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乘梵语 bodhisattva-ya^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或有直称菩萨之机类为菩萨乘。(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华严五教章卷一、观经疏玄义分传通记卷二)
"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佛的觉悟是最圆满。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
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们称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标,以完成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菩萨的成佛之日。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六波罗蜜,以实现成佛之愿。
...查看更多"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简称。"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之意,"有情"简单地说既是众生;"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众生。觉悟的众生有三种:一者、罗汉--自己觉悟;二者、菩萨--除了自己能觉悟之外,还可引导别人觉悟;三者、佛--自己能觉悟,又可以引导众生觉悟,而且佛的觉悟是最圆满。
菩萨乘:梵语 bodhisattva-ya^na。三乘之一,五乘之一。又称佛乘。乘,运载之意。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越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彼岸,如乘舶过海,故称菩萨乘。或有直称菩萨之机类为菩萨乘。(法华玄论卷七、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华严五教章卷一、观经疏玄义分传通记卷二)
菩萨的行为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菩萨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心度化一切众生;既是菩萨应学习种种智慧自度,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引导其他众生也能走上解脱之道。菩萨都从凡夫做起,甚至于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过去在行菩萨道时,也是凡夫。凡夫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既是发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萨道的最初所应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众生。如果只是贪求成佛之心,没有要救度众生之心,那不等于说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要以大悲心为基础,见众生受苦,就会以智慧、悲心救度之,所以发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发菩提心。
如果只是羡慕佛果是至高无上的觉悟,为追求这样的觉悟而发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众生,只不过是要求个人的解脱罢了,此种心并不是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萨,我们称为初发心菩萨。初发心菩萨必须发种种成佛度众生之愿望,以此愿望为目标,以完成愿望为目的,愿望实现了,就是菩萨的成佛之日。菩萨要努力实践六度,既六波罗蜜,以实现成佛之愿。
...查看更多菩萨道的行者,发过了菩提心后,勇猛精进向著佛道,为了证成无上菩提,为了广度无量有情,双管齐下,菩萨就不断的充实自己,广学博览世间出世间法,使自己成就大智慧。菩萨道的行者,本身为了成就佛道,所以精进勤修,广学一切诸法,自度生死,上求佛道;上求佛道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不得成就佛道,因为,菩萨道在利益一切众生中而自利,又在自利中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说,没有利他,就不能自利;不能自利,就不能利他;自利与利他,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
菩萨完全在奉献当中,牺牲当中,燃烧自己当中,以求得自己最后的胜利;也就是在利益一切众生当中而自利,更可以说是在教学相长鞭策之下,不断的求进步,不断增长智慧,因而圆成佛道。一切众生是菩萨的增上缘,没有众生的话,菩萨就难得成就佛道,何以得知?因为众生有生老病死的苦难,菩萨见之,内心自然生起大悲心;众生迷妄无知,邪知邪见,不得出离三界生死,菩萨见之,内心自然生起大悲之心,广学一切法以救度之;众生杀盗淫妄,犯五逆十恶,菩萨见之,内心不忍,自然生起大悲心,设法以救度之;众生沉迷五欲六尘,菩萨见之,哀悯众生无知,甚可怜悯,自然发露大悲心以救度之。
如此这般的牺牲,对菩萨道的行者来说,丝毫也未曾亏损一毛,更未曾有牺牲过如芝麻许,这道理如何而说呢?因为菩萨牺牲的当下,反弹回来的,就是大慈悲心的复活,就是大智慧的复活,就是觉悟的复活,就是迈向佛道的步伐,步步觉悟,步步法身慧命的觉醒。菩萨道的行者,心里很明白,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朴鼻香;出世解脱的神圣使命,至大至刚,至中至正,至宽至深。
所以说,众生一切的苦难,一切的无知,一切的造业,自然引发菩萨的大慈悲心所流露。因此我们说,众生是菩萨的增上缘,因为众生有无量无边的无知与造业,菩萨为了要救度一切苦难的众生,就无止尽的广学一切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来医治一切众生的无知与造业之病态,普让一切众生,能够正知正见,能够端庄不造一切恶业,踏上觉悟光明的佛道。
...查看更多菩萨行者要忍耐种种苦。忍可分为忍辱与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种种的恼害。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种恼害而已,它可分为三种:①、生忍(耐怨害忍):忍耐众生对菩萨所做的损害。②、法忍(安受苦忍):菩萨在修道的过程中应忍受饥、渴、寒、热、天灾人祸、疾病等世间的一切苦法。③、无生法忍(谛察法忍):以坚韧的意志,审谛观察思维我们对佛法的认可。比如有人讲一些佛法,我们听了内心没有不耐烦,不同意,可忍受那个道理,称为无生法忍。万法本来是不生不灭的,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们听后能接受吗?慢慢观察,了解后可真接受,既是无生法忍。这三种忍可令菩萨度到无烦恼的生死解脱之彼岸。
做父母亲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这不能令他们度到彼岸,因为他是以贪爱子女的心来忍受。如果我们被其他众生打骂,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如幻如化,众生执著实有,故不能忍受。当我们能观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没执著,就可以忍受。忍受并非是众生令我们苦恼,我们要忍气吞声,强忍住,此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罗蜜是要以智慧看透世间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实。比如有人骂你,你观察到众生有烦恼,讲出此话,那只是声音罢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烦恼,以智慧观察而忍,可令我们度到生死解脱之彼岸。
如果众生辱骂我们,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这就是无智慧,因为你先认为是苦恼,然后才把它忍住。《金刚经》中记载佛陀修忍辱波罗蜜时,有一世做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体,他一点也没起瞋心,因为他对自己的身心无执著,对众生的烦恼行为亦无执著;他能修忍辱波罗蜜,看透一切无常,在这一切因缘和合的假相中,不认为有众生,有众生做出此行为来恼害我,我在忍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们对佛法生起坚定的信心,称为无生法忍。无生法忍对凡夫来说是不容易生起的。凡夫往往对佛法一知半解,抱着一颗怀疑的心,没有真正的理解、真正的信心;佛弟子以为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所开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态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发现到某个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脱时,则会生起毁傍之心,此即使没有无生法忍。根据佛经中的记载,有些佛弟子修道,自己只是进入四禅,却以为已证悟了四果,当他临命终时,烦恼生起,就以为佛陀欺骗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说的法,误解了。佛法中的涅盘法就是无生法,对此种无生法生起坚定的信心,丝毫没怀疑,称为无生法忍。这样的忍辱才能使我们到达生死戒脱之彼岸。
...查看更多菩萨乘:修持四谛再加上六度的教法(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合称为六度,也称波罗蜜),运载众生,如乘舶过海,经过无数世的难行苦行,最终到达涅盘的彼岸,叫做 菩萨乘 。简单来说就是在声闻乘的基础上普渡众生,这种人证得的果位称为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