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菩萨就是法云地菩萨,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金光明最胜王经:十地菩萨。是相先现。如来之身。金色晃耀。无量净光皆悉圆满。有无量亿梵王。围绕恭敬供养。转于无上微妙法轮。菩萨悉见。
人们对于佛教诸位菩萨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神通广大,随意普度众生,但所有的菩萨从其起源开始,也是要经过无数的考验与磨练,方能入诸佛位。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佛教:十地菩萨,因地生万物,因地生诸功德,过十地为圣位菩萨。
十地菩萨所证就其本体来说是无二无别的,就其层次来说,十地各各不同。依大乘佛法来说,十地前为三贤位,见道后登地为圣位,以后进入修道阶位直至十地,等觉妙觉,最后圆满成佛。
大悲心、菩提心、无二慧是菩萨修行所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菩萨修行的位次,地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分,地上有十地之分。十信之前为外凡菩萨,十信之后为内凡菩萨,十住至十回向,为贤位菩萨,十地之上为圣位菩萨。
此“十回向”为初地以前菩萨所修之法,只要我们具足了种种回向的功德之后,才能进入“十地”的“欢喜地”;“欢喜地”是“十地”的第一地,跟着是第二离垢地、第三发光地、第四焰慧地、第五难胜地、第六现前地、第七远行地、第八不动地、第九善慧地、第十法云地。
...查看更多第一地,欢喜地,到这个果位上,一切时,一切处,都欢喜教化众生。
因为欢喜,第二就离垢,所以二地叫“离垢地”。第一欢喜地,还没有离垢,就是没有得到清净,到二地的菩萨,就得到离垢,得到清净。
到三地,因为清净之后,就发光,有一种光明,所以三地叫“发光地”。
四地“焰慧地”,就是光明智慧比发光地又胜一步,又进一步。
第五叫“难胜地”,没有可以比得了这种的智慧。
第六“现前地”,什么现前?智慧光明,常常现前。有的有智慧光明,但是不是常常都现前,到第六地,智慧光明时时都现前的。
第七就“远行地”,智慧光明不但现前,而且可以遍照法界,这叫远行地。
第八地,叫“不动地”。八地以前,都还谈不到真正寂光不动的定力,到第八地,就寂然不动,感而遂通。虽然不动,可是能“八相成道,百界作佛”。那时候,也可以到八地的果位上,也可以现身到其他的世界教化众生,甚至于成佛,都可以了。好像世间异人,有的一生出来,就是一个肉团。就好像虚老(虚云老和尚),生出来就是一个圆ball(球),这就叫穿着衣服来的。穿着衣服生出来这种境界,八地以上的菩萨到世界上来,就是这样子。八地以前的菩萨来,没有这种情形。所以无论哪个地方,你遇到有小孩子,一生出来就是个圆 ball(球),这都是穿着衣服来的。所谓穿着衣服,就是他很清净的。
第九,就是“善慧地”,他这种智慧,最妙、最好了。
第十地,是“法云地”,就好像云扶护一切众生一样。
...查看更多菩萨,是指内心修养达到一定境界,智慧与慈悲达到一定高度的圣者。这个名词是梵语音译的省译,全词音译是“菩提萨埵”,“菩提”就“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先通过修行让自己觉悟,然后通过各种方法使更多人觉悟,达到这种境界的圣者,就是“菩萨”。
“十地”,是修行过程种的不同阶段。按照《楞严经》《华严经》等大乘经典的描述,一个普通凡夫修行成为圣者(佛),共有五十二个阶位,它们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
十地,即十个位次。当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这四十过阶位以后,就登入十地之“初地”,达到这个境界的菩萨,称为“登地菩萨”,然后依次为二地菩萨、三地菩萨……直到十地。如果要详细了解每一地之境界,可以直接读《楞严经》等原经文。
“十地菩萨”,就是即将进入与佛境界相同的“等觉”位;而“妙觉”,就是大彻大悟的佛境界了。
...查看更多「《华严经》明,十地菩萨,地地不离念佛」,这句经文要记住。你说这个念佛法门比不上其他法门,为什么十地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们在没有登地之前,所学的法门不一样,真是八万四千法门;登地之后,统统修一门,就是念佛法门,而且都是念阿弥陀佛,《华严经》上说的。
怎么知道念阿弥陀佛?文殊、普贤劝导华藏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往生淨土,向阿弥陀佛学习,就是这回事情。这个活动多么壮观,我讲过几次,毘卢遮那佛看到没有生气、没有制止,看到生欢喜心。华藏会上这些菩萨都是毘卢遮那的弟子,文殊、普贤全都把他们带跑了,都带到极乐世界去了。
毘卢遮那佛没生气,没有一丝毫嫉妒、障碍,生欢喜心,见阿弥陀佛好。为什么?在华藏世界修行时间长,到极乐世界去修行,这个时间大幅度的缩短,很快就成就,这有什么不好?佛佛皆念一切皆成佛,我们前面读过。每一尊佛心裡都常想,都希望众生赶快成佛,为什么?早一天成佛就少受一天罪,不愿意看到众生再受苦受难。这是佛心,这是本善,人性本善,都是希望一切众生能够快一点证得究竟圆满。
所以诸佛如来跟阿弥陀佛密集的合作,十方世界诸佛如来,他的弟子只要登地,修行达到初地以上这个地位,这个登地是别教不是圆教,要是圆教就是初住。别教初地菩萨脱离十法界,他证得一真法界,就是实报土。到实报土,全都修普贤大士之法,我们这部经的第二品,「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菩萨不修普贤法就不能够圆成佛道。
所以地上菩萨全修普贤法。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一点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今天一开头就修普贤大士之法,哪个法?《无量寿经》就是普贤大士之法。省多少事!直截、稳当、快速、容易。善导大师讲得好,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查看更多大乘佛法将菩萨修学佛法的过程分为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信属十住之初住分出。十地前为三贤位,见道后登地为圣位,以后进入修道阶位,直至十地,等觉妙觉,最后圆满成佛。大乘菩萨从初地到十地,共有十个阶段,十地菩萨是菩萨的最高阶段,再外一级,就可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