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比如释迦世尊,是为一大事因缘而出现于世,此一因缘,即为化缘,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渡过生死大海,便是化缘。如来入灭之时,还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也就是说:佛为化缘而来世间成佛,佛虽入灭,化缘未绝。此一尚未完满的化缘,有待后世的佛子来继续完成。
化缘是很多的师兄都知道的,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化缘吗?在化缘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那么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去了解化缘的规矩有哪些吧!
1.只能乞食素食,有葱,蒜,洋葱,鸡蛋,荤油不能要。接受食物时不得触碰食物。
2.不能挑好挑坏,不管贫贱贵富。
3.一天每人只能乞三钵食物,不能超过七家,若七家不得(锁门的不算),只能饮水。
4.获得食物时,要告知施舍人平均分给其他僧人。
5.若在路上碰到有给食物的,也可接受。
6.最后把所有人乞来的食物搅拌再一起,平均分配食用。
化缘本来是指佛、菩萨、高僧等在世间示现的教化因缘。他们因有教化众生的因缘而来到人世,因缘尽了即会离去。比如释迦牟尼与世界的众生"有缘",一生教化不懈,就是他的"化缘"。后来俗语亦称僧侣乞食为化缘。原来,佛门僧侣的梵文音译为"比丘",意译即为"乞士",也就是以乞食为生的人。按照佛教戒律,僧侣为了维持生命而乞食,便是"净命自居",可以"省事修道","破一切骄慢"。僧侣募化乞食,广结佛缘,故称化缘。推而广之,为了佛事而举办的募化活动,也可以称为化缘。
化缘既是僧侣修行的必要课程,也是供大众建立功德的一种行为。僧侣借化缘虔诚修行,教化大众,结交因缘,还可减少寺院的经济压力。而大众接受化缘捐献钱物,是因为他们相信这种行为预示着人的功德不断增长,有助于得到长寿福庆。
不管是化缘还是修行佛法,都是要知道进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这样我们能够体会到的含义才会更加的多,而且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含义也会更加的好,甚至是更快的开悟。
...查看更多在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我们是知道师徒四人一路化缘求经,其实在西游记中,唐僧只是化斋,并不算化缘,那么什么是化缘呢?化缘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吧!
(一) 指教化之因缘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为使众生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悟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即为化缘,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帮助众生渡生死大海,便是化缘。
以众生有受教之因缘,故诸佛菩萨即现世说法,所谓因“缘”而来世间,缘尽而去。白居易的《长庆集》里有段叙上弘和尚的碑铭:“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所谓教化,是演说三藏(经律论)的义理,使众生依法修行,离苦得乐,转凡成圣。
(二) 指化益之机缘
能接受诸佛菩萨教化利益之众生根机,成为说法之因缘,故此众生之根机称为化缘。
如来入灭之时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也就是说:佛陀为化缘而来世间成佛,佛虽入灭,化缘未绝。此一尚未完满的化缘,有待后世的佛子来继续完成。
我们看佛教典故多有记载,佛因化缘而现。佛子亦皆有其化缘,故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杂事》卷五中有如此的记载:“时舍利子,为'化缘'故,便往婆罗门家,频频到彼。夫妇皆来,请受三归五戒,”后来并将他们的儿子,舍给舍利子出家为侍者。又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三中亦有如此的记载:“邬陀夷观知彼妇,‘化缘’时至。持衣钵,到彼家……因为说法,便获初果。”
因缘这样东西非常微妙,如果往昔生中未曾结过佛法的缘,即使遇到佛陀,佛陀也无可奈何;佛陀是大觉智人,但亦无法化度一个无缘的人,所以在佛陀时代,有很多不受佛度的人,竟在佛的弟子面前接受了化度。因此,佛及佛的诸大弟子,每见一个可度的人,往往总在事先以神通观察,先看他的化缘属谁,便由谁去化度。
(三) 为募化、劝化之意
出家人化缘募款,往往是为修建寺院。这一观念,本来也与教化因缘是一样的。在佛陀时代,除了佛陀,其余的大弟子们为了僧团的四事——衣、食、卧、具、医药,曾向在家人去劝募;有时为了住的问题,进行劝募。但他们都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于方便的教化,当其接受了教化,皈依了三宝,甚至证得了圣果之后,自然会来大力施舍的,所以在佛时的许多精舍,多数是由一人独捐的。
化斋的原始定义是因为佛陀要僧众消除恭高我慢,帮助僧众和弟子们放弃身外物,达到彻底解脱,不恋物质。在家人斋僧。是因为深受佛陀教诲,明白礼敬佛法僧的真实含义,所以才恭敬僧人。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清净的供养,能令行者当下远离烦恼、得清净心,也因此生生世世与三宝结清净善缘,功德无量无边。
《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可见,我们要远离诸苦,必须戒贪,才是根本办法。而布施供养,是戒贪的具体表现。
出家人托钵化缘的意义
1.出家人早上托钵化缘,旨在提醒在家人:要行善业;
2.出家人恪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要做好事、要布施,所以,出家人出现在任何场所,都在提醒人们行善;
3.出家人被称为“福田僧”,出家人托钵化缘是让有缘人有机会种福田;在家人很欢喜、很恭敬地供养出家人的同时,已为自己种下“福田”;
4.“福田”又分为“悲田”和“敬田”,悲田:即增加在家人的慈悲心;“敬田”即对生活有节制有道德的出家人生起恭敬心(供养时所生的欢喜心、恭敬心)。在家人种下“福田”,从而得到两种好处:(1)他对三宝的信心将更坚强;(2)他为自己培养了恭敬谦虚的态度;
5.弘扬佛教:(1)出家人的形象、威仪,是最好的身教;(2)出家人是弃恶扬善的模范;(3)托钵为在家人提供行善的机会,即延续佛教的慧命。(出家人舍弃一切世俗喜乐享受,既不依靠技艺来养活自己,又不种田贩卖贸易,只靠在家人的供养,得到衣、食、住、药,不为生活担食而忙碌奔波,安心修行,钻研佛法,引渡众生);
6.托钵化缘是出家人的修行功课:(1)为了对治懒惰;(2)对治自高、自大与自负的心理(托钵时提醒自己:我连这一餐都要靠人家才能维持下去,我还有什么好骄傲的?);(3)对治贪、嗔、痴(托钵时遇到人们的辱骂或供养的东西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如果不醒觉,就会生起埋怨心,这时就要立刻修正及提醒自己不要因为随着因缘得来的衣、食、住、药而不知足,生起种种恶法);
7. 亲自体验大众的苦难:通过托钵化缘,出家人能比较了解当地的社会问题,从而能更有效地选用佛法来帮助众生。例如:托钵化缘时的所见所闻,皆可成为出家人弘法时的特别教材,并且更能以积极的行动对症下药,对治社会的种种奇难杂症。
佛门中的经典是非常的多,其中蕴含的内容和道理也是非常的多,师兄在修行的时候,还是要知道适合自己修行的经典,以及自己应该如何修行,这样我们能够悟到的含义才会更加的多。
...查看更多在影视剧中,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的和尚都会去化缘的,那么有些师兄就想要知道化缘和化斋是一样的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针对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了解吧!
化缘复与化斋的主要区别是:化缘现在指的是募化包括金钱、物品、饮食等一切物质,化斋则单指募化饮食。化缘包括了化斋。
1、“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化缘一词,本极庄严,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制化众生的因缘。后演变为僧人以募化乞食的方式和众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单指乞食。
2、“化斋”,一般指僧人向在家人zhidao募化斋饭。因佛陀在世时,出家僧众以乞食为生,日中一食。一是为了降伏傲慢之心,二是给众生种福田。这种专门乞食的行为被称为“化斋”。
佛门中的智慧是非常的多,我们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要知道正确的修行方法,以及念诵步骤,这样我们念诵的效果才会更加的好,而且也是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佛经中的含义。
...查看更多佛门中讲解的内容是非常多的,其中有很多的内容是需要我们学习的,化缘和化斋就是其中一个,很多的师兄就想要知道化缘和化斋是一样的吗?那么下面我们就去详细的了解吧!
化缘的意义很深,化斋是化缘的一个小部分。
化缘有三种意义
(一)指教化之因缘
化缘一词,本极庄严,依法华经方便品之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即为使众生开佛之知见,示佛之知见,悟佛之知见,入佛之知见。开示悟入,即为化缘,即为化度众生的因缘;教化众生,渡过生死大海,便是化缘。
以众生有受教之因缘,故佛、菩萨即现世说法,所谓因“缘”而来人世,缘尽而去。白居易的《长庆集》里有段叙上弘和尚的碑铭:“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所谓教化,是演说三藏(经、律、论)的义理,使众生依法修行,必能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意思。
(二)指化益之机缘
能接受佛、菩萨教化利益之众生根机,成为说法之因缘,故此众生之根机称为化缘。如来入灭之时,还说:“应可度者,若天上人间,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缘。”也就是说:佛为化缘而来世间成佛,佛虽入灭,化缘未绝。此一尚未完满的化缘,有待后世的佛子来继续完成。我们看佛教典故,多有记载。佛因化缘而现,佛子亦皆有其化缘,故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杂事》卷五中有如此的记载:“时舍利子,为‘化缘’故,便往婆罗门家,频频到彼。夫妇皆来,请受三皈五戒。”后来并将他们的儿子,舍给舍利子出家为侍者。又于《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四三中亦有如此的记载:“邬陀夷观知彼妇,‘化缘’时至。持衣钵,到彼家……因为说法,便获初果。”
因缘这样东西非常微妙,如果往昔生中未曾结过佛法的缘,即使遇到佛陀,佛陀也无可奈何;佛陀是大觉智人,但亦无法化度一个无缘的人,所以在佛陀时代,有很多不受佛度的人,竟在佛的弟子面前接受了化度。因此,佛及佛的诸大弟子,每见一个可度的人,往往总在事先观察,先看他的化缘属谁,便由谁去化度。
(三)为募化、劝化之意
出家人化缘募款,往往是为起庙。这一观念,本来也与教化因缘是一样的。在佛陀时代,除了佛陀,其余的大弟子们为了僧团的四事——衣、食、卧、具、医药,也曾向在家人去劝募;有时为了住的问题,也会劝募。但他们很少向老信徒动脑筋,他们是向未曾信佛的人施于方便的教化,当其接受了教化,皈依了三宝,甚至证得了圣果之后,自然会来大力施舍的,所以在佛时的许多精舍,多数是由一人独捐的。
化斋的原始定义是因为佛陀要僧众消除恭高我慢,帮助僧众和弟子们放弃身外物,达到彻底解脱,不恋物质。在家人斋僧是因为深受佛陀教诲,明白礼敬佛法僧的真实含义,所以才恭敬僧人。僧宝是一切世间供养、布施,修福的无上福田。清净的供养,能令行者当下远离烦恼、得清净心,也因此生生世世与三宝结清净善缘,功德无量无边。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若灭贪欲,无所依止。’由此可见,我们要远离诸苦,必须戒贪,才是根本办法。而布施供养,是戒贪的具体表现。
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除了要知道上面的内容,也是要多多的念诵佛经,感悟经文中的含义,这样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含义才会更加的多,同时也是能够知道自己修行的福德。
...查看更多化缘,佛教术语。佛教认为,能布施斋僧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还可以指为了佛事而进行的一切募化活动,不单指乞食。本义是佛、菩萨高僧等示现教化众生的因缘。所谓化缘,乃指化度的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