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律仪

"

律仪是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经教律仪,既遵 印度 ,诸习学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仪,洁清勤励。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故如 美洲 之摩门, 印度 之溼婆韦纽, 西藏 之莲华生教,专以不律仪为务者,无足论矣。

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或法律的礼节

律仪——僧侣遵守的戒律和立身的仪则或法律的礼节

五部律

五部律

很多的师兄都是听到过律仪的,那么今天来介绍的就是五部律,五部律简称五部,律者毘尼(vinaya),是为教,能生行解,故言在初。戒者尸罗(01la),为戒行,教不孤起,必铨行相,戒则因之而立。解脱者木叉(mok=a),为得果。戒不虚因,必有果克,故解脱绝缚,最在其终。

五部即是昙摩毱多(昙无德)、萨婆帝婆(萨婆多)、弥沙塞、婆蹉富罗、迦叶遗等五部所传持之五种律典。佛陀入灭后百年顷,付法藏第五祖优婆毱多之下有昙摩毱多(中国翻昙无德)等五弟子,同时于律藏衍出五部之派别,统称五部律。五部经律是由原有一部而分成五书,因后人各取所解,执为一部,故成五部律。其中婆蹉(翻犊)富罗(Vats1ptr1ya),婆蹉(翻犊)犊子部未来本中土,所以将「摩诃僧祇」合前四,称为五部律。故经典中世尊所言五部律,与中土律典所说的五部律是有出入的,此点要特别分清楚。若广博遍览此五部,即是成就「摩诃僧祇」,读此一部律藏,总知原来五合之貌者,亦即能维持原有世尊所说之全部正法律也。

佛陀于《大方等大集经》中已预言佛法将先分裂成五部,五部依之而修无有差别,都能成就道业。《大方等大集经》云:憍陈如!我涅盘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以倒解说,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毱多」。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而复读诵书说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解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帝婆」。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毘部」。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为「弥沙塞部」。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嗟富罗」。憍陈如!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是故名为「摩诃僧祇」。善男子!如是五部虽各别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盘。」

《翻译名义集》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食讫。令罗云(R2hula)洗涤失手破鉢,以为五斥(片)。是日有多比丘,皆白佛言:鉢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毘尼藏(Vinaya),为五部也。故迦叶(K20yapa)、阿难(Ānaṁda)、末田(Madhyāṁtika)。和修(Vāsuki)、毱多(Upagupta)五师体权通道,故不分教。毱多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

五部律

(1)昙摩毱多(Dharmagupta),dharma是法,gupta是护,即protected , guarded , preserved。亦有隐藏、隐密之义,即hidden , concealed , kept secret , secret。中土翻昙无德(读音dhamuta),译曰法护,亦名法密。隐覆即密义,又翻法藏。大集云:我涅盘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以倒说故,隐覆法藏。人名昙摩毱多,法名四分,天音折埵理。

(2)萨婆多(Sarvāstika),意为一切有存在,sarva是一切,astika是one who believes in the existence。Sarvāstika一般就翻译成「一切有」部,此部计三世有实,三性悉得受戒。大集云:而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多,法名七诵。翻梵语云──萨婆若帝婆,应云萨婆若提婆,译曰萨婆若者一切智,提婆者天。

(3)迦叶遗(K20yap1),k20/k20i─有见、看之意,look on, survey, be visible, shine, radiate, appear, become clear or manifest。yap1是removed,远离、离去之意,故此处有离相之意,K20yap1则有离所见之义,此云空观、注重空观。大集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遗,法名解脱,此有戒本,相同五分。

(4)弥沙塞(Mah102saka),此云化地部,不着有无观。大集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名弥沙塞部,法名五分。

(5)婆蹉(翻犊)富罗(Vats1ptr1ya),vatsi是犊子having a calf。上古有僊,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此部计我,非是即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律本不来中土。大集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蹉富罗。翻梵语──婆蹉富罗,应云婆蹉不罗,译曰婆蹉者犊,富罗者满。

以上五部总集而成摩诃僧祗 Mahāsaṁghīka,此云大众。大集云: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是故名为摩诃僧祇,此有律本。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是总。婆蹉(翻犊)富罗(Vatsīptrīya),犊子部未来本中土,所以将「摩诃僧祇」合前四,称为五部律。

《遗教三昧》下卷经云:佛在世时,众僧唯着死人杂衣,因罗旬喻,分卫空还。佛知其宿行,使众僧分律为五部,服色亦五种,令其日随一部中行,遂制仪则,各举所长,名其服色。昙无屈多迦部通达理味,开导利益,表发殊胜,应着赤色衣,非南方之赤。萨婆多部博通敏达,导以法化,应着皂衣,非北方之黑。迦叶遗部,精勤勇猛,快摄众生,应着木兰色衣。弥沙塞部思入玄微,究畅幽密,应着青色衣,非东方之青。摩诃僧祗部,勤学众经,宣讲真义,以处本居中,应着黄色衣,非中方之色。自尔之后,便得大食,斯以五色之衣,用彰五部之相。

《佛光大辞典》云:(1)昙无德部(Dharma-guptaka):昙无德,又作昙摩毱多。意译为法正、法护、法镜、法密等,乃部主之名。所传广律为四分律六十卷,戒本为四分僧戒本一卷、四分律比丘戒本一卷、四分比丘尼戒本一卷。上记四书均为姚秦佛陀耶舍译。(2)萨婆多部(Sarvāsti-vāda):萨婆多,又作萨婆谛婆。意译为一切有。所传广律为十诵律六十一卷(姚秦弗若多罗、昙摩流支译),戒本为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一卷(刘宋法显集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戒经一卷(唐代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戒经一卷(唐代义净译)。(3)弥沙塞部(Mahīśāsaka):弥沙塞,意译为不着有无观。所传广律为五分律三十卷(刘宋佛陀什等译),戒本为弥沙塞五分戒本一卷(刘宋佛陀什等译)、五分比丘尼戒本一卷(梁朝明徽集)。(4)迦叶遗部(Kāśyapīya):迦叶遗,意译重空观,即以空亦空为观。所传广律为解脱律,戒本为解脱戒经一卷(元魏般若流支译)。(5)摩诃僧祇部(Mahā-savghika):此部所传广律为摩诃僧祇律四十卷(东晋法显、佛陀跋陀罗译),戒本为摩诃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一卷(东晋佛陀跋陀罗译)、摩诃僧祇比丘尼戒本一卷(东晋法显、觉贤译)。关于此部之名义有多种异说,列举如下:

(1)据舍利弗问经载,以多数者奉持摩诃僧祇律,故称为大众律。

(2)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举出上述之五部外,另举婆嗟富罗部,共为六部律,而以摩诃僧祇广博遍览其余五部之经书,故特称为摩诃僧祇律。然据出三藏记集卷三新集律分为五部记录载,婆嗟富罗部即为摩诃僧祇部。

(3)另据三论玄义举出犊子部,此部乃为婆嗟富罗之译名;翻译名义集卷四将婆嗟译作犊,富罗译作子。

此外,关于五部分裂之说有二,即:

(一)据出三藏记集卷三载,佛在世之时,有一长者梦见一张白毡,忽然自分为五段,长者遂惊诣佛陀处请问其故,佛为其解说,此乃表示佛灭度后,律藏当分为五部。

(二)另据翻译名义集卷四载,世尊成道三十八年,赴王舍城国王之斋食,食讫,令罗睺罗洗鉢,因失手而破为五片。是日有多比丘因此事而请问佛,佛为其解说,此表示佛入灭后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毘尼藏为五部。后优婆毱多果然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

又据舍利弗问经载,五部之衣色各异,即:摩诃僧祇部着黄色衣,昙无德部着赤色衣,萨婆多部着皂色衣,迦叶遗部着木兰色衣,弥沙塞部着青色衣;以此五色之衣,而彰显五部之相。然据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载,萨婆多部着绛色衣,昙无德部着皂色衣,其余三部则同上记。

五部律

上面就是五部律的介绍了。其实我们若是越修行佛法的话,我们越是能够了解佛法的殊胜的,而且很多的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藏的。

...查看更多
别解脱律仪

别解脱律仪

诸位师兄都是听过律仪的,一切律仪总有四种,一别解脱律仪,二静虑律仪,三无漏律仪,四断律仪。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别解脱律仪,别解脱律仪者谓欲界戒,静虑律仪者谓色界戒,无漏律仪者谓无漏戒,断律仪者谓离欲界染,九无间道中所有静虑无漏戒。

别解脱律仪(pr2timok=a- sa3vara),又作别解脱戒。即欲缠戒,为八众应受持之戒条。别解脱律仪指七众于身口七支之诸恶一一分别弃舍所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木叉律仪、依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别解脱法、别解脱调伏、护从解脱、戒律仪、律仪戒、木叉戒。系于欲界受戒法而发得之戒体,故称为欲缠戒,属有漏戒。《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云:「言别解脱者,由依别解脱经如说修行,于下下等九品诸惑,渐次断除,永不退故;于诸烦恼而得解脱,名别解脱。又见修烦恼其类各多,于别别品而能舍离,名别解脱。」

别解脱律仪此律仪有八,即苾刍律仪、苾刍尼律仪、正学律仪、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近事律仪、近事女律仪、近住律仪等;亦即七众持受之戒,包括比丘比丘尼具足戒、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六法、优婆塞优婆夷五戒、邬波婆沙八斋戒。上述八种律仪,除近住男、女之八斋戒限一日一夜受持外,余七种皆当尽形寿终身奉持。

别解脱律仪

别解脱律仪相差别八相如下:一苾刍律仪。二苾刍尼律仪。三正学律仪。四勤策律仪。五勤策女律仪。六近事律仪。七近事女律仪。八近住律仪。如是八种律仪相差别。总名第一别解脱律仪。虽有八名实体唯四。一苾刍律仪。二勤策律仪。三近事律仪。四近住律仪。唯此四种别解律仪皆有体实。相各别故。所以者何。离苾刍律仪。无别苾刍尼律仪。离勤策律仪无别正学勤策女律仪。离近事律仪无别近事女律仪。

安住具戒守护别解脱律仪时,当入增上戒学。所谓增上戒学者,其戒律仪轨则所行悉皆具足,于微小罪见大怖畏,如此受学之学处,是名为增上戒学。后能入「增上心学」,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住。如是乃至入第四静虑具足住,是名增上心学。再最后得增上慧学。如实了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趣苦灭道圣谛,如是名增上慧学。

别解脱律仪

上面就是别解脱律仪的介绍了。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找一些师兄来帮助我们修行的,这是有大功德的。

...查看更多
不律仪_恶律仪

不律仪_恶律仪

诸位师兄都是听过律仪的,那么相信诸位师兄也是知道恶律仪的,那么什么是恶律仪呢?其实恶律仪就是为‘善律仪’之对称。又作不律仪、恶戒。即为自活或得利益而立誓行屠杀等业者所得之无表色。

据俱舍论卷十四载,恶律仪为智者所诃厌,故名恶行,能障清净之戒律,故名恶戒,不禁身语之恶,故名不律仪。

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七说恶律仪有十六种,即:

(一)为利饲养羔羊,肥已转卖。

(二)为利买羊屠杀。

(三) 为利饲养猪豚,肥已转卖。

(四)为利买猪屠杀。

(五)为利饲养牛犊,肥已转卖。

(六)为利买牛屠杀。

(七)为利养鸡令肥,并予转卖。

(八)为利买鸡屠杀。

不律仪_恶律仪

(九)钓鱼。

(十)猎师。

(十一)劫夺。

(十二)魁脍(魁,为师之意;脍,为切肉之意。即指杀人者)。

(十三)网捕飞鸟。

(十四)两舌。

(十五)狱卒。

(十六)咒龙(以咒术系缚蟒蛇等,供人观赏戏乐,求物以自活)。

又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举出屠儿、魁脍、养猪、养鸡、捕鱼、猎师、网鸟、捕蟒、咒龙、狱吏、作贼、王家常差捕贼等十二恶律仪。

有关恶律仪之得与舍,依俱舍论卷十四、卷十五之意,若住律仪,由胜烦恼而作杀缚等诸不善业,由此便发不善无表;若住不律仪,由淳净信而作礼佛等诸胜善业,由此亦发诸善无表。又由作、誓二者,能得恶律仪,‘作’即生于不律仪之家,于作杀生等事时即发得恶戒;‘誓’即非生于不律仪之家,但为生活之故,立誓杀生以资养活,由此发得恶戒。舍戒则有三缘,即由死亡(所依之身已舍,能依之恶戒随之亦舍)、由得戒(善恶二戒不能俱起,得别解脱戒或静虑律仪时,增盛之势力强大,故能舍恶戒)、由二形生(即男子生为女形,女子生为男形)。另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六载,死者欲爱尽时、受律仪戒时、受三归依时,于此三时舍恶律仪戒。

[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三十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俱舍论光记卷十四]

不律仪_恶律仪

上面就是恶律仪的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话一定要特别的认真,这个对我们来说肯定是有很大的好处的。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坚持每天都修行佛法的。

...查看更多
生西法师答:何为佛子律仪?

生西法师答:何为佛子律仪?

诸位师兄都是知道律仪的,而且相信诸位师兄也是听说过“佛子律仪”的,其中生西法师是为我们讲解过何为佛子律仪的。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生西法师的讲解内容。

〖其中“佛子律仪”是指严禁恶行戒、摄集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平时所讲的三聚净戒,“聚”是聚集的意思。

三聚净戒第一个是严禁恶行戒。严禁恶行戒的范围比较广,包括禁止所有恶行。别解脱戒、小乘戒中遮止的内容,在菩萨行中仍要遮止。只要对自己的修行、他人的利益有害的恶行全部要遮止。不但包括小乘别解脱戒规定的内容,也包括在大乘的标准上更为严格、细微的内容,所有的恶行都禁止。

有一种情况很常见:有些行为在世间不算恶行,但在佛法中属于恶行。比如,世间基本上没有人认为杀鱼、杀鸡是不可饶恕的罪业,但在佛法中就是恶行。世间人认为只要不杀人就可以了,但在佛法中,哪怕是杀蚂蚁或杀其它众生,都属于恶行。同样的道理,有些行为在小乘中不一定是恶行,但在大乘中有可能变成恶行。小乘为了解脱,以自私自利的心修法也可以;但是在大乘中,如果为了自利而修法,这是必须要断除的。恶行的标准随着修法的深入会越来越严格,乃至于在密乘中,心一刹那没有安住在坛城中也算犯戒。严禁恶行戒一方面包括了小乘的戒律,另一方面还包括小乘没有的、在小乘是善业而在大乘是恶业的内容。大乘主要是发起利他之心,只要对利他的发心、行为有所妨害就属于恶行。

生西法师答:何为佛子律仪?

《入行论》后面还讲到,如果发了菩提心又舍弃菩提心:说我不度众生了;我要独自修持解脱之道;我要去依止小乘道修行……这样做虽然没有舍弃修行、舍弃佛法,只是不修大乘道、不修菩萨行,退大乘而修小乘,看起来还不算恶行,但是在大乘中,这样做的后果却很严重——欺骗了佛、欺骗了众生,后世将会堕入恶趣,过失相当严重。我们在理解严禁恶行戒的时候,要知道标准是很严格的。

严禁恶行戒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戒条,在学习第二品的前面有一个总说,宣讲一个受了菩萨戒的菩萨,要遵守的戒律、戒条有多少种(十八种、十九种、或者二十种)。有些戒律是国王容易犯的,有些是大臣容易犯的。国王容易犯的五条,大臣容易犯的五条,一般平民老百姓容易犯的八条,后面都要讲。严禁恶行戒有比较明确的戒条和规定。

第二个戒律是摄集善法戒。摄集善法戒的要点是所有的善法都必须修持。比如发了菩提心,受了菩萨戒之后,就必须努力修持一切善法。如果把摄集善法戒的内容归纳起来,就是修六度万行,因为六度包括了所有的善法:布施、持戒……乃至后面的禅定、智慧,摄善法戒以六度作为修行的核心。

第三个戒律是饶益有情戒,主要是要饶益众生。发了菩提心之后,要想方设法去利益众生、饶益众生。有能力时直接去利益,没有能力时间接去利益。间接利益:比如发了菩提心,发愿以后要利益众生,善根回向众生;直接利益众生:比如放生、给众生讲法等等。受了菩萨戒之后,要遵守饶益有情戒,尽量去做饶益众生的事情。

生西法师答:何为佛子律仪?

上面就是生西法师的讲解内容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的持戒,因为不只生西法师强调过持戒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查看更多
结语

律仪,「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说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守律仪是佛法的根本基础。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