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盖中的盖(a^varan!a)乃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如《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八云(大正27·249c)︰何故名盖?盖是何义?答︰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此中,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云何为五?(中略)如是有情欲界心树,为此五盖之所覆故,破坏堕卧,不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故覆等义是盖义。
原始佛法禅修的技巧,最主要在培养起更高度的乐趣,再透过心在这种更高度的乐趣之中,怡然自得、安住、得定。佛陀在解释「定力~三摩地(samādhi)」,跟其他的宗教是不太一样的。其他宗教讲的定力,主要是在讲究,好比说专注力的培养,如何透过念诵咒语,观想、系心在身体的某个部分,来达到定力。但是,后代流行的佛教中的教法,包括大乘和南传的禅修,几乎已经完全不了解,这个原始经典中的关键了。
欲盖是负担,主要不是指欲带来的乐受,而是其中的「渴望感」与「焦躁感」。当心追求快乐的方式,是停留在欲的追求时,往往会令人会觉得很饥渴、很匮乏。在追逐的过程中,心神很容易会疲劳、涣散、不安定。因此,佛陀才会特别对「欲」做诃斥,而不是否定对乐的受用。佛陀说,在整个修行的过程,目标应该要订在:尽量充分地开发更高的快乐。用更善巧的快乐,来取代粗糙的快乐,而不是一味地讲放下。在佛陀的教法里,所有跟欲相关的快乐,都是相对不善巧的、几乎没有例外。所有跟禅那、跟色界禅有关的快乐,基本上都可以是善巧的。
「禅那」的快乐,简单来讲,就是心脱离开饥渴、焦躁的感觉,不再透过暂时解除焦躁感,而获得快乐。而是透过停止饥渴感、焦躁感,不再耗费那么多的体力、心力,在欲爱的追逐和吞食的动作上。所以,心变得轻松、清新。这时,敏感度会提升,能够觉察到:当心不仰赖外在的刺激,内在会有一种饱足跟宁静的滋味。随着愈去体会、品尝、欣赏,这种滋味会愈获得开发,这就是禅定主要的原理。
一个简单的体验离欲的方法,就是刻意地观察和体会:心没有欲求、没有渴望、没有焦躁感时,那种清凉的感觉。这种清凉的感觉,大部分的人都曾经有过,只是没有将这样的经验当做一回事,没有刻意地观察、品尝、开发。因为没有刻意地开发,所以陷入无聊、不耐烦、疑惑等盖障。这些盖障会阻碍,且扼杀更高快乐的开发。
...查看更多智者大师讲到了障碍禅定生起的五盖,这个盖就是盖覆,让禅定不能现前,不能显露,盖覆住了。哪五盖呢?第一叫贪,第二叫嗔,第三叫疑,第四叫掉悔,第五叫昏睡、睡眠。如果这五样东西在我们修禅定、坐禅中现行,我们的禅修就难以深入。止也好,观也好,难以显现。可能大家接触了佛教的名相会发现,有些词会反复出现,比如贪、嗔,你讲烦恼的时候讲了,这里讲五盖又讲。你要知道,同样的名相在不同的地方出现,含义是不一样的。
五盖里的这些贪、嗔、疑,指的是在禅修中现行的。我们知道这些烦恼有种子、习气,种子就是现在没有现行、没有起作用、没有支配我们的;现行的是正在三业中起作用的。烦恼在我们的三业中正在起作用,禅定就不会现前,止观就没办法进行,所以叫“盖”。至于烦恼习气的种子,它没有现行,还在那儿潜伏着,并不会障碍止观,止观到了一定的境界还会转化它们。
五盖中的贪有很多种。有的人可能贪男女的欲望,若它在禅修中现行的话,显然禅定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在那种情况下,你的身心会热恼;还有的人贪饮食,吃得很多,心中经常现行各种关于饮食的念想,也没办法专注;还有贪名誉等。当这些贪现前的时候,心就没法专注,也没法进行深度的观察。所以第一个盖叫贪。第二个盖叫嗔,就是嗔恨、嗔怒。你打坐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个你讨厌的人,怒火中烧,那也没办法禅修;想起一件让你不开心的事,难以释怀,老是想发泄一下,那你也没办法专一。当然广义地讲,对无情也可能嗔,你对你打坐的环境、天气都可能嗔。
第五个盖叫睡眠。睡眠本来是我们人道的众生不能缺的,那么作为盖的睡眠是什么呢?过度的睡眠、打坐中的昏沉都属于盖的睡眠。坐禅中昏昏欲睡,平时生活中过度地放纵睡眠,嗜睡如命,把睡眠当成一种享受的心态,这就有问题了。睡眠是一个不定法。它可以是一个烦恼心,也可以不是烦恼心。因为正常情况下,在我们的观照下,为了身心更好地修行,这个不算烦恼。但是,你放纵地、贪嗜地睡,那就是烦恼,一种盖覆禅定的障碍。当然打坐中昏昏欲睡,那也障碍禅定。
...查看更多从凡夫到圣者,须经历戒定慧的修习,定作为引发无漏慧的殊胜助缘,是行者必须获得的。从散心到定心,在欲界烦恼中,障碍最突显的部分立名为五盖,只有除断五盖,才能引生殊胜禅定,所以,对于五盖的意涵、对治和断除的相关内容的认知,就显得相当重要。当下欲界众生修定的前加行中,尤其需要认清并对治五盖。五盖包括贪欲盖、嗔恚盖、昏眠盖、掉悔盖、疑盖,唯欲界所摄属。名虽为五,实含七法:贪欲、嗔恚、睡眠、昏沉、掉举、恶作、疑。
盖,为烦恼之异名,有障、覆、破、坏、堕、卧之义。障谓障碍,此五盖能障碍圣道及圣道加行的善根不能现起。覆、破、坏、堕、卧皆有覆蔽、破坏、压倒之义,如大树覆蔽小树令其不得自在生长、开花、结果,此五盖种虽小,其性能却能覆蔽胜善,令其不得增长,不能成就善定,乃至堕坏七觉支等善行业果。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48:障义、覆义、破义、坏义、堕义、卧义是盖义。此中,障义是盖义者,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故名为盖。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如契经说,有五大树种子虽小,而枝体大覆余小树,令枝体等破坏堕卧,不生花果。云何为五:一名建折那,二名劫臂怛罗,三名阿湿缚健陀,四名邬昙跋罗。五名诺瞿陀。如是有情欲界心树,为此五盖之所覆故,破坏堕卧,不能生长七觉支花、四沙门果,故覆等义是盖义。因五盖扰乱心识,令其不能寂静专注,障覆有情心性,令其不能修习清净的善法,而被贪欲、嗔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所生染系缚于欲界的散心地中,影响胜进而成就禅定,障碍三十七道品的进趣之道,而无法成就圣果及涅槃。
建立五盖的缘由有多种说法,此中应辨析,修习者在行位时,先于色等种种五欲境界生可爱净妙相、可憎两种相;后在住位时,即修禅定时,起希求或憎恶不可忍受等贪欲、瞋恚两种盖,此两种盖障碍将入定心位,且障碍入定时止观的正修习;不能正修习时,便起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等,令心不静,障止观的生起;在出定后,思维法义时,起疑障。有此五种盖,障禅定善法发生,不能进修殊胜善法,不得解脱,故此总立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为五盖。先于色等种种境中取可爱憎二种相故。后在住位由先为因。
...查看更多于持戒清净的前提下,在修行禅定之前先要离盖。盖,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过这条路的话,就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禅修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这里的盖,是指心的障盖,内心的烦恼。
盖一共有五种,称为“五盖”。它们依次是:1、欲贪;2、瞋恚;3、昏沉睡眠;4、掉举追悔;5、疑。它们是七种不善心所,即:1、贪心所;2、瞋心所;3、昏沉心所;4、睡眠心所;5、掉举心所;6、恶作心所;7、疑心所。如果禅修者有了这五盖的任何一种,没有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不能培育,已经培育起来的定力将会退失。因此,禅修必须先排除这些心的障盖。
第一种盖称为“欲贪盖”,巴利语叫做kàmacchanda, kàma是欲乐的意思。欲乐通常分为五种,称为五欲功德:颜色、声音、气味(香)、味道(味)、触(柔软的、细滑的、舒适的触觉)。这些能使人产生贪爱、执着的所缘称为kàma,即欲乐的目标。chanda也是欲,这里的“欲”是指心的欲望、追求。内心对欲乐目标的贪着、欲求,称为欲贪,或者直译为欲欲。一个人心有爱染,比如儿女情长、沉迷歌舞娱乐、执着钱财物品等,这些爱染是禅修的障碍。
第二种盖是瞋恚。瞋恚是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与厌恶。从很粗程度的暴怒、愤怒,到很细微程度的烦躁、焦虑、忧愁、担心、牵挂,都属于瞋恚。只要内心对任何的人、事、物还有厌恶、排斥、抗拒,那么心就很难平静。如果你跟他人吵了一架,吵完架后想要禅修,能够修得好吗?如果有人在你禅修的时候讲话,让你起烦恼,你的心能平静吗?因此,心对所缘的抗拒、排斥是禅修的一种障碍。
第三种盖是昏沉睡眠,昏沉、睡眠是心与心所的软弱、无力、迟钝。如果一位禅修者在禅修的时候打瞌睡、昏沉,那么他的心就处于软弱无力的状态,就好像水池充满了泥浆一样,心是很钝的,不堪任作业,不堪任禅修。
第四种盖是掉举、恶作。掉举意为心的散乱、不能专一,好像把石头丢进灰土堆后所扬起的灰尘一样。恶作译为追悔:对应该做却没有去做的事情感到后悔;对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感到懊恼、后悔。掉举是禅修中最普遍的障碍。一个人的心没办法平静,有很多妄想,心取很多的所缘(目标),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一会儿想这儿、一会儿想那儿,一会儿想过去、一会儿想未来、一会儿想现在,一会儿想他人、一会儿想自己…怎么能够专注呢?内心散乱,怎么能够专一呢?…如果一个人感到后悔、悔恨:为什么我刚才这样做?为什么刚才我不这样做?为什么我刚才会这样说?如果一个人充满了懊恼和追悔,他的心就忐忑不安,不能平静下来;不能平静就不能专注,不能够很好地禅修。这是第四种盖,它包括了掉举和追悔这两种心所。
第五种盖是疑。在这里的疑,并不是指工作上、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不明白之处的疑问,而是对于三宝、对于佛法、对于修行方面的怀疑与不相信。在《法聚论》里面提到有八种疑:
1、疑惑、怀疑导师,在这里的导师是指佛陀。对佛陀的身相庄严及诸功德的怀疑、不信:“到底有没有佛陀啊?佛陀是否具足三十二相?佛陀有没有一切知智?”
2、疑惑、怀疑法:“修行佛法是否真的能够解脱烦恼啊?这种禅法到底对不对啊?现在这个时候是否有可能证得禅那啊?”这是对法的怀疑,它可以障碍你不能够证得禅那、不能得定。
3、疑惑、怀疑僧:“古代的上座长老们是否真的证得了阿拉汉果?现在是否还有圣者?”这是对僧的疑,也是一种障盖。
4、疑惑、怀疑学:这里的学是指戒、定、慧三学。
5、疑惑、怀疑前际:这里的前际是指过去世。“到底有没有前世?我是从哪里来的?”
6、疑惑、怀疑后际:这里的后际是指未来世。“到底有没有来世?人死了之后不是一了百了吗?人死不是如灯灭吗?”怀疑、不信有未来世。
7、疑惑、怀疑前际及后际:前面的两种疑是只相信有未来世但不相信有过去世,以及只相信有过去世但不相信有未来世。在这里又特别提出对过去世、未来世两者都怀疑不信,把它另归为一种疑。
8、疑惑、怀疑此缘性、诸缘生法:“造了善行是否有善报?造了不善业是否有苦报?”对十二支缘起、善恶业报、因果法则的疑惑、不信。
...查看更多五盖里的这些贪、嗔、疑,指的是在禅修中现行的。我们知道这些烦恼有种子、习气,种子就是现在没有现行、没有起作用、没有支配我们的;现行的是正在三业中起作用的。烦恼在我们的三业中正在起作用,禅定就不会现前,止观就没办法进行,所以叫盖。至于烦恼习气的种子,它没有现行,还在那儿潜伏着,并不会障碍止观,止观到了一定的境界还会转化它们。