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自在王佛

"

世自在王佛又称为饶王佛、世间自在佛、楼夷亘罗佛,意为救度世间众生而得自在的佛,是过去佛之一。世自在王佛是阿弥陀佛的老师·据《佛说无量寿经》所载· 一世住一佛 。以燃灯佛为界,往前追溯,经过五十三佛到世自在王佛住世的时代,有位国王听世自在王佛说法,心怀悦豫,发无上菩提心,遂舍国王之王位出家修道,法号曰法藏。

世自在王佛——饶王佛、世间自在佛、楼夷亘罗佛

世自在王佛——饶王佛、世间自在佛、楼夷亘罗佛

世自在王佛的佛教释义

世自在王佛的佛教释义

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世自在王佛的,世自在王佛意为救度世间众生而得自在的佛,是过去佛之一。而且世自在王佛是阿弥陀佛的老师。那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世自在王佛的佛教释义。

文Loke·vara,亦译世饶王佛、饶王佛。饶即自在之义。又作世间自在王,指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音译为楼夷亘罗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时之名)修行时之师,曾为法藏比丘宣说210亿诸佛刹土之相,法藏乃因之而发起四十八愿。《无量寿经》卷上说:“尔时次有佛,名世在王如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世自在王,梵名Lokes/varara^ja或Lokes/vara,系世(梵loka)与自在(梵i^s/vara)之合成语。音译作楼夷亘罗佛。又称世饶王佛、饶王佛。饶,即自在之义。又作世间自在王。指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之前身)在因位修行时之本师,曾为法藏比丘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之相,法藏乃因之而发起四十八愿。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中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大三七·一四八上):“梵云楼夷亘罗,此云世自在王,于一切法得自在故。”

世自在王佛的佛教释义

然有关此佛于过去诸佛中出世之顺序,除无量寿经外,其余大阿弥陀经卷上、平等觉经卷一、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及梵本无量寿经、西藏本无量寿经等,皆有不同之记载。另据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出世解脱坛像品之记载,此佛乃毗卢遮那佛右方之胁士、阿弥陀佛左方之胁士。(佛名经卷十一、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五十、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无量寿经义记卷上)p1515

救度世间众生而得自在的佛。过去佛之一。音译作楼夷■罗佛,又作世间自在王佛、世饶王佛、饶王佛。据《无量寿经》卷上所载,此佛为法藏比丘的本师,其文云(大正12·267a)︰‘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中略)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中略)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法藏比丘因此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发起四十八愿,成就佛果,即为阿弥陀佛。

关于此佛的出世顺序,依《无量寿经》卷上记载,此佛的出世年代晚于过去锭光佛等五十三佛。但其余诸经,如《大阿弥陀经》卷上、《平等觉经》卷一、《无量寿经》(梵文本和藏文本)、《大宝积经》卷十七、《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卷上、《十住毗婆沙论》卷五等处则另有异说。

又有主张世自在(Lokes/vara)即是观自在(观音,Avalokites/vara)者,如日本荻原云来认为观自在系avalokita(观)和i^s/vara(自在)的合成语,并主张avalokita乃由avalo-1itr!(观者、能观者)转讹而来,因此‘观自在’意即‘能观的自在者’。世自在(Lokes/-vara)是loka(世)和i^s/vara(自在)的合成语,而loka的语根为lok(见),因此可将lokes/vara别译为观自在、光自在。如密教中,金刚界的阿弥陀(Lokes/varara^j)译作观自在王。寂天《入菩提行经》第二章第十三颂的世自在(Lokes/vara),据推测乃指观音。达斯(S.CandraDas)的藏英辞典即以世自在为观自在的通名,并列出H!jig-rtenmgon-po(世主)、Thugs-rje-chen-po(大慈)等异名。

世自在王佛的佛教释义

上面就是世自在王佛的佛教释义了。其实修行佛法的方式有很多的,我们最好也不要一直念诵佛经,我们最好是多多的去走一走,看一看,这样可能我们悟的会更快。

...查看更多
世自在王佛着重教导,“至心精进”定能成佛

世自在王佛着重教导,“至心精进”定能成佛

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世自在王佛的,世自在王佛意为救度世间众生而得自在的佛,是过去佛之一。在《佛说无量寿经》中是有着世自在王佛的记载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

《无量寿经》正宗分

发起宏深誓愿

经 文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尚可穷底,得其妙宝。人有至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何愿不得。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语 译

法藏比丘再次求教时,世自在王佛知道他是一个品德高尚、明白事理、志愿深广的人,为旷世难遇之奇才,是大法器,法门龙象,于是就为法藏比丘开示修行之法。“譬如大海之水一望无际,若有人用量米的斗去取水,经过无数劫,海水尚且可以取尽,而得到海中之妙宝。修行人若能专心一意、持之以恒、精进不退地求道,必定也能获得他所愿求的佛果。就连成佛都不成问题,还有什么心愿不能实现呢?”于是世自在王佛就为法藏比丘广泛详细地宣说210亿诸佛刹土的境界和一切世界中天上人间众生的善恶、国土的粗妙等等。为了满足法藏比丘的心愿,佛还以神通力将诸佛刹土一一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清清楚楚的亲眼目睹,身临其境一般。

世自在王佛着重教导,“至心精进”定能成佛

注 释

一、这个时候,世自在王佛知道法藏比丘心志高远,智慧光明,誓愿弘深广大,就给法藏比丘讲经说法:比如大海虽然深不可测,一个人用斗去取海水不止,经历多劫,终会见到海底,获得珍贵的宝物。如果有人至心精进,求道不停止,必定证得佛果,满其所愿。世自在王佛就给法藏比丘广泛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人天善恶状况,诸佛国土的粗妙形相。顺应法藏比丘的心愿,一一都呈现在他的眼前。

二、至心精进:如何修行?世自在王佛,着重教导“至心精进”四字。至心就是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精进就是不休不止,不疲不厌,专精奋勇,不屈不挠,只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求佛道不达目的,决不终止。这样就必然会获得他所愿求的果报,求成佛得成佛,求什么样的佛净土,就能建成什么样的佛净土。

三、至心就是至极的诚恳之心。从理上说,至心便是不生不灭,生佛平等的心,就是众生本具的真心,大圆觉,自性清净心。至心也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从事上说,至心就是诚恳专一至极之心。从广处说,发菩提心,便是至大、至圆、至正、至实、至顿,远离偏、邪、权、渐。修菩萨道就是至真、至善、至净、至广、至久、至刚、至健,没有一点虚假,疑惑,垢秽、狭劣、退悔、畏难、懈怠、动摇、改变。

四、一切修行都是以至诚精进为不二法门。儒家教作人至心,就是忠恕、诚意、正心,说话要诚信,待人要诚实。修净土法门也要至心精进。这就是“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专念就是至心,一向就是精进。至心专念,就是至诚恭敬,专一无二。学佛的关键就在有没有发菩提心,至心精进,解行并重,实修实证。

世自在王佛着重教导,“至心精进”定能成佛

上面就是在无量寿经中世自在王佛的记载了。每天修行佛法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但是我们若是能够坚持下来的话是很重要的,很多人修行佛法只是三分钟热度,我们不要这样。

...查看更多
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功德

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功德

诸位师兄都是听说过世自在王佛的,世自在王佛意为救度世间众生而得自在的佛,是过去佛之一《无量寿经》卷上记载,世自在王佛是法藏比丘的本师。而对于这个,法师也是开示的,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法师开示的内容。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háng)跪合掌,以颂赞曰:

这是说明法藏比丘因地修行的故事。分成三段:

1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

这时有位国王,听到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心中非常欢喜,当时就发了无上菩提心。无上正真道意就是无上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呢?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这样说:

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意思是说,菩萨初发这样的心,我要沿着佛法无上正道,圆成佛果,普度众生,这个就叫菩提心。这里所说的菩萨,当然也包括凡夫菩萨。 简单来说:修佛法,愿成佛,度众生,即为菩提心。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说: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

意思是说,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成佛干什么?成佛当然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愿意成佛的心,也就是度化众生的心。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度化众生呢?给他们一个更好的修行环境,摄取众生去到净土佛国,这就能更好的度化五浊恶世那些刚强难伏的众生。 所以,摄取众生往生极乐,这个就是度众生的心,也就是愿成佛的心,也就是无上菩提心。

摄取众生,之前说过,你应当先把自己这个众生摄取到极乐世界,证了无生法忍,才能更好地摄取其他广大众生。让自己求生极乐,然后成佛度众生,这个就是无上菩提心。

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把菩提心更加具体化: 念佛持咒,求生净土,愿成佛道,普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

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里面有一段重要开示: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银墙铁壁相似(世有此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故为极力道破)。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蕅益大师说:深信切愿,这就是无上菩提啊。信愿坚固,这就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在这个基础上,持名念佛,那就是正行。如果信愿坚固,哪怕在临终的时候十念甚至一念,你也决定能够往生极乐。如果你没有信愿呢,即便你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念到风吹不进,雨打不湿,如同铜墙铁壁一样,功夫绵密,伏住妄想,你也没道理往生啊。修净业的行者,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啊。

因为世上有些人,只是用念佛来压住妄想而已,让自己不起妄想,却不知道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蕅益大师极力说破这个道理啊。

大本《阿弥陀经》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里面,也特别强调发菩提愿,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啊。什么道理呢?修净土法门,一定要深信切愿,在这个基础上,持名念佛,这样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临命终时,决定往生。

有人说,如果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专修大悲咒,能不能往生极乐呢?

当然可以,有大悲心陀罗尼经做保障。

(一)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二)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

(四)一切人天,常须供养(观世音菩萨),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摘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2 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国王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就放弃了王位,出家做了沙门,他就是著名的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才巧过人,志强勇猛,智慧明哲,德行高远,超异世人。这样有权势、有地位、有财富、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出家修道,众生有福啊。

3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háng)跪合掌,以颂赞曰:

法藏比丘前往世自在王佛面前,顶礼佛足,右绕三圈,长跪合掌,用偈颂赞叹世自在王佛。

法藏比丘一共用了20个偈子来赞叹世自在王佛。以后我们去了极乐世界,有机会当面赞叹阿弥陀佛,当面赞叹十方诸佛,怎么赞叹呢?我们可以先学习法藏比丘是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

日月摩(mó)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隐(yǐn)蔽, 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 超世无伦, 正觉(jué)大音, 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liàng)。

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xiàng), 震动大千。

前面这7个偈子是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德行。我们分段来看看。

1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日月摩(mó)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隐(yǐn)蔽, 犹如聚墨。如来颜容, 超世无伦。

这两个半偈子是赞叹佛的身业。

光颜巍巍:赞佛偈里面有一句: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光巍巍,这是说佛身上有佛光,也是三十二相之一,身丈光相。

颜巍巍,这是说佛祖的容颜无双。

后面2-8句是补充说明光巍巍,9-10句是补充说明颜巍巍。

威神无极,形容佛的威德神力无极,所以能够放光。

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是说佛的身光炎明,没有任何人的光明能够跟佛的身光相比。就连日光、月光、摩尼宝珠等耀眼的光,到了佛的身光面前,也都被吞没隐蔽了,好象聚墨放在白贝旁边一样。比如太阳上的黑子,本来也是很亮的,但是放在更亮的背景下,就变成黑子了。佛的颜容,超异世间,无与伦比啊。

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功德

2 正觉(jué)大音, 响流十方。

这半个偈子是赞叹佛的口业。佛用大音演说无上等正觉,佛音响彻十方世界。

佛音有八个特点:

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

1). 一极好音 一切诸天贤圣。虽各有好音好之未极。佛报圆极。故出音声清雅。能令闻者无厌。皆入好道。好中之最好。故名极好音也。

诸天贤圣的声音也很好听,但是没有登峰造极,佛祖的果报是最圆满,圆满之极,所以佛的声音是最好听的,好听中的最好听,听到的人都百听不厌,都愿意跟随佛祖学习。《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说: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如果你的声音非常好听,那是因为你前世歌咏三宝的缘故。

2) .二柔软音 佛德慈善故。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听之无足。皆舍刚强之心。自然入律行。故名柔软音。

佛祖非常慈悲,所说的话,都顺应众生的根性,让听到的人都非常喜悦,让听到的人听不厌,听到的人都愿意舍弃自己刚强的念头,愿意跟随佛祖的教诲去做,所以叫做柔软音。我们很多时候说话都不够柔软,过于刚强,这样让听的人不容易生起欢喜之心。

3) .三和适音 佛居中道之理。巧解从容。故所出音声。调和中适。能令闻者。心皆和融。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和适音的意思就是调和,适中,不高不低,不徐不急,让听到的人都很平和,容易领会其中的道理。

4) .四尊慧音 佛德尊高。慧心明彻。故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解慧开明。故名尊慧音。

佛祖发出的声音,能让听到的人自然生出一种尊重的心,一种恭敬的心,你用一种恭敬心去听佛祖说法,就能够开启智慧。我们去寺院听法师说法也是这样,应当生出一种恭敬的心,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这个法师水平不高啊,还没自己说得好啊,那你就麻烦了,这个傲慢心就会让你下地狱去改造改造。

5) .五不女音 佛住首楞严定。常有世雄之德。久已离于雌软之心。故所出言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名不女音。

有些男性的声音女性化,也就是常说的娘娘腔,佛祖没有这样的情况,佛祖说的声音,让天魔外道都闻声归伏,不敢调皮捣乱。

6).六不误音 佛智圆明。照了无谬。故所出音声。诠论无失。能令闻者。各获正见。离于九十五种之邪非。故名不误音。

佛祖的智慧圆明,没有错误,所说的话,也没有任何错误,让听到的人,能够获得正见,不会误入歧途,所以叫做不误音。

7).七深远音 佛智照穷。如如实际之底。行位高极。故所出音声。从脐而起。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之理。梵行高远。故名深远音也。

佛祖的声音,传得非常深远,从肚脐升起,能够响彻十方一切世界,而且,近的人听起来也不觉得声音太大,远的人听起来也不觉得声音太小,都觉得很合适,都能从中领悟甚深的道理。这个叫做深远音。你可以理解为,佛祖说的每一句话,整个宇宙之中,都能同时听到。有人说,不会吧,那现在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话,我怎么没听到啊?那是因为你没有打开你的接受装置。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卫星GPS信号一样,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地球,为什么你收不到呢?因为你没有打开GPS模块。怎么样打开呢?对于大家来说,难度比较高,我们去了极乐世界再学,那个时候,就很稀疏平常了。

8). 八不竭音 如来极果。愿行无尽。是以住于无尽法藏。故出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能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遗。至成无尽常住之果。故名不竭音也。

意思是说佛祖的愿力和行持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佛祖的音声是滔滔不绝的,能让听到的人去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成佛为止。这个可以理解为时时刻刻都有佛的音声,就好象电台一样,随时都在播放节目,前提是你要打开收音机,并且调到跟电台相同的频率。

佛音具有这八个特点,经常也被称为梵音。以前分享过一个佛经故事,说一位盲人听音就能知道众生的福报如何,讲到人的声音有八种类型:

众生之中。有八种声。悉能别识。知其相禄。何谓八种:

一曰乌声。二曰三尺乌声。三曰破声。四曰雁声。五曰鼓声。六曰雷声。七曰金铃声。八曰梵声。

1) 如果声音像乌鸦的,这个人往往薄情寡义,不懂得报恩,而且贪婪,不廉洁,容易贪污受贿。

2) 如果声音像三尺乌的,这个人的心性凶暴,喜欢伤害别人,缺乏慈悲心,不和顺。三尺乌不知道是什么鸟类。

3) 破声的意思,就是男人发女人的声音,或者女人发男人的声音,这个大概就叫做破声,这样的人福德很薄,往往贫穷或者地位卑贱。

4) 声音像大雁的人,亲朋好友很多,朋友满天下。

5) 声音像鼓声一样的人,辩才敏捷,善于表达,善于给别人解释道理,让别人也明白,这样人能够做国师。

6) 声音像雷声的人,智慧深远,善于分析法性,能够担当教化天下的重任。

7) 声音像金铃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超级富豪,能够积攒千亿两黄金的财富。千亿相当于现在的一亿,一两黄金就算1万元,千亿两黄金大概就是1万亿人民币。

8) 如果是发出梵音的人,那他的福德就更高更大了,如果在家,就会做转轮王,如果出家,就能成佛。

2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这两个半偈子是赞叹佛的意业。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这是赞叹佛的教行德胜,持戒、多闻、精进、禅定、智慧,无人能及,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这是赞叹佛的证行德深,深思谛观,念佛法海,所以能得证如来藏性,穷尽佛法大海的一切奥妙。

这两个偈子合起来赞叹佛的行德。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这半个偈子是赞叹佛的断德,佛已经彻底断除贪嗔痴。我们还是凡夫,所以还在继续被贪嗔痴毒害。

3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liàng)。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xiàng), 震动大千。

这一个半偈子是总结赞叹佛的功德。

人雄师子,神德无量:佛是人天当中的大雄,如同百兽当中的师子王一样,神德无量。这是概述。

功勋广大:这是赞叹佛的口业,法音宣流十方国,度化众生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这是赞叹佛的意业,虽然有众多德行,但是以智慧为本,深就是指证行德深,妙就是指教行德胜。

光明威相,震动大千:这是赞叹佛的身业。

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功德

上面就是关于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功德的讲解了。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一定要特别的认真恭敬,而且我们平时若是可以的话,我们也是可以去看一看佛教的殊胜古迹。

...查看更多
世自在王佛--国师与皇帝

世自在王佛--国师与皇帝

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佛教故事的,这些佛教故事都是非常好的,这些佛教故事都是很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比如下面这个故事,国师与皇帝。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的阅读一下这篇佛教故事。

国师与皇帝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哪里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

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顺治皇帝:“悟道的人,还有喜怒哀乐否?”

玉琳国师:“什么叫做喜怒哀乐?”

顺治皇帝:“山河大地从妄念生,妄念若息,山河大地还有也无?”

世自在王佛--国师与皇帝

玉琳国师:“如人梦中醒,梦中之事,是有是无?”

顺治皇帝:“如何用功?”

玉琳国师:“端拱无为。”

顺治皇帝:“如何是大?”

玉琳国师:“光被四表,格于上下。”

顺治皇帝:“本来面目如何参?”

玉琳国师:“如六祖所言: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如何是本来面目?”

后来顺治皇帝逢人便道:“与玉琳国师一席话,真是相见恨晚。”

顺治皇帝是一位佛法素养很高的皇帝,从他的赞僧诗中说的“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胧又是谁?不如不来又不去,来时欢喜去时悲。悲欢离合多劳虑,何日清闲谁得知?”就可以知道他的思想非常契合佛法。

顺治皇帝是一国君主,甚至他羡慕出家为僧的生活,他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闲。……黄袍换得紫袈裟,只为当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他对玉琳国师的恭敬,可想而知。

玉琳国师是一位美风仪的高僧,平时喜静,不爱说话,即使是皇帝问佛法,他也简明扼要,不愿多言,使人感到禅门一言,不易求也。

世自在王佛--国师与皇帝

上面就是一个非常殊胜的佛教故事了。修行无诤能让我们不生起贪嗔痴等烦恼,并且无诤的智慧止息他人烦恼,是唯有佛陀以及阿罗汉才有的修行功夫,这也是其他有情所不能及的殊胜功德力。

...查看更多
结语

世自在王亦译世饶王佛。饶即自在之义。又作世间自在王,指济度众生而得自在之佛。音译为楼夷亘罗佛。据《无量寿经》卷上载,此佛乃次于过去锭光佛乃至处世佛等五十三佛之后而出世之佛,为法藏比丘(阿弥陀佛在因位时之名)修行时之师,曾为法藏比丘宣说210亿诸佛刹土之相,法藏乃因之而发起四十八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