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具足戒

"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简称具戒。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关于具足戒的条目,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经达到了200多条。随着佛教戒律的完善,现在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是227条,藏传佛教是253条,汉地的佛教是250条,各地戒律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有条目和分类有所区别。

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

具足戒——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

佛教徒都守什么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么不同?

佛教的戒律主要是分为五戒、十戒、具足戒三个等级要求,其中遵守的纪律等级也各不相同。分别是比丘与比丘尼要受具足戒。

佛教徒都守什么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么不同?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简称具戒。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关于具足戒的条目,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经达到了200多条。随着佛教戒律的完善,现在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是227条,藏传佛教是253条,汉地的佛教是250条,各地戒律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有条目和分类有所区别。

佛教徒都守什么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么不同?

沙弥和沙弥尼虽然不受具足戒的约束,但是也要守十戒。所谓十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做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积蓄金银财宝。

佛教徒都守什么戒律?五戒、十戒、具足戒都有什么不同?

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的佛弟子。他们要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简称戒“杀盗淫妄酒”。五戒是佛教的基本戒律,五戒的根本精神是不侵犯。比如,不杀生就是不侵犯别人不侵犯别人的生命。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产。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节。不妄语,也就是不侵犯别人的名誉。所以说守五戒,也就是守法。不侵犯别人,自然可以免除恐怖而获得身心的自由与平安。

...查看更多
五戒 八戒 具足戒有什么区别

佛教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制定僧团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的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

五戒 八戒 具足戒有什么区别

对于出家知的比丘和比丘尼要求他们受具足戒。对于在家的佛弟子则只要求他们遵守五戒。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在五戒的基础上再加上过午不食戒, 不着香花曼戒(不打扮自己) ,不睡卧高广大床戒。

五戒 八戒 具足戒有什么区别

具足戒又称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为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与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

五戒 八戒 具足戒有什么区别

佛教对七众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出家的比丘和比丘尼要求他们受具足戒。对于在家的佛弟子则只要求他们遵守五戒。这些因人而异的戒律,充分考虑到了修行者的实际情况,这样既有法可依,又实际易行。

...查看更多
什么叫受具足戒?

“受具足戒”又可称“受比丘戒”初出家受沙弥戒成为沙弥众,沙弥进一步当受比丘戒成比丘众,正式取得僧伽的资格,称为"受具足戒".

什么叫受具足戒?

具足戒,也称近圆戒,出家者只有受过此戒才能知成为比丘、比丘尼。按照中国唐以后最盛行的《四分律道》,比丘戒有250条,比丘尼戒有348条。二者主要的戒条相同。

什么叫受具足戒?

最重的戒有四条,称"波罗夷罪",犯者被开除僧团("不共住"),有淫、盗、杀、妄(大妄语回,妄称自己得道成圣);其次为"僧残罪",犯者经过严格的在僧众面前忏悔的程序,才能被保留在僧团,有十三条,有手淫、触摩女人身体、诬陷好人、破坏僧团等。

什么叫受具足戒?

此外还有很多情节较轻的戒条,以及有关日常修行和生活的规答则、仪规等。中国在唐以后依用道宣对《四分律》的论释,他将此小乘律纳入大乘佛教的体系。

...查看更多
什么是佛教的“具足”

佛教的“具足”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具足戒令持戒者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有趋于圆足亲近涅槃之义,故谓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什么是佛教的“具足”

出家人只有受过具足戒的,才能成为比丘、比丘尼。关于具足戒的条目,释迦牟尼佛入灭之前,为比丘制定的戒律就已经达到了200多条。

什么是佛教的“具足”

随着佛教戒律的完善,现在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是227条,藏传佛教是253条,汉地的佛教是250条,各地戒律的内容大体相同,只有条目和分类有所区别。

什么是佛教的“具足”

另外,比丘尼所受的具足戒条数是多于比丘的。比如汉地比丘尼的具足戒是348条。传授具足戒应具备三师七证,必须戒行清净,年夏已满,具足众德。尼众二坛受具足戒则先受尼戒本法,再往比丘部,于尼十师与比丘十师共同主持下,圆具比丘尼大戒。

...查看更多
结语

具足戒根据《四分律》共分为8大类:一、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二、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三、不定。四、舍堕。五、单堕。六、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七、众学,是较轻的过失。八、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