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为念佛宗。中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大师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佛教民间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
一般所谓净土,主要是指弥勒净土、弥陀净土。弥勒净土的信仰,以东晋道安大师为最早,他著有《净土论》六卷,倡导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大师,也以弥勒净土为行持依归。但自此以后,由于修者少,弘扬者更少,渐形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弥陀信仰的兴隆,弥陀净土便成为诸佛净土的代表。早期弘扬弥陀净土信仰的,以东晋慧远大师为最力,他在庐山结白莲社,与大众共修念佛三昧,以期能往生见佛,是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也是我国净土的主流。
净土思想主要依据的是“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指佛陀入灭后八、九百年左右,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历来的净土宗祖师大多依据“三经一论”以及马鸣、龙树等诸论师赞述“三经”的要义来弘传此宗。净土宗净土宗三大经典之中,《阿弥陀经》描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的事相,并说明发愿往生的意义及方便,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部经的经文较短,很容易诵读,被奉为净土宗修行者必诵之经。《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以致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说明三辈往生的条件。《观无量寿经》旨在说明想要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众生所必修的净业正因,并以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的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解释九品往生的因果。至于《往生论》,则说明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令众生得以往生安乐国土,面见阿弥陀佛。
本宗的宗旨,是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也就是企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就是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之心;再来是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等“三心”:一、至诚心,是真实为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二、深心,对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专心一念地称念佛号,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三、回向发愿心,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有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
...查看更多净土宗流传千年以上,普化于现代之全世界,古往今来,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之者更是无计其数,然而净土宗根源何处?这个问题,即便是问向一个学佛多年、甚至是念佛多年之人,也会一下懵然无对,少有人能脱口说出答案,甚而令此人遍查资料,问访多人,所找出来的答案,多半也是不准确的。不过或许有人乍见此说,内心仍旧可能生起疑惑:悟真寺,好陌生的字眼,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寺院,居然配得上“净宗根源”之称?
这并不奇怪,毕竟这段历史确实已经封尘太久了。唐朝之时,悟真寺的名字恐怕天下佛子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自然景色绝佳,人杰地灵,自古高僧辈出,群英荟萃。最重要的是,隋唐时代,这里出兴了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善导大师正是在悟真寺开创了净土宗。善导大师所创立的净土宗,承续了道绰、昙鸾、天亲、龙树之净土正脉传承。完全以阿弥陀佛本愿的立场解释净土经典,丝毫不夹杂圣道诸宗理念,依阿弥陀佛本愿为立宗根本,有统一、完备的净土宗教判理论,有一脉相承的法义师承关系,教理、行仪非常完备,宗派规模至为严整。
历史上,其他祖师有关弥陀净土的解释,皆不具备上述特点,皆糅杂了诸宗混说净土,非纯依净土解释净土,故只是诸宗净土教,而非净土宗。如天台净土、华严净土、唯识净土、禅门净土等,即所谓“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教宗华严,行归净土”之类。故只有善导大师才被公认为净土宗开宗之祖。
善导大师一生与之有关的寺院也很多,如山西玄中寺,龙门奉先寺,长安光明寺、实际寺、慈恩寺、香积寺,终南山悟真寺等,然而与大师缘分最深、最密切,称得上是大师根本道场的,还是悟真寺。自贞观九年(635年)至总章元年(668年),除中间四年在玄中寺求学,大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悟真寺。善导大师在悟真寺亲证三昧;在悟真寺著书立说,开宗立教,楷定古今;在悟真寺住持建设,往返帝京,大弘法化。善导大师在悟真寺居住时间最长,贯彻其信仰生命的最初直到最后圆熟、大开法化的整个时段。善导大师是悟真寺的魂、神、灵、命。没有善导大师,悟真寺不成其为悟真寺;没有悟真寺,即没有善导大师,也没有纯正净土法门的开展。在这个时代,追溯净宗根源有其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查看更多悟真寺在西安市蓝田县。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高僧净业奉诏兴建,正式称名“悟真寺”。隋唐时代,善导大师正是在悟真寺开创了净土宗,所以这里是是闻名中外的净土宗祖庭。寺依终南山北麓,岩崖峻峭,曲水回环,茂林幽篁,流云飞瀑,自古即有“圣坊仙居”之称。历经扩建,至唐开元初期,已成为拥有上下两院,含上方北院、上方南院、橡湾竹林寺、山北玉泉寺、山北水陆道场、河湾口华严院,共六大寺院群落,殿宇庭堂4000多间,僧众1000余人,据有山场田产5000亩以上的超大寺院。
净土宗流传千年以上,普化于全世界,从古到如今,念佛的人千千万万,往生之者更是无计其数,然而净土宗根源何处?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因常住终南山悟真寺,号“终南大师”。又因口念佛号,随出光明,尊称“光明大师”“光明和尚”。2012年9月15日,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在悟真寺恢复重建之时,当即欣然命笔——“净宗根源”。昭示了:净土宗根在善导大师,源出终南山悟真寺。
善导大师开宗立教,示净土宗法源所出,藉以勉励净土宗行人依解起行,解行并重,专修念佛的同时,加强净土宗教理的研究与弘扬,故特别指出善导大师当年开宗立教之所的悟真寺为净土宗祖庭,可说意味深长。关于净土宗祖庭,不免有疑。一般认为净土宗祖庭,在庐山即东林寺,在山西即玄中寺,在长安即香积寺。悟真寺一般很少听说,远在山中,很难找到,即使找到了,发现殿堂建筑很小、很破旧、很不起眼。何故传老这里不提香积寺,而独指悟真寺,以之为净土宗的祖庭呢?
这是因为香积寺有善导大师的崇灵塔,固然是净土宗祖庭,但若论在世创宗,善导大师在悟真寺住持时间最久,多达二十余年,其深发三昧,开宗立教皆在悟真寺,《观经疏》等五部九卷之祖典多在悟真寺完成;当时的悟真寺,上下绵延数公里,总含六大寺院群,堂舍四千余间,僧众一千多人,为超大寺院,故净土宗真正意义的根本祖庭,即是悟真寺。相比之下,香积寺是善导大师往生后,其弟子怀恽大师为忆念师恩,先建崇灵塔,再傍塔建寺,善导大师既未在香积寺住持一日,更谈不上著作讲法、开宗度众。但因为这里是大师专门的纪念道场,耸立着十三级高的崇灵大塔,永远激励着后人对大师的缅怀追思,所以成为净土宗祖庭。故虽同是净土宗祖庭,香积寺为纪念意义之祖庭,悟真寺为开宗意义之祖庭;香积寺为大师肉身舍利所奉之地,悟真寺乃大师法身舍利成就之所。
...查看更多大多数人提起庐山,立即想起的是庐山的云雾、瀑布以及其难以知晓的真面目。然而佛教历史上的庐山,意义非凡,庐山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寺院,在佛教历史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位于庐山西麓的千年古刹东林寺,是净土宗祖庭。由东晋高僧慧远在此开山建寺,从此闻名于江湖。慧远法师一生的弘法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跟随他师父道安法师;后期,结庐于庐山。道安法师对自己得意门生的称赞毫不吝啬“使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
进入知天命之年的慧远法师,不再四处奔波,他在庐山结庐,创建东林寺。此后的三十年,他足不出庐山,一心向佛。在弘法的道路上,慧远法师确实没有辜负师父的期望。当时天下各方的名僧雅士都相聚于庐山,亲近慧远法师修行了脱生死。大多数名流都为生死问题而来,慧远法师见状,和众人在庐山般若台精舍无量寿佛像前,建斋发誓:“众等齐心潜修净土法门,以期共生西方极乐世界”。并和大家一起约定:“因众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别,先得往生极乐净土者,需帮助提携后进者,以达到同生无量寿佛极乐国土之目的”。
如今“阿弥陀佛”四字名号已经深入人心,净土法门人人皆知。东林寺净土宗祖庭是以闻名,而慧远的名字与庐山一起名扬天下,今人多称其为庐山慧远。佛教初传中国,西行印度取经以及翻译所取回来的经书,是佛教活动最为重要的内容。大多数佛经都是历代高僧与信士,不辞万难,千辛万苦,涉流沙,翻雪山,辟海波,九死一生而请回。而经书取回之后,还有更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将梵语的佛经翻译成汉语佛经,便于流通。而庐山便是历史上重要的佛经翻译场所之一。
在慧远的主持下,东林寺先后派出了许多僧人西行求法,带回的经书不计其数,在东林寺并设有专门的译经台,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贡献极大。东晋、南朝时期,庐山已经成为江南佛教中心。庐山分布着大大小小很多寺院,三大名寺、五大丛林荟萃。这座佛教名山,吸引着文人墨客前来探访,庙宇伽蓝也在诗中咏流传。
...查看更多净土宗与禅宗是对中国汉传佛教影响最大的两个支派,其影响深远,自东晋创立后流传于中、日、韩、越等地,至今不衰。中国佛教共分八宗,净土宗独尊念佛,以之为一代佛教归宗结顶之法,所谓“《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