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是佛教教义。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另外对出家的僧侣和在家的居士也有所区别。例如小乘有五戒、八戒、二百五十戒等;大乘有三聚净戒、十重四十八轻戒等。
三学在佛教中百指的是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又称称增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由于大小乘的不同,其戒律也有所不同。定:又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度四谛。小乘有四禅,大乘有九种在禅、百八三昧等。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佛教教义。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道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有些经典也将戒定慧三学分为八个部分,称为“八支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
其中,正见和正思惟属于慧学,正语、正业和正命属于戒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属于定学。也就是说:修习八支圣道即是在培育戒定慧。修行不是枯坐蒲内团、不吃人间烟火。所谓的修行,就是修习戒、定、慧,培育品德、平静和智慧。烦恼根深蒂固,断除烦恼不是件轻而易举、想断就断的容事,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适合人类特性:经中说人有追求梵行、忍耐勇猛、累积智慧等三项特性,是其余六道所不及,戒、定、慧三学与这三种特性相通,是我们进趣佛道的最佳门径。总之,三学的次第合乎现代教育方法,是福慧双修、行解并重的根本功夫,我们应该勤加修行,以悟入佛之知见,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
...查看更多三学是指戒、定、慧,是佛教的实践纲领,是学佛者所必修的课目。《翻译名义集》说:“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此三学又称“三无漏学”,“漏”就是烦恼和非究竟的意思。因为戒定慧三学可以断除一切烦恼而获得究竟的妙智,所以又称为“三无漏学”。此外,诸经论中每提及此三学,多冠以“增上”二字,称为增上戒、增上心(即定学)、增上慧,此“增上”有殊胜的意味,因为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功德殊胜,所以又称“三增上学”,或“三胜学”。
戒学
戒,梵语尸罗,或波罗提木叉,意指行为、习惯、道德、虔敬。《大智度论》卷十三说:“尸罗,此言性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四分律》卷三十五说:“波罗提木叉者,戒也。自摄持威仪、住处、行根、面首、集众善法,三昧成就。”这是说戒是善法的初基,善法的依住处,一切定慧等功德,都由持戒而成就。依广义而言,戒通善恶,凡是善恶习惯都可以称为戒,例如好习惯称为善戒(又作善律仪),坏习惯称为恶戒(又作恶律仪),然一般是指净戒、善戒,特别是指佛教徒的戒规,有防非止恶的功用。
定学
定,梵语 samadhi,音译三昧、三摩地。能令心专注,远离散乱浮沈,而达到平等安详的精神状态就是定,也称为禅定。禅定能产生一种力量,使我们不易为外境所转,而显发真如自性,长养法身慧命,所以又有“定根”、“定力”之称。因为禅定有如此大的功效,自古以来成为各大宗派共行的修持法门。现代科技文明极端发达的欧美各国,纷纷回过头来,学习东方的禅定工夫,找寻心灵上的禅悦法喜。可见“禅定”是任何时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慧学
慧,梵语prajna,音译般若,指洞悉真理的智慧,以其境界甚深如海,非世俗萤火小智所能比拟,所以通常直译为“般若”。一般宗教多重视信仰或慈悲的层面,唯有佛教重视理性,追求智慧。佛教认为拥有般若智慧,才能分辨邪正真伪,断除烦恼;拥有般若智慧,才能自度度人,究竟解脱。大乘菩萨以般若智慧作为六度的上首,所以能悲智双运,济世利人。
...查看更多对于信仰佛教的修行之人来说,一些基本概念,是必须要了解的。比如“般若”,比如“菩萨”,等等。而其中,“三学”、“六度”这两个概念,是最基本的佛学概念之一。三学,指的是学佛之人需要修持的戒、定、慧三样。六度,则是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六度又称六波罗蜜,分别是:布施、持戒、忍、精进、定、智慧。
三学
戒学,即戒律,也是大家通常所说的“清规戒律”。为什么要学戒呢?那是因为,修习之人学戒、守戒,可以防止自己去造身、口、意三不净业。
定学,即禅定,大家所熟悉的打坐就是禅定的法门。为什么要学定呢?那是因为,修行之人习禅定,思虑集中、观悟佛理,最终灭除情欲、烦恼,达到解脱之境。
慧学,即智慧,当然,这里的智慧不同于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而是解脱的智慧。有了这种开悟的智慧,才能使修行者断除烦恼,获得解脱。
六度
布施,为梵文“檀那”的意译,指信众施与出家人衣服、食物,或出资举办法会,以及与人宣讲佛法。
持戒,为梵文“尸罗”的意译,指在家、出家的修行之人需要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不做不该做的事,以免扰乱修行。
忍,为梵文“羼提”的意译,又译为“忍辱”,指修行之人安于受苦(受害)而无怨恨的情绪。
精进,为梵文“毗梨耶”的意译,指修行之人积极进取,修行更上一层楼的意愿。
定,为梵文“禅那”的意译,是指以禅定的法门断除情欲、烦恼,获得解脱。
智慧,为梵文“般若”的意译,是指修行之人获得的甚深的解脱之智。
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总之,三学和六度的次第合乎现代教育方法,是福慧双修、行解并重的根本功夫,我们应该勤加修行,以悟入佛之知见,获得圆满幸福的人生。
...查看更多佛教虽然有众多宗派,但对苦的认知和产生苦的原因,观点基本一致。而在不同的解决途径中,核心都是围绕八正道展开,分别为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其中,又包含戒定慧三部分。总之,三学、八正道都是修学佛法的常道,也是必经之路。
第一部分为正见,属于慧的内容,即如实地认识世界。佛教认为,正确认识可导向智慧,而错误认识将引发烦恼。惟有通过智慧的文化确立正见,才能铲除烦恼,抵达真理。所以在各宗派的修行中,都是以正见为首。比如佛教说缘起,说无常无我,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就属于不同宗派的正见。依照这些正见,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契入修行,成就菩提。
第二部分为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的内容,即正确的语言、如法的行为和正当的职业,帮助我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现在的人心如此混乱?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有莫大关系。佛教认为,简单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建立良好心态、营造和谐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
第三部分为正念、正定,属于定的内容。具备正见之后,需要通过禅修,将此转化为心行的认识。生活中,有不少人研究宗教或哲学后,也掌握了很多知识,说起来滔滔不绝,满腹经纶,但做人不会发生任何改变。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把这些道理融入内心,不是以解决人生问题为出发点,更不会以生命去实践,去求证。这样的话,哪怕学得再多,也只是增加了一点文化的包装而已,内在的心态、品质依然故我。而把闻思正见转化为心灵力量的关键,就在于禅修。
...查看更多三学概括了全部佛教教义,也包含六度、三十七菩提分等全部修行法门。三学中以慧最重要,戒和定都是获得慧的手段。只有获得慧,才能达到最终解脱的涅盘境界。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