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惑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皆依四谛立;见道所灭之根本烦恼有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钝使(贪、瞋、痴、慢、疑)等十惑;於见道观三界之各四谛,其所断之见惑各各不同。即於欲界苦谛所断有十使;集、灭二谛所断各有七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戒禁取见);道谛所断有八使(除五利使中之身见、边见),共断三十二使。於色界、无色界各四谛所断皆如欲界,然各谛之下又除瞋使,故各断二十八使。色界、无色界共计断五十六使。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见惑的,佛法中常讲的见惑,简单说就是错误的见解,它也叫五利使。这个使是比喻,好比阎罗王手下当差的小鬼;利是说它很猛利,非常的明显。这五种错误的见解,它能够叫我们造种种恶业,能使我们趣入生死轮回,而且它的作用非常猛利,所以我们称它作五种利使。
第一个就是「身见」,身就是我们的身体,一切众生执著这个身体是自己,这是错误的见解。他不知道自己的身相,是四大五蕴、因缘和合而现的幻相。他不了解不但是身,连心也是妄想,不是真实的。《金刚经》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晓得我们这个身心是无常的,这个身心根本没有主宰,并不自在。执著身为我,这是第一个错误见解。
第二叫「边见」,边就是两边,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相对的,把相对当作真实,这是讲的边见。他在两边当中,执著一边。譬如有跟空是两边,情与无情是两边。这两边里头他执著一边,一味的偏执,不能够觉悟他的见解是偏而不圆,也不晓得他的见解是错误的。譬如说有的人执著,人死了就没有了,死了就了了,不相信有来世,这种叫断见。还有一种人他相信有轮回,人死了来生还是人,死有什么关系?二十年之后又是一条好汉,这叫常见。其实对不对?都不对,为什么?人死了来生未必还是人身,它有六道轮回!绝不是人死了来生还做人,狗死了来生还做狗,那就变成常见。人死如灯灭,那就叫断见,都不是正确的见解;换句话说,那都不是事实。
第三种叫「见取见」,这个见取见与戒取见,我们一般都称之为成见,我们常说某人成见很深,就是这个成见。这里面的区别,一个是执著在果上,就是对果报的成见,一个是对於修因的成见。
对於果报的成见,佛法里面称之为见取见,简单的解释就是「非果计果」,果是果报,不是真正的果报,却以为是果报,这种见解叫见取见。我们举个比喻来说,像许多的宗教,他们把天堂当作果报,认为这是究竟的;他不晓得天不是真正果报,不是究竟的。为什么?天人也有生死,还是有轮回,所以他不是真正的果报。以为生天了就得永生,这是非果计果,这是错误的,这是我们讲佛教以外的。
在佛门里面也有这个现象,譬如说是在小乘法里面证到阿罗汉,阿罗汉是个果报,但是他不是究竟的果报。因为阿罗汉并没有明心见性,没有达到究竟无上涅槃,如果把这个当作究竟的果报,也错了。这种见解就称之为见取见,这果上的成见。
学佛人这种见解也免不了,自己没有证果,自己以为证果,这就是见取见;自己没有得定,以为得定了,也是见取见。像《坛经》里面,有个智隍禅师,他在五祖会下自以为开悟得禅定,回到他自己的常住,在那里苦修二十多年,后来遇到玄策禅师把他点醒,他才真正明了这二十年是错误的,直到亲近六祖大师才真正开悟,所以智隍禅师也有这个见取见。初学的人常常会有这种现象,我们自己要能够警觉得到。
第四就是「戒取见」,戒取见是在修因上发生了成见,就是修行方法上「非因计因」。不是这个因,他自己以为是这个因,这个成见是很大的错误。譬如讲信了上帝就能够生天堂,这句话说得很笼统,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一个人一天到晚在造罪业,他只要能信上帝就能够生天堂,诸位想一想,上帝的天堂岂不变成罪犯的包庇所了吗?生天堂有生天堂的因缘,不是说信就能生。生天在其他宗教里面有十诫,十诫的确是生天的标准,如果你能够把十诫修好,你就取得生天的资格,这才是生天的正因缘。
在佛法里面讲,比如念佛求生净土,大家都有这个心愿,但是不是念佛就能够生净土?如果你认为,我只要每天念阿弥陀佛,将来就可以生西方极乐世界。给诸位说,这也很危险,怕的是你也堕在这个非因计因里了!净土经论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阿弥陀经》中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吗?不是说念了就能往生,是要念到一心不乱,要念到心不颠倒,这样才能往生。不是这边天天做坏事情,那边还可以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受恶报,哪有这个道理?所以要往生西方净土,必须要依照经典的理论、方法、境界,认真的去修学。
我再说个例子给诸位做参考,佛门讲的戒定慧,这是佛法修学的原理原则。戒律的目的在得定,戒律是自律而不是律他的。一个真正是持戒的人,看到这个人也破戒,那个人又作恶,诸位想想,你的戒纵然十分清净,你能不能得定?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你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你是随见随起分别心。定是什么?定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你是一接触境界,心就动了,可见得你的戒律再清净,心却定不下来,这是绝大的错误。定是手段不是目的,定要开智慧,只有定没有慧,不能开悟。所以真正智慧是从禅定,也就是从清净心,从一心不乱当中所生的。这是千万不可以误会的,一发生误会,一有偏执,就堕在戒取见里面。
最后一条叫「邪见」,邪见里面最重的是「拨无因果」,不相信因果报应,这是最大的邪见。这是起一切不正知见,或者是堕於顽空,自己堕落也就罢了,如果再影响别人堕落,这个罪过就非常重。贻误众生,将来必堕阿鼻地狱。这五种都是错误的见解,不是正当的见解。
极乐世界都是诸上善人,那边没有这五种错误的见解;换句话说,人人都是正知正见。我们初学佛,总是免不了要受环境的影响。如果这个环境,大多数人知见都是不正,我们自己在这个环境里面想建立个正知正见,谈何容易!因此我们要想自己知见正,最好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在那个地方,你眼所见、耳所闻,所接触的环境,所接触的人事都是正知正见;换句话说,自己获得正知正见的机缘就太殊胜了。
上面就是关于见惑的讲解了,我们平时学习佛法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无法弄清楚的事情,我们这个时候可以去看一看法师的意见,这个对我们的生活也是很有帮助的。
...查看更多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见惑的,佛法中常讲的见惑,简单说就是错误的见解,它也叫五利使。而我们也都知道见惑分为五种有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一、身见:梵语“萨伽耶见”的汉译 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萨伽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出种种谬误的见解。《成唯识论》曰:“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什么是身见?
依佛经上说,由于世间众生不知我们今世所拥有的生命,是由色、受、想、行、识五蕴因缘假合所成,也不知它是会随着无常业力的因缘而分散,故对现实的今生、宝贵的生命生出贪执、难舍的心,想尽办法去追求、享受现在所能看到的一切人、事、物,并且对已经拥有的人、事、物种种景象坚持不舍,认为这是属于我的东西,是我辛苦赚来的钱财,还有这是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儿女,我的朋友等等,甚至于临终前仍对我的家庭、我的事业、我的妻子儿女、我的钱财等产业难舍难分的眷恋之心,凡此种种有关一切现象在佛学上称为“身见”。
二、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三、见取见:佛经用语,属于十大惑之一。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我们凡夫有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我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
四、戒取见:指依戒禁而起之妄见。如见牛狗死后生天,乃学牛狗之所为,食草啖粪,修非因非道之行,执迷此即生天解脱之因,此等妄见称为戒禁取见。全称戒禁等取见,略称戒取见。为五见之一,十随眠之一,四取之一。关于‘戒禁’之字义,《俱舍论光记》卷十九谓,‘戒’指内道之五戒等,‘禁’指外道之狗、牛等戒;《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则说‘戒’即是‘禁’。戒禁取见是一种妄见。系以非因为因,非道为道之错误看法。如《俱舍论》卷十九所说,有外道见狗、牛等死后生天,乃学狗、牛之作为,食草啖粪。谓受持牛戒、鹿戒、狗戒,便得清净解脱出离,永超众苦乐,而至超苦乐处。此等执取非理之禁戒为生天之因、解脱之道者,即是戒禁取见。大乘义章六曰:‘言戒取者,于有漏法,取为能净,故云戒取。’智度论二十二曰:‘外道戒者,牛戒鹿戒狗戒罗刹鬼戒哑戒聋戒,如是等戒智所不赞,唐苦无善报。’ 又,《成唯识论》卷六云(大正31·31c)︰‘戒禁取,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亦云(大正31·698a)︰‘戒禁者,谓恶见为先,劳无果者。’
五、邪见:有身见(sakk¨ya-di??hi),是指执着有我的邪见。k¨ya是“身”,加sa就是“有”,加di??hi是“见”。古代也音译为萨伽耶见,或者称为身见,或者简称邪见。 有身见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执取五蕴为我”的邪见。即使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会认定这个身心是我。例如,这个是我的身体、这是我的头、我的手、我的脚、我的眼睛、我的心;这个是我的爸爸、我的妈妈、我的儿女、我的妻子、我的丈夫等等,已经认定的,这些称为我见。如果已经变成一种执着,又称为我执,这是一般普通的人都拥有的邪见,即使连动物也会认为这是我的身体等等。
另外一种是“认为心识为我”的,这里的心识是特指认为有所谓的灵魂。这种邪见认为有个灵魂存在或者认为心识是轮回的主体,这种邪见在婆罗门教(后来发展成印度教)表现得特别明显,在一般的宗教里,只要认为有灵魂,还是属于这一类的邪见。这种邪见认为人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或者身与心,在经典里面也叫做命和身这两种。他们认为心和身是可以分开的,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人,就好像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衣服,衣服破了就再换新衣服,或者一个人可以不断地换房子,如果房子住坏了、旧了,再搬新房子。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不变的,但是身体可以不断地变换,就好像换衣服、住房子一样。
这一类的邪见,他们认为心识是永恒的,为什么呢?因为它可以记忆。在《梵网经》里特别讲到了,由于这一类的沙门、婆罗门拥有神通,通过神通观照很久远的过去世,发现到一直以来我都是在轮回,而身体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世界成了又坏,成了又坏。于是他认为:“这一连串一直都存在的称为‘我’,称为‘心’,称为‘灵魂’。而作为物质的身体却不断地生了又死,生了又死。”所以他们认为:“‘心’是轮回的主体。”
上面就是关于见惑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经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认真,而且我们要学会坚持念诵修行佛经,最好是每天都去坚持修行的。
...查看更多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见惑的,佛法中常讲的见惑,简单说就是错误的见解,它也叫五利使。但是见惑的对面是有思惑的,思是思想,惑是困惑,被你的思想所困惑了,所束缚了,困住出不来了。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见惑与思惑。
见惑,这个“见”字,是见解,属于主观认识,是自己的主观认识。“惑”又怎么讲呢?惑,是心上有困惑,被捆绑。心不得开解,认识不明确,这就困住了。心被什么困住了呢?心没被别的什么东西困住,而是被自己的主观认识给困住了,放不开。所以,六道轮回就有了。有什么样的认识,过什么样的生活。有什么样的认识,就造下什么样的业因,就堕入哪一道。
1、见惑
见惑,一般分析,它有八十八种,这是总地来说。拉纲拉目,三界的业因,分开科目,总的科目有八十八种。细地来说,有无量种。每一个有情众生的思想、认识各不一样,又分无量种。
这个见惑,就是说我们的心被我们的成见认识所捆绑,被自己的见解所捆绑,就叫见惑。
如果佛学名词,得不到消化,弄得一知半解,没法修行啊。
见惑分哪些呢?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叫五利使。
(1)身见。
五利使第一个是身见。众生因为有了身体,所以有了“我见”的生起,然后就产生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种烦恼心,这统统叫做身见,以这个身体为中心。
众生因为有了身体,于是有了“我见”的生起,“我”这个主观认识的生起,于是有了我慢、我见、我痴、我爱这四种烦恼心。常常觉得“我喜欢,我讨厌,我如意,我不如意”。
这些“我”的认识,就叫我见,也叫身见。有时候你打坐坐在那里,觉得舒服,或者坐得腰酸背痛不舒服,这都叫身见啊。“我”的认识,很麻烦,“我”的认识很多都是错误的,这个身见,是糊涂的。
(2)边见。
第二个是边见。就是因为有了身见,有了“我”和“我的认识,我感觉,我知道”,所以产生了断见和常见两种。
第一种断见,断见认为我们人死以后魂归于地,什么都没有了,一灭永灭。“人死如灯灭,一灭永不生,哪有什么轮回的说法?” 现在这个社会,这种说法很多,他不信因果,也不讲因果。
第二种常见,就是认为,人死了以后来生还会做人,生生世世都做人,永远不变。这样说法的人很多啊。“人死了还是投胎做人,猪死了还是投胎做猪”。所以他不爱惜那些动物生命。
这都是偏到一边去了,所以叫边见。
(3)邪见。
第三种呢是邪见。邪见是什么呢?不正确的见解。他和大家的认识都不一样,讲歪理谬论。
(4)见取见。
第四种是见取见。什么叫见取见呢?这个“见”是最麻烦最麻烦的事情啦。
比如说我们学佛的,学禅宗的认为禅宗好,认为别的宗不好,他只采取他所学的这种说法;学密宗的认为密宗好,认为别的宗不好;学净土的认为净土宗好,认为别的宗不好。应该这么说,见,取见。他的“见”,是取自别处,自己觉得这个比较好,就采取了。
现在学佛人当中犯这个毛病很多。修净土,就认为念佛法门好, “念佛是最好的,最伟大的,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当然,念佛念到心清静到一定程度,能够一心不乱,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修哪个法门的就认为哪个法门好,互相维护自己的法门,排斥别的法门。自己对于教理一知半解,有点小小的体会,就不得了啦。懂得了一言一句,就认为究竟了。有点小的灵感,认为自己境界很高啦。这都被“见取见”困住了。他再想提高境界,认识圆满,不好突破了。因为有偏见。
佛法是圆融的,哪一法都能够成佛。为什么有那么多八万四千种佛法?就是因为众生有种种不同的邪见,有种种不同的喜好。你说的这个法,他喜欢,他就认真去做,他就能够证得清静,他就能够明心见性,见到本性。通过这个清静的“静”字,由静才能慢慢地心不浮动,才能达到净化。心静不下来,你想得净化,不可能的。我们满脑子的胡思乱想,分别、执着、放不下,那是你的心没能够静下来。静下来才能得到净化。
学佛必走的路,别管哪个法门,三个字,南怀瑾老先生曾经讲过的三个字:境,行,果。
境、行、果。第一个就看你有什么样的心境,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行为,然后就得出什么样的结果。又有一个心理认识情况了。这里面境、行、果,有邪果、有正果。认识上心境正确,得正果。认识、行为正确得正果。在心境认识上不正确,行为上就不正确,得到的结果就不正。
因为正确的认识是明心见性。说法不离自性,这是正确的认识。如果没能够明心见性,说法就落在有为里面。落在有为里面,告诉大家,结出来的果不是正果,那个弯路就走大了。特别是末法时期“魔王说法如恒河沙”,佛为什么这样说呢?佛经里面有。说法不符合自性的,不是引导大家回归自性明心见性的,依文解字他解得再好,那都是邪魔外道。
好多居士现在很偏见,甚至他要开堂说法。他一开口说话,就是他在家里听光盘,他在家里看书,他不乱跑。说现在外面和尚都不如法。哪里有讲经法会,他也不去。这样的人哪,偏见啊。这个见解落到一边去了,自以为是。即使你开悟了,明心见性了,讲经法会你还是要参加的。在家的居士,还是要护法的呀。法师讲得对,你是学习;法师讲得不对,你是在培养他讲经,这才是正确的。如果法师讲经没人听,没人护法怎么能行啊。
这就是见取见。自己采取了错误的见解,这叫见取见。不圆满,不圆融。这种现象很多啊。在见惑上,是见取见。在思惑上,有傲慢。自己觉得修为很好,自以为是。
(5)戒禁取见。
第五是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之类,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鸦片烟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为什么反说不正见?
这因为过患在一个“取”字。取是执著,即妄自执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最殊胜。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执著修此类苦行之因,是获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计因”。
苦行要有条件。你最起码这个身体能够承受得了。承受不了,那样的戒律放开,不持。比如说过午不食这一条,你过了午不吃饭,能保证身体能够健康。如果你只持过午不食这个戒,把你的身体饿垮了,越来越瘦,免疫能力越来越差,抵抗能力越来越不够,你有什么精力去修行啊?过午不食,是在能够保证过午不食身体也能够保持健康的时候,才持。
讲一个故事:梁武帝打千僧斋。(什么是打千僧斋啊?皇帝请客,请一千个僧人吃饭。居士打千僧斋,是居士请客,请一千位出家人吃饭,供养一千位出家人。)
那一千个人当中,高矮胖瘦都有。那天梁武帝打千僧斋,有点国家的重要事情,耽搁了一下时间,过了中午了他才赶到现场。皇帝不来,没人敢吃饭啊。皇帝一看,大家都过午不食啊,坏了,我耽搁大家吃饭了,这个功德我做不了啦。这一千个僧人里面什么样境界都有,好多人都饿得饥肠辘辘。这时候宝志公禅师(观音菩萨化身)就站出来了,“皇帝是天子,天子降临,昊日当空,正当午时。开饭,没过午”。皇帝来了,正是吃饭的时候。大家不吃皇帝也挨饿,皇帝也不能吃啊。这就破了戒禁取见和见取见。
在做事情上死板,怎么能够得自由啊?怎么能够得轻松得自在啊?见惑就是死板啊,不灵活,被一些认识所束缚捆绑。执着在那不灵活,被困住了。
这叫五利使,为什么叫五利使呢?这东西太“利”了,知见上不正确,很容易调转了方向。“利”是容易啊,它能使你很容易地改变了方向,改变因果。五利使就是这么回事。
见惑就是自己的成见,自己有什么样的成见,就会被什么样的成见所束缚,所捆绑。因为众生有种种的成见,所以佛才有种种的法门。我们每个人的认识都不一样,就是说每个人的成见都不一样,所以说,做出来的事情各不一样,这里面最主要的是五利使。
2、思惑
那什么叫做思惑呢?思是思想,惑是困惑,被你的思想所困惑了,所束缚了,困住出不来了。思惑叫分别。贪、嗔、痴、慢、疑——这是五钝使,是思想上的问题。之前讲的那个见惑,是成见,执着自己的成见对,所以是五利使。这个贪嗔痴慢疑,这属于思想的问题,这叫思惑。见惑分八十八类,思惑分八十一类,每一类又有无量种。这里面人心的思想太复杂了思惑是由思想方面所生起的业因,是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主体。我们现在开始复习思惑了。
一、贪心,指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或者是财、色、名、食、睡五种可欲环境,生起执著贪爱的妄想心。
这就是思惑,思想方面的问题哦。穿衣服,买东西,喜欢漂亮的,这是对色的贪。听别人说话,喜欢听如意的;闻味道喜欢香的不喜欢臭的;有财就高兴。财色名食睡,这是不是思想的问题啊?我们现在这个苦因来源哪里大家知道么?
就是因为我们贪这些“色声香味触法”,贪所谓的“好”字,贪“财色名食睡”,贪所谓的舒服,美满。大家想一想,谁不想发财啊?谁不想好过啊?谁不想舒服啊?谁不贪虚荣啊?但是,这些都是有条件的。在佛家来讲,跟前世的因有关系。在现世儒家来讲,跟觉悟不觉悟有关系,儒家讲“知足常乐”。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财色名食睡,知足不知足?不知足,他就要贪。
要有好的向往,有好的向往,不是说你只是向往就能好了。还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了解的问题。你向往,你有那个能力么?你不具备那个能力,你怎么能够赢得那个生活?自不量力那就苦啦!自不量力,这个思想就把你给困惑住了。这就是思惑。
所以说我们学佛是学觉悟。先从学做人开始,儒家的做人,要认识自己。自己有多大的能力,应该享受什么样的生活?知足,高了我不攀了。我已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了,这样贪心就少了几分了。
你就好好地去努力,尽量地来提高、来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被思惑所困惑,很苦。人贪心不足蛇吞象啊!好了还想好,对自己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样不行。
所以说他是五钝使,钝,钝在哪个地方?有贪心,有嗔心,有愚痴心,他犯了迟钝不觉的毛病了。这五种心,使他变得暗眛了,贪嗔痴慢疑,越有这些,就越变得不理智了。
二、嗔心,对违背了我所贪爱的欲境,生起嗔恨心、愤恨恼火。不如自己的意了,就愤恨恼火。
三、痴心,是痴迷无知,不懂事,不明理。事理不明白,是非不辨别,糊里糊涂,昏昏扰扰,由于这些,结出恶果来了,也就是做诸恶业了。“贪、嗔痴”还好一点啊,这个慢心就更麻烦了。
四、慢心,指目空一切,眼下无人,贡高我慢,骄傲自满,自以为是,轻慢别人。这个问题大了。
好多人说“我没有傲慢心,从来不傲慢。”其实,人人都有傲慢。
如果说贪心:好多男同胞,看别人老婆最美,最漂亮,自己老婆不漂亮,这是贪心。
而慢心呢?谁家的孩子都没自家的孩子最好,这就是傲慢。
最后最后,这个人有缺点,那个人也有不是,还是自己最好。一般人都是这样看的。这是不是傲慢啊?吃菜,这个做的菜不错,那个做的菜不错,到最后,还是我妈做的菜最好吃,这是不是我慢啊?因为你妈给你做饭,你从小吃惯了,那是自己的习惯,觉得自己妈妈做得最好。自己的儿子最好,这是“慢”;自己最完美,这是“慢”;往往光能够看到别人的缺陷,发现不了自己的缺陷,这就是个“慢”!
人人都有,别说没有。做事的时候,比如说在大街上,人挤碰到人了,往往都是“你看你这个人怎么碰到我了?”你不碰人,人家怎么碰你啊?比如两个人生气吵架,老是觉得对方错了。就是因为你有我慢,才吵起架来的——你觉得自己对嘛!你自己是真对么?你真对,你让一步就对了。老是觉得对方错了,就是因为你有我慢,才吵起架来的。就是因为自以为是,贡高我慢,不肯让步,这个矛盾就激化开来了。如果真正的觉悟,让一步,等过一段时间再慢慢地再给对方说:“如果当时我不让步啊,就吵架了。”对方会感激啊,会觉得惭愧、感激。这是经常能见到的事情啊!
因为你贡高我慢,与人吵架,那你的觉悟变得迟钝了,所以说,它叫五钝使。傲慢还好说一点,疑心问题就更大了。
五、疑心,对于一切人,一切事都不信任,妄生猜疑。对一切事物心怀疑虑,妄生烦恼,是非纷起,做诸恶业。关键的啊,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别人说了,他会问:“真的吗?”——他要去了解,他要去考验,考察。然后:“哦,真的。”疑心太重,有时友谊感情都没了,怀疑啊,怀疑是什么呢?是傲慢心的结果。
这都属于思想的问题啊。思想不清净啊,不觉悟啊,没智慧啊。被你的思想所困扰,困惑住,走不出来,就叫思惑。
当我们听到声音的时候——“这个声音好听”或者是“这个声音不好听”,这分别出来了。然后接着就是见惑——“我喜欢”或者“我不喜欢”。大家看看,“思惑、见惑”它连着的。
执着、分别、妄想
就像我们修行,修什么啊?修自性明了,觉知清明。但是呢,最高的修行是在乱世当中,我们现在好多人都不是修行的。所谓的修,是修正;行,是行为。修正不正确的思想认识,修正不正确的身体行为,修正不正确的语言。
有些人往往都认为,修行就是念念经,打打坐,清静清静,清静才是修行。清静才是修行,不错,怎么才算清静呢
修行是修的什么呢?修心啊。这个心啊,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动来知动,静来知静。如果我们在这个见解上,认识上,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你的心是修不好的。你喜欢静,不喜欢嘈杂;你喜欢这种,不喜欢哪些……
这都是习气的问题,这都是成见,这都是思想的问题。这都是“见惑”跟“思惑”捆绑着你。我们必须要突破这些问题,超越“见惑”和“思惑”,才能够做到明了。超脱不了的话,就生活在无明里,不明白道理,没认透真心。我们的成见和思想问题最大啊。往往都是“这个我喜欢”,别管是声音还是吃穿用;“那个我不喜欢”,别管是为人处事还是接人待物。
我们修行不得力在哪里?在于三样东西:无明,见惑,思惑。
无明,是不明白。在理论上认识不清,见解不正确。“无明”是“见惑、思惑”所生起的。
“见惑、思惑、无明”:
见惑就是成见;思惑就是思想,不同的思想;无明是愚痴啊,愚痴就是不明白啊。好像觉得太简单,不敢去相信。没有人家搞的那些复杂的:见惑就是执着,思惑就是分别,无明惑就是妄想。如果大家再往下分析,其实就和师父讲的一样了。
见惑、思惑、无明惑,一般人他讲执着、分别、妄想。在师父这里,不这样讲。但是,其实寻思来寻思去,就是这么回事,这是经过证实的。
被成见所困扰,认识不明确,困扰住而走不出来,这叫见惑。
被思想所困扰,困惑住走不出来,叫做思惑。
做事不明理,胡思乱想,被困惑住走不出来,这叫无明惑,愚痴。
“见惑、思惑、无明惑”,那么那些人为什么讲“见惑、思惑、无明惑”,是“执着、分别、妄想”呢?
在成见里面,走不出来,比如说买东西“我就喜欢红色的,别的颜色不要”,这是不是执着啊?这个成见,换换颜色的一样用啊。
被“贪、嗔、痴”所困惑,走不出来,就是分别。遇到什么事,如意的就高兴,不如意的就不高兴。这个“如意”和“不如意”,是不是分别啊?不对自己的胃口,他就是分别、是“贪、嗔、痴”啊。被“贪、嗔、痴”所困惑,束缚住了,不理智,所以说他叫思惑,思想上的困惑。
做事不明理,胡思乱想是不是妄想啊?所以,无明惑就是妄想。
上面就是关于见惑与思惑的讲解了。其实现在很多人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可以的,也是可以自己在家中念诵修行佛法的,当然我们也是可以找一些师兄一起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见惑与思惑的,佛法中常讲的见惑,简单说就是错误的见解,它也叫五利使。可能这样说很多人并不是很明白,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南怀瑾老师讲解开示的见惑。
我们都晓得佛学分成大乘小乘,严格地讲,小乘里头又分两个;一个是小乘,另一个比小乘高一点,普通我们叫它中乘。小乘又叫声闻,比声闻高一点叫独觉,也叫缘觉。
像阿难、须菩提等,在佛的弟子里只能算是声闻,再高一点就是独觉佛,独觉佛又叫做辟支佛,辟支是梵音。
独觉就算生在没有佛没有文化,甚至没有佛教的世界,他自己也能开悟;虽不算大彻大悟,可是还是做一个了不起的超现实的圣人,这个属于独觉,也叫做缘觉,仍属于小乘。
所谓小乘,目的是先求自了,先求跳出世界,避免入世。小乘又分四果罗汉,果是果位。初果罗汉叫须陀洹,二果罗汉叫斯陀含,这都是梵文译音。三果罗汉叫阿那含。四果罗汉叫阿罗汉。罗汉不一定是出家人,无论在家出家,修行到一定的程度,都可以成罗汉。不过佛在世的时候,证得罗汉果的,出家人比较多。
如何能够修到四果呢?必须能够断掉了见惑、思惑。
“见惑”有五个,是思想上,学问上,观念上的问题;就是身见、边见、见取见、邪见、戒禁取见。许多宗教家、哲学家、大学问家,都脱不了见惑的范围;或者落在身见,或者落在边见,思想学问愈高的人,这个五见愈厉害。邪见、戒禁取见,多数是属于宗教信仰方面的,认为非这样不可,初一十五非拜拜不可,否则就犯戒了。有些教一定要吃什么东西才行,这些都属于戒禁取见。见取见是说自己的心得修养,譬如有人打坐修行有了境界,或者见光了,认为这个光才是道,你没有得到光就没有道,这就落在见取见上,都是思想观念的问题。
上面就是关于南怀瑾老师开示的见惑的讲解了。我们每天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佛法的仪轨来修行,比如念诵佛经有念诵佛经的仪轨,念诵咒语有念诵咒语的仪轨。
...查看更多见惑有五种分别是:身见——梵语萨伽耶见的汉译 执著身体为实有的邪见,为五见之一;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邪见——有身见(sakk¨ya-diññhi),是指执着有我的邪见;见取见——佛经用语,属于十大惑之一,执著我们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戒取见指依戒禁而起之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