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衣

"

三衣布料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檀越施衣,二是粪扫衣。所谓檀越施衣又有两种方式:一是衬施,二是单施。在佛陀时代,斋主请僧供养,斋供完毕之后,并且请僧说法。有钱的斋主,除了以饮食供养斋僧,并且在供斋的同时,一人供献一块布,这便是衬了。布的质料和布的大小多少,只能看斋主财力及其发心的程度而言。所以出家人得到衬施之后,不一定能够做成一件衣服,有时积聚了好多家斋主的衬施,才能凑成一件衣服。

三衣——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

三衣——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

兹介绍三衣如后

兹介绍三衣如后

三衣就是按照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梵antarvasa)。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civara)。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看一看。

1、僧伽梨:即大衣、重衣、杂碎衣、入聚落衣、高胜衣,为上街托钵或奉召入王宫时所穿之衣,由九至二十五条布片缝制而成,又称九条衣。据说有一次,释尊觉得天气很冷,担心比丘的衣物不够保暖,因此有大衣的制定。如人所知,大衣是由九块布缝成的,因此准于以上二衣,也称为九条。

兹介绍三衣如后

2、郁多罗僧:是专为掩盖上半身而披的,规定可用七块布疑缝成,因此准于上述,也称为七条,即上衣、中价衣、入众衣,为礼拜、听讲、布萨时所穿著之衣,由七条布片缝制而成,故又称七条衣。

3、安陀会:即内衣、中宿衣、中衣、作务衣、五条衣,为做日常劳务时或就寝时所穿著。规定用五块布缝成,掩盖腰部以下。由于它的作法,下来也称为五条,这种用语传到今日的日本佛教间。

兹介绍三衣如后

上面就是关于三衣的详细介绍了。其实现在很多的人都是在念诵修行佛法的,我们若是想要修行佛法的话,我们也是可以找一些师兄来一起修行的。

...查看更多
三衣的详细解释

三衣的详细解释

我们都知道三衣的,三衣就是指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佛制称为衣者,袈裟也。后世别袈裟与衣。称三衣为袈裟。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三衣的详细解释。

种种僧衣。咸有别名。三衣者:一、僧伽梨Sanghati,译言众聚时衣。大众集会为授戒说戒等严议时著之。二、郁多罗僧Uttara san ga,译言上衣。在安陀会上著之。三、安陀会Antarva saka,译言中著衣。衬体而著之。三衣皆为方形。缝缀数多之小片者,故随其条数而分三衣。五条为安陀会。七条为郁多罗僧。九条已上为僧伽梨,特称僧伽梨为大衣。

三衣的详细解释

〔一、僧伽梨〕,梵语僧伽梨,华言合,又云重;谓割之而合成也。义净法师云:梵语僧伽胝,华言重复衣。宣律师云:此三衣名,皆无正翻。今以义译之:大衣名杂碎衣,以条数多故也。若从用为名,则曰入王宫衣,又曰入聚落衣;谓于王宫说法时着,及聚落乞食时着也。萨婆多论云:大衣分三品,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

〔二、郁多罗僧〕,梵语郁多罗僧,华言上着衣。即七条也。宣律师云:七条名中等衣;若从用为名,则曰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着也。

〔三、安陀会〕,梵语安陀会,华言中宿衣。谓宿睡时常近身衣也。宣律师云:五条,名下衣;若从用为名,则曰院内行道杂作衣也。

比丘应具三衣,即袈裟也。袈裟者,以布切细长条横缝合成,由其所切之条数而分种种。一、安陀会衣 为五条之袈裟,名下衣,平常着之。 二、郁多罗僧衣 为七条之袈裟,名中衣,在寺内之众中为礼诵斋讲着之。 三、僧伽梨衣 为九条乃至二十五条之袈裟,名上衣,为出外时及其他严仪之时着之。

三衣的详细解释

上面就是关于三衣的详细介绍了。其实我们都知道僧衣的形成与发展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一环,所以我们若是能够多多的了解的话,我们也就会能够多多的了解佛教历史。

...查看更多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很多念诵修行佛法的人都是知道三衣的,三衣就是指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不过僧衣的形成与发展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一环,我们可以通过了解三衣来了解佛教的历史,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在印度,由于天气较为炎热,再加上当时风俗习惯的影响,出家人的衣服十分简单,但是出家人究竟应该有几种衣?这就必须考察衣制的来源。佛在成道以后的最初五、六年中,根本没有制订戒律的条文,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范,所以也谈不上衣的制度与规定。除了披著的方法及其式样,跟俗人和外道不同以外,并没有限制比丘应该有多少件衣服。后来,在一年的冬季里,佛与弟子们在人间游行乞化,佛陀看见弟子们得到很多布料,有的戴在头上,有的挂在肩上,有的缠在腰际,看起来既失威仪,而且十分累赘,于是佛陀便计划衣的限制了。那时,正是印度的隆冬,当天晚上佛陀亲自试验:初夜披一件就够了;中夜觉得冷,于是加上一件;后夜时,还觉得冷,于是再加一件,也就足够御寒了。因此,佛陀制定比丘不得超过三衣,这就是所谓“三衣”的来源。

其实所谓衣,只是一块长方形的布,最初的三衣并没有规定条数与块数,也不是割截以后再拼凑而成的,所以也没有五条、七条、九条衣的名称。佛陀仅仅规定有三种衣,三种衣的区别,并不在条数的多少,而在其层数的厚薄。如果是做新衣,“安陀会”与“郁多罗僧”都是一重,“僧伽黎”则为二重;如用旧衣拼凑,“安陀会”与“郁多罗僧”都是二重,“僧伽黎”则为四重;如果用粪扫衣做衣,重数多少,则可随意。至于割截而成的“福田衣”,是在阿难随佛出家以后的事了。当时印度社会的治安不是很好,比丘们披了新衣,在人间游化,往往会遭到土匪与小偷。因为三衣是整块的布料,比丘固然可以制衣披着,俗人稍微加以修改,照样可以披着。因此,僧衣被抢劫一空,只剩下光条条的人放回僧团的事,时常发生。即使住在僧团之中,或住阿兰若处,衣服失窃的事,也屡见不鲜。佛陀为此,颇为担心。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有一天,佛往南方游行,在路上看到道旁的耕地,一方方,一块块,沟畦分明,田亩齐整,心里很高兴,便指着田野,对阿难说:“你能教比丘僧制作这样形式的衣服吗?”阿难很聪明,他一口答应了。“福田衣”于是便这样作成了。后来,佛陀告诉大家,过去一切如来及弟子都是这样做的。第一,其形如田,比丘披着可由信徒来供养种福;第二,割截分裂,盗贼窃之无用,可以减少比丘的损失。所以,安陀会,译为“作务衣”,是用五条布料缝制而成的,又称为“五条衣”,每条一长一短做成,共计十隔。安陀会是在劳作、行路乃至就寝时穿用的,因此又称为“内衣”、“中宿衣”、“中衣”。安陀会的长度是佛的四肘(约为常人的三倍),宽度是佛的二肘,所以较为短小,而且行动灵活。

郁多罗僧,译为“入众衣”,凡是诵戒听法,随众之时,都在安陀会外,加披郁多罗僧。郁多罗僧是用七条布料缝制而成,每条两长一短,共计二十一隔,所以称为“七条衣”;在三衣中它居中位,所以称为“中价衣”,又称为“上衣”。

僧伽黎,译为“重衣”或“杂碎衣”,唯有行化乞食、进入聚落王宫、说法教化时披它。僧伽黎共分为九品:下下品九条、下中品十一条、下上品十三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两长一短;中下品十五条、中中品十七条、中上品十九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三长一短;上下品二十一条、上中品二十三条、上上品二十五条,这三品衣全是每条四长一短。这九品大衣,下下品九条,每条三隔,共计二十七隔;乃至上上品二十五条,每条四长一短,共计一百二十五隔。所以,僧伽黎又称为“大衣”。

僧伽黎在中国佛教,是最为严正而又神圣的衣,尤其将二十五条的镶金的大衣,称为“祖衣”,以为只有传祖接法的人,才够资格披它。其实,僧伽黎的本义的确有其神圣性,但是与中国的观念,稍微有出入。在佛陀时代,比丘行化人间,往往露宿野外,或在临时的旅舍借宿,夜间气候较凉,必须有御寒的东西,这就是僧伽黎的主要用途了。正因为僧伽黎要当做被褥来用,所以其制作的重数,要比其他两种衣厚些。所以,戒律规定比丘外出行化,不得无故离衣而宿。

三衣的由来、形状及其用途

上面就是关于三衣的由来和用途的一些介绍了。现在很多人在修行佛法的时候都是想要了解佛教的,所以说了解佛教的途径有很多的,了解三衣就是其中的一个。

...查看更多
三衣布料的来源

三衣布料的来源

相信诸位师兄都是知道三衣的,三衣是指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即: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僧(uttarasanga)、安陀会(梵antarvasa)。现在很多人都想了解佛教,了解三衣也是很好的一个方法。

关于三衣布料的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檀越施衣”,二是“粪扫衣”。所谓“檀越施衣”又有两种方式:一是“衬施”,二是“单施”。在佛陀时代,斋主请僧供养,斋供完毕之后,并且请僧说法。有钱的斋主,除了以饮食供养斋僧,并且在供斋的同时,一人供献一块布,这便是“衬”了。布的质料和布的大小多少,只能看斋主财力及其发心的程度而言。所以出家人得到衬施之后,不一定能够做成一件衣服,有时积聚了好多家斋主的衬施,才能凑成一件衣服。

至于“单施”是一次便能布施做成衣服的布料,这样的机会当然也有,但是并不常有。粪扫衣,是普通俗人的弃物,常常散落在垃圾场及墓地等处,比丘拣来这些破衣碎布片后,经过洗涤缝制而成的僧衣。粪扫衣是早期佛教比丘真实生活的写照,是四依止之一,即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陈弃药。《四分律》卷三十九举出十种粪扫衣:一、牛嚼衣,二、鼠齿衣,三、烧衣,四、月水衣(月经布),五、产妇衣(血污布),六、神庙中衣,七、冢间衣,八、求愿衣,九、受王职衣,十、往还衣。

三衣布料的来源

《十诵律》卷二十七列举了四种粪扫衣:一、冢间衣,指用来缠裹死尸而丢弃在坟间的衣料;二、出来衣,指缠裹死尸的衣料而又用来布施比丘;三、土衣,指被丢弃在坟间、巷陌及垃圾场所的衣料;四、无主衣,指散落在村落或空地的无主衣料。但是,粪扫衣的最重要来源,应该是冢间衣,因为在印度,人死后不必埋葬,死人的身体烂掉后,衣服还可以捡起来给出家人派上用场。

但是,冢间衣更多的是指死人的家属为死人留下或抛弃的生前衣物,就有一些依止粪扫衣的比丘,前去拾取死人及送葬者的衣服,比丘拾回去洗染香熏之后,就可以改制使用了。比丘穿粪扫衣的根本目的在于断除贪欲,远离对物质生活的执著。《十住毗婆沙论》卷十六说,穿粪扫衣有十种利益:(1)惭愧;(2)障寒热毒虫;(3)表示沙门仪法;(4)一切天人见法衣,尊敬如塔;(5)非贪好;(6)随顺寂灭,非为炽然烦恼;(7)有恶易见;(8)更不须余物,庄严故;(9)随顺八圣道;(10)精进行道,无染污心。

佛陀常常赞叹粪扫衣的功德,固然有很多比丘是终身披着粪扫衣,但也有很多弟子们是不披粪扫衣的。尤其是比丘尼弟子们,佛陀并不鼓励她们披着粪扫衣。特别到了我们中国,根本不可能有粪扫衣让出家人穿,最多是老修行穿得破烂一些的衲衣罢了。

三衣布料的来源

上面就是关于三衣布料来源的介绍了。我们若是学习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认真恭敬,多多的学习佛法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美好。

...查看更多
结语

佛教的僧衣,特别是三衣,在使用颜色方面有两项主要规定:一则不许用上色或纯色,如纯青、黄、赤、白、黑和黄蓝、郁金、落沙、青黛等颜色;二则在衣服上,尤其在新制的衣服上,必须点上一块别的颜色,称为坏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