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迦叶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梵名Maha^ -ka^s/yapa 。全名大迦叶、摩诃迦叶(叶字音摄)。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付法藏第一祖。生于王舍城近郊之婆罗门家。于佛成道后第三年为佛弟子,八日后即证入阿罗汉境地,为佛陀弟子中最无执着之念者。摩诃迦叶人格清廉,深受佛陀信赖;于佛弟子中曾受佛陀分予半座。
佛陀灭度后的九十日,结集法藏的典礼开始。起初,大迦叶为了选择结集的场所,费了一番苦心。竹林精舍、祇园精舍,都过于宽大,而且这些地方还有很多没有离欲证果的比丘住着,最后他选定王舍城东南的大竹林中一个很大的石室,这个石室叫毕波罗延石窟。
在静寂的林中,宽大的石室里,正是尘外中的尘外。五百阿罗汉的圣弟子,公推大迦叶、阿难陀、阿那律、优波离、富楼那尊者等为上首。尤其是尊者大迦叶以首座的身分,在大众之前数说阿难陀的六罪,责怪他尚未证得最高的圣果等,每一罪都下一筹,甚威严有如佛陀,一向如天之骄子似的阿难陀,在大迦叶之前,也不敢反抗,只得认错。
大迦叶的伟大,由佛陀灭度,在那么多圣弟子中,他能统理大众,并没有把教团弄得四分五裂一事就可以知道。在佛陀涅槃的时候,他的声望和权威,实在是如同磐石的重要。当佛陀在世时,那英才焕发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二大弟子,在教团中内外活动,做着佛陀的股肱时,大迦叶是默默的修道,就是有一些活动,都是很有限的。但到佛陀和二大弟子涅槃后,所谓水落石出,居然负责领导起教团来,由此可以看出他高深的修养,和宽大的度量。
尊者的作风是保守的,他没有像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那么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今日的佛教,退隐的、山林的、保守的、苦行的气氛很重,受大迦叶的影响很大,这是不容否认的史实。不过,大迦叶虽不能使波澜化为平地,但无论什么难关,他都能坚忍着,安然的度过。将佛陀的真理之光,像稳如泰山似的普照大地,流传于无穷的未来,具有这种人格的,在当时的教团中,实在没有一个比他更适当的人选。从结集三藏的第二天起,由阿难陀诵经,优波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之经、律检讨修订。所谓第一次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就这样的顺利完成。我们能承受佛陀的甘露法雨,我们能拥有如大海之多的圣典,我们得感谢大迦叶尊者!
...查看更多岁月像石光电火般的迅速,佛陀应身化世的缘满,就在佛陀八十岁的那一年,传出了佛陀将要涅槃的消息。在佛陀涅槃的这一年,先是目犍连为教殉难,然后是舍利弗回乡入灭,现在佛陀又将涅槃,在教团中到处都是愁云惨雾,为了正法流传,以及僧团的领导,佛陀早就注意继承的人选。现在的教团中,年老的大迦叶尊者,和年轻的阿难陀尊者,被公认为继承佛陀最适当的人选。尤其是大迦叶尊者,所谓灵山会上正法眼藏付嘱的拈花微笑,就是禅宗最初的典故。
佛陀在拘尸那迦罗城涅槃的时候,大迦叶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领着五百比丘教化度众,他得知消息后,非常的伤心,星夜领着比丘们来到拘尸那迦罗城,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伏地痛哭。但在比丘中有一个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却很欢喜的说:「你们何必要这样伤心?佛陀涅槃后,我们才可以自由,他老人家在世的话,会拘束我们,会管理我们,他常常说我们这个不好,那个不对的,真啰苏,也真麻烦!现在他涅槃了,我们正可以轻松轻松呢!」
不等大迦叶的责罚,有一个比丘向前就要打跋难陀,大迦叶赶快阻止,并恳切的教示说:「现在佛陀进入涅槃,众人因失去了皈依而伤感,愚痴的你,怎么反而以此为乐?」虽然是圣者的大迦叶,此刻也不由得心乱如麻,有时,他要像慈父教训不肖的儿孙,言辞沉痛的对他们说教;有时像严师对待弟子,其威德吓得人都不敢向他走近;有时又想到法藏的结集,应召集些什么人参加,何人说经、何人持律,他都要考虑到,他要以长老的襟度,顾虑到大法的前途。
总之,大迦叶的心是沉重的。这时佛陀的金棺放在天冠寺里,诸弟子有的围绕着暗暗地哭泣,有的在上面灌注很多的香油,几次的举火荼毘,薪都不燃。七日后,大迦叶到时,金棺中佛陀的足伸出来,尊者不禁涕泪悲泣,合掌顶礼说道:「慈悲的佛陀!伟大的救主!您放心,我们会依照您的足步来行!」大迦叶说后,佛陀的足收进金棺之中,正在弟子们嚎哭声中,佛陀就用三昧真火自焚荼毘了。从此,大法流传的责任,就由大迦叶尊者承担起来!
...查看更多大迦叶从此是以被人尊敬着的圣者的身份出现在僧团中了。有一个时侯,他和舍利弗同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修道。那时有很多的外道们访问舍利弗尊者,向他提出种种的质问中,有问如来以后有没有生死问题,要说以后有生死? 还是以后没有生死? 或者以后既不是有生死? 也不是没有生死?
关于外道用这样的四问方式来问难佛陀生死的问题,舍利弗尊者便回答他们,唯有这个问题,不能说如来怎样。外道不满意舍利弗的回答就讥讽道:「这几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的人,怎么敢称是佛教教团的上座? 所谓智慧第一者,恰如婴儿一般。」外道嘲笑着蜂拥的走后,舍利弗徐徐的站起来,穿过满是绿色的森林,到不远的石窟中访问入定的尊者大迦叶。
舍利弗先把外道所问的问题,告诉大迦叶,跟后就问道:「尊者大迦叶! 佛陀为什么对于外道所问的问题,不曾给过解答?」 大迦叶即刻回答道:「如来的爱执已尽,心无烦恼,而永远解脱,他的证悟甚深广大,是不能以迷情的四句所能问,也不能以言词回答。唯有这个问题不应问,故如来不给解释。」
舍利弗听后很高兴,便告辞回到自己所修行的地方去。在诸大弟子中,常常互诉互督,互问互审,往复问答的切磋琢磨,所以,他两的问答本不足奇,但对于大智舍利弗尊者所提供的这种大问题,能够随时答复出来,由此可见大迦叶的修道是何等的深远!
...查看更多有一次,佛陀和诸弟子在舍卫国的时候,王舍城的教区就由大迦叶主持,他经常出入王舍城布施福祉。他托钵的时候,是远避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尊者的心中以为,富人虽该怜愍,但总不如每日都要为生活忧愁的人可怜。那些贫苦的人,因为贫穷而不能享受到五欲的快乐,虽然闻到正法很高兴,但究竟不能获得行布施的幸福。尊者大迦叶,那慈悲的心如流水一般,流注到这些可怜的人们身上。
在王舍城中,有位很贫穷的老婆婆,既无亲戚,也无家可归。白天,东街流浪到西街;晚上,随便睡在小巷的角落。她身上穿的是以竹叶编织而成的衣服,只能掩蔽她那难看的裸体,当身体生起严重的病症时,她只能躺在尘埃中等死。有时,富家的佣人,将洗米的水汁倒在老婆婆的身旁,被饥饿所迫的老婆婆,赶快用破瓦片去接受那肮脏的米汁来充饥。大迦叶知道这位可怜被贫病所缠的老婆婆后,特别前去访问。老婆婆自从贫病加诸身上以后,从来就不曾有人访问过她。尊者到时,她挺起病身一看,原来是一位很庄严的乞食比丘,难道比丘比老婆婆还贫穷?所以她就说道:「我的身体被贫病所煎迫,尘埃草堆就是我的家,你看我没有穿衣服就这样躺着。在这国中,没有比我再贫穷苦恼的人。唉!难道世上没有一个仁慈的人供养你们沙门吗?你为什么要来访问我?你应该先来设法救济救济我的贫苦!」
大迦叶回答道:「在这个世上最尊贵最仁慈的人莫过于佛陀,或者是沐浴着佛陀教化的人!今天,我就是为了救济你的贫穷,才特地来向你乞食。我也想用物质来帮助你,虽然这样可以免你一时之苦,但那会更增加你的贫穷。不如你随便把身边的一点东西布施我,你以此功德,来世一定可以生在富豪的人家,或是生到天上,享受比较久的快乐。」老婆婆虽为尊者的说教与慈悲所感动,但找不到一样东西可以布施。老婆婆就伤心的哭泣着说道:「伟大的沙门!你尊贵的教示深深的铭刻在我的心底,不过,你也知道我是一个贫穷下贱的人,我的身边既没有食物供养你,也没有衣服可以布施你。」「老婆婆!有意布施的,即非穷人;知道惭愧的人也就是穿著法衣的人。你既拥有这两种稀世之宝,所以你决不是贫穷的人。看那些世上占有金银财宝的人,不知道布施,不懂得惭愧,才是极愚痴极贫穷的人。」
老婆婆听到这样的教示,欢喜得几乎跳起来,法喜洋溢在她的胸中,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她忘记了自己污秽的身体,竟将瓦片里剩下的米汁,从竹篱上捧给大迦叶尊者,尊者也恭恭敬敬的把它接过来,为了避免她的疑惑,尊者立即把米汁喝干,老婆婆内心欢喜无比。没有多久,老婆婆终于离开人世,往生忉利天宫,由于布施供养米汁的功德,她做了美丽的天女。有一次她念起前生的福业,想起大迦叶尊者的恩惠,曾下降人间将天华散在尊者的身上。
...查看更多佛陀入灭后,摩诃迦叶成为教团之统率者,于王舍城召集第一次经典结集。直至阿难(梵A^nanda )为法之继承者,始入鸡足山入定,以待弥勒出世,方行涅槃。禅宗以其为佛弟子中修无执着行之第一人,特尊为头陀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