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是听说过舍利塔的,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舍利子的塔,一种是存放舍利子和经书的塔,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而且基本上各个时代都是有一些著名的舍利塔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宋辽时期的舍利塔。
沈阳舍利塔
沈阳舍利塔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45巷15号,称塔湾舍利塔,因佛塔内供藏1548颗“舍利子”,所以又称无垢净光舍利塔。"
该塔建于辽代重熙十三年(1044年),由北方契丹人修筑,1640年(清崇德五年)重修, 是沈阳市历史较久的古建筑之一,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塔为密檐塔。1985年维修时,发现塔身为空心,这在全国同类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塔内出土有鎏金佛、舍利子、经卷、瓷器等大批珍罕文物,地宫四壁尚有保存完好的彩色壁画。此塔北侧新建了一座沈阳古塔遗物陈列馆,馆内展出有沈阳各塔先后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无垢净光舍利塔东眺昭陵,南临沼泽,古色苍然,风景甚佳。
武安舍利舍利塔
武安舍利塔,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下辖武安市城区内,塔高38.71米,通体砖砌,共有13层。平面呈正八噗形,每边长3.4米,造形玲珑,古香古色,远望挺拔雄伟。每层东南西北四面正中有券门,出檐下有砖砌斗拱,各层斗拱垛数,尺寸大小不一。二、三层增建平座,二层四面有窗。塔分内外两层,塔心为八角形的塔柱,内外层之间留有通道,可由台级而上达第九层。由于塔身逐渐缩小,到十一层为木托着塔刹,塔心柱一至七层和九层留有一方室,为置佛而设。据文献记载,妙觉寺舍利塔,始建于宋代,虽经多次大地震,然而至今仍矗立无恙。道光十年的大地震,塔附近的建筑物几乎全毁, 而古塔却巍然不动,其坚固程度难以想见。它已成为研究古代建筑的重要实物资料。舍利塔为原妙觉寺主要建筑之一,寺已毁,惟塔存。塔与寺均建于宋元佑六年(1091年),砖制,楼阁式,高38.7米,是河北省南部现存最高的宋塔。
延庆寺塔
延庆寺舍利塔,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城区西北延庆寺内。因塔下埋舍利佛珠,故名。亦称龙潭寺塔。宋景右元年(公元1034年),济源县通慧禅院比丘法言提供舍利佛珠数十粒,与济源县延庆寺主持省初步共同创建。 塔门南向,高28.16米,为七层密檐式六棱砖塔。塔檐由简洁的迭涩砖层组成。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形。塔内外各层壁面嵌有砖雕佛龛千余块,镌刻精细,造型生动,类似北魏手法。自北券门拾级登上第二层,可里外旋转沿至塔顶。塔内部筒状结构,二层以上有迭涩式砖层楼板。南门内置《大宋河阳济源县龙潭延庆禅院新修舍利塔记》碑。塔西有龙潭泉,为济水西源。“龙潭夜月”为济源九景之一。
染红舍利塔
染红舍利塔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宣务山西北侧染红村南的石佛寺遗址。该塔呈坐北面南向,塔高8米,为7层(含座)5檐砖砌建筑,檐下有斗拱,其肃穆玲珑的造型,充分体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舍利塔始建年代虽无从查考,但考其造型似为北宋时期的建筑。经辨析寺内残留碑文证实,该石佛寺原属佛教禅宗五家门派之一的临济宗。寺内禅师圆寂后,佛教徒们将其小股尸骨(佛语谓之“舍利”)置于塔中,“舍利塔”因此而得名。该舍利塔是中国现存临济寺古塔中极少的宋塔之一。元朝
孝泉舍利塔(元朝)
孝泉舍利塔位于四川省德阳市孝泉镇三孝园内,始建于汉代,隋大业初仅存塔基,元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发愿修塔,修至七层终止,其弟赵文礼续修六层,于至正十三年告竣。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481年)僧宝印改置琉璃宝顶,故又称“龙护舍利琉璃宝塔”。该塔建于两层台座之上,为密檐式四方砖塔,共十三层,高37米,塔檐四角挂有铜铃,塔内有盘旋阶梯可登至十一层,清乾隆、嘉庆两朝以及民国年间均作过大型维修,塔前存有清代建成的藏经楼一幢。
孝泉舍利塔是四川省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它是研究四川砖塔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佐证。199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上面就是关于宋辽时期舍利塔的介绍了。我们平时若是念诵佛经的话肯定是很好的,而且我们也是可以去寺院之中拜佛的,这样对我们来说也是很好的。
...查看更多
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舍利子的塔,一种是存放舍利子和经书的塔,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而且基本上各个时代都是有一些著名的舍利塔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明清时期的舍利塔。
开福寺舍利塔(景县舍利塔)
开福寺舍利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州衙西北角(今景县中学)。明永乐五年(1407年),景州僧正如郎募修,天顺元年(1457)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汛兵金应龙、承差高如斗捐资补修,知州张一魁重修山门, 主持僧正宗瑞置香火二倾八亩五分、宅基三所。清末民初,其东西方丈改为县立模范初级小学校和乡村师范学校。建国后,成为景县师范和景县中学校址/著名的建筑物有舍利塔、无量殿、千佛阁。
舍利塔原名“释迦文舍利宝塔”,简称“舍利塔”,俗称“景州塔”。是历史悠久、规模宏伟、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物。该塔共十三层,八面棱柱体,高63.85米,底座周长50.1米。塔基铺巨石成台,下有一深井。砖砌塔体,每层内砌环形走廊,与四面洞户相通;层间阶梯数百级,盘旋而上,可达顶层。登临远眺,有目穷千里之慨。
临清塔
此塔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塔高61米,九级八面。楼阁式,通体近垂直,仿木结构,刹顶呈将军盔形,属省内仅见,基座八面,每面长4.9米,底面积为186平方米,其空间面积可达7000方米.外檐砖木结构。檐为陶质仿木出挑斗拱。转角斗拱下垂陶质莲花垂朴。斗拱下部攘嵌陶质“阿弥陀佛”四字:门楣上镌刻“舍利宝塔”匹字:进入塔室,各层辟有转角形石质梯道,可迂回逐层攀登至顶层。各层为穹隆顶,顶上拖龙骨架,地面平托全丝楠木楼板、平面铺青砖,每层辟八门,四明四暗。各层塔心室内皆有刻石,画像镶嵌壁上,宝塔中心部位原有金丝楠木通天柱,上至塔刹下直落地宫,以承托每层平面负荷,此作法当属宋代遗风。明万历年间,临清文人缙绅聚议,认为临清风水不利,并告当时钦差临清的提刑按察使钟万禄,最后决定,将观音大士像移至砖城北水关下,即土城坎(北)方,并建造一座宝塔,此处正是临清汶、卫两河汇流北去的“天关”,可“扼塞两河水口,弘开万里天关”。事情定下来以后,便推举在家赋闲的工部尚书柳佐主管其事,并正式定名为“舍利宝塔”,从万历四十年开始策划,至万历四十五年第五层建成。第六层于次年由临清布商王道济独资捐建,又历时三年,九层宝塔终于全部建成。
临清塔应“灵收八表”的意象。塔各层平面皆为正八边形,第一层至第五层和第七、八层塔心室为正方形。六层和九层则为八角形,五层塔心室皆辟有门洞券,通向塔外。塔的平面构成是结合竖向设计而统筹布置的。就全塔而言,登临凭眺,则八面风光皆可撷取;而就各层言,则层层相错,收入景物各有不同,形成了统一中的变化,丰富了“灵收八表”的戏剧性空间变幻效果。至于塔心室的内部空间,也无不层层变化,而且由于扒道的狭长幽暗,更在先抑后张中,显现出光明和小中见大。第六层塔心室的建筑物构造更是颇具匠心,也最精到。捷足先登的人们惊喜地发现“三百里外忽见遥山’。”朝宾岱宗暮太行”,实在是地处平原的临清旷古未见的奇景。第六层塔心室东、西两面券窗上方分别嵌石题刻“西引太行”、“东延岱岳”,正北佛龛券洞上方则题刻作“秀聚中天”。此最能体现“灵收八表”之意。
至第七层,塔心室又转变为塔壁四合,上部由穹窿顶改为斗拱出跳承托的平顶,东、西、南、北列布砖雕字样分别为“阿众佛”、“弥陀佛”、“宝生佛”、“成就佛”,以应七级浮屠、四面生佛之意。以其卓尔不群的空间处理,显示出佛的境界尊严,达到空间序列的最高潮。
至第八层,似又恢复到第一至第五层大同小异的形式,人们会由此而被唤起几分回忆,形成了高潮过后的片刻宁静。至八角形的第九层塔心室,空间形式又在似与不似的印象中,同第六层的处理联系起来;那逐渐聚拢的穹顶,隐没了自地宫拔出而贯通全塔的塔心柱,标志着全塔的内部空间序列至此圆满结束;而联想着塔心柱穿出塔顶冠表为塔刹的外部空间形象,又不禁令人感到,这灵收八表的佛的空间,仍似意犹未尽,在无尽的延续,直至中天。
古代临清八景之一。
登高望远,运河如带,翠堤蜿蜒,令人心旷神怡。塔檐上有铜铸的小钟铃,被风吹动,发出清脆的悦耳之声,塔岸闻钟为古代临清八景之一。
营山舍利塔
营山舍利塔,在四川南充市营山县太蓬山北面的刺沟湾内,有一座七级舍利塔,此塔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上旬,塔下为景福寺方丈慧智长老之墓。 智公长老是个得道高僧,他劝人诸恶莫作,多行善事,常向人讲解因果报应之事。他还精于医术,常治病施药,解除百姓痛苦。他常在西寨门望西天,坐禅诵经。曾见文殊骑狮,普贤骑象,飘然而至,倏忽而杳。乃嘱其徒,卒后埋葬太蓬山西麓,故后来圆寂,乃葬此地。百姓爱戴,护塔至今。
此塔为六方锥体形,4.2米,塔上第三层刻有“舍利塔”三个大字,每字各刻一方,颜体正楷,书法雄秀。在七级六方的佛屠上刻有27幅浮雕图案,有手持吉祥果的释子,有手拿竹板的“莲花落”表演者,还有各种神兽猛禽,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引人入胜,历经百年,保存完整,堪称艺术珍品,石塔瑰宝。
上面就是关于明清时期的舍利塔的介绍了。我们平时也是可以参观和礼拜一下这些舍利塔的,而且我们若是可以的话是可以去召集一些师兄来一起保护这些舍利塔的。
...查看更多
很多人都是听说过舍利塔的,这是非常殊胜的。因为舍利塔是存放佛祖释迦牟尼或后世高僧舍利子的塔,一种是存放舍利子和经书的塔,所以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今天要介绍的就是武安古建筑—舍利塔。
武安舍利塔位于邯郸市武安市东门里,塔高38.71米,通体砖砌,共有13层。平面呈正八噗形,每边长3.4米,造形玲珑古香;远望挺拔雄伟,每层东南部四面正中有券门,出檐下有砖砌斗拱,各层斗拱垛数,尺寸大小不一。二、三层增建平座,二层四面有窗。塔分内外两层,塔心为八角形的塔柱,内外层之间留有通道,可由台级而上达第九层。由于塔身逐渐缩小,到十一层为木托着塔刹,塔心柱一至七层和九层留有一方室,为置佛而设;塔基之下有地宫,方形、穹隆顶,内壁有10尊石佛,并有“宋元祐六年重修十方佛记”的题铭。
道光十年的大地震,塔附近的建筑物几乎全毁, 而古塔却巍然不动,其坚固程度难以想见。
舍利塔为原妙觉寺主要建筑之一,寺已毁,惟塔存。塔与寺均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年),砖制,楼阁式,是河北省南部现存最高的宋塔,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上面就是关于武安舍利塔的介绍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了解的地方,这个时候我们是可以去请教师父或者是去自己查找资料的。
...查看更多
很多人都是听说过舍利塔的,而且据唐代佛教文献《法苑珠琳》记载,印度揭陀国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在佛教所及之地建造了八万四千舍利塔,其中中国共有21座,而山西省境内便分布有5座。
上世纪八十年代,山西省佛教协会组织专家学者对山西境内阿育王塔的确址和现状进行了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查明:姚秦河东蒲坂塔即今永济市栖岩寺舍利塔(遗址);周晋州霍山南塔即今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齐代州城东古塔即今代县圆寺阿育王塔;隋并州净明寺塔即今太原市晋源区惠明寺舍利塔;隋并州榆社县塔即今榆社县大同寺舍利塔(遗址)。这5座塔的位置和沿革,佛典、方志均有明确记载,现存遗址、故迹亦班班可考。
姚秦河东蒲坂塔
姚秦河东蒲坂塔,原在今永济市栖岩寺舍利塔遗址上。据乾隆《蒲州府志·寺观》记载:“栖岩寺,在府东南二十五里中条山上,北周建德中建。初名‘灵居’后改焉。隋文帝常以外国所贡玛瑙盏施寺为供。有隋《栖岩道场舍利塔碑》,为贺德仁书。碑石已裂,文字尚完好可诵,书颇似虞永兴,尤古拙。”
《蒲州府志》所载《栖岩道场舍利塔碑》全名为《大隋河东郡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之碑》。碑中记载了隋文帝杨坚之父杨忠于北魏兴建栖岩道场,杨坚又于隋仁寿元年(601年)诏赐舍利,建造蒲州首山栖岩道场舍利塔的经过。碑文云:“佛入涅檠,遗形舍利,八国供应,六度所薰。”又云:“仁寿元年,岁次辛酉,爰兴睿想,乃发玺诰,分布舍利于八十州,垃十月十五日,同时造塔。”颂又云:“佛身舍利,帝仪灵爽。八彩充华,五色炫晃。合为宝塔,熔金成像。十方回向,兆民瞻仰。”
栖岩寺舍利塔旧址在永济市西南30公里的中条山上。原分为上寺、中寺、下寺,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寺址上尚存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所建的禅师塔26座。其中,有一座宋代密檐式舍利塔,平面呈六角形,5层,通高17米。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在蒲坂塔旧基上所建,也有人提出疑问,迄今尚无定论。
周晋州霍山南塔
周晋州霍山南塔,即今洪洞县广胜寺飞虹塔之旧基。晋州,为北魏建义元年(528年)所置,治所在今临汾市区。当时,今洪洞、赵城一带属晋州。据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广胜寺二,一在霍山上,一在下,建和元年建。塔名飞虹,高三百六十尺,为阿育王藏舍利处。明永乐十四年修,正德间,僧达连重修。”康熙《平阳府志·古迹》:“飞虹塔,霍山南麓。后周保定元年,僧法江建。阿育王藏舍利处。明永乐间修。正德间僧达连重修。高三百六十尺,极其壮丽。”
飞虹塔在洪洞县广胜寺上寺前院内,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当时,广胜寺僧达连在原霍山阿育王塔旧基上,募化建塔。历时12年,于嘉靖六年(1527年)建成。据说,达连又号飞虹,世人感其功德,故称飞虹塔。飞虹塔平面呈八角形,塔底周长136米,13层,通高47. 31米。塔身从一层以上逐层收分,第十三层塔檐只及第一层塔檐的三分之一。塔身用青砖砌筑,底层设回廊。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七色琉璃构件,有塔龛、佛、菩萨、力士、花卉、鸟兽等雕饰,色彩斑斓,装饰华丽,是中国古塔中最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琉璃塔。
齐代州城东古塔
齐代州城东古塔,即今代县圆果寺阿育王塔。圆果寺阿育王塔位于今代县旧城东北隅,现寺院已不存,仅留阿育王塔。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唐武宗“会昌灭法”时被毁。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重建,宋元丰二年(1079年)遭雷击又毁。宋崇宁元年(1102年)再次修建,元兵南下时,毁于战火。现存阿育王塔为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复建后的遗构。形制为喇嘛塔,塔基平面呈长方形,长51米,宽26米,高1.5米。塔座的叠涩砖2层,上施莲花座一层,再上施曲尺形须弥座。塔身为圆形覆钵。刹座叠涩砌筑,上承铁质刹杆。砖作相轮十三层,上置圆形露盘和金铎,状若伞盖。极顶以宝珠两枚收刹,上下叠置。阿育王塔周长60余米,最高40米。全塔比例和谐,轮廊秀美,是我国元代喇嘛塔之代表作品。
隋并州净明寺塔
太原市晋源区净明寺舍利塔
隋并州净明寺塔,即今太原市晋源区净明寺舍利塔。明嘉靖《太原县志·寺观》载:“净明寺,在县北二里古城中。隋仁寿二年建,额日‘惠明’。宋太宗时塔坏光见,诏复建。成平六年修。有吕惠卿撰碑。景德三年七月,塔成,累甓九级,高一百五十八尺。元末寺塔皆废。国朝洪武十八年,僧德阂重建。归并显光等二寺。正德十六重修。”又据宋代吕惠卿《惠明寺舍利塔记》:“惠明寺实创于隋仁寿之初,而其塔即佛以为阿育王创造舍利塔八万四千之一也。”
净明寺舍利塔现位于晋源区古城营村。现存塔体为明代洪武十八年(1385年)所重建。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和清康熙中又予以修葺。塔座两层高11米。下层长方形,宽13米,长15米;上层正方形,边长8.8米。塔座上为塔身,为实心白色覆钵式宝瓶塔,外形肥硕丰伟。刹座为6层立式莲瓣组成,上置圆锥形的13层相轮,称“十三天”,十三天上覆盖华盖,其上再饰琉璃刹顶。塔体通高53米,造型简洁,外观端庄,是典型的明代喇嘛式佛塔。
隋并州榆社县塔
隋并州榆社县塔,即今榆社县大同寺舍利塔。光绪《山西通志·古迹考》载:“大同寺,在榆社县东南,永平十年建。内有阿育王所造舍利塔。宋治平四年重修。元至元间改建中殿,大德间改为毗卢殿。明洪武二十四年修。置僧会司。”光绪《榆社县志》:“大同寺,在城外东南。元时改建。后寺全毁,仅存石佛像。道光八年,邑今陈维屏督同绅董王席宾、李天乙等重建。中殿即舍利塔,前供设文昌神像,自此以后文武乡榜获售者不绝。”《榆社县志·古迹卷》中又载:“舍利塔,在县东南大同寺。天下十八塔,《藏经》所云: 辽(应作‘并’)州榆社 是也。不知建于何代,宋治平四年重修。元至德(应作‘大德’)年间,改建为毗卢殿。”2001年,榆社县文物工作者在大同寺旧址上发掘出140多尊石佛造像。从佛像题记中看,雕造年代跨越了北齐、北周、隋、唐4个朝代。另外,还有宋代残碑一块,上存“大宋辽州榆社县重修释迦舍利塔并序稽夫大雄氏之垂教”等25字。这大概就是方志所载“宋治平四年重修”时的碑记。从方志记载和出土文物中都已证明大同寺舍利塔就是并州榆社县塔。
大同寺舍利塔原位于榆社县东关一个名叫“大寺圪塔”的高崖上。高崖平地耸起,南临平野,西倚中沟,东俯绝壁,北与后山相连。寺址就座落在崖顶的平地间。寺塔历尽千年风雨劫火,几多重修。据当地老人回忆,民国初年,寺院仅存山门和大殿,殿后废为菜地,舍利塔已经不存。抗日战争时期,日军飞机轰炸榆社县城,将寺宇全部炸毁。“文革”期间,寺址上残存文物再次遭到彻底破坏。此后,寺址改建为县公安局宿舍,大同寺舍利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那么,大同寺舍利塔的形制、体量又是怎样的呢?当地群众口口相传“舍利塔并不太高”。清道光八年(1838年)重修后,中殿即舍利塔,前供设文昌神像。说明当时舍利塔在殿中,确实不太高。清康熙年间的榆社县典史徐名立游大同寺观看舍利塔后,作有《赋塔寺晓钟诗》一首。前两句是“箕城雁塔叠千重,香积冷冷度晓钟”。原来,大同寺中有寺钟一口,每天黎明时大钟就会不扣自鸣,寺僧以为早课诵读之候。诗中的“箕城雁塔”无疑便是舍利塔,当时已在塔前供设文昌神像,成为当地土子金榜题名的象征“雁塔”了。诗中的“叠千重”,是指舍利塔密檐式的造型,即塔身每层之间距离极短,层层塔檐紧密相叠。这些传说和描述,对我们了解当年舍利塔的形制有不少帮助。
上面就是关于山西境内五座佛舍利塔的介绍了。我们若是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佛菩萨的,而且我们可以在一些古籍中找一找关于佛菩萨的记载,而且我们还可以和诸位师兄一起互相交流的。
...查看更多舍利塔是佛陀坐化后出现的,自然就延续了佛陀的意志,舍利塔也代表佛家不灭的教义。佛家将舍利塔看做佛陀的本身,舍利塔被世人认为负有佛陀自身的法力,能够消除灾祸,安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