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无量心:所谓慈无量心,即友爱之心,能与众生安乐之心。悲无量心,即同情他人的痛苦,救拔众生脱离苦境。喜无量心,即见人离苦得乐生庆悦欢喜之心。舍无量心,即如上三心亦不执着,又舍弃一切冤亲之差别相,而平等对待之,故又名等心,或者均心、平心。此四心普缘无量众生,引无量之福故名无量心。此四心依四禅定而修之,则得生色界之梵天,故云四梵行。
四无量心是佛门中的术语,在佛家中是非常好的,是需要每个师兄都是要坚持去修行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获得。那我们应该如何修四无量心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修四无量心:
问曰:「是四无量心云何行?」
答曰:「如佛处处经中说:『有比丘以慈相应心、无恚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善修慈心,得解徧满东方世界众生,慈心得解徧满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众生。以悲、喜、舍相应心,亦如是。』」
慈相应心者: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愦浊,所谓瞋恨悭贪等诸烦恼。譬如净水珠,着浊水中,水即清。(慈心好比净水珠。置净水珠于浊水,浊水即清;以慈相应心对治慎恨悭贪,慎恨悭贪即得到化解。)
无恚恨者:于众生中,若有因缘、若无因缘,而瞋,若欲恶口骂詈、杀害、劫夺,是名瞋。待时节、得处所、有劫力,当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事故,名无瞋恨。
无怨无恼:恨即是怨。初嫌为恨,恨久成怨,身口业加害,是名恼。复次,初生瞋结,名为瞋;瞋增长、筹量,持着心中,未决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无所畏忌,是名恼。(积怨于心,决心报复,无所顾忌)。以慈心力,除舍、离此三事,是是名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此无瞋无恨,无怨无恼,佛以是赞叹慈心。
一切众生皆畏于苦,贪着于乐。瞋为苦因缘,慈是乐因缘。众生闻是慈三昧,能除苦、能与乐故,一心勤精进,行是三昧。以是故,无瞋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者,一心分别有三名:
广名一方,大名高远,无量名下方及九方;复次,下名广,中名大,上名无量;复次,缘四方众生心是名广,缘四维众生心是名大,缘上下方众生心是名无量;复次,破瞋恨心是名广,破怨心是名大,破恼心是名无量;复次,一切烦恼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为小;复小于此,故名瞋恨、怨恼;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广大无量。所以者何,大因缘常能破小事故。
广心者,畏罪、畏堕地狱故,除心中恶法;大心者,信乐福德果报,除恶心;无量心者,为欲得涅槃故,除恶心。
复次,行者持戒清净故,是心广;禅定具足故,是心大;智慧成就故,是心无量。
以是慈心,念诸余下贱众生及三恶道,是名广心;念诸天及人尊贵处故,名为大心;念得道圣人,是名无量心,用无量法分别圣人故。
于所爱众生中,以慈念广于念己故,名为广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僧,其功多故,名无量心。(以慈顾念与自己有亲有爱的众生,是名广;以慈顾念与自己无亲无仇的众生,是名大心;以慈顾念与自己有怨雠的对象,由于难行而能行,故功大且多,名为无量心。)
复次,为狭缘心,故名为广;为小缘心,故名为大;为有量心(?),故名为无量。
如何修四无量心:
问曰:「是四无量心云何行?」
答曰:「如佛处处经中说:『有比丘以慈相应心、无恚无恨、无怨无恼、广大无量,善修慈心,得解徧满东方世界众生,慈心得解徧满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世界众生。以悲、喜、舍相应心,亦如是。』」
慈相应心者:慈名心数法,能除心中愦浊,所谓瞋恨悭贪等诸烦恼。譬如净水珠,着浊水中,水即清。(慈心好比净水珠。置净水珠于浊水,浊水即清;以慈相应心对治慎恨悭贪,慎恨悭贪即得到化解。)
无恚恨者:于众生中,若有因缘、若无因缘,而瞋,若欲恶口骂詈、杀害、劫夺,是名瞋。待时节、得处所、有劫力,当加害,是名恨。以慈除此二事故,名无瞋恨。
无怨无恼:恨即是怨。初嫌为恨,恨久成怨,身口业加害,是名恼。复次,初生瞋结,名为瞋;瞋增长、筹量,持着心中,未决了,是名恨,亦名怨。若心已定,无所畏忌,是名恼。(积怨于心,决心报复,无所顾忌)。以慈心力,除舍、离此三事,是是名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此无瞋无恨,无怨无恼,佛以是赞叹慈心。
一切众生皆畏于苦,贪着于乐。瞋为苦因缘,慈是乐因缘。众生闻是慈三昧,能除苦、能与乐故,一心勤精进,行是三昧。以是故,无瞋无恨,无怨无恼。
广大无量者,一心分别有三名:
广名一方,大名高远,无量名下方及九方;复次,下名广,中名大,上名无量;复次,缘四方众生心是名广,缘四维众生心是名大,缘上下方众生心是名无量;复次,破瞋恨心是名广,破怨心是名大,破恼心是名无量;复次,一切烦恼心,小人所行,生小事故,名为小;复小于此,故名瞋恨、怨恼;破是小中之小,是名广大无量。所以者何,大因缘常能破小事故。
广心者,畏罪、畏堕地狱故,除心中恶法;大心者,信乐福德果报,除恶心;无量心者,为欲得涅槃故,除恶心。
复次,行者持戒清净故,是心广;禅定具足故,是心大;智慧成就故,是心无量。
以是慈心,念诸余下贱众生及三恶道,是名广心;念诸天及人尊贵处故,名为大心;念得道圣人,是名无量心,用无量法分别圣人故。
于所爱众生中,以慈念广于念己故,名为广心;以慈念中人,是名大心;以慈念怨僧,其功多故,名无量心。(以慈顾念与自己有亲有爱的众生,是名广;以慈顾念与自己无亲无仇的众生,是名大心;以慈顾念与自己有怨雠的对象,由于难行而能行,故功大且多,名为无量心。)
复次,为狭缘心,故名为广;为小缘心,故名为大;为有量心(?),故名为无量。
如是等,分别义。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为修;非但爱念众生中、非但好众生中、非但益己众生中、非但一方众生中,名为善修。久行得深爱乐,爱、憎、及中,三种众生,正等无异。(修持慈相应日久,而能将慈爱平等普被与自己有亲、或有怨、或无亲也无怨的三种众生。)
善修者,是慈心牢固。初得慈心,不名为修;非但爱念众生中、非但好众生中、非但益己众生中、非但一方众生中,名为善修。久行得深爱乐,爱、憎、及中,三种众生,正等无异。(修持慈相应日久,而能将慈爱平等普被与自己有亲、或有怨、或无亲也无怨的三种众生。)
以上就是对如何修四无量心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学佛的师兄都是非常善良的,在生活中我们除了坚持念佛以外,我们还要坚持不断的去供佛和放生,这些都是对自己是非常好。
...查看更多佛家的徒弟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了,因为坚持学佛是对师兄有很大帮助的,可以解脱自己的内心,让师兄轻松佛生活。那师兄你知道什么是佛教中的四无量心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二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再分释于下: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求,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昔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音声,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得到病愈。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住着,运心平等,普利众生。
以上就是对什么是佛教的四无量心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是有帮助。不管自己学不学佛都要为自己积攒福报,福报多少是对自己的命运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积攒福报。
...查看更多学佛的师兄都是知道四无量心的,它就是慈悲喜舍的四种无量的心,这些都是菩萨和佛都是必须要具备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要遵守的。虽然是这样说,但还有很多人对此不知道,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再分释于下: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分的人,还存着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着,正以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昔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音声,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得到病愈。
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佛所成就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住着,运心平等,普利众生。
佛教信众们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修行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可以净化身心,高尚、完善人格,广利大众,造福国家、社会。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喜是法本净喜,舍是离一切执。
四无量心是指菩萨普度众生所应具备的四种精神──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喜无量心、舍无量心,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以无量的与乐心、拔苦心、欢喜心和包容心来广度一切有情。
慈无量心是一种希望众生得到快乐的心。慈与悲合称慈悲,是佛教的根本。佛经上说: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则为魔法,可见慈悲思想与佛教关系的密切。悲无量心,是解除众生痛苦的心。《法华经》说:“以大慈悲力故,度苦恼众生。”
菩萨经过累劫修行,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梵行,本来可以证得清净涅盘,然而为了怜悯众生,不住涅槃,不断生死,乘愿受生六道,广开甘露法门,转无上法轮。例如:佛陀因地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等,都说明了菩萨之所以能普度众生,正是由于悲心愿力所产生的伟大力量。
所以经上说:菩萨因众生而生大悲心,因大悲心而长养菩提,因菩提而成就佛道。如果菩萨看到众生的忧苦,不能激发感同身受的悲心,进而上求下化,拔苦与乐,就无法成就菩提大道,因此悲无量心是菩萨成佛的必要条件。
《大智度论》卷二十说:乐是在五尘中所生的快乐,而喜是在法尘中所生的喜悦。譬如:怜悯穷人,先施与财宝,是先给他快乐;然后教导他谋生的技能,则是使他在生活中产生欢喜。所以,乐是比较表相的感受,喜是深层的感受。
因此,《大智度论》说:“初得乐时名乐;欢心内发,乐相外现,歌舞踊跃,是名喜。因为欢喜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一个人没有了欢喜,即使坐拥金山银窟、华厦美眷,也没有意义;只要我们心中欢喜,即使是粗食淡饭,梅妻鹤子,也觉得充实自在。
佛陀以“苦”来教诫弟子,是要我们正视苦的原因,然后实践佛教真理来离苦得乐。所以,“示教利喜”才是佛陀说法的真正目标。慈悲固然能使众生得到福乐,但是行慈心、喜心时,容易生贪着心;行悲心时,又容易生忧愁心,因此佛陀告诉我们:需以舍心来去除一切分别妄想,并令一切众生都能以平等心进入佛道。
舍,是一种无上的智能。所谓:“舍得,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放开脚步,才能使我们向前迈进。同样地,我们以慈心、悲心、喜心来弘法度众,更要舍除对三心的执着,才能有更大的成就舍,是一种最高的境界,唯有“舍”,才能容纳异己,唯有“舍”,才能心包太虚。
世界之所以动乱不息,就是因为世人都只知道向前获取,而不知道回头反省;只拼命向外追求有形有相的物质,而忽略了心内的精神世界更为辽阔。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尊重他人,舍得牺牲奉献,自然就能拥有一个圆融和谐的世界。慈悲喜舍,本为一体。
以上就是对什么是四无量心的相关的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在生活中要多向佛学习,还要每天坚持不断的去念佛供佛,这些都是对自己十分的好,只有这么不断坚持我们才能获得其中的福报和智慧。
...查看更多四无量心是非常好的,也是每个菩萨都必须要有的。所以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加学习,对于四无量心我们要坚持不断的去修行,这样是非常好的。那师兄你知道四无量心的修持方法是什么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佛陀所教授的四无量心禅修方法(亦即四梵住、Brahmā Vihāra Bhāvanā)说明如下:
修习慈、悲、喜、舍的人可以过着快乐的生活,这种行者对所有众生常常心存慈、悲、喜、舍,这些好的心念可以减掉自己的烦恼,去除贪、瞋、痴、慢、疑,因此内心越来越清净,像清净的镜子一样能反射光线。
一、慈心:
慈心是佛教修行中最重要的,修慈心的人,心会渐渐柔软,去除固执、顽强之心,对每个众生都存慈悲心。修持的方法在《清净道论》中,有很详尽的描述。
「慈心禅」的修学方法,首先是练习对自己慈爱,例如可以在内心观想自己,常常对自己说:「愿我健康、快乐、安祥;愿我无瞋恨心,无烦恼心,无苦恼心。」这样练习你心中会渐渐转成积极和正面的想法,没有欲望、报复、瞋恨、妒忌和傲慢心,不会自大自满,还能去除怠惰心,内心充满慈悲、谦卑与智慧。当你这样修学慈心时,就是在不断发展正的善念,因此自己内心也会感到舒畅。
当内心充满快乐和舒畅时,身体也会轻松自在,这时你可以观想:「愿我没有内心和身体的病苦」,这样观想时,人会慢慢变得庄严,病苦会渐渐去除,然后瞋恨心也会慢慢消失。你会感到内心有一股力量,帮助全身健康起来,然后头脑会变得清晰,记忆力也会变好。每天滋长自己仁慈的善念,自会受到一切众生喜爱,也会得到护法神护持,亲缘眷属也会发心护持你修行,会早起不怠惰,积极努力想去修学行善。
对自己修学慈心之后,可以再扩及父母、家人、亲缘眷属、师长及朋友等亲友,你可以内心观想他们(一次一种),经常对自己说:「愿他们健康、快乐、安祥,愿他们没有病苦、痛苦,没有瞋恨心,没有烦恼、苦恼,愿他们快乐的生活。」之后再渐渐扩展,修学对象到没有关系的人、全世界的人,乃至一切的众生。
每天这样修行,全世界的人都会是你的好朋友,没有敌意,没有危险,甚至连动物、植物也会喜爱你而守护你。这样修学,因为内心宽宏大量,身体也会振动共鸣,而有轻安、舒服的感觉遍满全身。这种舒畅与快乐是金钱买不到,也不是任何药品可以满足的,更不是任何食物能带来的快乐,那是一种你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的快乐。
二、悲心:
悲心在巴利文称作KARUNA,就是看到痛苦的人,心中会感同身受而生起悲悯、同情及协助救济之心,想帮助这种人解除烦恼、痛苦及不安,这是很有善根的人。修悲心者看到或听到他人痛苦时,不单会想要去帮助他,消除他的痛苦,同时也会想方法、付诸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
修学悲心禅时,身体残缺不全的可怜人或乞丐、贫病、悲苦的人,这些都是修习的对象。内心思维去除他们病痛苦恼的方法,希望他们能找回快乐。对亲朋好友乃至不认识的人或对我们有敌意的人,也都能这样在内心观想修学悲心禅,愿他们离开贫病、痛苦,得到快乐。
练习要领是开始时,先在内心观想痛苦的人,或者缺手、缺脚、病痛…等对象,然后运用智能想办法帮助他去除心理痛苦,甚至给予实际的救济,解除他的痛苦,使自他都得到欢喜心。
在禅修中,对痛苦的人—无论是自己或他人、敌人乃至所有众生,都要这样运用智慧及方法去解决自他的苦恼、烦恼与不安,得到快乐、健康、安祥的生活,进而得到大解脱。能够这样练习禅修,不断种下善念,生活中便能得到多方的善因缘或协助,使自己现世得到安乐,也能得入初禅、二禅、三禅,甚至不必等到下辈子,这一世便能获得大解脱。
三、喜心:
喜心是看到别人欢喜和快乐时,自己内心也随之生起欢喜和快乐,反之,自己得到快乐时,也祝愿别人得到快乐。
如同练习慈心与悲心禅修的方法,修学喜心禅也要先从自己开始练习,观想自己获得欢喜快乐,并为自己感到高兴;然后观想自己获得欢喜快乐,同时随愿父母、家人也得到快乐;接着扩展至亲朋好友,乃至敌人,愿他们也拥有欢喜快乐。
反之,练习为自己及他人的快乐,发起随喜心,表列如下:
喜心禅
随愿他人得乐:
1.观想自己获得欢喜快乐,并为自己感到高兴
2.观想自己获得欢喜快乐,同时随愿父母、家人也得到快乐
3.观想自己获得欢喜快乐,同时随愿亲朋好友也得到快乐
4.观想自己获得欢喜快乐,同时随愿乃至敌人也得到快乐
随喜他人得乐:
1.观想自己获得欢喜快乐,并为自己感到高兴
2.观想父母、家人获得欢喜快乐,同时自己随喜他们的快乐
3.观想亲朋好友获得欢喜快乐,同时自己随喜他们的快乐
4.观想乃至敌人获得欢喜快乐,同时自己随喜他们的快乐
修喜心禅的人,可以得到初禅、二禅、三禅的境界,其功德利益与修学慈心与悲心禅修之功德利益是一样的。
四、舍心:
舍心是运用智慧让自心能够不受世俗情感(世间善法)的污染,而不偏不倚行于中道(出世正道)。前述修慈心禅的人比较可能会有情爱的染习;修悲心禅的人看到众生苦难时,有可能会过于悲情;修喜心禅的人也可能过于乐观。因此,必须修舍心禅予以调和。练习舍心禅时,是以中道正观来平衡前述三种禅修偏于一端的倾向,超越各种极端情念,处在不偏不倚的心灵状态,用中道圆融的态度来待人接物,用平衡无染的心来面对自他人生中的一切苦与乐。
修习舍心禅时,一开始练习的对象必须避免会让自己产生特别爱憎情绪,及念想的熟识亲友,可以先从和自己无亲友关系或不熟识的对象开始,然后观想自己,再观想其他有亲友关系的人,最后再扩展到敌人乃至整个世界的众生。
修学舍心禅,必须先修习圆满前三种慈心、悲心与喜心禅,达到三禅(离喜妙乐定)之后,才能进一步修舍心禅,藉舍心禅的修行才可以得到四禅(舍念清净定),得到四禅之后便可以再进一步修学「观禅」。
在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禅修中,前三种慈心、悲心及喜心禅修,可以让我们得到现世的利益及好处,累积个人的福报与功德。第四种舍心禅的中道观,则是在慈心、悲心及喜心禅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平等智慧观。
兹列述如下:
修慈心禅的人可以去除瞋恨心与厌烦心;
修悲心禅的人可以去除怨害心;
修喜心禅的人可以去除嫉妒心与悲愁懊恼心;
修舍心禅的人可以去除偏于一端之慈悲喜等世俗情爱染习。
以上就是对四无量心的修持方法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要多加的去做好事,这些是对自己的运气是非常好的,在生活中我们要多加注意自己的口业,不要随便的去辱骂他人等。
...查看更多四无量心即为令无量众生离苦得乐,而起的慈(Maitrī)、悲(Karuṇā)、喜(Muditā)、舍(Upekṣā)四种心,或入慈、悲、喜、舍四种禅观。又称四无量、四等心、四等、四梵住、四梵行、无量心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