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嗔中的嗔又名瞋恚、瞋怒、恚、怒,是对有情怨恨的精神作用。与贪、痴两者因荼毒众生身心甚剧,妨害修道,所以共称为三毒;又因为能起惑造业,使众生身心感到逼迫热恼,犹如火烧,所以也称为三火;此外,由于能病恼有情,坏出世善心,令众生长劫受苦不得出离,所以又称为三病。
我们平时很多的时候都是在犯瞋的,所以我们需要来戒除瞋心的。不过可能有的人是不清楚什么是瞋心的,嗔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所产生的排斥及恼恨心理。那么我闷为什么会有瞋心的呢?
据《俱舍论》、《 成唯识论》载,对违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为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都是以嗔的部分为体,是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五盖、五钝使之一。
瞋有三种相,即:
一、非理嗔:他不来恼,而自生嗔。
二、顺理嗔:他人来恼,尔乃生嗔。
三、诤论嗔:己法言是,他法言非。
嗔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的对境所生起;相反地,嗔则从不顺心,即逆己的对境而产生。
上面就是瞋心的起因了。其实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有很大的功德的,我们平时若是能够认真的念诵修行的话肯定是非常好的,而且我们每天都要坚持念诵修行的。
...查看更多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瞋心的,而且学习佛法的时候也是讲究戒嗔的。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应该对这些东西都能够理解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瞋心的过患以及果报。
瞋心的过患
《华严经》云:“一切恶中,无过是瞋,起一瞋心,则受百千障碍法门。”《 法苑珠林》亦云:“瞋是失诸善法之根本,堕诸恶道之因缘,法乐之怨家,善心之大贼,恶口之府藏,祸患之刀斧。”由是可知,瞋是修学佛道上最大的障害。因此,经论中常告诫之,如《佛遗教经》说:“瞋恚之害,能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瞋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人。劫功德贼,无过瞋恚。”《 大智度论》亦载:“当观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瞋恚之人不知善,不知非善,不观罪福,不知利害,不自忆念,当堕恶道。”
所以,《正法念处经·观天品》载,瞋怒如毒蛇、如刀、如火,有智慧的人,应当要以忍灭瞋。
瞋心的果报
据《地持论》载,身苦多瞋恚,死后当堕于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常为一切求其长短:因前世瞋恼,不能含容,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而动辄得咎。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稳,故感今生亦为他人恼害之。
上面就是瞋心的过患以及果报了。我们其实每天都是可以去修行佛法的,这个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有很大的功德的,比如我们可以治疗疾病和增加信心的。
...查看更多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瞋心的,诸位师兄也都是听说过瞋心的坏处的,而且我们若是学习佛法的话,都是应该去戒除瞋心的,不过很多人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治疗瞋心,其实是简单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瞋心的对治。
瞋之为害,具说难尽;要获得安稳无忧,唯有杀瞋。如《大智度论》载,“杀瞋心安隐,杀瞋心不悔。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杀瞋诸佛赞,杀瞋则无忧。”那么,要如何对治瞋心呢?《正法念处经》载,能忍之人,则具第一善心。能舍瞋恚,即为众人所爱,众人乐见,人所信受,颜色清净,其心寂静,心不躁动,善净深心,离身口过,离心热恼,离恶道畏,离恶名称,离于忧恼,离怨家畏,离于恶人恶口骂詈,离于悔畏,离于恶声畏,离无利畏,离于苦畏,离于慢畏,具足一切功德,名称普闻,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
又《摄论》载,由观五义可以去除瞋恚:
一、观一切众生无始已来于我有恩。
二、观一切众生常念念灭,何人能损?何人被损?
三、观唯法无众生,有 何能损及所损?
四、观一切众生皆自受苦,云何复欲加之以苦?
五、观一切众生皆是我子,云何于中欲生损害?
总而言之,对治瞋心的方法,不外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慈悲心来化解之,这犹如“赠礼不受,物归原主”,也就是所谓“不以瞋报瞋,不瞋胜于瞋”。
上面就是瞋心的对治了。其实我们每天都可以认真的念诵修行佛法的,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找一些师兄来帮助一起修行佛法。
...查看更多
很多都是听说过戒嗔的,这个不仅是佛教中的词语,有一位和尚也是叫做戒嗔的。戒嗔和尚的故事有很多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关于戒嗔和尚的故事。
戒嗔还不是和尚的时候,也是生活在山里,那还是十几年前,戒嗔当时还算一个小孩子,没有经文的约束,比起现在要顽皮许多。
当然小孩子能顽皮的项目也是有限的,无非是和几个年纪差不多大的伙伴在山间四下闲混,记得领头的小玩伙叫木头,木头很擅长的本领是在山里找吃的,和他一路走,几乎每隔小段时间,他便不知道从哪里找点东西递给我们。
那些东西的样子,有些也挺奇怪,但是小孩子通常不去管那么多,有人鼓动,有人带头,也就一起吃了。很多年以后,智惠师父教戒嗔识别过一段时间中草药,戒嗔才发现原来山里到处都是副作用不小的毒药,回想当年,居然没有吃出什么问题,也算是奇迹了。
记得有一天,木头做了一根很长的竹竿,拉着戒嗔一起去山里打高枝上的野果,很开心的跟着去了,戒嗔跟在木头后面,拿着他的竹竿四处挥舞,一个不留意,竹竿的一头正好打在一个挂在树间马蜂窝上。
只是一瞬间,一大群马蜂“轰”的一声向我们袭来,一时间慌了手脚,头也不肯回的向山下跑,不断感到的手上、脸上等裸露在外面的皮肤一下下的刺痛,也顾不得许多,跑了很远,才发现马蜂已经不追了。
大家互相看着,发现个个都被叮的不成样子了,最惨的是木头,因为木头的头特别大,马蜂可以下毒口的地方多,光脸上差不多就叮了四五下。
疼痛感越来越强烈,也没有人有心思去采野果了,每个人都挂着一串眼泪回家,把家里人都吓了一跳。
家长们用了很多偏方,戒嗔在家里睡了好几天,偶尔起来照个镜子,发现自己的样子,演个八戒是不用化妆了,于是又是伤心又是难过,躺回床上。
过了几天,妈妈便催戒嗔去上学,一来觉得自己没法见人,二来记得前几天老师说这两天要考试,放声大哭,不肯去上学。
可能是哭的太难受,被妈妈误会是伤势依然没有好,于是又宽限了几天。
到了第五天,被忍无可忍的爸爸掀了被子,赶了出来去上学。
那一路,只是低着头,生怕被熟人看到,虽然临出门前匆匆的照了镜子,脸上好像已经消肿了。不知道为何心里还是很不自在,觉得伤口处有些异常。
到了学校,才发现那几个伤友前几天便已经上学了,看看他们的样子,几乎已无异常,即便是受伤最重的木头,现在的样子最多也只能演个少儿瘦版八戒了。
课间休息的时候,和同学们聊天,没有人提起马蜂的事情,好似完全没有发生过的事情一样。
原来前几天,躲在家里的不愿见人的种种理由,完全是多虑了。
我们每个人是不是都有很多烦恼呢?而实际上这些烦恼绝大多数都不是别人带来的,大部分时候是我们自己在折磨自己。
上面就是戒嗔和尚的故事了。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在修行佛法的,而且我们可以去经常听听法师讲解的佛法,这个对我们的修行是很有帮助的。
...查看更多戒嗔在佛教中,愤怒被称为嗔,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从大乘佛教的角度看,在所有的烦恼中,愤怒最为严重。愤怒令自心不安,令他人受损;愤怒会把自己过去辛辛苦苦积攒下的所有善根全部摧毁,更有可能引发其他罪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