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谛

"

俗谛的含义: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又称世谛﹑世俗谛与真谛相对,一般来说,俗谛则是指世界上的一切,有时间,有空间,有万物,有万法,有有无,有同异,有断常,有生灭,有分别,有因果,有三世,有六道。

俗谛——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

俗谛——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除了俗谛,我们也是知道真谛的。其实真谛和俗谛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那么既然两者是相对的,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真谛围绕的核心是让我们出世的,讲的是出世法。俗谛主要是讲世间法,但也不纯是世间法,否则就和儒家没什么区别了。

其实,真谛、俗谛是分不开的。在撇开真谛的情况下,是没有俗谛可言的,因为俗谛一定是从真谛里流出来的,没有真谛就谈不上俗谛。在彻彻底底出世之前,总还有一个躯壳,在娑婆世界总要生活,总要和人交往,每天待人接物该如何去做,这部分内容就叫作“俗谛”。

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真谛是形而上的,俗谛是形而下的。

打一个比喻。真谛就像苹果肉,俗谛就像苹果的香味,这两者是分不开的,有苹果肉,才会有香气。假如没有真谛的内容,念佛人抛去念佛往生,那这十条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所以,真俗二谛不可强分,但是也不可强同,没法把它强同。怎么叫“强同”呢?就是真俗不分。你跟他说俗谛,他跟你讲真谛的事;你给他讲真谛,他跟你说俗谛的事。

在有些事的判断上,真谛、俗谛确实会有两个方向。世间叫“颠倒梦想”,颠倒的想法、颠倒的概念、颠倒的世界;真谛其实是把颠倒的再颠倒过来的。所以,有时候看问题完全是两个方向。你和他讲真谛,他和你讲俗谛;你给他讲俗谛,他给你讲真谛,这就不太好交流。

圣道门所讲的真谛,是指真如本体,“本来面目”,很高妙;净土法门的真谛没那么玄妙、高深,很简单,就是念佛往生。

“二谛圆融”,就是真谛、俗谛圆融。在圣道门,真俗二谛圆融不是容易的事,等于是理事圆融,理上证得几分,在事上不断接近理体。净土法门的真俗二谛圆融,相对容易一点,就是师父(净宗法师)经常讲的那句话,“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过凡夫的日子;过凡夫的日子,念阿弥陀佛的名号”。

比如“六亲眷属,敬爱和睦”这句话,从真谛来讲,我们为什么生生世世在轮回?是因为三界往返爱为基,情欲为基柱。善导大师讲,“父母妻儿百千万,非是菩提增上缘。念念相缠入恶道,分身受报不相知”。如果从绝对真谛的角度来讲,我们最亲的人,对我们解脱来说,反而是最有障碍的缘。

那为什么在俗谛上,上人还要讲“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理让”呢?从真谛来讲,这不是仇人吗?仇人相见,分外眼红。这么理解就不圆融。圆融的理解是:虽然我的父母妻儿“非是菩提增上缘”,但是如果真的把他们当成仇人,就会天天打架了,念佛都很难保证,很难做到一向专念。因为处理不好和最亲的人的关系的时候,整个身心就是混乱的,生活也是混乱的。所以,在俗谛上还是得敬爱和睦。这不是要加固我们这种情执,而是为了保证我们的一向专念。这么理解就能圆融,这叫二谛圆融。

圣道门和净土门就问题的理解上,确实是有一些界限的。印光大师讲“离则双美,合则两伤”。净土、圣道两种体系的思想合到一起,对双方都有害;如果能分开,对双方都有利益。

有一个小孩跟着妈妈来听课,这个小孩还没上学,但是小小年纪就开始读“四书”了。他看到《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就说:“这不就是一部《弟子规》吗?”这不是《弟子规》。

《弟子规》和《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有什么差别呢?《弟子规》只是儒家的,它作为一种民间化的启蒙教育,作为启蒙小孩的通俗教育读本,是可以的,仅此而已。因为它的思想来自于《论语》。作者李毓秀只是清末的一个秀才,文章也算不上了不起,甚至《千字文》的境界都比《弟子规》要高很多。《千字文》是南北朝的周兴嗣写的,梁武帝让他一晚上用一千个字不重复地写成一篇文章,他就真的写出来了,“天地玄皇,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写完之后头发全白了,这篇文就成了千古奇文。因为他不止是把文字罗列出来,形成逻辑比较密切的一篇文,而且有很高深的思想蕴含在里面。过去都是把《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并提,但其实《弟子规》是没法和前面两篇文章并提的。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清朝的文化已经衰落很多,从宋朝以后,真正的儒者就不多了。所以,即便《弟子规》是很成功的儒家启蒙模板,也没法与《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相提并论。为什么没法相提并论呢?因为《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有很强烈的出世思想,是由出世所引发出来的念佛人独有的品德。

据说有寺院都把《弟子规》当成早晚课了。三皈依文里说,“自皈依佛,永不皈依天魔外道;自皈依法,永不皈依外道典籍”,把外道的典籍当成每天奉持的经典,这就是皈依外道典籍了。我们都觉得三皈依是学佛得第一步,好像很容易,其实真的不容易。

有人会问:“既然不皈依外道典籍,那我们为什么还在读这些呢?”同样是读,但读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我们去读,只是一种参考,不是以归命的心态去读,更不会放在早晚课里,当成信受奉行的典籍。比如我们编辑部,外道的书很多,但这只是我们编书要参考的,因为要接引不同的人,但是不会把它当成终生奉持的、一辈子钻研的书籍。

(三)宗风与戒律的关系

上人在列这十条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用戒律中常用的词,比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反而用了很多有点倾向儒家的词汇。为什么呢?因为净土法门最大的特色,就是绕开戒定慧这条路线。但凡圣道门,不管方法是怎么样,都离不开戒定慧:摄心持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圣道门的起点,腿一迈开,第一步就往戒律的方向去。如果净土宗也用这些词,有的人就会把它当成戒律。为了避免这种误解,所以上人尽量不用戒律的词汇,就怕我们开始这一步一迈,就迈到戒定慧那条路上去了。

有些人就提倡,“应该把五戒、十善加到宗风俗谛里来”。上人很肯定地回答:“不能加。”其中第一条原因,就是容易混淆,圣净不分。圣道门和净土门,离则双美,合则两伤。本来圣、净分清楚就不太容易,如果因为这几条俗谛,又把它们混淆了,就划不来了。

圣道门的戒定慧是出世法,容易让人产生一种慢心,“我能持某某戒,我是持戒比丘,我是持戒优婆塞、优婆夷”,好像有另外一种身份,比不能持戒的人高,内心自然就区别开了。“你看我能持,你不能持”,慢慢就产生一种恃戒而凌人的状况,以示自己能持戒,然后凌驾于众人之上。经典上说,这样的人反而是破戒人。

另外,不用戒的字眼、词汇,其实也是尊重戒。一句话说出来之后,大家都做不到;有些人做不到,可是他自认为能做到,比如有的人自称持戒很好,但其实没有做到,世间人看到了,认为“持戒原来就是这样”,这不就拉低了戒本身的含义吗?“原来佛教的戒也不过如此,就是这副样子”,这不就亵渎了吗?

印光大师讲戒律时讲到“粗持重戒”,就是比较粗地、不是很严苛地去探讨,只要大体上吻合就算可以了。印光大师讲得最多的是“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这也是儒家的字眼,而不用佛教戒律的字眼,我觉得也有这样的用意。

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

上面就是关于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的讲解了。其实我们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的,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最好是向师父去请教,这样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

...查看更多
俗谛 您是什么人 遇见什么人

俗谛 您是什么人 遇见什么人

诸位师兄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而和俗谛相对的就是真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一位师兄对俗谛的理解。

深深的体会到师父所讲的,内心充满着阳光,光明,善良的人,所遇到的人和事就是充满着善良,正能量的,内心充满着黑暗,恶念,遇到的人就是恶人,事就是令你不开心的,不如你愿的。

经常听到许多人经常抱怨为什么总是自己遇上这样的事或者人呢?问你自己吧 !按照我们佛家的因果来讲,您心里的境就是因,所遇到的人和事就是感召的果。不是遇到了恶人,而你心里住着恶人。

凡事真面思维,这是一个学佛人,念佛人应有的心态,以前读到这里觉得道理是这个道理,心中有佛,见人人都是佛,可毕竟在娑婆世界啊,能做到吗?能。只有做才能做到,不做永远做不到,做什么?做事。通过做事反观对照自己,让自己有颗谦卑柔和的心·············

每天读着俗谛的《念佛人每日诵念思维》: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赐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给人安心,给人欢喜·····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今天晚上上课学习了师父的一篇开示《凡是正面思维》。跟着师父的思路结合自己平时遇到的人和事,周围发生的人和事。想到了我们俗谛方面的学习,不管你学的再好,多深入,你不通过多做事来落实,这俗谛还不如不学,嘴上夸夸其谈,好比纸上谈兵,只是一昧的增长自己的傲慢心。遇到事情该起烦恼还是烦恼。有的人就问我了,难道你就不起烦恼了吗?这个问题我不想回答·····为什么?自己思维。。。嘿嘿

俗谛 您是什么人 遇见什么人

好了 既然大家都点进来阅读,就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是方外之交,两人经常在一起畅谈佛学。

一天,佛印问苏东坡:“学士看我像什么?”

东坡戏谑说:“禅师像狗屎”

佛印听了毫无愠意,淡然一笑。

东坡随即又问:“禅师看我像什么呢?”

“佛!”佛印毫不思索地回答。

东坡回到家里,开心地大笑。

苏小妹问道:“大哥为何如此得意?”

东坡便将刚才发生的事情说了一番。没想到小妹不觉一笑说:“大哥输了!禅师心中有佛,故所见皆佛;大哥心中有狗屎,故所见皆狗屎也。禅师心净,大哥心秽也!”

东坡听后,惭愧万分。

心中有佛,所见是佛;心中有快乐,所见皆快乐;心中有幸福,所见皆幸福

俗谛 您是什么人 遇见什么人

上面就是关于一位师兄对于俗谛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可以和诸位师兄一起修行的,这样我们一起进步,将会对我们的修行很有帮助的。

...查看更多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诸位师兄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和俗谛相对的就是真谛。而对于真谛和俗谛,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不过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缘起

问题:目前弘法真谛强调太过而俗谛不足,应当加强俗谛世善方面的宣传,否则走向极端,可能最终导致与世俗社会脱节,真谛也弘扬不出去。有人存有如此认识与疑虑。

二、净土宗真谛与俗谛的界定

1、通常对真谛俗谛的认识。

真谛:胜义谛、第一义谛,出世间之真理。

俗谛:世谛、世俗谛、覆俗谛、覆谛,世间之真理。

2、大小乘诸经论对二谛说法不一

《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以世间常识所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称为世俗谛;依无漏圣智所澈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四谛与二谛相配:二、二,三、一,四、四。

大乘诸家各创新义,互别门户,兰菊竞美,相得益彰。

真谛:绝对真理。

俗谛:绝对真理在现象界之体现与运用。

真俗不二,真俗圆融,如鸟双翼,如车两轮。

3、净土宗之二谛观

顺通途常识,《安乐集》卷上“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圣教集》)384页第4行,第二大门,

二、破异见邪执之三:破心外无法)

净土别立:真谛,往生之道;

俗谛,处世之道。《净土宗教章》。

真谛:弥陀慈悲救度。

俗谛:信受弥陀救度所展现之内在谦卑柔和、恩慈体贴及外在敦伦尽份,三业世善等一切作为。也即弥陀慈悲救度作用于个人之体现。

经证: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真谛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俗谛

大经:念佛往生与三毒五恶

触光柔软愿。身心柔软、三垢消灭、善心生焉。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三、净土宗真谛与俗谛之关系

1、从真谛出俗谛,没有真谛就没有俗谛。

没有体会弥陀救度慈悲救度,永远行不出弥陀的善来。心中有佛的救度,自然行出弥陀的善。惭愧、柔软、忏悔,从弥陀救度而起。即使没有行一件世人看得见的善,也是善人,有俗谛之内容,故称“善男子”。

2、离开真谛没有俗谛。俗谛之所以称为“谛”,即含有真理的成分。离开弥陀救度,一切世善只是世善,不成为净土门之世谛。只有从弥陀慈悲救度中所出之善,才是净土门俗谛。

3、有真谛弥陀慈悲救度,便有一切。

4、俗谛有亏,是因为真谛不足。解决的办法是加强真谛,让弥陀慈悲救度彻入其心,而非别离弥陀救度,另外要求世善。

5、任何时候、任何人,任何场景下,弘扬弥陀救度永远是第一位、优先,乃至全部的内容。绝对不存在真谛有过而俗谛不足,故当置弥陀救度于不顾,而另外宣扬世善之可能。

6、树喻。看不见的生命力是真谛;看得见的树叶繁荣是俗谛。枝叶萎枯,当根本培植生命力。虽一时如严冬及初活,见不到枝叶茂盛,并非没有生命,假以时日而已。

7、木火喻。火喻弥陀救度;木被火烧,喻蒙佛救度众生世间念佛之生活。未出火、出水、出烟、火不大,唯一的方法是不断加大火力,必至炉火纯青,绝无离火别求燃烧。

四、误区(错误模糊的认识)

1、真俗二谛舍一不可。念佛人不仅要念佛还要行世善。

此将二谛分而为二,未能统一于弥陀救度之中,以弥陀救度之外别有世善。

2、真谛有过,俗谛不足。真谛弥陀救度永远不会有过,无尽大悲、无盖大悲。无条件救度。

3、应当加强俗谛。永远从真谛弥陀救度入手。

4、过于强调真谛会与世俗脱节。任何人、任何时需要弥陀救度,永不过时,永不脱节。观经下三品,大经法灭。

五、为什么产生误解

1、法义不够深入。

2、囿于通途观。

3、缺少机深信。住于骄慢心,以善人自居,外现贤善。

4、屈于外部压力,向世俗妥协,脚根不稳。

5、对弥陀救度不够深入。

6、急功近利,讨好世俗,陷于名闻,落于人情。

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

上面就是关于净土宗的真谛与俗谛的讲解了。其实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而且我们除了念诵佛经,我们也是可以多多的去礼拜佛菩萨的,这样也是很好的。

...查看更多
什么是真谛、俗谛?

什么是真谛、俗谛?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二谛的,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

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义谛”,般若类经典在谈到真谛时,一般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诸法性空,二是指超言绝相。俗谛即常人所理解的道理,又称世谛或世俗谛,也可理解为佛陀为众生说法所行的方便。

大乘佛教兴盛之前的一些佛教典籍中就已经出现了对二谛的讨论。小乘佛教的《俱舍论》和《成实论》对二谛都有明确的论述。《俱舍论》是小乘说一切有部的著作,它关于二谛的主张是“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依世俗理说有瓶等,是实非虚,名世俗谛。若物异此,名胜义谛。谓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余,彼觉仍有。应知彼物,名胜义谛”。意思是说,将一时因缘和合之物,如瓶等,当作实有的观点,叫做俗谛,认识到将因缘和合之物解析后,仍无法解析的东西,叫做真谛。《成实论》是一部受到大乘思想影响的小乘论书,其二谛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真谛”或“第一义谛”论述的不确定。一方面,《成实论》依据说一切有部聚合体假有、构成因实在的观点,说“真谛谓色等法及泥洹,俗谛谓但假名,无有自体,如色等因缘成瓶,五阴因缘成人”,另一方面,又指出“第一义者,所谓色空无所有,乃至识空无所有”,表达了“毕竟空”的真谛义。无论上述哪一种观点,真俗二谛都仿佛是截然对立的,没有圆融地调和在一起;反映在现实中,则表现为佛教自身教义与世俗观念之间的矛盾。这一状况直到大乘佛教中观派出现之后,才得以解决。

中观派是佛教思想史上较全面阐发二谛内容和意义的学派,其核心理论是“二谛相即”,代表论著是龙树的《中论》。《中论》中明确提出:“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龙树将真谛与俗谛摆在相等的位置上来探讨,真谛并不是高于俗谛的更重要的东西,二者都是佛为众生说法之所依。只有在二谛不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一步谈论二谛的相即与合一。二者统一的基础是中观学派所倡导的“中道观”。例如,从俗谛来说万法是有,从真谛来看,万法是空。但世俗有即毕竟空,毕竟空存在于世俗有之中。只有既看到假有,又看到性空,有无相即,真俗不二,这才是中道。真俗二谛既根本对立,又相互统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盘”。青目的解释更为明了:“第一义皆因言说,言说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若不得第一义,云何得至涅盘。是故诸法虽无生,而有二谛。”真谛本来是无法用名言概念来表达的,因为凡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俗谛。正所谓“言虽不能言,非言无以传”,为了使人把握真谛,就必须“依俗谛而说真谛”或者“为真谛而说俗谛”,佛就是依此二谛来为众生说法的。

什么是真谛、俗谛?

瑜伽行派也有二谛理论,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在该派的地位不如在中观学派中那样显要。在瑜伽行派的理论体系中,俗谛是依一般世俗观念建立的人的意识活动,真谛则是依佛教的道理和智慧提出的学说或认识活动。无著造《显扬圣教论》中说:“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相对于中观学派从带有中道义的诸法性空角度立论,瑜伽行派的二谛理论更偏重于从认识出发,也就是从识变的角度去解释二谛的内涵。

佛教传入中国后,二谛说得到许多佛教思想家的重视。三论宗创始人吉藏继承了中观学派对二谛的解释,并把它作为把握诸法实相的方法与途径,对二谛义作出了进一步的阐发。他一方面强调二谛为众经的纲要,另一方面指出二谛皆属言教,只有假名,并无实体。为了破除对二谛本身的执著而令众生通过真俗二谛去把握超越言教的诸法实相,他专门撰写了《二谛义》,提出了四重二谛说。所谓“四重二谛”指的是,以有为俗谛,说空是真谛,此为第一重;以亦有亦空为俗谛,说非有非空是真谛,此为第二重;以空有为二,非空非有为不二,这是俗谛,非二非不二,这是真谛,此为第三重;以上三种二谛,皆是俗谛,言忘虑绝,无所依得,方是真谛,此为第四重。这里,每一重的真谛皆否定其俗谛,而后一重的真谛又否定前一重的二谛,若用语言概念来表述,其实还可以继续“重”下去,就在这重重否定之中去体悟“无所得”的诸法实相之理。如果有一重言教施设有所执著,就堕于有所得的邪见了。吉藏对二谛所作的发挥,从根本上说还是为了论证真俗不二,不可执著。通过真俗不二,他实际上也就把世间的“俗”化为“真”了,只有真不离俗,俗不离真,真即是俗,俗即是真,才是“菩萨无得无碍义”。其实,吉藏所发挥的并非“他家无此义”的独家之说,而是“世间法出世间法不二”的大乘根本精神。

二谛理论在佛教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一方面,二谛理论的提出极大地缓和了佛教学说和世俗社会生活的矛盾冲突。真俗不二的观念,在坚持佛教作为宗教的神圣性和出世性的同时,为佛教徒参与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二谛理论也起着调和佛教内部不同理论学说的作用。佛教的理论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派别、不同思想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的观点必然存在不一致或相矛盾的成分,二谛理论正好用来解决这一难题,将纷纭复杂的各种观点学说划分成不同层次的理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谛学说的应用可以视为对于中国佛教十分重要的“判教”理论的前身。

什么是真谛、俗谛?

上面就是关于真谛、俗谛二谛的讲解了。其实在佛教中是有很多的佛教故事的,我们若是时间足够的话是可以去看一看的,这些对故事也是非常有哲理的。

...查看更多
结语

俗谛是我们人类应该遵守的人伦道德以及各种善业善行,佛弟子更应该遵守佛陀的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俗谛虽然与我们能否往生没有关系,但是真能念佛的人自然会尽力按照俗谛来做,而且没有得失之心,自然汇归一句名号里面,摄万行归于一句佛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