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性

"

空性,全称闻思空性,是佛教术语。闻思空性的意义,雪歌仁波切开示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空性见与大悲心双运,这两者的结合非常的深广,能够修学这样的空性见的菩萨行者,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空性即名佛性,简名为空,或名为佛、第一义、涅槃、圆觉、虚空、真空、真如、本质、真心、法身、自性、心性、如来藏性、菩提、太极等名,异名虽多,实相不二,法界一如!

空性——佛教术语、空间之本性

空性——佛教术语、空间之本性

佛教的空性是什么

空性,全称闻思空性,是佛教术语。闻思空性的意义,雪歌仁波切开示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空性见与大悲心双运,这两者的结合非常的深广,能够修学这样的空性见的菩萨行者,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佛教的空性是什么

在佛教的教义中,空不是虚无的意思,虚无的概念仅仅是汉语字词中的概念,佛教中借用这个词来表达“无限”“无尽”的变化这样的概念。对于“空”,佛法最基本的理解是从变异、无常的表现来理解。《阿含经》中说,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无我故空。就是说第一,由于各种事物、各种事物的表现都是无永恒无常态的变动的,所以说有生死、有变异,因此是无常。第二,是因为世间一切事一切众生其实都是由众缘和合,没有单独的自我,都是互相依附、互相影响,所以说无常。

佛教的空性是什么

由无常而出现种种“苦”,由于苦而理解世界上一切人、我、事理,都是在发展和变动之中,根本不存在“我”“我所有”这样的概念,所以说无我是空。再深入理解,则需要从真假、有无这样的理性概念入手,理解这些事物其实也是空的表现,即一切存在的并不是我们习惯中所见所认知的,而我们所见所认知的一切事物其表现也并不一定是真实的面貌或者并不是完全可掌控的。

佛教的空性是什么

“空性”并不代表事情发展本质,因为在佛教的因果关系中,实际说的是因、缘、果,没有第一因的概念,而是个变化和无常的概念,由于缘(各种内外影响的条件)的存在,使因生不同的果,果又影响新的因。有些因果是自然界的自然运行,有些是我们的行为活动产生,而一切果都可由于我们的主动作为而改变。世上只有永恒的规律,没有固定不变的结果,内外缘的影响变化改变了因是否结果,结什么样的果,多长的期间结出果。所以一切都不出这个规律。所以,空性,指的是现象的表现,而不是某种决定因素或者动力。

...查看更多
如何理解空性

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空性。“我”是建立在身心组合体上的一个概念。既然是组合体,就是相对、依赖其组成部分而存在,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又因各组成部分皆在不停的变化运动中,所以整体形成的同时自然处于解构的状态,不具有恒常性,且当体即空。然而,人们却坚信有自在实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对“我的”的执著,想方设法呵护保全。

如何理解空性

人如此,物、事亦如此。比如一张木桌的存在,依赖于木头、钉子、木匠的劳动、我们的觉知和观念,等等。木头由树而来,树由种子、土壤、气候、阳光、雨露而来,种子由另一棵树而来……仅木头这一项,其由来就可以无穷追溯。其他各项亦复如是。可知,平常如一张木桌,也或远或近地与整个宇宙相关。任何一法,都或远或近地以一切法为缘而生住。诸法互为缘起,这是佛教的一个基本原理。懂得缘起,就不难理解空性。。我们虽然是通过言语、概念、分别心去初步地理解空性,但不要止于言思分别,这些只是路标,是指月的手指,顺着它或许可以到达目的地,可以看见月亮,但是路标、手指本身并不是目的地和月亮。

如何理解空性

空性不仅是概念,它是人、事、物本身。不论你理解不理解空性,空性都未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但空性慧,即证悟空性的智慧,是佛教中独有的,也是我们需要通过闻思修逐步显发出来的。“你见与不见,我都在那里。”见到了,才知道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没见到,自是咫尺天涯,相逢不相识。见,要靠智慧,而智慧由戒定而来。所以,人们较为常见的一个误解,是认为凭世间聪明,靠言思分别,可以证悟空性,而不愿去老实持戒,对治烦恼。

如何理解空性

在空性的理解上,另一个常见的偏差是执著断灭,认为什么都是空的,善是空,恶是空,因果是空,修证是空,所以不用行善,不怕造恶,随心所欲,就是最高明的境界。祖师们一再告诫:宁执实如须弥山王,不执空如芥子许。要修行者千万警惕的正是这种对空的邪执。不思善,不思恶,是入定的境界,并且非初学者所能了达;而出定后,仍然要谨慎取舍善恶因果,积累福慧资粮,不可荒废了修行。

...查看更多
《心经》对空性的阐释

在宏观的世界里,有时间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个小时六十分钟,一分钟六十秒。在那个微观的世界里,没有时间的,一秒是由很多粒子组成的,每个粒子的位置速度测试不到。在宏观世界里,城市、摩天大厦、人群、车流时间精确,在微观的世界里这一切都是一味一体的量力场。在沙漠里,有各种形态的大小不一的沙丘,但沙漠本身是一粒粒的沙子堆积起来的。在风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沙丘。同理,在微观世界里,人、大楼都是一个量子场,但是在宏观世界上由众生的业风吹出了宇宙人生。

《心经》对空性的阐释

再大的质量也会转化成无形的能量,然这是在微观的世界里。在宏观的世界里不会发生天上突然出现飞机又忽然消失,由此大家可以隐约的感受到一种佛教的观点:即不是空空如也,也不是实实在在的存在,而色法的本质就是空,空性的本质就是色法。空性和色法不是一分为二,而是本来就是一个。说一体的也不对,说异体的也不对。

《心经》对空性的阐释

它们的关系就是把一杯水倒入江河仍然是水,是平等无二的关系。不二法门,不是分开的两种法。如同梦境,存在中的虚无,虚无中的存在。也于幻境相同的。量子力学的场也是近似虚无的一种纯能量。当然勉强而谈。因为凡夫之人学习佛法智慧必须从总相上探索,在自相上无从把握。

《心经》对空性的阐释

从自相上追求智慧去找开悟明心见性的禅师。这些禅师看到你可以的时侯,就给你吃一棒子,搞一拳。棒喝之下,顿悟色空不二的《心经》智慧。而眼下一些人侈谈修持,不要般若闻思,可见误入岐途者深矣。你连什么是佛的境界都搞不清何来修行。佛教的空性根本不是什么都是空,也根本不是有佛可成,更不是佛也空。佛讲中道,讲缘起性空,非空非有。

...查看更多
佛教空性的解释

所谓空性就是指,世界上实际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本质不变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很多物质调和而成的,而且是在不断变换的。比如我们看到面前有一个杯子,但是“杯子”这个东西并不是永恒的,因为如果你把它摔倒地上它就成了碎玻璃,成了垃圾。和空性对立的是“成见”。就是说你看到的东西或者以为是的东西,是因为你给了它一个定义它才被称为那样。你看到桌子说它是桌子,看到杯子说它是杯子,你认为杯子比桌子小,所以你可以把杯子放在桌子上,而不是把桌子放在杯子上。

佛教空性的解释

佛家认为,是因为“成见”限制了你的思维,或者说蒙蔽了你的眼睛。佛家有高僧住在牛角里的典故,很多人都拿来当做笑谈,实际上这是佛家在开示我们不应该对事物持固有的成见,如果你认为牛角就是小的,不可能住人进去,那么你就有了成见,你就没有了悟“空性”。

佛教空性的解释

老实说,我个人对空性的理解也不是很深,不敢说自己明白了它。但我觉得这个空性的概念和佛家所说的“无常”很类似,就是说,没有什么是恒常的。有关很多“无我、无常、无明、空性”的解释,我认为佛家说这些都是在告诉我,这个世界上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是一种假象,我们之所以会迷茫、会烦恼,是因为对无明的执着、对自我的执着。

佛教空性的解释

“空性”难以解释的原因还在于,很多人以为如果能够打坐冥想,使得脑子里变得一片空白,就能达到一种空性的状态,其实空性并不是指空白、不是指一种状态,空性不是某种图像,用文字和图像是描绘不出空性的。空性是告诉我们,你我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皮肤感到的,都是对成见的执着而产生的假象,我们要理解,没有东西是自性的,没有什么是不变的,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就离理解空性就不远了。

...查看更多
结语

太空一切皆是空性、佛性,自心本体亦是空性,真心者,非指人之思想或感情,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意识与思想的本来之质,即本质。故如佛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执着颠倒妄想、种种虚妄的运动现象以为真实,而不能证得永恒本有的妙明真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