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话禅

"

看话禅与默照禅相对称。为临济宗大慧宗杲之宗风。看,见之意;话,公案之意。即专就一则古人之话头,历久真实参究终于获得开悟,此种禅风称为看话禅。看话禅之起源可追溯至唐代赵州从谂之狗子无佛性为始,而于唐末五代,拈提古则公案以摧破知觉情识之风极为兴盛。至宋代大慧宗杲则极力主张专门参看一则话头,后之临济宗皆奉为圭臬。尔后其风益盛,如明代中峰明本特为揭橥麻三斤、柏子树、须弥山、平常心是道、云门顾、赵州无等古公案,颇影响一代之禅风。明、清以至于今,此禅风犹未绝。此外,宋代以后,以念佛是谁四字为公案之风极盛一时,此亦为看话禅之一种。

看话禅——与默照禅相对

看话禅——与默照禅相对

常识 | 什么是“看话禅”?

常识 | 什么是“看话禅”?

今天要介绍的关于禅的知识为看话禅,其实我们在修禅的时候也是可以去看一看一些关于修禅的历史和知识的。而看话禅就是临济宗大慧宗杲之宗风。不过很多人还是并不是很了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什么是“看话禅”?

“看话”就是参究“话头”,而“话头”就是公案(特别是公案中某些典型语句)。实际上,“所谓话头就是问题、疑问”,“参话头是拿你平生最怀疑的问题来参究”,而其目的是要找寻和把握自己的真心(本来面目)。宗杲明确指出,本来人人都是佛,“人人有个主人公”(《大慧语录》卷五),“人人本有,各各天真”(《大慧语录》卷十八),但由于妄想情识所蒙蔽,“只为无始时来无明业识所覆,所以不能现前”(同上),“以致昧却本地风光、本来面目”(《大慧语录》卷二十五《答曾侍卿》),参话头就是要打破“心头黑似漆”(《大慧语录》卷十五)的“漆桶”(《大慧语录》卷十六),找到“自家本命元辰落著处”(同上)。

常识 | 什么是“看话禅”?

他在一首偈诗中说:“冲开碧落松千尺,截断红尘水一溪。不识本来真面目,将谓人题德峤诗。”《大慧语录》卷一)要知道,禅宗所追求的就是那个“本来真面目”,也就是生命的原型本色,而“本来面目乃是一个人最深的内在或自我或本来生命”,禅家一生的参悟禅道,就是要摒弃妄心而把握真心,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本来真面目“乃是人性的灵光,是生命之美的最集中的体现。

常识 | 什么是“看话禅”?

上面就是关于什么是“看话禅”的讲解了。顿悟禅意,晶莹剔透的感悟,就是发现一个新观点或者视点,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看清人生方向……禅的智慧为处在利欲纷争的尘世里,注入了一股除去烦恼的清泉,是当代最能福佑世人无尽的智慧宝藏之一。

...查看更多
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

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

相信有的师兄是听说过看话禅的,今天我们要来介绍的就是看话禅。看,见之意;话,公案之意。即专就一则古人之话头,历久真实参究终于获得开悟,此种禅风称为看话禅。而且虚云老和尚也是开示过关于看话禅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虚云老和尚是参话头而悟道的。三十一岁时,天台融镜法师教看「拖死尸是谁」的话头。此后行脚参学,研究经教。五十六岁时,在禅七期中,因开水溅手,茶杯坠地而虚空粉碎。他以后在禅堂中引导学人,也是以参话头为主要的方法。虚云老和尚在禅堂的开示中,把参话头的用功方法和参话头的理趣说明得相当清楚。「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对于「参话头」这一宋代以后流行于中国的修行方法,吾人可以透过虚云老和尚的解说,而得到切要的理解,亦即了解它是如何引导人们发无漏慧、体现涅槃的。这种理解,相信有助于人们了解佛法与禅的本质,也有助于对「看话禅」这一方便的定位。认清理路看话禅是参一句话头,如:「拖死尸是谁?」「念佛是谁?」由此而引导学人顿见本来。若不了解其中的理趣,话头与悟之间的距离何其遥远,正如虚云老和尚说的: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个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者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道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

「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那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因此,弄清楚看话禅的理趣,对于参话头的人来说,无疑是最要紧的事。一般参话头的人不了解这一层,以为只要死拚猛撞,终有一天会打穿漆桶。如明末莲池大师辑古代禅师辛苦参禅的故事,成《禅关策进》一书。自序云: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

「势自鞭逼前进」,几乎成了所有参话头的人共同的信念,然则虚云老和尚却把「摸清理路」当成最切要的条件。他说:“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以毒攻毒正是因为若不弄清楚理路,看话头可能会有一些不良的作用,所以虚云老和尚称它为「以毒攻毒的办法」和「不得已的办法」,而对早期禅宗直指人心的法门寄予崇高的向往。他说:“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磨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

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剎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其实,以「直指人心」为特征的禅宗,之所以不能「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一定只能以一种方法「以毒攻毒」,并不能用「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这个原因来解释。相反的,这正说明禅门的衰微,后代禅师逐渐失去杀活自在、纵横予夺的大机大用,所以无法言下教人领会。就如同虚云老和尚自己说的:“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

当下即是的事,当然可以透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的方式使人顿悟,而不必一定要用某一特定的迂曲方法。又,事实上,虚云老和尚应该也有用「直指人心」「随方解缚」的方法来接引学人。譬如他说,对于久参话头,工夫纯熟的人:“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所谓「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应该就是透过明眼善知识的破疑解惑,而言下见性。不能因工夫绵密而自悟的人,相信虚云老和尚也有那样慈悲与方便,为他直指人心。看话头即是观心事实上,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虚云老和尚把参话头的理趣说出来,不要学人死拚猛撞,就是某种程度的「直指人心」了,只是他要学人自己去认取、自己去肯定、自己去断疑证真罢了。禅宗讲「啐啄同时」,学人自己的认取和肯定,也是开悟不可缺少的因素。虚云老和尚既为学人指明了,剩下来就是学人如何认取和肯定的问题了。他怎样说明参话头的理趣呢?首先,问题不在话头本身。

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

他说:「话头,其实都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重点在于话头引导你去观察万法的起源—心。他说:“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如何是心之体性呢?虚云老和尚明白的告诉学人:“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如何认取清净本心呢?他说:“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往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

这些话都是语语见性,真实不虚的。有了这样明确的指示,学人若再亲自去认取和肯定的话,断疑证真并不困难。所以虚云老和尚才会指出,高峰原妙祖师所说的:「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这句话不是骗人的诳语。不是直指人心但是和祖师禅最大的差别是:祖师禅的直指人心是在老师的证德与方便、学人的疑情与信心之条件下,以师长的威德和肯定力直接使学人认取本来面目,而看话禅则须学人自己去肯定和认取。相对于「直指人心」的祖师禅来说,看话禅中师长的加持力要少得多了,所以虚云老和尚所说的「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一言半句就悟道了」,而后代即便以「参话头」这样「以毒攻毒」的方法,悟道仍然较难,其间的差别正在于师长的直指与肯定力之有无。没有师长的直指,学人要放下狐疑,全身跳下,无疑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即使虚云老和尚把参话头的理趣说得这样明白,对心之体性的说明又毫无隐讳,但是明白理趣,工夫又成熟的人仍然不一定会悟道。比如他鼓励新学的人:“即从心念起处,一觑觑定,蓦直看去,如猫捕鼠,全副精神集中于此,没有二念。但要缓急适度,不可操之太急,发生病障。行住坐卧都是如此,日久功深,瓜熟蒂落。因缘时至,触着碰着,忽然大悟。”亦即「日久功深」还要碰上「因缘时至」才能悟道。因此他又说到工夫纯熟的老参的难处:“所谓老参,是指亲近过善知识,用功多年,经过了一番锻炼,身心纯熟,理路清楚,自在用功,不感辛苦。老参上座的难处就是在此;自在明白当中停住了,中止化城,不到宝所……所用功夫,如冷水泡石头,不起作用。久之也就疲懈下去,终于不能得果起用。”因此他虽然勉励老参:「到这时只要不自满、不中辍、绵绵密密做去,绵密中更绵密,微细中更微细,时节一到,桶底自然打脱。」但仍要补上一句:「如或不然,找善知识抽钉拔楔去」。

亦即看话禅的理趣是要学人认取心之体性,以洞悟本来。但它用的方法却是要学人自己不断的去摸索而不为之决断,即使工夫纯熟了,却还是要「因缘时至」,否则等同「冷水泡石头」,无法断惑证真。事实上,佛性是本来现成的,在佛不增,在凡不减,原是自己本份之事,怎会难于了解呢?只是要度越疑惑,直下承当而体证无生,没有明眼善知识的慈悲晓示和肯定加持,要狐疑成性的凡夫息诸狂想,仍是比较不容易的,乃至于肯定了又疑惑,当面错过的事也可能一再的发生。所以「工夫纯熟」,并不必然「桶底打脱」,这是看话禅与祖师禅的最大不同处,也是主要差别处。千圣不识达摩机经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可以这样说,虚云老和尚虽然提倡看话禅,但是他不像一些盲眼禅师或是独眼禅师给人一个话头,然后就要人死拚活撞,而是将祖师禅直指人心的精神,贯穿在看话禅的理趣中,向学人说明「心之体性」,而要学人依循适当的方法,自己去认取、去肯定,从而自知自觉自作证的了悟「自性清净法身佛」。

进一步说,老和尚虽然教人从参话头入手,但是却在说法时,一再的把内证的「本来清净」「当下即是」表露无遗,如说:“你我现前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自具足,周遍圆满,妙用恒沙,与三世诸佛无异,但不思量善与恶,与么去,就可立地成佛,坐致天下太平。”妄想无性,当体即空,即复我本无的心性;自性清净法身佛,即此现前。究实言之,真妄一体,生佛不二。生死涅槃、菩提烦恼,都是本心本性,不必分别,不必欣厌,不必取舍。此心清净,本来是佛,不需一法,那里有许多啰嗦—参。学者若能于此直下承当,又何必像演若达多那样,参什么话头呢?正是「释迦慈悲眉拖地,千圣不识达摩机。」结语祖师禅讲究的是「啐啄同时」「师资道合」,而话头禅则是要学人自己去度越疑惑,体证无生,孰优孰劣也实在很难一语论定。但是正如「开悟见道」一语所表示的,现观缘起,悟一切本不生,这只是解脱道的初阶而已,只是不再盲修瞎练,说食数宝,而确实知道该如何修行而已;净化习气,止息贪瞋,还有绵密的工夫要做。

而且,如果「悟道」这一关不能尽速通过,佛法恐将一直只是人们推测卜度的见解,不能化为具体现实的经验,种种悟后起修的方便,将成遥不可及的东西,被束之高阁,怎能算是佛门之幸呢?般若智慧与涅槃体验是人类精神文明与心灵艺术的伟大成就,对于苦海出没的人们,得到歇脚处的人怎忍心让他们死拚活撞,而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安顿呢?再从广泛的修行次第来说,一个佛法的指导者应当能适切的引导学人,在悟前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培养基本人格、积聚福德资粮、培育禅定力等等,在悟后还要引导学人坚固悟见、净化习气,以及传授种种觉他方便、大机大用,以续佛慧命。

「开悟见道」只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它是一个决定性的环节—因此一个方便具足的善知识应该能够观机逗教,给予每个人适时适当的指导,引导他在解脱的道次第上不断前进,而不应只是教人如何开悟见性而已。如果不能分辨根器,像有些禅师那样,谁来了都给他一个话头教他参,甚至马上要人「势自鞭逼前进」,怎能不贻误众生呢?参话头是为了觑破无明,明心见性,这从道次第来说,是从修慧进趣见道位的过程。

因此参话头这个法门,恐怕只适合给闻思慧已经有基础、心灵开放无压抑、人格成熟、基本定力具足的人来修才会受用。否则真会像虚云老和尚说的:“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哪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金刚经》说:「法尚应舍。」舟为渡河而设,已渡河的人固然不应背着船,未到河边的人如果也强要背着船走路,恐怕也是愚不可及的吧!因此奉劝一心想要开悟的同修,学佛先从做人开始,善巧七阶等资粮具足了再来探究大事。届时临门一脚,有何难哉?

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

上面就是关于从虚云老和尚的开示谈「看话禅」的讲解了。禅的精髓是当代人士提升智慧的非常有效最直截的途径。通过感悟禅宗智慧,人们可由事业的成功走向人生的成功、觉悟,且终生受用。

...查看更多
何谓看话禅?

何谓看话禅?

相信有的师兄是听说过看话禅的,那么何谓看话禅?其实看话禅就是一种禅风,与“默照禅”相对称。为临济宗大慧宗杲之宗风。看,见之意;话,公案之意。即专就一则古人之话头,历久真实参究终于获得开悟,此种禅风称为看话禅。

在宗杲以前,通常把公案当做正面文章来理解,但宗 杲认为直接从公案上并不能看到 祖师的真实面貌,应该提出公案 中某些典型语句作为“话头”(题 目)加以参究。这种方式的目的, 是要作“杜塞思量分别之用”,“扫 荡知解”。’其结果,“如莲开花,如披云月见,到恁么时,自然打成 一片”。这实质是对当时盛行的“文 字禅”作出的反应。宗杲反对在文 字语言上对公案内容进行解剖,主 张内省的、非理性主义的神秘体验。他认为,“有解可参之言乃是死句, 无解之语去参才是活句”。

看话禅最常见的“话头”有如 下一些:“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 本来面目?”“念佛者是谁?”“狗 子有无佛性?”现以“狗子有无佛 性”一则予以说明。这是有关赵州 从擒的公案,最早见于《传心法要》 及《赵州语录》,后来《无门关》、《从 容录》、《五灯会元》等都加以采录。希运《传心法要》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 但去二六时中看个‘无’字!昼参夜参,行住坐卧、着衣吃 饭处,屙屎放尿处;心心 相顾,猛著精彩,守个‘无’字。日久月深,打成一片, 忽然心华顿发,悟佛祖之机, 便不被天下老和尚舌头瞒,便 会开大口。”看话禅发挥这一 思想,既不论这一公案是否与 当前有关,也不参究这一公案 的内容,而是把赵州这一 “无” 字取出来,始终作为参究之用。

何谓看话禅?

据宗杲意见,看话禅的关 键是“疑”,如在“无”字上 生出疑团,“大死一番”,然后 再“绝后复苏”,获得大彻大悟。他说:“千疑万疑只是一疑,话头上疑破,则千疑 万疑一时破。话头不破,则且就上 面与之厮捱。若弃了话头,却去别 文字上起疑,经教上起疑,古人公 案上起疑,日用尘劳中起疑,皆是 邪魔眷属。”(《答吕舍人》)宋代禅 僧无门慧开著《无门关》,把赵州 “无”字公案列为第一则。认为, 这“无”字是宗门第一关,如透得 过这一“无”字,不但亲见赵州, 而且可与历代祖师把手共行,同一 见地。他提出:“将三百六十骨节, 八万四千毫窍,通身起个疑团,参 个‘无’字,昼夜提廝。莫作虚无会,莫作有无会,如吞了个铁 热丸相似,吐又吐不出, 荡尽从前恶知恶觉;久久 纯熟,自然内外打成一片, 如哑子得梦,只许自知,蓦然打 发,惊天动地,……于生死岸得 大自在这点与宗杲意见是 一致的。“疑”的对象,是现 实世界的种种差别现象。参究 “无”的结果,便是获得神秘的、 不可言说的境界,“脱离”生死, 获“大自在”。

在禅宗看来,世界的本质 是无,绝对的无(既非有,也 非通常的无)。“无”既超越一切,也便包含了一切,所以它又是禅的究极,等同于心、佛、真如。对“狗子有无佛性”来 说,回答“无”,这“无”是超越有、 无的“无”,是绝对境域上的无。根据禅的立场,宇宙万物作为虚幻 之相为超越对立地存在,生、死也 是如此,但世人却认生死为对待, 所以无法得到解脱。而在“无”的 境地上看,就不会有种种差别对待。很显然,看话禅根本原则是要禅僧 坚定唯心主义立场,认为只在这种 无客观世界、无主体认识、无矛盾 对立、无生死差别的绝对统一的无 意识中,才能“得大自在”。

何谓看话禅?

上面就是关于看话禅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是都想要去减少业障的,那么我们是可以去拜忏的,这是减少业障增加功德的殊胜法门。

...查看更多
传记 | 看话禅创始人宗杲

传记 | 看话禅创始人宗杲

相信有的师兄是听说过看话禅的,那么何谓看话禅?其实看话禅就是一种禅风,与“默照禅”相对称。而且为临济宗大慧宗杲之宗风。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看话禅创始人宗杲。

弃承仕道、宜从出家

宗杲俗姓奚,出生在一个祖上为官,但已“家道日微”的小康家庭。传说宗杲出世前,其母亲曾梦见一位黑脸高鼻的僧人走进她的房间,后来宗杲出生时满屋七彩佛光。在场的人无不惊奇万分,都说这孩子以后肯定能位居庙堂之首。宗呆自幼聪敏好学,充满朝气,家庭对他寄于厚望,12岁就送入乡校学习儒家学说,希望能继承家风,步人仕途去谋取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世俗利益。当时社会上学佛之风十分浓厚,宗杲的母亲是一个十分虔诚的佛教信徒,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宗杲从小就表现出对佛教的特殊爱好和兴趣。一天,宗杲在校与同学抛砚嬉闹,不想失手误伤先生,先生一怒之下将他赶出了学堂。于是宗杲就干脆放弃继承家业和仕途之道,来到距乡校不远的惠云禅院拜慧齐公为师,专心向佛。17岁那年断然割舍亲情,遁入空门,成为丛林中的一名真正的比丘僧。

求学游方、遍访名师

出家以后,宗杲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游弋于佛学的海洋之中。他刻苦学习佛教典籍、钻研佛法、反复读诵、努力精进。他“不假师承,日亲禅学”,特别喜欢阅读禅宗语录,尤其对禅宗五家之一的云门宗的语录更加感兴趣。“虽在村院,常买诸家语录看,更喜云门睦州说话”。两年后宗呆又往景德寺绍埕法师处求学,绍埕见其气质不俗,兼之勤奋好学,便以终身所学尽倾于他,从而使其受益良多,对宗呆佛学观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在绍埕指点下宗杲进而游学禅宗曹洞门下,依从“曹洞诸老宿”。又过两年,宗杲完全掌握了曹洞宗的理论,并以其“智辩聪敏”,深为“曹洞诸老宿”赞赏,执意挽留加入曹洞法系,以壮大他们的力量,弘扬曹洞派宗旨。宗杲思前想后总感到要想大彻大悟还得继续求师学法,于是婉言谢绝了“曹洞诸老宿”,来到江西南昌泐潭山宝峰寺,投身湛堂文准禅师门下学习黄龙禅法。春去秋来花开花落不知不觉间,宗杲入江西泐潭山已有六年了,六年的隐遁修行,宗杲的“定慧”功力日渐深厚,六年的辛勤探索,年仅29岁的宗杲已经成为饱览佛典、精通佛法的僧人。

绍兴二十五年宗杲获赦,次年三月朝廷又恢复他的僧籍。之后先住宁波育王山光孝寺。此时宗杲已是被禅宗界视为泰山北斗一样的人物,“裹粮问道者,万二千指,百废并举,檀庆响从,冠于今昔。”由于随从僧众太多,粮米供给一时显得十分困难,为克服缺粮困难,宗杲亲自率领近九万名信徒发扬禅宗“自食其力”的光荣传统,在海边闲地围垦造田数千顷,解决衣食问题。宋高宗闻知此事,十分高兴,即为造田信徒的驻地提名为“槃若庄”,以表示对这项工作的赞许。一年后又奉旨住持径山能仁寺,五年后退居径山寺明月堂。绍兴三十二年,宗杲已是74岁高龄的老人了,且体弱多病,仍以接待求道之人为己任,日无虚闲,宋孝宗为褒奖宗杲对国家对佛教作出的卓越贡献赐封其“大慧禅师”之称号,并亲书“妙喜庵”匾额,悬挂明月堂之上。

传记 | 看话禅创始人宗杲

抗金战事依然继续,但宗杲却悄悄走到他生命的尽头。隆兴元年,七月下旬,宗杲复又得病,他已预感到是佛祖在召唤自己了,遂与众僧嘱托了后事。到八月九日这一天,宗杲忽然对身旁人说:“明天我就要归寂佛国了。”第二天凌晨,宗杲从容起身焚香沐浴后即给孝宗皇帝和张俊等几位好友写了书信。以后他依次看着围立在侧的信徒们诚惶诚恐而又悲戚万端的面容,摇了摇头,欣然提笔在纸上写下:“生也只凭么,死也只凭么,有偈与无偈,是什么热厂随后面露微笑,趺坐而逝,时年75岁。宗杲归寂的消息传至临安,孝宗皇帝十分震惊,嗟叹不已,良久,即作真赞一首云:“生灭不灭,常住不住,圆觉空明、随物观处。”同时,下诏迫谥其为“普觉禅师”,题塔名为“宝光”。张俊在为其撰写的《塔铭》中称颂道:宗杲大师虽为出家人,但却热爱君与亲,每谈及时事,爱君与忧时跃然于言辞之上。他的言论十分正确,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佛学亦单立于世间。宗杲园寂后,九华山僧徒尊其为佛经中的“提洹羯佛”即“锭光佛”示现,铸铁佛供奉,永享人间香火。 宗杲不但辩才纵横而文才更是出类拨萃。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正法眼藏》、《指源集》,《宗门武库》、《辩正邪说》等佛学文集。宋朝学者祖琇撰写的《僧宝正续传》中对宗杲作了如下评论:“凡中夏有祖以来,彻法源,具总持、比肩列祖,世不乏人。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浩乎沛然如大慧师,得非间世欤。”

宗杲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代宗师,其主要的贡献,是他倡导和完善了“看话禅”,进一步把禅推向了社会,主张释儒融合,并且能把自己的宗教买践与忠君爱国的世俗理想紧密结合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这一非同小可的创新和结合,才使得南宋以后的禅宗盛势不衰,至今仍是中国佛教的主流之一。大师为此立下汗马功劳。

到这里理应搁笔了,但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自豪地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他称这些人是“中国的脊梁”。宗杲不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位,他的一生,不正表现出了这种难能可贵的“脊梁”精神吗?中华民族生息在这片广袤国土上已有五千多年,经历过不知多少兴衰变化,到了今天又以政治昌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爱国精神,创新意识正是它得以长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之一。我们应当珍惜它、继承它,用社会主义的文明、道德丰富它、发扬它。正因为如此,虽然今天与宗呆所处的时代截然不同了,但他的那种对江山社稷的热爱、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个人对于国家,对于佛教的使命感,责任心,仍然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这正是大师一生的生动写照。

传记 | 看话禅创始人宗杲

上面就是关于看话禅创始人宗杲的介绍了。我们平时若是能够认真的修行佛法的话肯定是很好的。而且我们是可以每天都去修行佛法的,这个对我们来说是有很大的功德的。

...查看更多
结语

看话禅就是通过佛陀和历代祖师们所说的一句话或瞬间示现的动作,超越百亿法门,达到觉悟的修行法。这正像在黑暗的房间开灯,瞬间照亮一切的道理一样,看话禅就像这样一下子超越而进入了如来境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