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修行法门总说有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细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众,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因应众生根机,宣说的种种方便行法。其中人天二乘,重在积集世间福报的增上心,以追求现世乐、后世乐为究竟,是五乘的初阶,是五乘共修的世间法;声闻、缘觉乘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目的;菩萨乘重在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四摄、六度万行是菩萨慈悲利他济世的具体践行。
人乘: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要想保住人身不落入三恶道中,就要以三皈五戒为乘,才能脱离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四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佛(三世诸佛)、法(佛所说的一切法)、僧(佛法的传播者),这是皈依事相三宝。还有皈依实相三宝,何谓实相三宝?自性念念觉而不迷是自性佛,自性具足正闻正见,是自性法,自性清净无染,是自性僧;如是事相、实相三宝具足,方为真正皈依。因为三宝功德殊胜无比,胜过一切世间珍宝,它能运载众生超越无边的生死苦海,远离一切的怖畏,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所以被称为“宝”。皈依三宝并严守五戒是人乘修行的终极目标,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三皈持五戒是众生来世继续获得人身的保障,是五乘教法的根基。
天乘:在人乘的基础上进而受持十善业戒,以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超越四洲(欲界)而达天界(色界、无色界天)。十善业戒以身口意三业为修行重点,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三业,合称十善业道。同时修持禅定,即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四禅八定法。
声闻乘:以四谛十二行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圣谛指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只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声闻乘出有佛世,闻说宣说四谛妙理依三十七道品次第修行,断见思二惑而证果。因视三界如火宅,急求逃离,但求自保,不想利他,因此被看作是“自了汉”。
缘觉乘:以顺逆观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檗而成辟支佛。辟支是缘意,佛是觉意,因此得名。世间一切法皆为缘起,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因果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的。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的根本。缘觉乘出无佛世,观飞花落叶而悟生死无常之理,因而修十二因缘法,破微细(枝末)无明,断三世两重因果而证果。缘觉乘度生同样重视因缘,要对机说法。你来请教他会在定中先观察彼此是否因缘具足,若是有缘则度,无缘则去。
菩萨乘:以四摄六度万行为乘,运载众生,超三界越三乘之境至无上正等正觉到达涅槃彼岸。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菩萨不但自己觉悟,更能利益一切众生,如地藏王菩萨所立弘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众生无尽,所以菩萨悲愿也无穷尽。
...查看更多乘,是指车,有运载的意思。佛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所以将佛法譬喻为“乘”。所谓五乘,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佛法,是佛陀为了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来机的不同,而将之运载至理想世界的五种法门。
众生所造的善恶诸业,是众生未来轮回六道的依据,修善则有升天、为人的福报;自作恶则有堕入地狱、饿鬼、畜生等途的忧患,但终究还是沈沦于生死苦海中。佛陀为了愍念众生,依众生根器的种种差异而权设不同的方便法门,目的仍希望归于大乘佛道。
有一类众生因为耽着世间欲乐,不了解世间尘劳之苦而希求人天福报,因此百佛陀开出人乘、天乘,是佛教的共世间法;而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佛教的出世间法。如来出世的真实意度趣,在于化导人类由人乘而直趣佛道,太虚大师曾提出“人成即佛成”的独到见地,表明出世圣法的根基是建立在修集人天善法的正常道上,所以佛陀才特立“五乘佛法”。
人以三皈五戒为乘,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藉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远离一切的怖畏,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过四洲而达天界。十善是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道。同时修持禅定学,即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查看更多五乘教法是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释迦牟尼佛为教化众生,依众生根机不同,将佛法分为五种佛法,依此五乘教法而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这里我们作一次分别介绍。
第一,人乘:人以三皈五戒为乘,得以出离三途四趣而生人道。三皈,是指皈依佛(导师)、法(真理)、僧(亲教师)等三宝,藉着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超越无边的生死苦轮,远离一切的怖畏,解脱一切的忧悲苦恼。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第二,天乘:以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为乘,运载众生越过四洲而达天界。十善是指身业修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修持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修持不贪、不嗔、不邪见等三业,合称十善业道。同时修持禅定学,即色界天的四种禅定和无色界天的四无色定,合称为四禅八定。
第三,声闻乘:以四谛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有余涅槃而成阿罗汉。四圣谛指苦、集、灭、道。谛,是真理的意思。四谛是四种宇宙人生真实不虚的实相,只有圣者才能深切体悟而决定无疑。
第四,缘觉乘:以十二因缘法门为乘,运载众生越于三界,至无余涅檗而成辟支佛。世间一切法皆为缘起,缘起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是说明一切法的存在,有彼此相依相待的关系,都是从因缘而起的。有情众生生死流转皆不出此缘起法。
第五,菩萨乘:以悲智六度法门为乘,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涅槃彼岸。六度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人天乘的佛教,重于积集世间福行的增上心,以现世乐、后世乐为满足,是佛教的共世间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教,重于出世解脱的出离心,以涅槃解脱乐为最终的目的;菩萨乘的佛教,重于利他济世的菩提心,以悲智究竟乐为修行的极致,而六度万行乃为利他济世的具体实践。
...查看更多“五乘”指运载众生到善处的五种法门。‘乘’乃梵语ya^na之译,有道、船、车,或运载之义。此处喻诸佛教法犹如舟、车,可运载众生至所期之果地。又ya^na音译作‘衍’,故五乘又名五衍。在《盂兰盆经疏》所说的五乘︰即指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盂兰盆经疏》卷上云︰‘五乘者,乘以运载为名,五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
(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于三涂,生于人道,其犹小艇,才过溪涧。
(二) 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于四洲,达于上界,犹如小船,越小江河。
(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
(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能运载众生越于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越大江河。
(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盘之彼岸,如乘舶过海。’
《楞伽经》指的五乘
《楞伽经》卷二所举的五乘︰即天乘、梵乘、声闻乘、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楞伽经义疏》卷五云︰‘天乘者,十善法也。梵乘者,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也。声闻乘者,生灭四谛法也。缘觉乘者,生灭无生十二因缘法也。诸佛乘者,事六度、理六度,乃至次第三观等诸法。’
《华严五教章》指的五乘
《华严五教章》卷一所说的五乘︰即一乘、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小乘。《大藏法数》卷二十八谓,以一乘实相之法为乘,到达涅盘彼岸,此谓一乘;以六度万行为乘,出离三界,此谓菩萨乘;以十二因缘为乘,超出三界,此谓缘觉乘;以四谛为乘,超越三界,此谓声闻乘;以五戒、十善为乘,出离四趣,此谓小乘(即人天乘)。
《称赞大乘功德经》指的五乘
指声闻乘、独觉乘、无上乘、种种乘、人天乘︰《称赞大乘功德经》云︰‘诸佛世尊无别作意,为有情类说五乘法,由本愿力依法界身,于一切时,从诸毛孔任运流出无量法光,以一妙音等澍法雨于一众会无量有情,昔来信乐声闻乘者,闻佛为说声闻乘法。昔来信乐独觉乘者,闻佛为说独觉乘法。昔来信乐无上乘者,闻佛为说无上乘法。昔来信乐种种乘者,闻佛为说种种乘法。昔来信乐人天乘者,闻佛为说人天乘法。’
...查看更多佛教修行法门总说有五乘,细说则有八万四千法门之众,这是释迦牟尼佛为因应众生根机,宣说的种种方便行法。好比一个人生病了,病因、病理不同,用的药也就不一样。同样的药用在甲身上会药到病除,用到乙身上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所以次第而设五乘教法。乘是车船之意,谓依此教法可以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度至涅槃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