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尼)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不坐卧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捉持金银宝物。前九戒与八关斋戒相同,唯第十戒,乃因佛陀深知金银货币易增长贪心,易与人争利,最后成为财富的奴隶,终为钱财所束缚。这是为了破除贪心而制定的戒条。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
学佛的师兄在不断的增多,在学佛的时候我们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并且用心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那师兄你知道沙弥是什么意思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沙弥,是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沙弥(samane ),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沙弥有三类:(一)驱乌沙弥(尼);(二)应法沙弥(尼);(三)名字沙弥(尼)。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持十戒。
以上就是对沙弥是什么意思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学佛的人都是要遵守佛家的戒律的,戒律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修行,然后可以让从中领悟其中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功德。
...查看更多佛家中的智慧是无穷的,所以在学习的人也不在增加。但是在学习的时候是有一些戒律也遵守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去修行,从中获得更多功德。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沙弥十戒内容是什么吧!
沙弥十戒
①不杀害有情:此与素食思想虽有关联,但却并不等于规定素食,而是规定不得杀生。
②不偷盗他人财物:乃至一针一线。
③断绝男女的淫事:此与五戒所不同者,乃是由不邪淫而进为不淫。
④不妄语:此与五戒的相同。
⑤不饮酒:亦与五戒的相同。
⑥不非时食:过了日中之后,不得进食,这是印度当时,各沙门团的共同原则,也是出家人的共通生活方式的一种。
⑦不用花等的一切装饰,也不得以香水、香油等物擦脸涂身:这是为了避免虚荣心,以及男女之间的相互诱惑而制。
⑧不得自作歌舞、音乐、伎艺等的世俗游戏,亦不得存心去观赏世俗的歌舞、音乐和伎艺等的演唱:此乃为了不使已经出家的身心,再为世俗的娱乐所迷,引发贪恋欲情的心理。
⑨不坐卧华美轻软而高贵的床座:为免引起高傲心和舒适感,而忘了生死的苦恼,所以应当卧坐坚硬低下的床座。
⑩不为自己保持金钱:出家的人,应该常处于物质生活的贫穷之中,不储蓄金钱,也不手持金钱等的财宝,目的是灭除对于身外之物的贪求之心,若有一念贪求存在,他便无法进入解脱之门。不过,为了教团大众的生活,以及寺院经营的维持,保持金钱,不为过失。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但是,在家的信徒,也有学习出家戒律和体验出家生活的机会,即是逢到每月的斋日即是布萨日,依现代而言,也可称作佛教的假日或节日吧!在家的信徒,可在那天的一日一夜中,守持沙弥十戒中的前八条,称为八关斋戒。
至于沙弥尼戒,和沙弥戒相同。所不同的是沙弥依止比丘而住,为比丘当待者,并且学习比丘的威仪;沙弥尼依止比丘尼而住,为比丘尼当侍者,并且学习比丘尼的威仪。
以上就是对沙弥十戒内容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在学佛的师兄一定要遵守戒律,只有每天坚持遵守戒律,是可以让师兄更好的去修行,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以上要坚持。
...查看更多学佛就是为了学习佛的智慧和自在,经常的修行是可以让师兄得到解脱,让自己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佛教中的师兄是有很多称呼的,那师兄你知道和尚、比丘、沙弥有什么区别?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教主旨修心,修己,普度众生。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这是《法华经》上的一句话。弦外之音,入佛门塔庙者,皆是佛教徒。
但这只是广义上的佛教徒,如果想成为真正的佛教徒,必须信仰三宝、持戒守律,并举行皈依仪式,成为正式的佛弟子。
佛教徒的名称很多,有些耳熟能详,比如僧人、和尚、尼姑、头陀、居士等,有些则寡闻少见,比如比丘、沙弥、优婆塞、式叉摩尼、阇梨等。它们之间到底有没有区别呢?如果有,区别又在哪里?
众所周知,佛教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一些正式称谓在传入中国之前就已确定,而且相关定义也非常明确,只是在进入中国以后,为了方便在民间传播,利于百姓认识,又添了一些别称。
佛教徒的正式称谓有七种,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赛和优婆夷,也称“七众”。虽然现实中也有“四众”和“五众”之说,那也不过是分类的标准不同罢了。
古印度时出家的佛教徒没有固定寺庙,也没有稳定的香火,常年乞食为生,四海为家,因此被称为“乞士”,即梵文 “比丘”。
后来佛教规定,年满20岁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信徒称为“比丘”,女性佛教徒称为“比丘尼”。未满20岁但已经出家的佛教徒,如果是已年满14岁男性,则称为“沙弥”,如果是已年满14岁女性,18岁以下的称为“沙弥尼”,18岁以上的称为“式叉摩尼”,也称“正学女”。
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合称为“出家五众”,与在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优婆塞”和女性佛教徒“优婆夷”一起,构成了佛门“七众”。
“七众”的名称皆是梵文音译而来,算是佛教徒的正式名称。佛教到了中国,在民间或者文学作品中又添了许多别称,虽然常常被乱用,但也有一些界定,比如说“和尚”。
现实中我们将所有的光头佛弟子都称为“和尚”,实际上只有那些地位高、学问大,能为僧师的男性佛教徒才能称为“和尚”,并非普通僧人能用。
僧,梵文“僧伽”的简称,意思为“和众心”,即众多出家人和合一处。因此,僧实质是对佛教徒集体的称呼,这个集体至少有四名以上的佛教徒。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佛教徒被称为“阇梨”和“头陀”。
“阇梨”是指那些熟悉佛门戒律,能够纠正弟子行为的佛教徒,而“头陀”是批些抛弃一切物质生活的拖累、以乞食为生的佛教徒。
“头陀”中有一部分人通过忍受饥渴、火烫、疼痛甚至酷热严寒,来磨练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忍耐力,从而实现离欲、解脱,被称为“苦行僧”。
僧也罢,尼也罢,和尚头陀也罢,不过是个称谓。既然皈依了佛门,也就“信、习、行”了“不二”之法,叫什么,叫与不叫又有什么区别呢?
以上就是对和尚、比丘、沙弥有什么区别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其实对于学佛的师兄不管是叫什么,都是要好好的去学习,只有不断的去学习都是才能慢慢的领悟其中的精髓,让师兄可以更好。
...查看更多学佛的师兄已经是不分年龄和性别了,因为经常的学习是可以获得智慧和功德。在现在已经有很多小孩进寺庙去修行。就是被称为小和尚,那师兄你知道小和尚被叫做是小沙弥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沙弥,俗称“小和尚”,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
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沙弥与和尚的联系:沙弥是梵语,义为勤策男,言其当勤受比丘的策励;又有息慈之义,谓当息恶行慈。其地位低于比丘。相应的女性出家人称为沙弥尼。通俗的来讲小沙弥也就是小和尚的意思。
沙弥起源:最早的沙弥是释迦牟尼的儿子罗睺罗。因为他出家时只有15岁,而不满20岁者不得受具足戒,所以释迦牟尼让他以沙弥的身份修行。
以上就是对小和尚为什么又叫小沙弥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不敢是谁去学习佛法,就是要坚持不断的,在修行的时候我们要虔诚和用心,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佛法中的智慧和精髓。
...查看更多沙弥,原语可能出自龟兹语的 samane 或 sammir,或于阗语的 ssamana。意译为求寂、息慈、勤策,即止恶行慈,觅求圆寂的意思。在佛教僧团中,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