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佛法门

"

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深信力行为要耳。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印光大师称若论念佛法门,唯以信愿行三法为其宗要。三法具足,决定往生。若无真信切愿,纵有真行,亦不能生。况悠悠泛泛者哉。蕅益所谓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三世不易之常谈,三根普被之妙道也。宜通身靠倒,庶亲证实益耳。信愿行三,十要中皆悉详示。

念佛法门——持名念佛方法

念佛法门——持名念佛方法

净土念佛法门的信念与要领

当世净业学者大多存在信心不够坚定的通病。于是根据自己修持的心意体会,特意列举了修学净土念佛法门者,所应具备的十种信念,以令未信者生信,已信者令增长,文曰:“一、生必有死;二、人命无常;三、轮回路险;四、苦趣时长;五、佛语不虚;六、实有净土;七、 愿生即生;八、生即不退;九、一生成佛;十、法本唯心。”如上十条,言简意赅,能使学人一目了然,明记所信之内容。

净土念佛法门的信念与要领

在净业的行持念佛方面,彻悟大师则侧重于心念,师云:“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大师认为“一心不乱”是修持净土法门的重心。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安稳,学者可不勉哉!

净土念佛法门的信念与要领

彻悟大师的语录中,处处可睹其修持净土法门所得的经验之谈。纵观大师之法语,其中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个字,最值得净业学者玩味。大师基于此十六字演绎而成的净宗修持八大要领,实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修净业之轨则,有心求生净土者应奉为圭臬。

净土念佛法门的信念与要领

其内容为:“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是学道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坚持四重戒法,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净心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证验。”大师在开示中特别强调“此八种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查看更多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要求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这里,已开门见山地将持名念佛法门的要领,和盘托出。其中‘善根’(因)‘福德’(缘)是条件;‘执持名号’是方法;‘一日至七日’是过程;‘一心不乱’和‘心不颠倒’是目标;‘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和‘即得往生’是效果。具体说来,修持名念佛法门,有下列一些基本要求: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要求

一、积储三种资粮

这譬如远游,必须准备资粮。信、愿、行则是往生净土的三种资粮。所以这部阿弥陀经以实相为本体,以信、愿、持名为宗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在信、愿、持名的宗旨中,以信居首,因为‘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有了真信,必能发起切愿和笃行。另外大乘无量寿经说上、中、下三辈往生都要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观经中则说九品往生,其中包括五逆十恶的下下品人, 至心念佛十声,命终便得往生。既能‘至心念佛’,必定具足信愿,既有信愿,即是发菩提之心。可见修此念佛法门,必须具备这三种资粮。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要求

二、具足正助二行

这就是要求福慧双修,凡是发菩提心,修念佛行,即是正行——善根(亲因);孝养父母,尊敬师长,积极工作,见义勇为,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等等,即是助行——福德(助缘)。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主要是指示我们要具足正助二行,来达到往生的愿望。

修持名念佛法门的要求

三、依靠自他二力

实践佛法首先要依靠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要以‘八苦’为师,把修学佛法与人事的磨练结合起来,与痛改习气结合起来,在种种障碍中忍得过,越是在困难中练成的,功夫越靠得住。但净土法门还可兼仗他力,因为阿弥陀佛曾发临终接引的大愿,只要念力猛利,就能感应道交,使我们多障凡夫,十念、一念都可以往生。从根本上说:众生是弥陀心中之众生,弥陀是众生心中之弥陀,自他二力,正是二而不二的。

...查看更多
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

一、 了解念佛法门原理的必要性

尝与某法师交谈,彼谓净土法门,乃方便法,非究竟道。闻之,心中黯然。不想一位研教多年的法师,竟有如此见地,世尊叹息净土法门乃极难信之法,信然。于净土经典,蕅益大师赞为“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于净土法门,蕅益大师赞为“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頓中最极圆顿。” 吾人耳熟能详其文,习焉不察其义。祖师为何如是赞叹?这就有必要了解净土法门的原理。

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

再者,理通则法明,理昧则法晦。吾人修学净土,往往不得安心,疑东疑西,半途而废者有之,误入歧途者有之。寻其原由,在不明净土法门建立的根本原理,自以为是,盲修瞎炼,不得利益。若净土法门之理则得以畅明,则如盲人复明,由是断疑生信,切愿笃行,直趋觉路。因此,探讨净土法门的根本原理,有其意义在。故笔者不揣固陋,率尔陈言,愿就教于大方之家。

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

二、念佛原理

古德常云: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何谓果地觉?即《圆觉》所云随顺如来觉性,亦即《法华》所云佛之知见。何谓佛之知见?即诸法实相。何谓诸法实相?一念三千,即空即假即中。吾人明了此理,信顺而行,即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乘大白牛车,一超直入涅槃宝城。

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亦是净土法门建立的最高原理。何以见得?如《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众生具如来藏)。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此段经文,与天台圆教实相之理吻合。天台幽溪传灯大师在《净土生无生论》第八感应任运门中,对净土法门感应道交的原理有着精辟的论述:我心感诸佛,弥陀即悬应。天性自相关,如磁石吸针。任运吸取。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查看更多
四种念佛法门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里,德云比丘为善财童子介绍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可知念佛法门的深广。至于历代祖师也多有提倡,如华严宗澄观大师的“五门念佛”、天台宗智者大师的“五方便念佛”。其后有华严宗五祖宗密大师,根据二师之说,在其撰著《普贤行愿品疏钞》中,将念佛方法分为持名、观像、观想、实相四种念佛,莲池大师在其所著《阿弥陀经疏钞》中介绍的念佛法门即采此说。此四法中,以“称名念佛”一法最受推崇,今详细介绍如下:

四种念佛法门

1.称名念佛:

即《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唯系心一佛,专心称念名号,念念相续之法。

2.观像念佛:

于佛的塑画等像,谛观分明,如《思惟要略法》云:“人之自信,无过于眼,当观好像,便如真佛无异。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是相相谛取。”《坐禅三昧经》也作如是说。

四种念佛法门

3.观想念佛:

是以心观佛相好的一种念佛方法。这是以前者“观像念佛”为基础。也就是先以双眼谛观佛像的一相至多相,留下深刻印象后,再到静处闭目忆念观想,如《坐禅三昧经》说:“还至静处,心眼观佛,令意不转,系念在像,不令他念。若心中观想佛像不明,则须再以眼取佛相好。”《观佛三昧海经》也有详细说明。如是心住、出定、入定,恒见诸佛悉在目前;开目、闭目,处处无非极乐。《观无量寿经》第十六观即是此观。慧远大师当时以佛影图为观像,再修般舟三昧者,亦属于此观。

四种念佛法门

4.实相念佛:

又名法身观佛,乃观自身及一切万法的真实自性的念佛观。一切法本无自性,故此观超越生、灭、空、有、能、所等观念,并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等相,而专念真实自性本净的真佛。如《文殊般若经》所说:“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非名、非相,是名为佛。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又“系缘法界一相,是名一行三昧。”《华严经》也说:“一切诸佛,唯是一法身。念一佛时,即一切佛。”“若我欲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随意即见。”此不以眼见色身,也不以心观相好,而是观佛身自无所有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念佛法,即为实相念佛。

...查看更多
结语

最有效的念佛法门:一、要欢欢喜喜的念;二、要悲悲切切的念;三、要空空虚虚的念;四、要诚诚恳恳的念。俗语说:“精诚所至,无事不成。”念佛、拜佛只要抱着挚诚心,专心一意的礼拜,自然会有感应,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我们念佛,应该诚诚恳恳的称念礼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