吗

法藏菩萨是阿弥陀佛因位之名。又称法藏比丘。法藏是梵语昙摩迦留(Dharma^kara ,昙摩迦)之译。魏译《无量寿经》译为‘法藏’;唐译《如来会》译为‘法处’;汉译《平等觉经》译为‘法宝藏’;宋译《庄严经》译为‘作法’;《大智度论》卷十及卷五十称为‘法积’。法藏比丘是阿弥陀佛成佛前一世,出家修行菩萨道时的名字。不是释迦牟尼。据佛教传说记载他在成佛前的一世间,是妙喜国的国王--世饶王。在他当国王时非常喜欢听佛讲经说法,他的悟性也很强,佛讲的这些道理他很快就理解了。此后他决定潜心悟道,并放弃了王位,出家为僧,法号即法藏比丘。

法藏菩萨是释迦牟尼吗

他认为人在世间,苦海无边,于是他决定要帮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他感到众生的苦是来自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的世界。来自内心世界的苦是因为众生的贪欲恶欲所致,来自外部世界的苦是由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秽土”。再说还有轮回之苦。他想,如果要有一个没有任何痛苦的世界该多好呀,在那个世界里人们的心里没有任何贪欲恶欲,众生的心灵就像泉水一样纯洁。这样每个人的内心就会没有痛苦。痛苦的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内心的痛苦就不存在了。痛苦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来自外部世界的(既我们的生存环境)。他想,如果在外部环境上在有一个没有四季、寒暑、阴雨的变化,永远是那么的凉爽舒适,心地清净平等,也没有轮回的世界,众生永远生活在这样一个极乐世界里该多好呀。

法藏菩萨是释迦牟尼吗

从此他发下大愿,一定要成就这样一个世界。要知道他这愿力的力量是宇宙中任何一种力量都无法比拟的,这愿力的力量是宇宙中最大的力量!经过劫数的努力,他的无边愿力终于帮助他成就了这一宇宙中最理想的世界--西方极乐世界。从此成为了十方一切诸佛都共口赞誉的阿弥陀佛。众生通过念佛一心来到西方极乐世界。

法藏菩萨是释迦牟尼吗

在西方极乐世界,没有恶道,与诸大菩萨如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俱会一处,能够听受佛法,而且寿命没有穷尽,还可以知道各处其他众生的心念和命运,得到与佛无二的智慧。如果说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创始人,其在佛教中的化身是掌管着号称“大千世界”的“中方娑婆世界”的释迦摩尼如来,那么法藏比丘则对应掌管着“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和乔达摩同为佛教体系创立的先祖和佛教传说中的重要人物。

...查看更多
结语

《无量寿经》卷上说过去久远无量劫,锭光如来出现于世,次有光远等五十二佛相次出世,接着于世自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彼佛说法发无上正真道意,乃弃王位为沙门,号曰法藏。其人高才勇哲,与世超异,寻见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选择心中所愿,发四十八大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