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义僧,指佛、十地菩萨、独觉、声闻四向四果圣者,因证得胜义(真如),并能指导众生证得胜义,故名为宝。其中最优秀的佛、罗汉、辟支佛、地上菩萨,称胜道沙门。此类僧中,包括证得三乘圣果的在家众,经言: 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前出家圣、此在家圣,皆胜义僧。
僧又叫作出家人,现在一般人都以为,剃了头、受了戒、烫了戒疤,就叫出家人;但是佛说:那样只是凡夫僧、世俗僧,真正的出家人叫作胜义僧。我们来看一下,在《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中说道: “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
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云何名哑羊僧?谓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不知轻重,毁犯种种小随小罪,不知发露忏悔所犯。憃愚鲁钝,于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哑羊僧摄,是名哑羊僧。
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妬、愚痴、憍慢,离三胜业,贪着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淫泆,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
...查看更多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格称为胜义菩萨僧。如果出家身,既没有断三缚结,也没有证悟明心,就称为凡夫菩萨僧。
如果在家身,受了菩萨戒、发了菩萨心,但是还没有断三缚结,也没有证悟明心,就称为凡夫菩萨,不能称为僧。在二乘法中,只要断了三缚结,证得初沙门果,不论是出家身或在家身,都是二乘法中的胜义僧,称为胜义声闻僧。如果是出家身,还没有断三缚结,还没有证得初沙门果,就称为凡夫声闻僧。
《杂阿含经》卷12中说:有一个在家人叫作阿支罗迦叶,早上听闻 佛说法之后,成为阿罗汉,就向 佛告辞又回去牧牛;但是在牧牛时,为了要保护一只小牛,结果被一只公牛撞死。早上成为阿罗汉,下午就被牛撞死。佛吩咐舍利弗尊者要去供养那牧牛的阿罗汉。出家的阿罗汉奉 佛之命,要去向在家身的阿罗汉作供养荼毘,这表示什么呢?那位牧牛的在家人已经证得沙门果,已经是声闻法里面的胜义僧。
二乘法里面有二乘法的胜义僧,大乘法里面也有大乘法的胜义僧,都是从果证上来认定的。既然我们是要学佛,就要归依大乘贤圣僧,不归依二乘圣僧;假使遇到了二乘圣僧,只作供养,不作归依想。因为二乘圣人不知不证法界实相,如果归依二乘圣僧所学的法,就会以二乘的罗汉法、解脱道为主,不牵涉大乘佛菩提,那就永远无法成佛。所以学佛人要归依的是大乘法的贤圣,不论他是出家或在家;大乘法中证道的全体贤圣、诸尊菩萨摩诃萨才是我们要归依的僧宝。所以契经说:【十方薄伽梵,圆满修多罗;大乘菩萨僧,功德难思议。】
...查看更多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复次善男子。有四种僧。何等为四。一者胜义僧。二者世俗僧。三者哑羊僧。四者无惭愧僧。云何名胜义僧。谓佛世尊。若诸菩萨摩诃萨众。其德尊高于一切法得自在者。若独胜觉。若阿罗汉。若不还。若一来。若预流。如是七种补特伽罗。胜义僧摄。若诸有情带在家相。不剃须发不服袈裟。虽不得受一切出家别解脱戒一切羯磨布萨。自恣悉皆遮遣。而有圣法得圣果故胜义僧摄。是名胜义僧。
云何名世俗僧。谓剃须发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别解脱戒。是名世俗僧。云何名哑羊僧。谓不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不知轻重毁犯种种小随小罪不知发露忏悔所犯。憃愚鲁钝于微小罪不见不畏不依聪明善士而住。不时时间往诣多闻聪明者所亲近承事。亦不数数恭敬请问云何为善云何不善云何有罪云何无罪修何为妙作何为恶。如是一切补特伽罗哑羊僧摄。是名哑羊僧。
云何名无惭愧僧。谓若有情为活命故。归依我法而求出家。得出家已于所受持别解脱戒一切毁犯无惭无愧。不见不畏后世苦果。内怀腐败如秽蜗螺贝音狗行常好虚言曾无一实。悭贪嫉妬愚痴憍慢离三胜业。贪着利养恭敬名誉。耽湎六尘好乐淫泆爱欲色声香味触境。如是一切补特伽罗无惭僧摄。毁谤正法是名无惭愧僧。
...查看更多佛法僧,即佛教三宝。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地说,三宝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指圆证佛道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也泛指尽虚空、遍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法宝,指佛的一切教法,包括三藏十二部经及八万四千法门;僧宝,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弘传佛法、度化众生的出家沙门。
僧的巴利语是saṅgha。意为团体,也特指由佛教出家众所组成的修行团体。如Visuddhi-magga(《清净之道》)中说:“诸弟子的僧团为弟子僧团,即是以戒、见的统一而达成和合状态的弟子团体的意思。”佛教僧团可以分为两种:胜义僧和通俗僧。
胜义僧(paramatthasaṅgha)是指由已证悟圣道果者所组成的出家团体。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祐福田。如《小诵注》中说:『具备四种圣道,能住于四种沙门果定的蕴相续之人,以见、戒组成的团体为僧。』作为佛弟子行三皈依对象的僧宝,只是指『胜义僧』而言。当然,已行皈依者礼敬通俗僧也是没有过失的。
通俗僧(sammutisaṅgha)是指普通意义上说的比库僧(bhikkhusaṅgha)、比库尼僧(bhikkhunīsaṅgha),也即是通过佛陀所指定的方式而出家、达上之人所组成的修行团体。只要有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库或比库尼所组成的团体,即可谓僧团。
...查看更多大乘佛教中,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凡夫僧谓一切出家剃发、身披僧服之三乘比丘比丘尼,尚未见道(证悟明心)者,俱名凡夫僧。胜义僧则谓一切于大乘法中见道不退之人,不论其身为出家相抑或在家相,亦不论其身为人身、天身、傍生身,俱名胜义僧。胜义僧又得名为菩萨僧,依菩萨藏(如来藏)法而见道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