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受戒的,受戒是很多人在入佛门出家是应该要做的。因为受戒能够关闭诸恶趣门,得到解脱。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与佛圆满的戒体接轨,其功德无量无边。要发大乘心,为一切众生忏悔罪业、受持戒法。
戒是佛的身体,受持戒律,是真正地与释迦佛陀在一起,诸佛菩萨来到这个世界也以戒律来救度我们。受戒是一种甘露灌顶,是佛法中最殊胜的秘密,于佛投诚皈依,与佛接轨,悲恳摄受。受戒不仅能关闭诸恶趣门,还能得生于天、往生净土、得到解脱,所以又称为别解脱、别别解脱。
否则纵使衣冠在外,也终究会堕入三恶道中。回顾中华民族的历史,国家兴盛之期,往往就是戒法兴盛之时。因为受戒能够顺应天心,从而建立人间的生命次序。
佛的八戒,从无量劫来尽未来际都是清净的。受持八关斋戒,就是与佛陀圆满的戒体接轨,让佛的戒体功德,如车轮般支撑我们的生命,行走于光明大道上。
八关斋戒属于出家戒,以出家为发心,学习诸佛菩萨、大阿罗汉、往圣前贤,受持八关斋戒,就如临时出家一般。虽然只是一日一夜二十四小时,但因为对境殊胜、戒体殊胜,其功德是无量无边的,甚至超过一辈子受持五戒的功德。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的功德超越时空,尽管凡夫有一日一夜的时空观念,但这个戒体所引领的生命境界却是无量光无量寿的;乃至将来弥勒佛降世时,以这个戒可以证阿罗汉,以这样的行愿可以即生往生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中说,以受持八关斋戒的功德回向极乐世界,能得中品中生。我们今天所做的,就是往生极乐世界中品中生之因。
但如果在这里,仅为自己而受戒,不发起菩提心,这八关斋戒就是小乘戒法;如果能够发心替历生父母、历代祖先乃至一切有缘众生受持戒法,这就成为大乘八关斋戒。
佛陀功德无上圆满,为我们而来到这个世间。当我们秉持着菩提心来受戒时,就能与佛心心相印,佛的戒体就自然而然融入我们的身心世界,否则就无法与佛感应道交。希望大家都能够发起大乘心,为自己、为一切众生忏悔罪业、受持戒法。
上面就是关于为什么佛教徒要受戒的讲解了。现在很多的师兄都是在念诵佛经的,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认真,这个对我们来说肯定是很好的。
...查看更多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受戒的,受戒能够关闭诸恶趣门,得到解脱。而且很多的法师都说过受戒就有成佛的机会,所以受戒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的人就提出疑问,不受戒可不可以成佛呢?
持戒波罗蜜
◎ 宣化上人
“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修持戒律;“尸罗”是梵语,翻译为戒律。
戒律在佛教里边,是很重要的!所以出家做比丘,必须要受戒;不受戒,就不能成比丘。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
无论哪一类的众生,你受佛戒,就有成佛的机会。那么不受戒可不可以成佛呢?那是很困难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在佛教里,特别注重持戒!
终南山道宣律师,因为他持戒律持得好,感应天人来给他送饭。你受佛戒,地位就和这大觉世尊一样了,这才是真正佛的弟子。
学佛法,必须要守戒律;不可以随随便便的,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子。守戒律,就是守规矩。
这个戒律,在家人就有五戒;又可以受八戒──八关斋戒;又可以受十重四十八轻戒,这是菩萨戒。那么出家,先受沙弥十戒,然后再受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
这戒律精严的人,天人都恭敬你;像道宣律师,就有天人给他送饭吃。你要是戒律精严,一切鬼神看见你,都会向你叩头顶礼、恭敬你──所以持戒是很要紧的!
戒,就是止恶防非。止恶,止住一切的恶事不做,就是诸恶不作;防非,就是众善奉行,你要做一切的善事、一切的好事。
我们受了戒之后,必须要守着那个戒、保持着那个戒,不要犯戒。你若破戒,那就好像在水上的浮囊破了,或者像在海上的船漏了似的──船漏水了,就会沉到海底去。
我们人要是受戒不守戒,也就会堕落到地狱、饿鬼、畜生去。
这个戒律,若不是你自己想犯的,有其它因缘而犯这个戒,那还可以有开缘。这戒讲“开、遮、持、犯”。开,就是开开;遮,把它遮起来;持,受持戒;犯,犯戒。在这里边,又有止持、作持;若详细讲起来,也很多的意思。
上面就是关于宣化上人开示的不受戒可不可以成佛的讲解了。现在的很多的法师都是开示过佛经的,我们修行佛经的时候若是遇到自己弄不懂的地方,我们是可以去看一看法师讲解的佛经的。
...查看更多
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受戒的,受戒,是指佛教徒在一定的仪式下受持戒律,是凡夫获得七众资格的必要手续。戒者五八十具之别,随而受之者,各有其仪式作法。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
受戒的仪式,或在师僧之前,发殷重恳切之心而感发戒体,纳受戒体,或在佛菩萨形像前,礼拜忏悔,见到好相,如见光见华,见佛菩萨前来摩顶,而得受戒。但是,受戒者,只是一个佛子身分及其阶段层次的开始,绝对不是其身分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戒。
戒律的主要作用是防非止恶。对于那些身陷不良串习的凡夫来说,即使有心对治,也会异常辛苦,这就必须防患于未然,在内心建立一套防范机制,以止息不良因果的延续。这种防范机制,需要通过受持戒律来完成。经由受戒仪式中的宣誓,在内心形成戒体。具备这种力量,就能有效制止不善心念的生起。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优婆塞戒经》就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弘扬。此外,《瑜伽菩萨戒》的开遮也非常善巧,对在家居士修学戒律有极大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更高,行持起来难度也较大。
我们受戒,是从皈依中获得戒体。比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都是由三皈获得戒体。所以,我们受戒前必须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则就无法得到戒体。惟有深信三宝,对三宝所发的誓言才会产生效应,不然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如果有一天三宝在我们心目中失去地位,那么,曾经对三宝所做的宣誓也就难以产生效应了。
受戒,是我们的自觉选择。发心受戒后,就应严格按照戒律规范调整个人生活。戒律和法律一样,在原则问题上是没有通融余地的,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作为借口。尽管戒律有时也会有开遮,譬如虽然禁止喝酒,还是允许作为药用,这就属于开的部分。
上面就是关于佛教受戒的意思了。我们平时修行佛经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念诵佛经一定要按照正确的仪轨来念诵,这个对我们来说是很简单的。
...查看更多
很多师兄都是知道受戒的,受戒是凡夫获得七众资格的必要手续。但是很多人都不是很了解受戒和皈依的意思,皈依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受戒?受戒和不受戒有什么区别?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开愿法师开示的内容。
三皈五戒是很重要的。主要是现在这个时代,众生做不到,所以要善巧方便,你能够做到几条,自己发愿自己做,就守住了。历代祖师,尤其到民国以后,包括一些大德,传三皈五戒,都称为方便戒,方便皈依。为什么?你刚入佛门,你做不到,所以叫方便。传与不传的意义,只是个形式,关键在于我们真正想做到。持戒不是为给别人看的,也不是为了炫耀的,而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的一个过程。不是为了持戒而持戒,是为了你自己有一个清净心、开智慧而去做的。
但是要考虑到我们现前的生活方式、家庭环境,尤其现在,一个人学佛,有可能全家都不认识佛教,你立刻让家人一百八十度的转弯,一点荤腥都不能吃了或者也不敢做了,那就可能造成家庭的矛盾,家庭不和谐,家人会误会佛教,误认为你是走入“歪门邪道”了。到那个时候,他们起了反感,这是对佛教不利的,影响不好,所以就不从这方面入门了。
从哪儿入门?回家你要孝养父母,你要去帮助别人、孝敬长辈,他们心暖了,他们感觉你有变化了,看你学佛学得好了,然后你吃素也好持戒也好,他们都能接受了。用这个入门更人性化,现在的人容易接受,不能把自己的家庭搞得矛盾激化。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为什么有那么多门?因为有这么多众生的根性、生活环境不一样,所以佛才开了八万四千副的药,来对治八万四千种的病,每一门都称无上菩提,都可以治好这个病。持戒也是八万四千法门的一门,也是根本。
但是根本,我们要从能做到的地方开始,不能够说“我发的愿很大,我都要守住”,最后周围的人全攻击你,你连基本的正常的生活环境都没有了,你就谈不上持戒,你这样连修行都谈不上。所以要因人、因事、因自己的生活环境而定,这个戒自己能守几条自己定。不在于是看这个人皈依了也受戒了,但没有守,不要看这些,他守没守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是凡夫。我们不敢去评论别人,说不定人家是大菩萨示现呢,像济公一样,谁敢说他怎么样,他都证阿罗汉了。
所以我们不妄加评论一个人持与不持,关键把握好自己持与不持,自己修行到什么程度。了解别人是聪明,了解自己才是智者。你天天看着外面的社会,“这个人持戒很好,那个人不持戒”,自己天天心情起起伏伏,生很多烦恼,这是自己错了,自己不对。
上面就是关于开愿法师开示的皈依的人是不是一定要受戒的讲解了。现在很多的法师都是推荐我们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能够在修行佛法的时候看一看法师的讲解,这个对我们的修行是很有帮助的。
...查看更多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如:《五灯会元·鸟窠道林禅师》:“九岁出家,二十一於荆州果愿寺受戒。”《西游记》第六七回:“既如此说,都是受戒的高僧。” 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讲:“朱士行,洛阳人,可能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