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道,是宇宙的根本,生育万物,养育万物,运行万物,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包,无形无象,本无名字,人强名为道。老子中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道可以说它是道,但所言的道就不是那个道了,名可以给它命个名,但所说的名就不是这个东西了。因为道本无名,人强名为道,无名之时,人们可以把它命名为色、空、有、无、魔、神、鬼、虫、家、男、黑等不可尽说,总之无所不可名,如人们一开始把它命名为魔,后人们就认为它是魔了,所以说,它不是道,只是强安一个假名叫作道。
现在有很多的时候在不断的修行,在修行的时候是可以获得智慧和功德的。其实我们修行就是为了解脱自己的,让自己获得解脱,那师兄你知道何为解脱吗?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学佛的人都知道,修行的本质,其实就是悟道,悟解脱之大道。
悉达多当年出家修行,放弃随手可得的荣华富贵,其目的就是寻找他心目的解脱众生出离苦海的大道。
那么,何为悟道呢?
从佛教的理论来看,佛家所谓的悟道,其实是指证悟空性,只是悟道有深浅,从初步见性,然后到开悟,再到证初果,最终成就四果。如果是学大乘法,则是登地,从初地一直到佛果,每个阶段的情况和境界都不一样,但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不断渐进的过程。
因此,悟道的过程其实就是证悟空性的过程,以四果为例,一个人若是证悟四果之后,也就意味着一切烦恼知障都已断尽,因为他已经认识到一切皆空,一切都是由本心所产生的幻想,既然知道是幻象,那就不会再执于这些幻象,更不会住于这些幻象。
尽管如此,但烦恼知障的本质是来自于累世以来烦恼的种子,只要肉身存在于世间,那么,就一定会面对各种外缘,当然,必然也还会产生各种烦恼。但是,这些证悟四果的圣者烦恼每次一生起,他们就可以马上觉知,然后以空性对治,于是烦恼很快就烟消云散了,所以说悟道的本质或终点,其实就是证悟空性,以空性来对治方生方死的外缘。
换句话说,如果你证悟了空性,并且能够以空性对治一切烦恼与知障,那么,你就是圣者,就是得 道了。
所以,四果圣人的烦恼或者言行,往往不会再引发身口意的恶业。
但是,如果只是刚刚开始见性的行者,他的烦恼知障有时可能因为修行而有所退转,如果这样的话,那么。这他所要面对的烦恼比世人还要厉害,但他和没有见性的人比,他已经有了对治烦恼的方式,因为他本身已经对于佛法起了正信,有了正信,常住于开悟状态只是时间的问题。
因此,悟道的人和被烦恼控制的凡夫相比,尽管表面上看没有太多的不同,但事实上二者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因为他们已经已经掌握了有对治烦恼的法门,从这个角度来说,悟道或觉悟成为圣人,不过是掌握对治烦恼的法门或方法而已。
所以,对于悟道的概括,大致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不再被烦恼所束缚。
世人之所以有苦,其实就是被烦恼所束缚,不得解脱,而所谓的修行或学佛,不过是找寻对治烦恼的方法,所说,修行的目的并不断灭烦恼,而是找出对治烦恼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切烦恼与知障不过是随缘起缘灭,用《金刚经》的话说,都是幻象。既然是幻象,又如何能够断灭得了呢?就好比本来就不存在的东西,何来舍弃呢?
因此,烦恼与知障并不能断灭,就算是佛陀再世,也不能。而对治烦恼的方法只能是不住,即不住于烦恼和知障,让它们自生自灭,所谓的修行,要达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二、认识真相,即天地万物的真相。
一个人如果想不被万物所束缚,其前提就是要认识万物的真相,即佛说一切是本心所生的幻象的真相,也就是所说的空性,换句话说,一切万物的本质就是空性,如果你没有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你的修行就还不够,至少不够彻底。
因此,悟道的内容,其实也是认识天地万物的真相。
三、所谓的空性,并不是指没有,而是强调有而不实。
佛说一切皆空,即空性,并不是说一切都不存在,而是强调这些存在有而不实,因为我们能够感知到的一切存在都是有生有灭,不能恒定常久的,也就是说,这些存在没有任何一种是永恒的,也没有任何一种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佛教才空性这个概念来说明万物的本质。
这也是悟道就是悟空性的道理。
以上就是对何为悟道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相信很多的学佛的师兄,就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多自在,让师兄可以更加轻松快乐的生活,不会受到生活中的烦躁的事情羁绊。
...查看更多学佛的人每天都在悟道,因为佛陀的智慧是非常多的,内心是非常的轻松和自在的。是每个学佛人都想要到达的。那师兄你知道如何悟道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悟道呢?就在生活中真参实悟。古代禅师有听到人唱歌开悟的,有看见花开开悟的,有煮饭时开悟的等等,都是体现在平凡的现实生活中。马祖道一开示说:“道不在修,但莫染污。”道是现成的,是每个人都有的佛性,不用修,但使其心不受外界染污而已。也就是《金刚经》告诉我们的:“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清除一切染污,就可以显现自家的珍宝,“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悟道的时候,了无所得,只是证得无妄想无执着的心。“无造作、无事非、无取舍、无凡尘”就能“直会其道”。
以上就是对如何悟道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就是师兄在悟道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自己内心清净,不要有什么杂念,这样都是对师兄不好的,只有我们内心清净和坚持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慢慢的参悟其中的道理。
...查看更多
我们都是知道学佛的师兄每天都是在悟道,就是每天领悟其中的道理。那到底师兄的悟道,到底是悟什么呢?我们应该怎么悟道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悟道是在悟什么吧!
我们都知道学佛的人每天都在悟,都在悟道,领悟佛道。或者说是在求法。当然了,悟道也好,求法也好,在这里统称为“悟道”。那么悟道是在悟一些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够正悟菩提果?如何通过悟道实现自己从轮回众生变成觉悟的智者,觉者呢?这个悟道的目的,悟道的真正的意义你明白吗?众生和佛的根本的差异是什么?其实众生和佛的根本的差异就是“众生是迷者,佛是觉悟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迷者众生觉着佛”。这就是众生和佛最根本的差异。那么都说众生迷,那众生迷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迷在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妄想心为我们造作出了种种烦恼,这些烦恼就会成为因,而又生出果报,我们遇到果报以后又会生出烦恼,所谓的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
大乘佛法从比较了义的角度来说,什么是烦恼?一切的分别心都是烦恼,因为有了分别心,就是着相心,我们一旦着相了,就会生出贪嗔痴。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分别就是烦恼,有了分别心就会产生一切轮回的相,就会产生轮回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等一切的因果,也就因此而产生了色受想行识等能够障蔽我们心源,障蔽我们的成就,蒙蔽我们心性的五蕴,或者说是叫五阴。众生已经迷到了五蕴中了,不知道它们是由我们的心造的,不知道这五蕴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念头而产生的,从而认为五蕴是实有的,并且拼命的去索取这一切,希望能够在这中间或者快乐,安稳,我们凡俗在迷就是迷在这。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够,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所以就会一直的索取,你的心一直很高,你想要的东西很多,你的获得和你心中的期望不成正比,你就会生气,就会失望,然后这样就会产生贪嗔痴,这就是我们的无明所导致的,我们众生都会有这个劣性,都是想着自己要得到更多,都是自私的,总是有欲望,有攀比心,人一旦有了攀比心就会深深的陷入其中,自己求而不得的时候就会暴躁,发脾气,然后这样就会产生恶因,有了恶因在因缘成熟下必然会结出恶果,然后你就会在轮回中不断的受苦。因为你找不到自己为什么会造下恶因,你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消除这些恶因。
那么我们如何在能够在这些无明造下的苦海中脱离出来呢?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是迷的了对不对,你把这个迷给断掉了,那你是不是就不迷了,你把这个迷给放下了,我们就回到了我们原本真实的境界中来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离假归真”,而这个“假”恰恰就是妄想的本身。以及一切由妄想所造出来的果报。所以我们也会形容是“离妄归真”我们只有离开了妄想,离开了分别,或者说是离开烦恼,这就能够回到自己原本的真实的世界中去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清净的吗,无染的,所谓的染着是因为我们的妄想心本身,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这才会造就你在这个五浊恶世中生存。
我们修行佛法就是为了消除自己的贪嗔痴,就为了能够达到五蕴皆空,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根本,我们修行佛法就是为了能够正视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在想什么,从而找到真正的我,这是佛法的根本,也是我们悟道的最终目的,悟道悟的是什么啊,不就是要悟得佛法中所讲的“一切如梦幻泡影”吗?你平时说是没有用的,你只有跟着善知识,跟着佛教的法门安心的修行,安心的悟,去直面自己的本心,不要想着躲避,知道自己的心中在想什么,那么你才能够悟得出来成就。
我们悟道就是领悟我们如何放下自己心中的妄想分别,回归到清净的本来中去,这个清净是无所有!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住于色,不住于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佛陀说的,我们悟道的目标是回归到自己的清净心,那么如何回归到清净心呢,就是要让我们的心远离色声香味触法。从而实现一个“应无所住”的心灵境界。“无所住”就是没有,就是真空,真空境界就是佛道,也就是无分别。所谓的无分别就是我们的分别,产生了色声香味触法,产生了五蕴,产生了我们所能理解的和所能够接受的,乃至我们不能够接受的一切一切,只要我们将分别心歇息下来,停下来,不再造作,这就是无为法,就是清净道,这就是大自在,大安乐。归根结底极速一句话,悟道是悟什么?就是把我们的分别心放下,领悟清净,清净就是我们要悟的道。
我们都知道学佛的人每天都在悟,都在悟道,领悟佛道。或者说是在求法。当然了,悟道也好,求法也好,在这里统称为“悟道”。那么悟道是在悟一些什么呢?也就是说,我们是通过什么办法才能够正悟菩提果?如何通过悟道实现自己从轮回众生变成觉悟的智者,觉者呢?这个悟道的目的,悟道的真正的意义你明白吗?众生和佛的根本的差异是什么?其实众生和佛的根本的差异就是“众生是迷者,佛是觉悟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迷者众生觉着佛”。这就是众生和佛最根本的差异。那么都说众生迷,那众生迷在什么地方呢?其实就是迷在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妄想心为我们造作出了种种烦恼,这些烦恼就会成为因,而又生出果报,我们遇到果报以后又会生出烦恼,所谓的烦恼就是贪嗔痴慢疑。
大乘佛法从比较了义的角度来说,什么是烦恼?一切的分别心都是烦恼,因为有了分别心,就是着相心,我们一旦着相了,就会生出贪嗔痴。所以从根本上来讲,分别就是烦恼,有了分别心就会产生一切轮回的相,就会产生轮回的色声香味触法等等一切的因果,也就因此而产生了色受想行识等能够障蔽我们心源,障蔽我们的成就,蒙蔽我们心性的五蕴,或者说是叫五阴。众生已经迷到了五蕴中了,不知道它们是由我们的心造的,不知道这五蕴的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念头而产生的,从而认为五蕴是实有的,并且拼命的去索取这一切,希望能够在这中间或者快乐,安稳,我们凡俗在迷就是迷在这。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不够,总是觉得自己应该获得更多,所以就会一直的索取,你的心一直很高,你想要的东西很多,你的获得和你心中的期望不成正比,你就会生气,就会失望,然后这样就会产生贪嗔痴,这就是我们的无明所导致的,我们众生都会有这个劣性,都是想着自己要得到更多,都是自私的,总是有欲望,有攀比心,人一旦有了攀比心就会深深的陷入其中,自己求而不得的时候就会暴躁,发脾气,然后这样就会产生恶因,有了恶因在因缘成熟下必然会结出恶果,然后你就会在轮回中不断的受苦。因为你找不到自己为什么会造下恶因,你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消除这些恶因。
那么我们如何在能够在这些无明造下的苦海中脱离出来呢?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是迷的了对不对,你把这个迷给断掉了,那你是不是就不迷了,你把这个迷给放下了,我们就回到了我们原本真实的境界中来了,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离假归真”,而这个“假”恰恰就是妄想的本身。以及一切由妄想所造出来的果报。所以我们也会形容是“离妄归真”我们只有离开了妄想,离开了分别,或者说是离开烦恼,这就能够回到自己原本的真实的世界中去了,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是清净的吗,无染的,所谓的染着是因为我们的妄想心本身,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慢疑,这才会造就你在这个五浊恶世中生存。
我们修行佛法就是为了消除自己的贪嗔痴,就为了能够达到五蕴皆空,能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这是我们修行佛法的根本,我们修行佛法就是为了能够正视自己的心,明白自己的心在想什么,从而找到真正的我,这是佛法的根本,也是我们悟道的最终目的,悟道悟的是什么啊,不就是要悟得佛法中所讲的“一切如梦幻泡影”吗?你平时说是没有用的,你只有跟着善知识,跟着佛教的法门安心的修行,安心的悟,去直面自己的本心,不要想着躲避,知道自己的心中在想什么,那么你才能够悟得出来成就。
我们悟道就是领悟我们如何放下自己心中的妄想分别,回归到清净的本来中去,这个清净是无所有!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住于色,不住于声香味触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佛陀说的,我们悟道的目标是回归到自己的清净心,那么如何回归到清净心呢,就是要让我们的心远离色声香味触法。从而实现一个“应无所住”的心灵境界。“无所住”就是没有,就是真空,真空境界就是佛道,也就是无分别。所谓的无分别就是我们的分别,产生了色声香味触法,产生了五蕴,产生了我们所能理解的和所能够接受的,乃至我们不能够接受的一切一切,只要我们将分别心歇息下来,停下来,不再造作,这就是无为法,就是清净道,这就是大自在,大安乐。归根结底极速一句话,悟道是悟什么?就是把我们的分别心放下,领悟清净,清净就是我们要悟的道。
以上就是对悟道,是在悟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放下自己内心的杂念,让自己的内心清净,是可以更好的领悟经文的好处和功德。如果师兄内心不清净,这样是对师兄的修行不好的。
...查看更多学佛的师兄没听不断的修行,是为了让自己获得智慧和功德,最终就是为了让自己得到解脱,让自己最终成佛。那师兄你知道什么是悟道的根本方法?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一、凡夫靠什么成佛
《心经》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波罗蜜多”,意译智慧到彼岸。“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觉者知也,智也,至高无上的诸佛平等的真正智慧。故成正觉即是成佛。过去、现在以及未来所有的佛,都是靠智慧成的佛。
众生堕入轮回,皆因无明,也就是没有智慧,由无知故起惑造业,流转生死;智慧明灯能破无明昏暗,能除烦恼、所知二障,成就佛陀一切智智,遍知一切应知境界,觉悟圆满,得大自在。由此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为一切善法之根本,故尊称为“诸佛之母”。
二、智慧为何能除二障
二障,由无始以来凡夫有情颠倒执着实有二我而生。凡夫执着实有人我(主观精神世界、能取),为我而生种种烦恼,能障众生不得涅槃解脱,称为烦恼障;凡夫执着实有法我(客观物质世界、所取),对境而生种种分别,能障众生亲证所应知境,称为所知障。
二障存在何处?凡夫无始以来颠倒妄想执着二我的同时,就有印象习气留在潜意识里,也就是有二障的染污种子熏习在阿赖耶识之中,所以今天我们虽然已知实无二我,但由于颠倒妄想积习深厚,阿赖耶识中仍有以前所积累的执着二我的种子不断生起执我的现行。因缘成熟生起现行的这部分种子,显现为现行后就不存在了,但我们在面对这些现行的时候,又习惯地带着我执去对待,从而又熏成了新的我执种子,所以我执种子就这样吐故纳新接续不断,我们的二障也就无有尽时。
如何对治这些执我的染污种子?这就要靠闻思修佛法无我的道理,熏习成随顺佛陀最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的清净种子,这样可以起到三个作用:一是明白了无我之理,就可以减轻我执的程度,逐渐改变我执的习气,以至于无我之理闻思修纯熟,达到如实知见无我的境界,从而断掉新熏我执种子的来路。二是在闻思修无我之理的时候,时时处处改造我执习气的时候,都同时会有清净种子熏习到阿赖耶识当中,对治我执的清净种子掺和进去,会妨碍我执种子顺利地聚合众缘生起现行。熏到阿赖耶识里的清净种子逐渐增多,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就会使一些染污业终于再也不能聚齐生起现行所需要的全部染污种子,众缘中只要差一缘尚未聚合,此项染污业的种子就不能生起现行。这样各种恶业生报因缘的聚合越来越困难,就会使许多恶业之报生起现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以至最终达到完全没有可能聚齐因缘生起现行了。三是闻思修佛法所熏清净种子的势力越来越大,修行清净无漏善业生报的因缘就更容易成熟,由于日日反复精勤听闻、如理思维和依法修行清净法界等流正法,使自己的思想言行越来越接近佛菩萨的境界,就会与佛菩萨更容易相应,更易得到众佛菩萨大慈大悲的护念加持,以至常能见佛,得生净土。
当清净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能够达到一小半时,由其障碍作用使染污种子互相聚齐生起现行已经没有可能,就是转染成净的过程要发生质变的时候到了,这就是见道。此时染污现行因无力生起而中断,凡夫见闻觉知的一切如梦幻象全部消失,这就是由圣者的根本无分别智证得了空性;而后由清净种子生起后得无分别智,世界本来面目自然现前,如实现量亲切证知一切境界,生死长梦中的凡夫终于觉醒,无始以来第一次见到何为真实,凡夫不可思议真如境界如今亲自体证了了分明,心中涌出空前欢喜,这就叫做登极欢喜地,也就是初地菩萨了。此情景就如刚从梦中醒来,正醒之时,梦中幻事全都不见,醒来之后,才见梦幻真实面目,全不过是自己心中一堆妄想,终于明白佛言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非是虚言,哑然失笑,生大欢喜。从此已生如来家中,成真佛子,可入佛陀报身法会,依佛直指,十地之中,分分对治所余大半染污种子,待到全部转染成净,八识得转佛陀四智,圆满证得无上正觉,就完成了修行成佛的全部过程。
转识成智的过程若细分起来,见道是转识成智的第一步,这时颠倒妄想的根源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我执的根源第七末那识转成平等性智,此时便能降伏染污种子的现行。然后在修道位的菩萨十地中,再接着对治所余染污种子,达到圆满佛地时,就是转染成净修行的完成,也就是转识成智的第二步,阿赖耶识转成大圆镜智,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至此凡夫八识就全部转成佛陀四智了。
三、怎样才是无分别智
圣者的智慧叫无分别智,方便说法,可分三种:加行无分别智,根本无分别智,后得无分别智。加行无分别智为地前加行位菩萨所修,根本无分别智和后得无分别智为见道时证得,若以根本无分别智为体,后得无分别智即为其用。无分别智,无的是凡夫的分别,生起来的是圣者的智慧,后得无分别智是有圣者的如实现量分别的,那与我们凡夫意识的分别完全不同,不可以我们凡夫的思维妄测类比,所以无分别智既不是不分别的智,也不是空无一切的智。此二种圣者之智只能证得,凡夫无法思议,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应当是怎样证得二智,那就是要靠地前菩萨所修的加行无分别智,此智是由凡夫智慧到圣者智慧的过渡,是引导凡夫证得空性的智慧。
为什么叫做加行无分别智?就是要把我们凡夫的分别心识加力修行成无分别的智慧,这是见道前的冲刺阶段,就像赛跑中撞线前的最后几米,前面的一切积累都是为了这最后的成功,也好像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今天终于上了战场要动真格,看你平时的训练是否真的能用上一样。首先要明确,这种修行,就是要用我们凡夫的分别来修,就是得用凡夫的意识来修,凡夫除此之外没有其它可以用来修行的工具。因为凡夫的本钱也就只有心意识,离了心意识也就没有什么凡夫了。什么叫离凡夫的分别?那可以修无想定,四禅八定只是渐离了寻伺,仍未离微细意识的分别,可达三界之顶的非想非非想定,就是没有粗想而不是没有细想的意思。无想定其实也只是前六识暂时不起,第七第八识照常活动不停。准确地说,第八识叫心,第七识叫意,前六识叫识,真正离开第七染污意,是在证空性登初地的时候,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才叫做离开了凡夫的第七末那识。与此同时,第六意识转为妙观察智。这叫做“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第八识和前五识要到成佛的时候才转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所以真正要离了心意识,必须到佛地才是。
而这暂时停止前六识活动的无想定却是外道的修法,因为他们认为,凡夫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意识的分别,所以错误地认为断掉分别就可以证入涅槃获得解脱。而佛教认为生死轮回的原因是我执,必须断掉我执才能获得解脱,而断掉我执必须靠反复熏习无我的正见,而正见就是正确的分别,所以错误的分别必须靠正确的分别才能对治除断,而不是靠停止一切分别。如果不起分别,人就如同石头朽木一般,根本没有修行的能力了。
凡夫转凡成圣而得见道,要靠闻思修佛法所得的智慧,而闻思修慧全都要靠第六意识来修,必须靠第六意识的无我正见才能对治执我的邪见,因为我执的邪见就是由第六意识执着来的,所以解铃还必需系铃人。什么叫智慧?就是能够正确简择诸法。八识中只有第六意识能够完成这个任务。无想定暂停了第六意识的活动,那就不能修慧了,所以就与佛教除遣我执的修行无关了,也就成了外道的修行了。修成无想定可得生无想天五百大劫的果报,五百大劫中前六识不起,由于不能闻思修佛法,佛把它与地狱、饿鬼、旁生、盲聋喑哑、北俱卢洲、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并列为“八难”之一,就是所谓长寿天难。这是佛教修行必须避免的陷阱和灾难。
……
所以,要把凡夫的有分别识,训练成圣者的无分别智,需要靠正确的如佛法之理的分别。要通过反复闻思修佛法,把我们因无明所生的我执邪见都舍弃掉,把由凡夫颠倒错误造成的疑惑全解开了,心里没有疑惑和烦恼了,也就用不着再分别了,这才叫做加行无分别智。比如,我们原来都认为有我,现在学习佛法明白了根本无我的道理,把心里的疑惑搞清楚了,不再有丝毫的犹豫和动摇,时时处处在“有我没我”的问题上不用分别就能断定无我,所以根本不必再加分别,这就是达到了加行无分别智的状态。这种无分别,玄奘法师翻译成“喜足”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心里明白了,没有疑惑和烦恼了,心里很高兴,很满足,不再受它扰乱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韩老根据藏文翻译成“持断定”的无分别,就是对这个问题,你得到了一种可以断定的认识,问题解决了,再没有问题了,所以也不用再去分别它了。
所以真正的修行,就是这样用佛法去解决自己的无明造成的疑惑和烦恼,比如世界究竟是无常、苦、染污的,还是常、乐、洁净的?一个个地搞明白了,没有疑惑了,以至最后能够明明白白地认识到,我们凡夫所有的见闻觉知都只不过是一种能分别,所以佛说万法唯识,而所有的所分别又都只不过是颠倒妄想,佛说全是遍计所执,也就是根本不存在的龟毛兔角。当然这不是说我听懂了这个道理就算明白,得是心里真正清楚,彻底明白,明明朗朗,没有疑惑,任何外境不能扰乱,所有诸相不能迷惑,什么议论也不能动摇,这才叫做得了胜解,这才真正是到了不需要再分别的境界,当把这最后的胜解之念也舍弃时,就是根本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刻了。所以要达到无分别智不能靠不分别,而是要靠正确如理的分别,才能接近和最终证得圣者的无分别智。
四、以闻思修慧而悟道
地前菩萨怎样把凡夫有分别的智慧修成圣者无分别的智慧?需要用三种方法修成三种智慧。根据修行阶段和方法的不同,地前智慧可分为三种: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闻所成慧,即是由听闻佛法所生成的智慧,其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文字,目的是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是文字中所包含的道理,所表示的意义。这叫“缘文解义”。
修所成慧,是在定中作观所成的智慧,作观的对象是离语言文字的道理意义,目的是将它们以无我空性为中心融会贯通,连成一片,集于一团,终于观到纯熟通达勿须分别的时候,就能以根本无分别智整体亲证空性之理,也就是实证见道位。这叫“缘法义观”。
思所成慧,是闻所成慧与修所成慧之间的过渡,是由思维正理所成的智慧。思维对象是文字和道理,目的是将闻所成慧所理解的道理,对照联系,相互贯通,再依表达更深道理的文字继续深入,或依原来听闻过的文字体会其中更深的含义,再将领会到的更深的道理相互联系,逐渐都与佛理的核心无我空性贯通,如是反复思维,达到可以完全脱离语言文字的观法时,就属于修所成慧纯粹“缘义作观”的范畴了。
闻所成慧是靠听闻佛法所得,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正确听闻和理解佛法。佛法的核心是“诸法无我”,真正通达了诸法无我的道理,也就是通达了二无我所显的空性的道理。空性就是空无自性,什么是自性呢?就是二我,人我和法我,我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我,无我就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什么是我或自性呢?就是我们所执着的一种“独立不变”的东西。世上本来根本不存在这种东西,可是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颠倒执着必定是有这样的东西,比如认为内有能取人我,外有所取法我,所以起惑造业,堕入轮回。如果把这种执着二我的妄想去掉,也就不会再去造业了,无我空性就会自然现前。空性只能证得,不可思议,可思议的就是无我的道理,所以只要空掉可思议的二我,去掉二障,不可思议的空性自然就显露出来了。因为空性法尔如是,从无生灭,亦无增减,只是我们凡夫自障其眼不能观见罢了,因此若尽其障,空性就会自然现前。
反复闻思佛法可以熏习成清净种子,可以对治我执烦恼,伏断一部分烦恼现行。但是只靠闻所成慧还不能证得空性,为什么呢?因为闻所成慧思维的对象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概括的范围较小,力量就弱,而文字所含之“义”概括的范围较大,你需要说很多句话才能说清楚一个道理,而这个道理在意识中只要一闪念就可以思维得到。比如有人在说笑话,说着说着大家突然都笑起来了,就说明听这个人说话必须要有一定长的时间,而明白这些话里所包含的道理(义)却不过是刹那间的事了。
这样看来,用“义”思维,比用语言思维包括内容的范围要大得多,这样它的力量也就大得多,它所起的作用也就大得多。所以在懂得了佛法的道理之后,要练习把这些道理融会贯通起来,这就是用语言和“义”交叉思维,也就是修习思所成慧的阶段。把多次闻法所理解的各种道理,联系贯通,融会成一些更深更高层次的概括性更强的道理,这样的“义”概括的范围更大,代表的内容更多,使人的思维越来越精练简略,但是其力量却变得越来越大,这就是由多闻到精华的提炼过程,也仿佛平常所说的由博返约的总结概括性学习阶段。
思所成慧对治烦恼现行和熏习清净种子的力量更大,作用也更强,但是在思所成慧阶段也还不易证得空性,为什么呢?因为思所成慧靠的是散心思维,散心的力量还比较弱,定心的力量就又强得多了,心力强作用就大,所以如果在定中观察思维佛法的道理,尤其是达到脱离文字概念的纯粹“义”观的时候,逐渐把所有的道理都与无我之义融会贯通起来,形成高度概括的简练的观法,那就可以进入加行位了。在加行位中,由高度概括的观法(唯识中就是由四寻思观证四如实智)把所有分别概括成“能与所”这种最基本的分别,然后把所取空掉,当这只有能取的最后一念也断掉时,就是空性现前的时刻了。
慈氏菩萨曾在深密法会上请问释迦佛如何作缘总法观,佛回答说:“若诸菩萨即缘一切契经等法。集为一团一积一分一聚作意思惟,此一切法随顺真如。趣向真如临入真如。随顺菩提随顺涅槃。随顺转依及趣向彼。若临入彼此一切法。宣说无量无数善法。如是思惟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缘总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这就是在讲临入真如的最后观法。
五、闻思修慧的修行方法
我们一起来看弥勒菩萨在《辨中边颂》里是怎么说的,颂下的论是世亲菩萨的解释。
“论曰。作意正行其相云何。颂曰
菩萨以三慧 恒思惟大乘
如所施设法 名作意正行
论曰。若诸菩萨以闻思修所成妙慧。数数作意思惟大乘。依布施等如所施设契经等法。如是名为作意正行。此诸菩萨以三妙慧思惟大乘有何功德。颂曰
此增长善界 入义及事成
论曰。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思所成慧思惟大乘。能正悟入所闻实义。修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所求事业成满。谓能趣入修治地故。作意正行有何助伴。颂曰
此助伴应知 即十种法行
论曰。应知如是作意正行。由十法行之所摄受。何等名为十种法行。颂曰
谓书写供养 施他听披读
受持正开演 讽诵及思修
论曰。于此大乘有十法行。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若他诵读专心谛听。五自披读。六受持。七正为他开演文义。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行。”
作意正行是以三慧思维大乘法义,即能趣入修治地,也就是见道而悟入修道地。其中“闻所成慧思惟大乘。能令善根界得增长”的“界”是因义,指种子,就是说,多闻佛法能够增长善根种子,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清净种子。
修作意正行具体需要做什么呢?就是十法行。释迦佛在《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中开演十法行时告诉阿难,此十种法能受持此般若波罗蜜修多罗,“阿难。譬如大地。一切树林花药皆依而生。一切善法皆依般若波罗蜜生。阿难。譬如转轮圣王若在世间七宝常现。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此修多罗若在世间。则三宝种常不断绝”。
十法行总结起来,一是要闻思佛法,二是要修习止观。闻思修经论是正行,而方法上必须辅以止观,其作用有三。一是在闻所成慧阶段,修定可以使身心顺畅,神志清明,于闻思经论助益广大。二是在思所成慧阶段,静坐思维时心力集中,很多散心时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很容易就心开意解了,或是平时想不到的地方,定中也就容易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了。三是修所成慧阶段,必须常在定中作法义观,才能最终习熟见道。十法行的第十项修习行,指的就是在定中观修法义。所以罗嗦了半天,修行方法概括起来其实很简单,也就是读经、止观两件事儿。
以上就是对悟道的根本方法是什么的相关介绍,希望可以对师兄有帮助。师兄在修行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好处和功德,最终才能获得解脱,虽然这是不容易的,但丢失需要我们不断的用心去修行和参悟的。
...查看更多悟道,领悟佛理、领悟道经。 唐 王维《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之一: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宋 吴自牧《梦粱录·小说讲经史》:谈经者,谓演说佛书,说参请者,谓宾主参禅悟道等事。《红楼梦》第一二○回:后来待二奶奶更生厌烦,在别的姊妹跟前,也是没有一点情意,这就是悟道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