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佛学名词。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人生之所以痛苦,就是因为有贪、嗔、痴三毒的存在,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憎恨、愚痴。佛教中,通常用鸽子、蛇、猪代表贪欲、憎恨、愚痴三毒。
三毒是佛门中的词语,这些都是学佛的师兄都要排除的,就是在修行的时候千万不要有,我们要排除内心杂念,内心清净,虽然是这样说,但还是有很多的师兄对三毒是不了解的,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三毒是什么?(佛教解释)
三毒是指「贪毒、嗔毒、痴毒」,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即危害心灵精神健康的三种病毒,它是毒害众生出世善心的各种烦恼中,最为强大的烦恼。时时都在伤害着我们的心灵,左右着我们的人生。身为凡夫,我们的心念往往和贪嗔痴密切相关。事实上,这正是我们所以成为凡夫、所以流转生死的根本,因而佛教称之为三毒。
一、贪毒
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贪,是对我和我认定的内容过分执著,是直接引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的根源。
三毒的贪欲指的是渴求,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欲」。贪欲是一种向外的追求,意味着内里面缺少点什么,所以必须向外追求,以满足此渴望。
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观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病,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三毒的贪欲,才是根本办法。
二、嗔毒
嗔毒,恚忿之心名为嗔。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嗔,是对非我的一切所产生的隔阂、对立、不接纳,乃至仇恨的心理。
三毒的嗔恨,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佛经中所讲的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
三毒的嗔恨之所以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因为嗔之本质是恶意的,恶意在对别人之时,则其无形的反作用也会自然伤害自己。所以,佛经中说,极度愤恨的怒火,给人带来的灼痛实不亚于地狱之火。
三、痴毒
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痴,是看不清自己和世界的真相,从而形成错误认知,对“我”和“我的”产生误解,这是烦恼生起的根本。
三毒的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无明。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
无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认为,痴就是我执,后来又有四邪见来加以说明:一是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认作为快乐;三是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四是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
错知的痴是小乘佛教对痴的基本解释,大乘佛教除了错知之外,还加上了无知,如不知道「自心即佛性」。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
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嗔痴」,尤其要「转识成智」。《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识为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三毒的意义
佛陀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其实,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贪嗔痴」是凡夫的生命状态
生命有迷惑和觉悟两个系统。迷惑系统中有种种心理活动,佛教将之归纳为贪嗔痴,其中又以痴为根本。痴就是迷惑,由此引发贪嗔之心,对喜欢的想要占有,对不喜欢的加以排斥。在佛教心理学中,烦恼主要是以贪嗔痴为根本。佛陀真是有大智慧,用三个字就概括了凡夫的整个生命状态。
痴是由于对生命不了解,从而产生各种错误认知。又因为错误认知而看不清,所以向外寻求依赖。既然你把自己丢了,自然会把外在的身份、地位、身体作为支撑,想要牢牢抓住。事实上,这些都是抓不住的,所以导致焦虑、恐惧,缺乏安全感。一旦贪着对象受到冲击,就会引发对立和嗔恨,这是最具破坏性的情绪。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有贪嗔痴是正常的,只是当它们过度时,才会引发心理疾病。但佛教认为,只要还有贪嗔痴,就是轮回中的病人。这也是佛教和心理学最大的不同之处——心理学是解决贪嗔痴引发的异常心理,而佛教是要从根本上铲除贪嗔痴。
以上就是对佛教三毒的解释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时内心一定要清净和虔诚,只有这样我们我们才能慢慢的体会佛经中的精髓,如果师兄内心中有杂念,这样是对师兄是不好的。
...查看更多学佛的人在不断的增加,因为坚持不断的学习佛法是可以让师兄更加的聪明,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学习。那师兄你知道什么是三毒吗,佛门中的三毒指的是什么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三毒是指「贪、嗔、痴」,三种危害心灵健康的病毒。贪是贪爱五欲,对一切顺境产生占有的想法称为贪;嗔是嗔恚无忍,对一切逆境产生憎恨的想法称为嗔;痴是愚痴无明,对事理迷惑颠倒称为痴,也称为无明。贪感饿鬼道,嗔感地狱道,痴感畜生道。因贪嗔痴能毒害人们的身命和慧命,故名“三毒”,这三种烦恼是一切烦恼的根本,也是痛苦的根源。三毒中以嗔心的毒最大。因为贪心使自己烦恼重,却不一定伤人,但嗔心一定会自伤伤人、自害害人,是双重的罪恶,所以“嗔”是“毒之根”。
三毒之「贪毒」
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贪,是一种染著的心理。所谓染著,就是对自己喜爱的对象产生贪念。贪的表现形式很多,吝啬就是其中之一,贪财的人,不但舍不得将钱财与人分享,甚至舍不得自己享用。骄慢也是其中之一,自恋的人,往往特别贪执自己的长处,觉得高人一等。谄曲还是其中之一,因为贪著别人的财富地位,就去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有贪心好吗?不好。也许有人会说,一个人连贪心都没有了,连追求心都没有了,那怎么去奋斗呢?其实,佛家认为的“奋斗”,指的是要向内心奋斗,除去烦恼。这样获得的生命体验,不知道要超出世间公认的那些快乐多少倍。
看见一个美好的东西,我们可以去追求,但不要受贪心、名利心的驱使,否则就会很痛苦。如果我们在脚踏实地做事的过程中,把这个贪心拿掉,反而会对做这件事情有非常大的帮助。比如建庙,虽然弟子们每天都在追求,但不是出于贪名利、贪庙大、贪香客多、贪信众多等贪心来做的,如果建立在贪心上,就会越干越苦。而是要建立在度化众生、利益大众的发心基础上,如此,就会越干越欢喜,越干越有劲头。
在做一件事的过程中,如何区分自己是出于贪心还是欢喜心呢?其一,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以利己的贪心为动力,就一定会痛苦;以利他的欢喜心为动力,导向就是快乐。换句话说,要衡量自己是否有贪心,就要看看做事的时候是否有痛苦。其二,观察做事的起心动念是否有恶。如果起心动念不对,是贪心在作祟,你就会患得患失,痛苦不堪,以致在克服困难时受到极大的阻碍。
戒贪很不容易。释迦牟尼佛说:“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说的是,名利的欲望太强烈,如同跳入火坑;贪婪之心太强烈,如同沉入苦海。过多过高的欲望会使自己备受煎熬,当自己的目标达不到时,就会陷入痛苦。因此,戒贪是很有必要的。
三毒之「瞋毒」
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嗔,是对自己讨厌的对象排斥抗拒,也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因厌恶产生的嗔恨,有因嫉妒产生的嗔恨,也有因得不到产生的嗔恨。瞋的内容包括不满意、愤怒、怨恨、看不惯和不自在等内心的感受。呈现在外表上,则是一种愤怒的表情或动作,让人觉得阴险、奸诈或是恐怖,彷佛生命将受到威胁。可以说,凡是不能以慈悲心待人,和慈悲心相反的,就是瞋心。
但是,仅仅从表情、语气上观察,就认为和颜悦色的是爱,而现愤怒相的是瞋,那恐怕是不正确的。还是必须从对方所得到的真正感受、反应,以及行为的动机来判断。譬如口蜜腹剑的人,虽然口里讲的都是甜言蜜语,但是内心尽是一些坏计谋;而人之所以会以害人为目的,不外乎是贪图别人的东西,因为得不到,才起了瞋心。
像社会上有一些情杀的事件,把别人毁容了,或是用暴力手段来对付变心的那一方,都是因为从爱恋转成了瞋恨,彷佛一定要看到对方受伤害了,才能消去自己的心头之恨。然而,并不是一定要发生让对方受到伤害的行为才是瞋,只要是存有希望让对方受伤害的心,就已经是瞋了。
瞋心会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多烦恼。首先,会影响到我们的人际关系。因为一个常常生气的人,往往会让人感觉到害怕,而被当成鬼、当成魔来看,即使他并没有要害人的意思,也都会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瞋恨心也会让人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结果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都因此失调,这都是造成寿命减短的原因。可见,生气对我们身心健康的妨碍有多么大。与其让瞋心伤人伤己,何不以慈心利人利己?
三毒之「痴毒」
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
痴,是愚痴,如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则,不了解无常、苦空及解脱之道,都属于愚痴的表现。愚痴有广义的,也有狭义的。广义的愚痴,是泛指所有一切烦恼;而狭义的愚痴,是指观念、看法或思想上的问题,也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缘,或是因果颠倒,甚至于不相信有因果和因缘。
任何事情都一定要有因有缘才能完成,其中因是主要的条件,缘则是次要的、客观的条件;一个主要的条件再加上一、两个以上的客观条件,就是因缘。如果事情能成功,那是由于因缘成熟的关系,有时不能成功,也是因为因缘的关系。
因此,如果不希望得到坏的结果,就不要造坏的因。同样地,如果希望获得好的成果,那就一定要有好的因。
以上就是对佛教中三毒指的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学习佛法的时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要每天坚持不断的去念诵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积累智慧和功德,这样也是对师兄是比较好的。
...查看更多佛门中是有一些事情要多加注意的,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排除掉,这些是对师兄是比较好的。除了用心坚持念诵佛经以外,我们还要多加了解佛门中的事情,这样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那师兄你知道佛教中常提到的三毒是哪些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人生不如意常八九,我们没有谁从一下生就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可以说,连我们的出世,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
人生的种种不容易,让我们感觉特别的委屈与焦虑,我们就会觉得上天对我们自己不公,由于这种认知,便会产生种种的情绪和心态。
也许有的人看似儒雅大度,有的人尖酸刻薄,其实这些并不全面,每个人都要多面性的。
而产生这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东西,被称为三毒,这三毒就是贪、嗔、痴,因为某件事,某个事物,贪嗔痴不断的相互作用在我们的心灵上,便出现了不同的情绪。
贪、嗔、痴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去运作呢?这三者可以单独运作,也可以相互配合,让我们神魂颠倒,丑态百出。
贪婪一段已经不可能的情或者不属于自己的财,然后便会去行动,往往这种行动都带有极大的不自然行为,而且结果也大部分都与我们背道而驰,于是我们便会嗔怒,勃然大怒,怒火攻心,就像是热恋中的男女一样,满眼都是对方的好,或者对于某件事盲目自信,觉得自己成功指日可待,就会很执着,八匹马拽不回来的那种,最后呢,必然会让自己一败涂地。
这三毒,最先是佛教提出的,那就用佛法来对治我们自己的这三种毒。
01贪贪,既贪婪,在佛教中,往往用鸟来比喻贪婪。
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
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观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
这个贪婪最明显的就是奸商,他们用尽办法来敛财,甚至不择手段。
用马克思《资本论》里的一句话来说,“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绞首的危险。”
贪婪,又有很多种表现,贪财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的贪色,品味高的呢,喜欢那种年轻漂亮的姑娘,甚至是那种多才多艺的尤物。
那品味低的就可能,庸脂俗粉残花败柳都觉得是天仙美女。
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贾琏吧,王熙凤的老公,人称琏二爷。这个贾琏就特别的色,用他奶奶贾母的话来形容他,“那凤丫头和平儿还不是个美人胎子?你还不足!成日家偷鸡摸狗,脏的臭的,都拉了你屋里去。为这起淫妇打老婆,又打屋里的人,你还亏是大家子的公子出身,活打了嘴了。”
这贪财,贪色都是低级趣味的东西,但是有些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也属于贪婪的范围,这种我最有发言权了,因为我现在就处于这种状态。
对于知识如饥似渴本来不是坏事,可是有个词叫做“贪多嚼不烂”,有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焦虑,总是什么都想学,可是又什么都没学到精髓,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浪费时间。
正确的学习态度,应该好学,但不该“贪多嚼不烂”,也不该“欲速则不达”,应该是一种很舒服的学习状态,心里也不感到焦虑,而且学习上效率也很高。
其实贪表现在很多种地方,《黄帝内经》说,“无欲则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等,有助于我们戒掉贪。
02嗔嗔,既是嗔恨,我们因为种种的不如意,表达出来的愤怒,不开心等,佛经中归纳了好多种,这里分别是,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
嗔恨,佛法很形象的将其比喻成一条毒蛇。
我们愤怒的时候,面目可憎,就像是一只发怒的野兽,带有非常强的攻击性,就像是一条毒蛇一般。
现实中,我们也往往见到很多易怒的人,这种人脾气非常的暴躁,就像是一个不定时的炸弹一样,一不小心就会爆炸。
其实是人都有脾气不好的时候,只是有的人心胸宽广,而有的人心胸狭隘。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常有君子小人之分,称赞君子温润如玉,说小人阴损如毒蛇。这个形容是非常的恰当的。君子把修身养性当做日常的功课,所以很有涵养,即使是非常的不顺利,乃至自己受到非常大的痛苦,也不会怀有嗔恨之心,只会认为是自己做的不够好,或者是认为是上天对自己的考验,胸怀坦荡,不会表现不满。
而小人则不然,每天都在盘算利益得失,倘若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自己想要的利益没有得到,即使不表现在脸上,那也是会放在心中,这种嗔恨,是最可怕的,倘若能表现在脸上的那种,是最容易防范的,但是这种放在心中的嗔恨,不仅无法防范,甚至一旦要攻击别人,根本毫无征兆。
不过这种嗔恨的人,他们不仅给别人带来了不快乐,也给自己带了不快乐。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这种不快乐,就像是被火灼烧一般,一点都不亚于地狱中的火焰。
03痴痴,既是愚痴,也就是不知道,不明白的意思,虽然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大智若愚”,但是,这里的愚痴就是愚痴,并非大智。
那大家肯定知道了,算错的人是愚蠢的,但是跟愚蠢的人辩论的人,浪费了时间,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个傻瓜似的。
那愚痴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无明。这种人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尊重文化知识,总是以自己的意志和喜恶行事,不明事理。而且有时候,还觉得非常的聪明。
无明有两种,一种是完全不懂;另一种则是一知半解,或者是错误认知,更有甚者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
无知和错误的认知,使愚痴的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还有一句咱中国的老话,“一叶遮目不见泰山”,也是来形容愚痴的,可是这些人,被一些知见所迷惑,别人再说什么都不会相信。
以上就是对佛教中常提到的三毒是哪些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我们在学习佛经的时候,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念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含义,让自己内心得到解脱,让自己可以轻松的生活。
...查看更多三毒是佛门中词语,这些都是非常不好的,所以我们要坚持除去自己内心的三毒,这样是对自己是比较好的,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生活。那师兄你知道如何调服三毒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陀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这“三毒”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
佛陀教导我们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具体实践上,则是要人们以布施去转化贪欲心,以慈悲去转化怒心,以智慧去转化愚痴心。佛认为,“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大乘起信论》),说:“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以上就是对如何调服三毒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内心,清净内心,采取正确的方法去修行,这样是对师兄是非常好的,是可以让师兄慢慢的体会其中的精髓。
...查看更多佛陀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即所谓三毒。也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和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