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舍

"

精舍,梵语称为Vihara,又叫伽蓝或僧伽蓝,英文称为Monsterises(僧院)。起初,精舍为僧人的讲道场所,后来成为僧人长住的地方,其后逐步设置佛像,就像佛寺了。以目前的情形而言,凡以精舍为名的道场,总是规模较小的,似乎精舍之义,含有精简或者是具体而微的意思了。其实不然,精舍的本义,以佛教的解释乃是精练勤修的行者所居之处,称为精舍,精舍中的住众,没有一个是粗暴恶劣的,粗暴恶劣者的住所,也就不得称为精舍。

精舍——都市人修身养性、追求人生真谛而求学的地方

精舍——都市人修身养性、追求人生真谛而求学的地方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精舍”啊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精舍”啊

相信很多爱读书的师兄都是能够从书籍中发现很多的什么什么“精舍”,或者是旅游的时候也是会发现什么什么“精舍”的房屋,很多人都是不了解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什么是佛教所说的“精舍”。

精舍,梵语称为“Vihara”,又叫“伽蓝”或“僧伽蓝”,英文称为“Monsterises(僧院)”。起初,精舍为僧人的讲道场所,后来成为僧人长住的地方,其后逐步设置佛像,就像佛寺了。以今天印度的精舍来看,以石窟寺为最多,其平面布局为中间作殿堂,四周有僧舍,并非石窟。古印度的那烂陀精舍、祇园精舍如今已成为废墟,我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在那烂陀精舍留学。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精舍”啊

以目前的情形而言,凡以精舍为名的道场,总是规模较小的,似乎精舍之义,含有精简或者是具体而微的意思了。其实不然,精舍的本义,以佛教的解释乃是精练勤修的行者所居之处,称为精舍,精舍中的住众,没有一个是粗暴恶劣的,粗暴恶劣者的住所,也就不得称为精舍。

什么是佛教所说的“精舍”啊

上面就是一些关于佛教的“精舍”的介绍了。我们是可以自己在家中念诵修行佛法的,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有大功德的,而且我们在家中修行佛法,是对我们的家人也是有好处的。

...查看更多
祇园精舍的历史起源

祇园精舍的历史起源

相信很多的师兄都是听说过祇园精舍的,这是是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又叫佛陀)当年传法的另一重要场所,它比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要稍晚一些。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祇园精舍的历史起源。

印度佛教圣地之一,位在中印度憍萨罗舍卫城南方。相当于今尼泊尔南境,近于拉波提(Rapti)河南岸之塞赫特马赫特(Sahet-mahet),为佛陀说法遗迹中最著名者。

祇树指波斯匿王的太子逝多的园林,给孤独是舍卫城的长者,即波斯匿王的主藏吏须达的别号。此精舍的土地原是逝多太子所有,须达长者欲购其地以建精舍献予佛陀,乃依太子所提条件,以金钱布满园中之地,太子感其诚心,遂施园中所有林木,两人合建精舍,故名祇树给孤独园。精舍的西北角有无常院,《释氏要览》卷下云(大正54·306b)∶‘只桓西北角日光没处为无常院,若有病者当安其中。意为凡人内心贪着房舍衣钵道具,生恋着心无厌背,故制此堂。令闻名见题,悟一切法无彼常故。’道宣《祇园图经》也叙述无常院中有一堂,但饰以白银,院有八钟,四白银、四颇梨。

祇园精舍的历史起源

银钟在无常院四隅,造台置之。颇梨钟在无常堂的四隅,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毗仑,乘金狮子,手执白拂,病僧气将大渐,是金毗仑口说无常、苦、空、无我,手举白拂,钟即自鸣,声音中亦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病僧闻声,苦恼即除,得清凉乐,如入三禅而生净土。佛教经书《阿弥陀经》和《金刚经》开卷便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的描述。“祇树给孤独园”就是舍卫国的须达长者奉献给佛陀的一座精舍,一般称为“祇(qi二声)园精舍”。舍卫城是西元前六世纪印度最强盛的憍萨罗国首都所在地,位于阿栖罗瓦底河上,祇园精舍就建在南方城郊外不远处,佛陀至少在这里度过二十四个雨季,教化度众无数,因此祇园精舍名闻遐迩。

关于祇园精舍的建造因缘,有一段不可思议的感人故事:佛陀在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度众时,弟子逐渐增多,发心供养的人也与日俱增。一天,城里的护弥长者承受佛陀的教化,发心备办丰富佳肴,想在次日迎请佛陀到他家中来受供。于是全家上下喜气洋洋地张灯结彩,庄严宝座,穿梭来往的忙着准备茶水饭菜,迎接贵宾的驾临。就在那一天,护弥长者的知交须达长者刚好从舍卫国远道而来作客,见到此景,也由衷欢喜,跟着忙碌起来。为了迎接佛陀,所有的人内心都涌现无量法喜,至诚等待佛陀的到来。须达长者因虔诚思念佛陀,感应了天神示现种种奇妙异象,赞叹佛陀的殊胜功德。

同时,天神还化成婆罗门来礼敬佛陀,也感化了长者,令他增长信心。须达长者终于如愿皈依在佛陀座下。由于感恩佛陀的亲身度化,须达长者发愿迎请佛陀带领弟子们也去舍卫国说法,教化国人。他向佛陀承诺,要在国中启建精舍,以供比丘们住宿,来往说法。

祇园精舍的历史起源

上面就是一些关于祇园精舍的历史起源的介绍了。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刚开始修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坚定我们的信心,这个对我们来说肯定是非常好的。

...查看更多
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

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

很多的师兄都是听说过祇园精舍的,这是是古印度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又叫佛陀)当年传法的另一重要场所。祗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是佛教史上第二栋专供佛教僧人使用的专用建筑物,也是佛教寺院的早期建筑形式。

在舍卫城南郊二公里处,有一园林,景色宜人,清雅幽静,正是设立精舍的理想地点。然而这处园林属祇陀太子所有,须达长者即与太子商议,请他让渡。太子心中不愿,于是为难他说:“只要你用黄金铺满园子,园子就属于你的。”须达长者丝毫不以为难,全心诚意照办,终于使祇陀太子感动而献出树林,由长者捐资兴建精舍。由于须达长者生平乐善好施,常常赈济贫困孤独,国中的人都尊称他为“给孤独”,这座林园也就因此定名为“祇树给孤独园”,表示祇陀太子的树林、给孤独长者建造的精舍,以纪念他们的无量功德。

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

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中,曾遭到城内许多婆罗门及外道的阻碍,在须达长者的请求下,舍利弗于是奉佛陀之命来监督工程的进行,并且应外道的挑战,举办辩论会,顺利摧伏外道。祇园精舍是佛陀在世时规模最大的精舍,占地约七甲,七层楼高,庄严富丽,环境优美,好比人间天上,胜过竹林精舍。僧房计有数百栋,此外礼堂、讲堂、集会堂、休养室、盥洗室、储藏室、诵读室、运动场、总会所等,应有尽有,设备齐全,比之憍萨罗国王宫,有过之而无不及,实为天下第一福地。建好之后,举行盛大的庆祝大会,佛陀如约接受了供养,带领弟子们来到这里安居弘法。

须达长者经常来到精舍,探望佛陀及比丘们的生活起居和健康情况,供养一切的必需品。因此,他成为佛陀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在家弟子。祇园精舍也因佛陀的安居,来往度化,成为当时远近驰名的道场。佛陀后半生在此结夏及雨安居长达二十多年,因此现今流传的经典,大约有七、八成都是在这里讲说的。舍卫城也因祇园精舍的盛名,在印度诸大城市中占有重要地位。

佛陀曾在祇园精舍度过多次雨季。也曾在此园宣说多数经义。佛尝由此上忉利天为母说法九十日,优填王欲见佛,乃以旃檀刻像,波斯匿王也用黄金刻像安置在佛座。待佛由忉利天返回此地时,佛像被移置于南边的小精舍。依据法显《佛国记》的记述,精舍原有七层,国王人民竞相供养,因遭祝融,七层精舍尽化成灰,后重建为两层。

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

上面就是一些关于祇园精舍的建造过程的介绍了。现在很多人都在修行佛法的,当然我们除了修行佛法,我们也是可以多多的了解一些佛教的历史的,这些对我们修行佛法也是有帮助的。

...查看更多
贫妇身贫心不贫 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贫妇身贫心不贫 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很多的修行佛法的师兄都是知道精舍的,在一开始精舍为僧人的讲道场所,后来成为僧人长住的地方,其后逐步设置佛像,就像佛寺了。其中关于精舍的佛学故事也是很多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祇园精舍里的僧众在佛陀的教导下,和合共住,用功精进。每天,僧众庄严的讽诵、摄受的威仪,让精舍呈现出一片肃穆祥和的法界,同时也让住在精舍旁的贫穷人家,在耳濡目染下心生欢喜,和三宝结了善缘。

“多么庄严的佛陀,多么和合的僧众啊!如果能够供养他们,不知该有多好呢!”贫苦的妇人望着祇园精舍,陷入了沉思。但,再看看四周──“唉!”妇人叹了口气,自己的家中一贫如洗,拿什么来布施供养呢?“难道就这样放弃供养三宝的机会吗?

贫妇身贫心不贫 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妇人心想。这时,她突然灵光一现:“我虽然没有钱,但我可以尽我的心力做为供养,不是也很好吗?”于是,妇人当下即决定要发心每天打扫祇园精舍。

妇人说到做到,所以隔天一早就来到精舍,把精舍整理得一尘不染,令僧众有清净庄严的环境能安心办道,也让所有来到道场的人生起欢喜赞叹之心。妇人日复一日从未间断,至诚之心始终如一。

祇园精舍的附近还住了一位长者。有一天,长者出门游玩,马车不知不觉地行驶到一个奇妙的地方,在这里所见到的景象,让长者叹为观止──因为他看见远处的水泽中,竟有数十间以七宝砌成、高广妙好的房舍,在阳光的照映下,更显金碧辉煌。这时,长者看见房舍旁仿佛有个人影,由于难忍惊讶之情,便欢喜地大声询问道:“请问您,这一大片殊胜庄严、美仑美奂的房子,是属于谁的产业啊?”这时,果然有声音远远传来,回答说:“有一位贫穷却具足德行的人,因为洒扫佛陀的精舍,种了无上福报,未来会投生到这里,我现在正在为她建造这一片房舍。”长者听了,十分欢喜地说:“太好了,我一定要去找这个大福报的人,向她求取这些房子。”

长者立刻驾着马车继续前进,前方出现的竟然就是贫妇又小又破旧的家。长者于是向妇人请求:“您有一件好东西,是不是能给我?我以五百两黄金做为报酬。”妇人听了大为不解:“我一直都是如此贫穷,哪里会有什么好东西呢?”长者说:“没关系,您只要答应我就好了。”妇人虽然疑惑,但还是答应了他:“好吧。”于是,长者便给了妇人五百两金,欢喜地离开。看着长者雀跃的背影,再看看手中沉甸甸的黄金,妇人觉得简直像在做梦:“究竟是什么好东西呢?这个东西可真是帮我圆满供养三宝大愿的功臣呢!”

妇人意外地获得五百两金,却始终没有用来添置家中所需,反而以这些黄金广修供养,种大福田。因为她的清净发心,广积福德,圆满布施,不久便在一次听闻佛陀开示的当下,证得道果。

贫妇身贫心不贫 虔诚扫佛精舍终证得道果

上面就是一个关于精舍的佛学故事了。我们可以看到故事中的贫妇身贫心不贫,虔诚清扫精舍,以清净的环境供养僧众安心办道,立即成就七宝宫殿的果报,说明以清净心、护持心、赞叹心供养三宝福田,因缘殊胜。

...查看更多
结语

中国佛教道场,以精舍为名的,是从晋代开始,晋书孝武帝纪:帝初奉佛法,立精舍于殿内,引诸沙门以居之。另以学林新编则说: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考其原因,乃以沙门皆以翻译经论为要务,故此凡为沙门所居之处,必能群贤毕集,儒士接踵,所以佛寺也就成了精研学术的处所了。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